05如果您知足,就不会被侮辱,不会遭受损失
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知足不是不进步的借口
“故知足不辱”是什么意思?“知足不辱”的“辱”是耻辱、损失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您知道满足,就不会被侮辱,不会遭受损失。
老子在这里是让我们“知足”什么呢?很多人通常解释为知足以后就什么都不做了,人生要知足——我现在一个月赚两千多块钱挺好,我能吃上一顿红烧肉,就知足了。很多人往往把“知足”当作一个不进步的借口,意思是我知道满足就可以了。
从某种程度来讲这种说法没有错,知道满足,就不至于太费力去做事,这是一种人生态度,而且有时知足也是一种智慧。但老子在这儿讲的“知足”是什么意思呢?
我们从前面的铺垫推理下来,就能知道老子讲的“知足”不是指做事本身,而是做事带来的结果。
知足不是我们什么都不做的借口,您该做事还是要做事,但是对于做事带来的结果,您知足就可以了。
就像您把竹竿立起来,有太阳的时候,它的影子自然会来,但如果您要追影子,这事就没戏了。没有任何必要去讨好任何人,也没有必要用礼物来达到让别人帮助的目的
“故知足不辱”这句话应用在生活中也一样,比如很多人都给领导送过礼,为什么要给领导送礼呢?因为我们想从领导那儿获取一些资源。所以,有时我们的耻辱是自己有所祈求带来的。
我给大家举一个例子。以前家庭住宿条件都很差,大家都等着国家分房子,当时我奶奶、妈妈、爸爸、我和我妹妹,五口人住在一间十二平方米的房间里。
十二平方米是多大,就相当于现在的两室一厅中的一间小屋,另一个房间别人家住,我们两家共用一个厨房和卫生间,空间非常紧张。我们家一直盼望能改善一下住宅条件。
当时,楼不断地盖,每次盖楼我妈妈心里都充满了憧憬,都会去工地看一下这个房子的房型,但是每次分房的时候,都没有我们家的份儿。
我妈妈难免着急:“怎么还没有分到我们家?”有的人对她说:“你要跟领导沟通一下,讲讲你们家的困难情况。”
有一次我妈妈就买了两盒糕点准备去给领导送礼,因为跟领导都住在一个院子里,平时也很熟。结果去的时候正好赶上领导吃饭,连门都没让她进,就把她轰出来了……我妈妈现在讲起这件事还会流眼泪,当时她是含着眼泪回家的,内心感到特别耻辱。因为平时她和领导很熟,这次以为没什么问题呢,没想到不但话没说上,礼也没送出去,从此我妈就把这事记住了,以后再也不提分房子的事了——我们就住这房子,认命,爱怎么分怎么分吧。
后来,到我爸分房的时候,改成集资共建,要拿钱来买。接着就改革开放,我妈开始“下海”自己开诊所,她每天认真做事,来找她看病的人特别多,都站成排等着,所以诊所的效益是不错的。从这以后,我们家的生活条件就逐渐改善了,后来买了一个两百平方米的房子,很宽敞,有大阳台,我妈就觉得她的梦想终于实现了。
孩子往往受父母的影响,我记得我妈经常告诫我和妹妹:“千万不要送礼,送礼没用,如果领导偏袒你,那是他违反原则了;领导不偏袒你,送礼有什么用呢?做好工作就行了。”
从那以后,她再也没有给领导送过礼,而我受到她的影响,也从来不给领导送礼。
我真觉得没有任何必要去讨好任何人,也没有必要用礼物来达到让别人帮助我的目的,所以我从来不给领导 送礼。
公平地说,我妈妈当年送礼的事情,那位领导做得很对,但她为了改善家里环境,那种迫切的心情也是可以理解的。我觉得因为此事让我妈妈一辈子不送礼,反倒是件好事,由此也对我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老子不是让您不进步,而是告诉您不要太在意结果
我们在做事的时候,尽力把事情做好就可以了,如果事情没做到位,您却想要一个距离您很远的结果,这种“上赶着”的行为,往往会让您遭受到耻辱和损失。
忘记结果,踏实做事,事情做到位以后,结果自然会来,这才是“知足不辱”的真实含义。
如果您认为知足就是不做事,满足现状,那您永远都不会进步。老子不是一个消极的人,他不会让您永远不进步,而是告诉您不要太在意 结果。
《道德经》的最后一句话是“圣人之道,为而不争”,老子是让您“为”,不是“不为”。老子在《道德经》里讲的话,都有所指,那时很多国君都将国家治理得一团糟,老百姓穷得没饭吃,这些国君欲壑难填,不断地强占邻国的土地,最后生灵涂炭,甚至亡国。
作为一个国君,自己国家老百姓的生活都无法保障,还继续贪得无厌,这种情况是不知足,所以最后这些人都遭受了“耻辱”。
因此,老子讲的“知足不辱”指领导者要把该做的事做好,把百姓管理好,让他们的生活富足起来,不要过多考虑自己的权力、地位等,否则一定会举措失当。
好好做事,不在意结果,基业才能长青
“知止不殆,可以长久”的中“殆”是死亡的意思,也就是说您知道停止就不会死亡,“可以长久”是可以长久地存在。
很多人将“知止不殆”解释为您知道停止就不会有什么事了。您可以问问自己,您的生活可以随时停止吗?正在做的事停止了不会遭受损失吗?解释成知道停止就不会有事,看似很有智慧,实则似是而非。
“知止不殆”是一种人生通用法则,老子特别强调我们要把事做好,但是对做事带来的名利、地位等结果,不要太在意,这叫“知止”。“知止”才能“不殆”,这是老子讲的道理。
老子认为人生有两件事情,一件是虚,一件是实——“虚其心,实其腹”。虚的是“心”,指自己的欲望;实的是“腹”,是做事本身。
在春秋时期的晋国六卿中,有一家叫中行寅,当时他们这一家很有地位,但因为后来的分裂,六卿之间互相侵占,导致了他的败亡,他的国家快要被灭的时候,他非常气愤地把他的家族里负责祭祀的太祝给找来了。中行寅说:“你祭祀的时候肯定没有尽心,你向上天祭祀的肉一定不肥、不新鲜,你在斋戒、沐浴的时候一定没有怀着尊敬的心,所以老天愤怒了,让我亡国,你究竟为什么要这样做?”
于是“祝简对曰”,“祝”就是太祝,指官名,他的名字叫简。他回答:“昔日先君在的时候,就只有十辆车,但是他一点儿不觉得自己的车少,只怕自己的德行不够,怕自己做的好事不多,令老百姓有损失。现在您当了国君以后,您的车有百辆之多,而且还都是镶着皮革的好车,‘不忧义之薄也,惟患车之不足也’,您从来不担心自己的德行不够,只怕自己的车不够。您不断地收赋税,导致百姓怨声载道,您觉得我一个人为了您向老天祈求降福,能挡过万民的诅咒吗?”中行寅听完后感觉非常惭愧。
作为领导,一旦贪得无度,下面的员工就没有了利益,员工没有了利益,公司怎么可能越来越好呢?
一个好领导,一定知道把利益让给公司的员工,这就是稻盛和夫讲的“无我利他”,让全体员工获得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 幸福。
经常有人问我,“无我”是什么概念?我都没了,这不讲空吗?空了有什么意思?
其实,“无我”不是我没了,“无”的是那些光环、名誉、地位和利益。一旦您这样做了,并且让您身边的人得到利益,大家都会来成就您。
只要您好好做事,一心向善,对那些名相“知止”,无论您做什么都会越做越好,这叫“可以长久”。
老子在本章给我们指出了做事的常青之道,这是每个人都必须学习的智慧和人生态度。
在生活中,可能您的孩子学习好,排名就会靠前。但您要知道,排名靠前只是他人生中的某一项衡量的指标,所以您别太把这个当回事。如果您把孩子的名次看得比什么都重——孩子考第一就高兴,不考第一就找孩子谈话,质问他为什么不考第一,或者给他报很多补习班,孩子在这种压力下,会逐渐丧失学习的乐趣。
如果您能引导孩子找到学习的乐趣,他的名次自然就会上去,这就是“知止不殆”的道理,做好事情本身,比什么都重要。
老子讲的这些道理都蕴藏在生活中的每件小事里,您一旦懂得了这个道理,做事就不再焦虑、不再焦急,人生也会更加从容,只有这样,您的人生才能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