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本书是在国家自然科学重点基金项目(40839909)“扬子西缘深部结构与油气赋存背景研究”、贵州省重点学科项目(ZDXK〔2018〕001)、全国高校黄大年式资源勘查工程教师团队及贵州理工学院高层次人才引进项目的经费资助下完成的,目的是研究超宽频大地电磁测深法的相关处理、解释方法及将其应用于上扬子地块西缘地区所采集得到的超宽频长周期大地电磁资料,采用超宽频大地电磁测深法结合探测模式,深入研究上扬子地块西缘深部壳幔电性结构,分析各构造单元的深部接触关系;根据研究区域电性结构特征,结合地表地质及该区域已有的地球物理资料探讨龙门山逆冲推覆构造的深部根源问题、上扬子地块西缘边界问题,以及“5·12”汶川地震及余震的分布规律与深部构造之间的关系。
1.2.2 研究意义
上扬子地块西缘龙门山造山带位于松潘—甘孜褶皱带与扬子板块的碰撞衔接处,北东与秦岭褶皱系相连,南西与康滇地轴相接,是中国大陆地壳中著名的造山带和地震带,历来为地质学家所重视,在该地区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2008年,“5·12”汶川地震发生在青藏高原东缘的龙门山推覆构造带内,地震给震中区及其附近地区造成了灾难性的破坏,人身伤亡及财产损失数量巨大。多位学者(罗志立等,1984;刘树根等,1991;蔡学林等,1996;张国伟等,2004;许志琴等,1996;赵锡奎等,2000;朱介寿等,2010)对龙门山构造带和其两侧的松潘—甘孜地块和扬子陆块的构造演化及动力学特征提出了相关认识,目前对于浅部逆冲推覆构造的相关认识已得到了普遍认同,但对于龙门山形成的动力学机制、深部壳幔结构认识等问题仍然存在着很大分歧,其原因主要是能够令人信服的、能够相互印证的深部地球物理资料相对较少,因此使用超宽频大地电磁测深法在龙门山地区进行深部地质结构探测,为解决龙门山地壳与壳幔结构、盆山耦合关系、龙门山逆冲推覆构造的深部根源问题、上扬子地块西缘边界问题等地质构造难题提供实际资料,进而探讨其龙门山深部构造特点与“5·12”汶川地震的成因规律、震源断裂机制及其深部动力学特征等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学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