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绘制一幅心智地图开始……
没有什么能比别人的想法让我们觉得更加真实了。你可能每天都会琢磨老板在想什么、另一半是否快乐、那些年轻人想干什么。其他人的思想是如此真实,你可能从来不会怀疑这些想法是否真的存在。然而,你认识的人很有可能都是没有思想的“僵尸”。
你的母亲甚至可能就是这样的“僵尸”。她或许不拖着脚走路,不低声呻吟,但她依然有可能是哲学意义上的“僵尸”,也就是说话和做事都正常,但缺少意识体验。你的生活中充满了丰富的心智体验,但你母亲可能与你截然相反。她的心智活动可能只浮于表面,它不像是由思想和情感构成的繁华都市,而更像是好莱坞电影中的布景。当你们拥抱时,你或许会感到温暖而踏实,但她的大脑可能只是机械地记下了你手臂的压力。你也许会想:“不,我的妈妈不是那样的!”但你怎么证明呢?哪怕是最精细的大脑扫描也无法将别人的感受显示出来。
此外,你的母亲也可能是有血有肉的“机器人”,这源自哲学上的“他心问题”1。我们永远都无法直接体验其他人的内心,因此很多有关他们的问题根本无法解答。吃草莓时,你所品尝到的味道和其他人的一样吗?你眼中的蓝色和其他人眼中的蓝色是一样的吗?你认为看到的天空是蓝色的,但有人可能说那是黄色的。如果你是男性,那你永远不会知道分娩的真实感受。如果你是女性,那你永远不会知道睾丸被踢到是什么感觉。
与不确定他人的具体感受相比,一个更加根本的问题是,你永远不确定他人的思想是否存在。你可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有心智的人,也可能是一群没有头脑的雄蜂中唯一有感知力的,或者是计算机生成的矩阵中唯一一个真正的思考者。
他人思想的不确定性已经成为近几个世纪以来哲学思考的主题之一,也是一些最复杂、最可怕的人类行为的核心。就像你将看到的,我们可以用它来解释为什么纳粹会屠杀600万名犹太人,为什么有时人们会以折磨动物为乐,为什么人们会激烈地争论上帝是否存在。他心的神秘性还可以解释一个名叫丹尼斯·尼尔森(Dennis Nilsen)的英国人的行为。
1945年,丹尼斯·尼尔森出生于苏格兰的一个海边小镇。在军队短暂服役之后,他搬到了伦敦,一开始当警察,后来成了一名公务员。尽管有份好差事,但尼尔森觉得没有成就感,非常孤单。他很少跟家人说话,也没有什么朋友,很难与他人维持亲密的关系。他还有邪恶的性幻想,幻想占有年轻男人,他喜欢把他们想象成完全被动的甚至无意识的人。在一段刻骨铭心的关系完全破裂之后,尼尔森就开始以提供食物、酒和住宿为条件,引诱年轻男人去他的公寓。一旦他们睡着了,尼尔森就会勒住他们的脖子,使他们不省人事,然后在浴缸里淹死他们,再对他们进行肢解。在他的罪行被发现之前,他已经谋杀了15个人,后来他被判处终身监禁。
令人惊讶的是,尽管尼尔森残忍地杀害了很多人,却很疼爱自己的狗,那是一只名叫“哔哔”的土狗。被捕之后,尼尔森最担心的不是那些受害者的家人,甚至不是他自己,而是他的被捕会不会给“哔哔”造成精神创伤。尼尔森为什么会对受害者的痛苦漠不关心,而他的狗可能遭受的痛苦却令他无所适从呢?
也许是因为他的狗很特别,比那些受害者拥有更深刻的情感和更丰富的思想,也就是拥有更多的心智。绝大多数人会对这个解释嗤之以鼻。无论尼尔森的狗多么伶俐,我们都会认为人拥有的心智比狗多,因而人应该比狗更值得同情和关爱。但是尼尔森的看法正好相反,他相信他的狗拥有更多的心智,这给予了“哔哔”人类所没有的基本道德权利。对于人和狗在“心智俱乐部”里的相对地位,尼尔森显然不赞同其他人的观点。
欢迎来到心智俱乐部
心智俱乐部是能思考、能感受的存在体组成的特殊集合。它是心智英雄们最重要的联盟,这些心智英雄的超能力不是透视眼或心灵传送,而仅仅是思考和感受的能力。心智俱乐部的成员是“生灵”,而非成员只是“事物”。
谁应该被纳入心智俱乐部?首先,我们可以把萝卜排除在外。进一步来说,即便假定心智俱乐部里没有成员,我们好像也不会遗漏什么。在另一个极端情况下,俱乐部里肯定有像你或者像我们这两位作者这样的心智的存在体。如果我们很傲慢,就会说“我们对你拿不准”,但我们有理由确信你是有心智的,否则我们就不会向你提起这件事了。
你我可能都是心智俱乐部的成员,但如何理解萝卜和你我之间的区别呢?我们应该怎么看待狗、黑猩猩、海豚、大象或猫?它们有心智吗?如果我们严把心智俱乐部的大门,便不得不面对新生儿、未出生的胎儿和处于持续性植物状态的人。他们肯定不会被误以为是萝卜,但可惜没人能够理解他们的心智。
此外,我们还需要判断智能机器人、玩国际象棋的超级计算机、愤怒的暴徒、残忍的杀手,甚至像谷歌和沃尔玛这样的公司能不能进入心智俱乐部。有人说“企业也是人”,它们有自己的思想。这是真的吗?申请加入心智俱乐部的名单已经很多元了,我们还没有提到一些只有人类才相信的存在物,比如神、天使、魔鬼或亡灵。他们虽然都不是萝卜,但有思想吗?
你或许认为你可以快速筛选心智俱乐部的候选成员,决定谁可以获准进入,谁不得不在外面苦等。但是你能解释一下你是如何判断的吗?别人都会赞同你的决定吗?近几个世纪以来,关于心智俱乐部会员资格的争执一直让哲学家们备受困扰,目前还难以找到答案2。在动物有无思考能力的问题上,整个心理学领域也一度分裂成两个阵营:行为主义者说“绝对不能”,而其他人说“等一等,我的狗没准儿会思考(2)”3。
心智的问题也困扰着科学和哲学以外领域的人士。每天,法官和陪审团都在纠结:一个人的心智需要达到怎样的健全程度,才能对犯罪行为负责。心智也是生命的法律定义的关键。让我们来看一看贾西·麦克马思(Jahi McMath)的案例。这个小女孩在接受扁桃体切除手术失败后,医生宣布她已经脑死亡。然而,她的父母看到躺在病床上的她有时会抽搐,认为这是还有心智的迹象。在加州,贾西已经被宣布合法死亡,但在新泽西州,法律认为她还活着,究竟哪种裁定是正确的,这取决于她是否有心智。
成为心智俱乐部的会员非常重要,因为这伴随着显而易见的特权:有心智的存在体会被尊重,会被给予责任和道德地位,而没有心智的存在体可能会被忽视、被摧残,或者被当作财产进行买卖。在某些历史阶段,奴隶制之所以被认可,是因为那时人们相信奴隶的心智与其他人不同。
鉴于心智俱乐部会员资格的重要性,如果能有一个明确的准入规则来帮助我们进行判断就太好了,这就像游乐园的告示上明确写着身高必须达到多少才能坐过山车一样。在极端状态下,进行判断是很容易的,这就像成年人可以坐过山车,而学步儿童只能坐旋转茶杯。心智的两极显而易见:你有心智,可以享有道德权利;而萝卜没有心智,只能被人做成菜吃掉。
但是,关于心智的难题在于中间的细微差别。就像我们不确定穿着厚底鞋、头发高耸的孩子是否真的达到了可以坐过山车的身高,我们也无法确定聪明的狗或发育中的胎儿是否可以进入心智俱乐部,或者高级机器人和大脑严重受损的人是否应该被排除在心智俱乐部之外。
比较棘手的心智被称为隐秘心智(cryptominds)。一些隐秘心智比其他的心智更“客观”。人们可以讨论莎士比亚,而狗只会汪汪叫,但在讨论心智时,我们很少会谈及这些客观的特征。相反,就像尼尔森和“哔哔”的案例所显示的,心智存在于旁观者的眼中。心智不是一个客观事实,而是感知到它的人给予的礼物。心智与知觉有关,被批准进入心智俱乐部的依据不是它们是什么,而是我们觉得它们看起来是什么。所以为了能进入心智俱乐部,你必须表现出看起来有心智的样子。
让自己看起来有心智的方法有很多,比如戴着眼镜,或者在别人提到小说家普鲁斯特时,煞有介事地颔首。不过这并不是重点,重点是让人感觉到你具有心智。著名的想象实验“图灵测试”很好地说明了如何通过感知创造心智(见图1-1)。20世纪50年代,英国数学家、计算机科学家艾伦·图灵设计了这个实验。(3)
图1-1 图灵测试
你必须通过提问来判断两个在输入文字的存在体,哪个是人,哪个是计算机
在图灵测试中,有两个存在体,分别是一个人和一台通过编程可以像人类一样行事的计算机4。你需要通过提问与两个不同的存在体进行交谈,然后判断出哪个是人哪个是计算机。乍看起来这是一项非常容易的测试,但就像漫画的说明文字写的那样,“在互联网上,没人知道你是条狗”。要想判断另一端是否是人,你会通过键盘提出什么样的问题呢?
任何广为人知的事实或观点都是没用的,因为计算机可以通过程序轻松地回忆起这些事实和观点,就像在智力竞赛节目中夺冠的IBM公司开发出的超级电脑“沃森”(Watson)(4)一样。你会考虑用人类的感觉来测试候选人,比如“请描述旧书的气味”。但是通过编程,计算机也能够描述旧书,比如:“旧书闻起来有股很浓的霉味儿,就像沉睡的古老森林”。那么,你怎样才能看出其中的差异呢?
图灵认为如果你不能分辨哪个是人,哪个是计算机,那么计算机的创造者就成功地制造了心智,这就是人工智能的真实案例。如果计算机把你骗了,让你感觉到了心智,那么它就是有心智的。
心智知觉地图
我们每天都在做自己版本的图灵测试,分辨哪些事物有心智,哪些没有。当我们说某事物有心智时,这是什么意思?“心智”是一个统一的维度吗?人类处于顶端,萝卜处于底端?就像智商能够代表人一般的心智能力一样,或许我们可以简单地从“没有心智”到“最大心智”来考查它。
数个世纪以来,像托马斯·阿奎那(St. Thomas Aquinas)这样的神学家支持这样的观点,即“等级制的生物链”从低端的矿物质开始,之上是植物、动物、人、天使,最后是神5。这种一维的观点与丹尼尔·丹尼特(Daniel Dennett)在其著作《心灵种种》(Kinds of Minds)6中的哲学态度是一致的。阿奎那认为从三种不同的立场来看,存在着能感知到的心智链。
第一种是“物理立场”。在这个立场上,我们认为存在体完全没有心智,只能通过物理特性来了解它们,比如质量和动量。在预测大圆石头的运动趋势时,我们只需要知道它的重量和速度。第二种是“设计立场”。在这个立场上,我们认为存在体本身没有心智,但在它们身上看到了心智的痕迹。例如在使用螺丝刀时,我们知道它是为了一定的目的而被制造出来的,这就是心智的痕迹。第三种是“意图立场”。在这个立场上,我们意识到存在体的行为是基于意图和愿望的。要预测人的行为,了解他们想什么和想要什么,显然比知道他们的质量和动量更有用。
这些一维的方法长期以来占据着主导地位,但我们在想是否可以进行更细致的区分,不仅从“较多”或“较少”的角度来评价心智,而且从不同的心智能力的角度来评级。就像学术能力评估测试(SAT)包括阅读、写作和数学成绩一样,我们或许可以在多个维度上考查心智。我们可以用几十种甚至上百种方法来区分心智与非心智。了解人们如何感知心智是认识最棘手的隐秘心智及其引发的道德混乱的关键所在。
或许有人认为我们需要很复杂的工具才能研究心智知觉,比如大脑扫描仪、电极、本生灯和爱伦美氏烧瓶,其实我们只是询问了很多人。我们和希瑟·格雷(Heather Gray)(5)一起进行了一项网络调查,即“心智调查”,让2499人评判标准心智和隐秘心智7。这是我们第一次涉猎心智知觉这门新科学,这项调查的结果构成了本书的基础。我们的实验室自此开始深入研究机器人8、逝者、植物人9、电影明星10、酷刑受害者11和神12,但这一切都始于这次网络调查。
在调查一开始,我们向被调查者介绍了13个潜在的心智俱乐部成员,每个都配有相应的描述和图片:广告经理莎伦·哈维(Sharon Harvey)、会计托德·比林斯利(Todd Billingsley)、五个月大的婴儿尼古拉斯·甘农(Nicholas Gannon)、五岁大的女孩萨曼莎·希尔(Samantha Hill)、野生黑猩猩托比、处于持续性植物状态的患者杰拉尔德·希夫(Gerald Schiff)、刚刚逝世的德洛雷斯·格莱特曼(Delores Gleitman)、宠物狗查理、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制造的社交机器人吉斯麦特(Kismet)、一只绿青蛙、七周大的人类胚胎、你自己以及神明。
我们还从心理学、哲学和文学领域选取了19种不同的心智能力。哲学家杰里米·边沁(Jeremy Bentham)曾探讨在评判道德地位时痛苦和快乐的重要性,因此我们算上了它们。斯多噶派学者认为自我控制和计划能力是人类心智与其他动物心智的分水岭,因此我们也纳入了它们。莎士比亚通过哈姆雷特著名的“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的言论,强调了人类思考与理解的心智能力,所以我们也把它们包含在内。纯粹的理性可能并不足以证明心智的健全,所以我们纳入了开心、尴尬等情感,以及情绪识别能力。我们也囊括了一些“身体的”能力,比如饥饿、欲望、记忆、沟通等。
总之,被调查者需要比较13个潜在心智俱乐部成员之间不同心智能力方面的特点及差异。例如,其中一个问题是希尔感受到的痛苦会比托比感受到的多还是少。顺便提一下,大多数人的回答是“多”。我们计算了每种心智能力在所有特点上的平均评分,然后用因素分析法判断心智能力的聚集性。人们对隐秘心智在各种心智能力上的评级都是从“最少”到“最多”吗?
事实证明,心智能力并不都聚集在一起。相反,人们是以两种根本不同的因素为依据来查看心智的,我们将这两种心智能力称为感受性(experience)和能动性(agency)13。
感受性因素体现的是存在体具有内心生活、情感和感受的能力。它包括感到饥饿、恐惧、痛苦、快乐、愤怒和渴望的能力,还包括人格、意识、骄傲、尴尬和喜悦等心理表现。心智的这些方面似乎体现了拥有心智是什么样子的,这是当心理学家、哲学家探讨意识的难题时,经常会谈到的内容。有感受性的心智能够感觉到触摸热炉子的感觉,能享受看马戏的乐趣。
能动性因素由一组不同的心智能力构成:自控、道德、记忆、情绪识别、计划、沟通和思考。这些能力的主题不是感觉和情感,而是思考和行动。构成能动性因素的心智能力是我们的能力、智力和行动的基础。在行动和实现目标的过程中,心智展现了它的能动性。
在理解感受性和能动性之间的差异时,我们可以使用“内部与外部”框架。感受性是从内部看心智的状态是什么样的,做一个人、一只猫或一条狗是什么感觉。由于感受性涉及心智的内部,因此对其他人来说,它非常难以捉摸。相比较而言,能动性更透明,因为它是从外部看到的心智的样子。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存在体的行为和反应来判断其计划和思考能力。换种说法就是,感受性与输入有关,因为感觉和情感是由眼睛、耳朵等感觉器官传递到心智的。相反,能动性与输出有关,关系到心智所产生的动作和行为。
感受性和能动性这两个维度就像隐秘心智“地图”上的纵轴和横轴。多看看图1-2中的心智知觉地图,它是帮助你阅读本书后面内容的指南。
图1-2 心智知觉地图
在能动性和感受性维度上测量心智知觉
让我们快速地浏览一下这幅图。首先,像我们一样正常的、神志清醒的活人(广告经理莎伦·哈维和会计托德·比林斯利)位于右上角,他们既有感受性,又有能动性。相比之下,左上角的婴儿、狗和青蛙有一些感受性,但没有多少能动性,所以他们虽然也可被看作存在体,但其思考和行动的能力比较弱。
继续往下看。在动物和婴儿下面是心智更加隐秘的人类胎儿和处于持续性植物状态的患者。这些隐秘心智几乎没有能动性,但或许会有感受性。他们可以算是家里有人,但没有人来应门的类型。再往下是死去的德洛雷斯,她既没有感受性,也没有能动性,但值得注意的是,她并非万事皆空。有些人认为死人有一些心智,可能是因为他们生前的心智依然留在我们的记忆里,或者是因为他们相信有来生:怎么可能只有天堂或地狱,却没有感知快乐和痛苦的心智呢?
继续看这幅图,我们从逝者转移到机器人。机器人几乎都被认为没有感受能力。想象一下经典科幻故事里的机器人,它们没有情绪,只是不断地告诉人类它们是多么缺乏理智。机器人有能动性,能够帮助我们安全地探索遭到破坏的核电厂的内部;但它没有感受性,不能帮助我们了解一颗破碎的心。
接下来,在右下方的是神明。正如你预料的那样,人们认为神有很强的能动性,但奇怪的是,他没有什么感受性。神的心智可能很伟大,但我们不认为他能像我们一样感受到饥饿、恐惧,甚至快乐。有趣的是,在重复这项心智调查时,我们发现被调查者认为企业在这幅图中处于相同的位置。像神一样,谷歌公司也被视为有完全的能动性,但没有感受性。
心智为什么重要
到目前为止,我们发现心智是一个知觉问题,人们倾向于从两个维度来看待它。你或许会提出一个更重大的问题:它为什么重要?正如我们在前文中暗示的,心智知觉构成了生与死的问题的基础:有心智的存在体需要得到道德关怀,没有心智的存在体则不需要。如果把心智知觉分为能动性和感受性,那么这两个因素与道德有怎样的关系呢?为了回答这个问题,请思考一个名为“婴儿与机器人”的想象实验。
这个实验想说明的并不是婴儿与机器人之间的较量,而是向我们展示了两种道德情景。在第一个情景中,想象婴儿和机器人即将跌下悬崖,你只能救其中的一个。你会救哪个?你很可能会去救婴儿,让机器人听天由命。在第二个情景中,想象他们发现一支装满子弹的枪,他们拿着枪玩起来,忽然枪走火了,伤了人。你认为谁应该对此负责?如果你和大多数人一样,那么你会原谅婴儿,认为机器人应该被报废。
这两种情景都表明,做个机器人真是太惨了,有人认为应该向相关机构投诉那个婴儿的父母才好。但最重要的是,这些情景说明存在两种不同的道德地位,而不是一种。由于我们保护婴儿免受伤害,而让机器人承担道德责任,因此道德责任的问题(谁应该承担责任,接受惩罚)似乎不同于道德权利的问题(谁应该得到保护,以避免受伤害)。这一发现令人吃惊,因为很多人认为更多的心智意味着更多的“道德”,成年人拥有权利,同时承担责任;而桌子和萝卜既没有权利,也不承担责任。
心智视窗
道德权利和道德责任这两种道德地位不仅有区别,而且可以很好地映射到我们二维的心智地图上。要想拥有道德权利,你就需要有感受性,也就是充满情感和各种潜在痛苦的内心生活。相反,如果想承担道德上的责任,你就需要有能动性,能够做计划,采取行动,并且能够对按照自己的想法所取得的成果进行评估。婴儿的感受性比机器人强,因此拥有更多的道德权利;机器人的能动性比婴儿强,因此承担更多的道德责任。
除了婴儿和机器人之外,心智调查还显示:任何有感受性的存在体都被认为应该享有道德权利,任何有能动性的存在体都被认为应该承担道德责任。婴儿、女孩、黑猩猩和狗被认为感受性很强,被调查者同样认为这些存在体应该受到保护以避免受伤害。相反,成年人、神明和谷歌公司被认为能动性很强,被调查者同样认为这些存在体应该为错误的行为承担道德责任。当孩子尖叫或小狗呜咽时,我们的心会融化;而当看到成年人(或其他应该更明事理的人)伤害孩子或小狗时,我们会非常愤怒。
在调查数据中,能动性/责任与感受性/权利之间的区分非常明显,我们好像在心智知觉领域发现了一条断层线。这条断层线犹如国界线,虽然一般情况下看不见,但它将两种截然不同的心智区分开来。界线的一侧是有能动性、应该承担道德责任的心智,另一侧是有感受性、享有道德权利的心智。当然,就像有的人拥有双重国籍一样,有些心智,比如你和我的心智,可以存在于界线的两侧,既有能动性/责任,又有感受性/权利。但是正如我们将在本书中看到的,最有趣的隐秘心智要么属于界线的这一侧,要么属于界线的那一侧。这两种心智的分离对道德争论具有深远的影响。实际上,这一点极其重要,我们可以毫无讽刺意味地说:
世界上存在两种可感知到的心智,每一种都有自己的道德类型,即有思想的行动者和易受伤害的感受者。
有思想的行动者,是能够采取行动并为自己的行动承担道德责任的主动心智,比如企业和神明。易受伤害的感受者,是被他人的行为所影响并享有道德权利的被动心智,比如小狗、患者和婴儿。行动者和感受者的差异是很直观的,因为它和人类的思想一样古老。孔子的著作14、中国古代的阴阳理论15以及《道德经》16将世界分为互补的对立面,比如黑与白、热与冷、善与恶。在心智知觉中,这些对立面是指内部(感受性)与外部(能动性)、输入(感受性)与输出(能动性)、被动(感受性)与主动(能动性)、接受者(感受性)与行动者(能动性)、受害者(感受性)与攻击者(能动性)。
有思想的行动者和易受伤害的感受者这两种互补的类型,与亚里士多德对道德领域的划分很类似,他把道德世界分为道德主体(moral agent)和道德受体(moral patient)17。道德主体是做出道德或不道德行为的存在体,他们是善行与恶行的实施者,比如英雄与恶棍、甘地式的人物与希特勒式的人物、警察与盗贼。相反,道德受体是接受道德行为的存在体。他们是善行的受惠者、恶行的受害者,被拯救或被伤害,被接纳或被遗弃。因此,道德主体是道德世界中有思想的行动者,具有能动性,承担着道德责任;而道德受体是道德世界中易受伤害的感受者,具有感受性并享有道德权利(见图1-3)。
图1-3 道德主体和道德受体
世界上存在两种可感知到的心智
主体和受体将道德世界清楚地分成两个部分,但请记住,它们是互补的对立面:主体对受体采取行动,受体是主体行动的对象。就像丈夫和妻子一样,主体和受体互相低语道:“你使我变得完整。”善与恶通常既包含道德主体,也包含道德受体,它们是同一枚道德硬币的正反面。通过思考“内”,才能理解“外”;通过思考“感受者”,来理解“行动者”;通过思考“受害者”,来理解“攻击者”。两者共生共灭,这意味着善与恶始终是两种不同的心智,即能动性的主体和感受性的受体的二元体。
所有恶劣的邪恶行为都符合这个二元模板,包括谋杀(杀人者和逝者)、偷窃(小偷和被盗者)和虐待儿童(施虐者和儿童)。即使像救援这样的善行也包含拯救者和陷于危难的人。与这些二元行为相比,割掉自己的耳朵算不算恶行呢?对文森特·凡·高而言显然不算,对其他人也是如此,因为在自我伤害的行为中不存在主体心智和受体心智。
有些人在讨论是否真的存在没有受体或者没有主体的恶行,我们认为有明显的主体和受体的恶行是典型的不道德行为。图1-4说明了道德的这种二元性:当有思想的主体的邪恶企图与易受伤害的受体的痛苦结合在一起时,就形成了不道德的魔鬼。这种二元模板与道德判断的心理学数据18和长期以来的法律理论是一致的,法律理论认为有罪的裁定需要有人受到伤害的事实(犯罪行为)和故意制造伤害的人(犯罪企图)19。
图1-4 长着翅膀的魔鬼
有思想的主体(左侧)和易受伤害的受体(右侧)结合在一起,构成了不道德或邪恶(用长着翅膀的魔鬼代表)
从心智知觉的角度来看,善与恶并不是独立于人性而存在的神秘力量,而只是通过主体与受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事物。故意造成另一个心智的痛苦(比如踢狗)就是作恶,有意地避免另一个心智遭受痛苦(比如阻止别人踢狗)就是为善。我们可以用以下公式来定义道德和不道德的行为:
道德程度的高低=主体的能动性+受体的感受性
这个定义反映了善与恶的二元性,反映了从主体和受体角度看到的心智的种类(如成年人、儿童、动物、机器)。如果企图制造最大程度的不道德行为,你应该把一个非常强大的主体和一个很容易受伤害的受体结合起来。相反,如果希望不道德的程度最小,你就应该把一个弱小的主体和一个不太容易受伤害的受体结合起来。为了证明这个观点,让我们来做一个关于“首席执行官和小女孩”的想象实验。
想象一位首席执行官出拳猛击一个小女孩的脸。你大概会想,这太不道德了。现在再想象一个小女孩动手打一位首席执行官的脸。你可能觉得这很滑稽。确实,小孩伤害成年人是网络上爆笑视频的主要内容,而成年人伤害小孩则是影片中的常见内容。
首席执行官伤害小孩是恶行,而小孩伤害首席执行官则不是。这非常符合我们的公式。首席执行官通常是有思想的行动者,小孩通常是易受伤害的感受者,因此只有一种行为组合会被我们视为恶行。把心智知觉与道德联系起来,不仅解释了为什么小孩伤害毫无戒备心的成年人会令人捧腹,而且能让我们预测人们对违法行为所产生的道德愤怒。同样,强壮的男人(高能动性)捶打小猫(高感受性)是不道德的,小猫(低能动性)用爪子挠强壮的男人(低感受性)并非不道德。当你对邪恶的行为感到非常愤慨时,很可能是高能动性的人在伤害非常被动的人或物。我们在本书中将探讨人们对隐秘心智造成伤害和受到伤害的不同反应,比如害死小孩的野猪、被置之不理的等死的患者。这种二元的道德观对这些探讨很重要。
本书讲了什么
以上是第1章的内容,在这一章里,我们“诅咒”了你的母亲是“僵尸”,探讨了心智知觉的结构,揭示了心智知觉是如何界定善与恶的。在接下来的章节中,当探讨我们在心智地图中的邻居时,还会重返这些主题。我们会发现逃避指责的最佳方法(第2章),善和恶如何使人的身体变得更强大有力(第4章),为什么有人认为植物人比死人更无知无觉(第6章),为什么阴谋论让人无法抗拒(第7章),为什么自然灾害会增强人们对神明的信仰(第9章)。
下一章,我们将探讨感知到的动物心智,这是典型的隐秘心智。非人类动物虽然不会说话(至少说得不好),但它们用肢体语言表达了自己的想法,比如通过动作、表情、快乐和悲伤,以及对显而易见的目标物的渴望。动物的心智是一个重要的谜题,这个谜题影响了心理学的历史,且还会继续困扰着人们。
接下来会讲到我们感知到的机器心智。没有人认为剪刀有心智,但当机器变得非常复杂和不可思议时,我们确实从中瞥见了一丝心智。机器心智,比如在智力竞赛节目中夺冠的计算机的心智,似乎具有能动性,但没有感受性。新技术在创造类似人类的机器,它们似乎也能感受到情绪。然而,这种有感受性的心智可能并不是人人都喜欢,而是令人感到害怕。
对受体和患者的研究显示了我们如何看待生病的、治疗中的患者或陷入困境的人。我们通常透过共情的“眼镜”来看待这些心智,体会他们所感受到的痛苦、快乐或其他情感是什么样子的。尽管共情使我们能够理解这些感受性,但也使我们无视能动性。在对患者进行分析时,我们都极为关注医疗这个特殊的世界,即医护专业人员以及有时忽视了患者心智的专业人士。
有些心智的隐秘性源自我们对他们的感受。从占用我们停车位的人,到与我们的配偶搞婚外情的至交,我们很难看到这些“敌人”的心智。我们对敌人的仇恨与恐惧蒙蔽了自己的眼睛,通过去人性化,也就是把人变成物品的过程,我们无视了他们的能动性和感受性。在战争中,去人性化有助于士兵在战场上奋勇杀敌,但在日常生活中,去人性化会使我们变得冷酷无情,对他人的痛苦麻木、冷漠。
我们遇到的最隐秘的心智之一是沉默者,即无法交流的人。沉默者包括处于植物状态的人和闭锁综合征患者,闭锁综合征患者有思想,但没有行动能力。这引发了重要的伦理问题。大脑扫描为人们理解这些隐秘心智提供了可能,但与此同时,家人和护工竭尽所能地自行解读这些心智,有时会把自己的想法误以为是沉默者的想法。
接下来我们会探讨集体心智。在公司这样的集体中,存在着不止一位具有心智的员工,但这并不妨碍我们把它作为一个心智来讨论(例如“谷歌挑战微软的领导地位”)。我们通常认为集体拥有的能动性比感受性多,这意味着人们觉得集体中的人可以作恶,但不会成为恶行的受害者。这种观念表明了为什么集体常常与阴谋论扯在一起。
此外,我们如何看待逝者的心智呢?每五个美国人中有四个相信有来生。认为自己能与逝者沟通的人并没有那么多,但相信有来生意味着相信人死后还有心智。与逝者生前的亲朋好友一起聚集在墓旁,我们用与感知活人心智几乎完全相同的方式来感知逝者的心智。我们之所以会这样感知逝者的心智,原因是比较复杂的,包括我们希望逝者不朽,以及相信身体和心灵相分离的二元论。
很多人相信神,但没有见过他。即使没有证明神存在的直接证据,世界上很多人也相信神是掌管一切的行动者。宗教信仰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被理解为我们对心智知觉的自然倾向的延伸,它经过了数百万年进化的锤炼。我们还会探讨为什么人们尤其可能在受苦时,或在偶然事件中感受到神的心智。
有一种心智不需要我们从外部进行感知,它也根本不是隐秘心智,那就是自我的心智。但是当我们忽略了自己,体会不到自己的能动性和感受性时,我们的心智也会变得隐秘。这个章节将告诉我们如何通过了解其他心智,以便于最终能理解自己的心智。
心智是矛盾的,它一方面非常重要,另一方面又极其模糊不清。这两方面之间的摩擦点燃了贯穿本书的火焰。接下来的内容将会揭示来自我们实验室和其他实验室的新观点、令人难以置信的故事和前沿科学。它们也会从各个角度揭示心智知觉为什么非常重要,从电闪雷鸣的法律冲突到失去(有时是再次找到)我们所爱的人。你将一次又一次地感受到心智世界并不怎么像它乍看起来的样子。
最后,我想说:欢迎来到心智俱乐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