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明清密码
中国的另一部密码古籍,是明末清初著名军事理论家揭暄所著的《兵经百言》,它独树一帜地通过一百个字条,继承并发展了历史上的兵家思想精华,并将之贯穿起来,构成一个较为完整的体系。该书由三部分组成:上卷智部,28个字条,主要论述了设计用谋的方法和原则;中卷法部,44个字条,主要论述了组织指挥及治军方法和原则;下卷衍部,28个字条,主要论述天数、阴阳和作战中应注意的问题等。该书提倡先发制人,故把“先”字放在通篇之首,并将先发制人的运用艺术分成四种境界:调动军队应能挫败敌人的计谋为“先声”;总比敌人先占必争之地者为“先手”;不靠短兵相接而靠预先设下的计谋取胜为“先机”;不用争战应能制止战争,战事未发应能取胜为“先天”。书中强调,“先为最,先天之用尤为最,能用先者,能运全经矣”,并研究了“致人而不致于人”“兵无谋不战”“不战而屈人之兵”和“先发制人”的内在联系,充分体现了在战争中积极进取的强烈竞争意识。
《兵经百言》提倡朴素的军事辩证思想,力主灵活用兵,认为“事变幻于不定,亦幻于有定,以常行者而变之,复以常变者而变之,变乃无穷。”书中用“生”“变”“累”“转”“活”“左”等字条,从各个方面阐述了变与常的辩证关系,强调了敌变我变的权变思想。其中“转”字条里提出了反客为主,以逸待劳的转化思想;这在兵法的单独词条中,当属首创。该书理论明确,深入浅出,篇中百字,可谓字字珠玑。百字内容,相互贯通,互为表里,互相对应,互相补充,先看后看,都给人启迪,有茅塞顿开之感;其中的哲理警句,也耐人寻味。
《兵经百言》的思想内容很丰富,且不杂抄硬拼,语言也很简练。首先,它科学地解释了古代的天文术数,认为风雨云雾是一种自然现象,天意或与鬼神等术数无关,但人们可以利用这些现象为自己服务。书中认为,恶劣气候往往是进攻的好时机;战争胜负与术数无关,是人决定“气数”,而非“气数”决定人。它既主张以人事和时务来制定战争决策,又主张假借鬼神而用兵,以鼓舞军心,沮丧敌人士气。其次,它明确提出了军事相关事物既彼此对立又相互依存的思想,比如,在论述以计破敌时,强调我用计,敌亦用计,我变敌亦变,只有考虑到这一点,才能高敌一筹,战而胜之。最后,认识到事物之间的相互变化,主张以变制变,活用兵法。认为“动而能静,静而能动,乃得兵法之善”。阴阳、主客、强弱都处在不断变化中,指出用兵要善于随机应变,因敌之巧拙,因己艺之长短,因将之智愚,因地之险易而灵活用兵。
《兵经百言》特别重视信息保密,强调“谋之宜深,藏之宜密”;而且,还专门有一字条“秘”,论述了密码的重要性,其原文是:“谋成于密,败于泄。三军之事,莫重于秘。一人之事,不泄于二人;明日所行,不泄于今日。细而推之,慎不间发。秘于事会,恐泄于语言;秘于语言,恐泄于容貌;秘于容貌,恐泄于神情;秘于神情,恐泄于梦寐。有行而隐其端,有用而绝其口。然可言者,亦不妨先露以示信,推诚有素,不秘所以为秘地也。”其大意是:保密是军务的重中之重,泄密必败。一人知道的东西,不能让两人知道;明日才能公布的消息,今天不能泄密;密事易于被言语泄露,密言易于被外貌泄露,密貌易于被神情泄露,密情易于被梦话泄露。行动不能暴露端倪,功用也不宜乱说。即使对可讲之人,也不妨先试试他是否可信。
《兵经百言》中的“传”字条里,更总结了古代军队的保密通信方法。其原文是:“军行无通法,则分者不能合,远者不能应。彼此莫相喻,败道也。然通而不密,反为敌算。故自金、旌、炮、马、令箭、起火、烽烟,报警急外;两军相遇,当诘暗号;千里而遥,宜用素书,为不成字、无形文、非纸简。传者不知,获者无迹,神乎神乎!或其隔敌绝行,远而莫及,则又相机以为之也。”其大意为:军队分开行动后,若相互间不能通信,就会打败仗;若能通信,却不能保密,也要被敌人暗算。所以,除用锣鼓、旌旗、骑马送信、燃火、烽烟等联系外,两军相遇时还要验对暗号,即口令。当军队分开千里之遥时,宜用机密信件进行通信。机密信分为三种:改变文字的常规书写或阅读方式,比如,替换或置换;隐写术,让敌方看不见保密信息在哪里;把文字写在出人意料之处,比如,写在服饰或人体上等。总之,要采用保密的通信方式,甚至使得信使都不知道信中内容,但收信人却可以根据事先的约定,读懂秘密信息。
《兵经百言》的作者名叫揭暄,1613年生于广昌。这位奇才从小就立志高远,既慷慨又任性,特别喜欢谈论兵法。早在学生时代,就精研了诸子、诗赋、数术、天文、军事、岐黄等百家内容,且非常留心世事,常常闭门独自精思,探求事物要妙,被誉为“才品兼优,德学并茂”。揭暄既善于借鉴和继承前人经验,又善于另辟蹊径将它们总结发展,推陈出新。作为军事理论家,他发现,过去的兵法,有传无经,支离破碎;特别是,许多军人死抱前人兵训,祖传阵法,不知权变。于是,便以一百字,将各种兵法思想和作战方法等进行归纳,将其精华融会贯通,写成了前无古人的《兵经百言》。作为抗清名将,当清军攻陷南京后,他与父亲举兵抗清;那时,父子二人赫赫名声,响震江闽之间,与南明兵部侍郎的抗清大军互为掎角之势。抗清期间,他还向明唐王建言了许多有关天时、地势、人事,以及攻、守、战、御、机要等方面的重要策略,均被采纳,并被授予兵部职方司主事;一年后,又前往江西安抚阎罗总诸营;可到瑞金后,揭暄惊闻父亲殉难,遂悲痛而归。此后便隐居不出。其间,清康熙屡召他入仕,他则以年迈推辞,只潜心研究,考据精核。比如,为精察辨明宇宙的奥秘,他博览群籍,日夜观察天象,精心考据,于康熙二十八年(公元1689年)著成《璇玑遗述》10卷,不仅阐发了天文方面的惊人创见,还独立提出了天体自转的思想,更体现了渊博的数学知识。作为科学家,他绘测了月面图,测定了潮汐起落时间,并提出了宇宙无限说等,其真知灼见,为海内外学者所推崇。此外,揭暄的非军事著述还有《性书》《昊书》《二怀篇》《道书》《射书》《帝王纪年》《揭方问答》《周易得天解》《星图》《星书》《火书》《舆地》《水注》等,这些经典著作广泛涉及天文、地理、历史、哲学、数学各个领域。1695年,揭暄郁抑而终,享年82岁。
到了明清时代,密码已在民间的商用中开始逐渐普及了;所以,作为本节的结尾,我们再介绍一个真实的、比较系统的密码故事,即山西票号的密码故事。所谓票号,其实就是银两的远程汇兑机构:某商人欲从甲地汇银两到乙地,他首先到某票号在甲地的店铺中存入银两,然后店铺掌柜就给该商人出具一张票据;最后,该商人自己或其亲友,便可前往该票号在乙地的某个店铺,并凭借该汇票取出自己的银两。如果骗子造出了一张假汇票,并凭此取走了银两,那么该票号就亏了;所以,票号就必须想办法杜绝假票。
中国第一家票号——日升昌,诞生于清道光三年的山西省平遥县。当时的平遥,商铺林立,票号通达,唯日升昌的创立,才使山西逐渐形成了一个强大的票号商家集团。日升昌的兴盛与发展为当时的中国金融领域开辟了一条安全、便捷的流通之路。日升昌的独到之处在于,它运用了密码手段来保障异地远程兑取汇票的安全性,避免骗子以虚假汇票来套取银两。
日升昌采用了两种密码措施:一是生理特征密码。为防止假冒,接收汇款的票号要根据顾客的要求,在写给承兑款项的分号的信中,要标明持票前往承兑人的年龄及相貌特征,以便兑付时识别。二是笔迹特征密码。由于模仿笔迹很困难,故票号要用专人书写汇票,其笔迹要通报各分号,并让各分号都能熟悉辨认。如果更换了书写汇票的人,则必须立即通知各分号笔迹,以便辨认。
更绝的是,日升昌利用诗歌当密码,把汇兑的银两数字,巧妙地隐藏在其中:首先票号经营者创造了以汉字代表数字的密码,即用汉字代表数字的10个数字及一年12个月和每月30天的代码。比如,全年12个月的代码为“谨防假票冒取,勿忘细视书章”。每月30天的代码为“堪笑世情薄,天道最公平,昧心图自利,阴谋害他人,善恶终有报,到头必分明”。代表银两10个数目的代码为“赵氏连城壁,由来天下传”或“生客多察看,斟酌而后行”。代表万、千、百、两的数字单位为“国宝通流”。
所以,票号在5月15日汇银300两,加密后的代码就是:冒利连通流。若不知此秘密的伪造者,即使他通过外貌和笔迹等关口;如果他直接在汇票上写明“5月15日汇银300两”,那么,他也照样露馅了。
最后,作为明清密码的结尾,下面介绍一个可作为反面教材的图像密码,即所谓的“中华第一大预测奇书”——《推背图》。传说该书是唐太宗李世民为推算大唐国运,下令由当时两位著名道士李淳风和袁天罡编写的。全书共有60象,每象以干支为序号,主要包含:一个卦象、一幅图像、谶语和“颂曰”律诗一首,共四个部分。它声称能预测从唐开始之后数千年,一直到未来世界大同,即将发生的重大社会历史事件;而且,更搞笑的是,明末清初的著名文学家、文学批评家金圣叹,还真的花费了大量精力和时间,以“事后诸葛亮”的方式,针对几乎每一个象,在全球的历史事件中找到了“能与各象对应得天衣无缝”的事件。猛然一看,绝对唬人,以为世上真有如此神奇的卦图密码;但是,若从符号系统的角度来看,这纯粹是一种游戏。换句话说,一方面,图像符号系统,不可能用文字符号系统来完整解释,这一点我们在《易经》那节中已经解释过;另一方面,随意乱涂一幅画,肯定都能找到现实生活中的某一件事,使得能够用文字将这幅画和这件事的某些情节,天衣无缝地关联起来。于是,算命先生便可声称,画中隐藏的密码,就精准预测了那个现实事件;其实,这种歪解并不难,当然要想解得像金圣叹先生那样美妙,也肯定不容易。当然,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若用图像密码去隐藏文字密码,那绝对是游刃有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