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未来很迷茫,怎么办
这几乎是每个人都想要问的终极问题。这个世界的变化越来越快,也越来越无法预知,变化的世界本身就构成了人们“迷茫”的土壤。“迷茫”这个词已经成为当代社会几乎所有人经常挂在嘴边的词汇,它也已经成为每个人都有的亚疾病。
如果迷茫的你,一直在做自我探索,问自己各种问题,你会发现,很难问出一个结果,你会被困在一个死循环里。
比如,问自己到底想要什么?
看到了吗?似乎越这么问越迷茫。
想想你在一个大雾弥漫的树林里迷了路,此时如果你仅仅是自己瞎转悠,如何能出来呢?
我们得试着换个角度思考。
观察迷茫的人,你永远也找不到答案。观察不迷茫的人,你会发现答案就在他们那里。
那些不迷茫的人都是怎么工作生活的呢?
他们每天都精力饱满,能长时间保持工作状态,总有做不完的事。
我认识的不少小公司创业者就是这样,总是保持旺盛的精力,观察各种机会,有点机会就会押上全部身家;又或者,有的人对工作没那么强的干劲,但是他们的生活却相当充实,比如“鸡娃”的母亲,她们会给自己的孩子做出清晰的规划,找各种学习资源,列出清晰的学习清单,和孩子一起学习。你会感觉她们的生活充满了各种事情,她可能会焦虑,但是绝不会迷茫。
这就如同迷路的人群中,有人会找到出口。可这些人是怎么走出来的呢?
当我观察和访谈了不少不迷茫的人之后,我发现,不迷茫的人都具备这三个特征:
一是有方向。走出迷雾的人,他们都知道“北”在哪里。无论是靠晚上的北极星还是白天的树影阳光,他们总能找到“北”。这就是有方向。同样,那些在人生中不迷茫的人,心里也都会有一个方向,这是他们内心的“北”。他们知道,无论怎样,只要朝着北走,就能走下去。比如,要让人们变得更美。这个“变美”就是一个方向。
仅仅知道自己的方向,人就已经不那么迷茫了。
二是有目标。目标是方向的阶段性结果。当有了方向之后,不迷茫的人会给自己设定具体的目标:在一年内要达到某个程度。比如,我要在三年内服务1000个客户,让她们变美。这就是把方向更具体化,形成目标。
能知道自己的目标,你就几乎不会迷茫了,并且人生会有更强的动力。三是有路径。路径就是知道如何到达目标。比如,让人们变美,可以用化妆的方式,也可以用微整形医美的方式。如果能很清楚地知道实现目标的路径,并从中选择一条路径走下去,迷茫自然就消失了。
而反过来观察那些迷茫的人,他们迷茫的原因就在这三个因素里:缺乏方向、缺乏目标、缺乏路径。
所以,让自己不迷茫的解法就是:第一步,确定方向;第二步;确定目标;第三步,确定路径。
看到这里,迷茫的你也许冒出了新的问题:“那怎么找方向、目标和路径呢?”
其实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并不能解决你的迷茫。解决迷茫的第一步不是去找方向、目标和路径,因为我们对这三个要素的期待可能是不合理的。
因此,首先要建立一种合理的思考方式。
方向
如果你问大多数自称迷茫的人,你工作的目的是什么?你的人生想要什么?他们也许会这么回答:
这是不是一个“方向”?确实也是,但这个方向依然让人迷茫。
想一想,这种“方向”是指向自己的还是指向外部的?显然是指向自己的。全都是“我要得到什么”。如果要用另一个词表达,“回报”会更加贴切。
当我们把“回报”当作方向时,问题就出现了。没有回报是从天而降的,这都需要你通过某些事情来换取。那需要做什么事呢?
无解。
正是这种思维成了卡住你的瓶颈。
当我们只谈“回报”方向而不去谈“付出”的方向时,“回报”这类方向就失去了支撑。
《埃隆·马斯克传》里提到,马斯克一直在思考的是相当科幻的一件事——人类在地球上会不会终结,这种长期的思考导致马斯克的人生有了一个胆大包天的方向:帮助人类离开地球,移民火星。
这个方向并不是给予马斯克本人的“回报”,而是马斯克改变世界的宣言。这是因为,这个方向是马斯克干很多事的第一推动力。
说点不那么胆大包天的话,比如我本人,我做职业生涯规划咨询和培训有十年的时间,这期间并不那么迷茫,因为我的方向是:帮助人们更好地做选择。
这个方向就是我的“北”,这也无关于“回报”,但这个方向却会让人很笃定。
所以,不要把“回报”作为方向,而要把“付出”作为方向。
具体的语言结构就是:
帮助什么人解决什么问题?比如,帮助女人解决变美的问题。
给什么人带来什么价值?比如,给孩子带来知识。
让世界变成什么样?比如,让世界的动物更多样化。
目标
如果我问你有什么目标,大多数人脑海中都会冒出这个段子吧。
现在请你冷静下来再看这个目标,你就会发现,和上面讲到的“方向”一样,这是个“回报型目标”。“回报型目标”是基于“回报型方向”而定的目标,并不能真的解决迷茫。
同理,我们需要制定“付出”型目标。
如果方向是“帮助女人解决变美的问题”,那目标就可以是“三年内服务1万个女生,帮助他们变美”;
如果方向是“帮助人更好地做选择”,那目标可以是“三年内服务一千个客户,帮助他们做好职业选择”。
这样定目标,内心会更踏实。
但相应的很多人就会有这样的疑问,要是这个目标定得不准怎么办?
比如我定一个“三年内服务1万个女生”的目标,这很可能实现不了。万一实现不了,我会很挫败,那时会更迷茫。
关于这点,有两个解决方法:一是把目标切分,阶段化目标;二是把目标范围缩小。
马斯克的目标是帮助人类在十年之内移民火星,这个目标非常大。他怎么办?他把这个大目标阶段化切分了。因为他知道,如果实现移民火星,就必须要实现火箭回收技术、太阳能高效发电技术和能源高效应用技术。
于是他干了三件事:创立了SPACE-X公司专门实现火箭回收;创立了特斯拉实现新能源应用;收购了太阳能公司SolarCity专门研究太阳能发电。
这三件事可以一件件做,这就是一种目标拆分,从实现阶段性目标开始。
所以,如果你发现目标很远大,怕自己搞不定,不妨把目标拆分成每一个阶段的目标,这才应该是让你不迷茫的“小目标”。
第二个方法是缩小目标范围。这个方法更容易理解。如果你想帮助1万个女生变美,你发现这个目标太宏大,那就缩小范围,先帮助身边的5个女生变美。等她们改善了自己的颜值,再逐渐扩展目标的人数。
一旦目标缩小,人就看得更清晰,迷茫感就会消失。
路径
我们对路径的思考会陷入这三个误区中:
但是我们面对的现实是:
一是没有100%清晰的路径,只有概率清晰的路径。
每一条路径面对的环境不同,每一个人的经历和性格也不同。每个人实现目标的路径会根据他个人的经历和所处的外在环境而各不一样。同样是当医生治病救人,在中国的实现路径和在美国的实现路径差别很大;同样是当医生,在中国大城市和小城市差异也很大。
如果你期待穷举所有可能性再迈出下一步,这绝不可能,因为成本不够。
那怎么办?难道不看路径,直接行动吗?
没有百分之百清晰的路径,但是我们可以一定程度提高路径的清晰概率。
国家施行某个政策要先选城市做一段时间的试点;军队行军要先派出少量侦察兵对路径做侦查;公司研发某个产品要做一段时间的前期调研;人们在选择公司时也要提前花点时间了解公司——这其实就是在用可控的成本提升路径的清晰概率。
当知道没有100%清晰的路径时,我们可以花自己可以承受的成本去做调研、探索和试点。
二是所有路径都有挑战和坑,要么门槛高,要么竞争激烈。
所有的工作都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门槛特别高,比如医生,学到博士才能行医,而且行医还得做多年住院医生才能独当一面;而另一种门槛比较低,可能大专学历就可以入行,但这也不容易,这种工作竞争一定很激烈,比如保险代理人,三个月不开单就没什么收入。
这也可以理解。达到目标有两条路:一条路崎岖,充满绝壁荆棘;另一条路平坦,看上去崎岖的路很难,平坦的路很容易。但问题是,当你觉得平坦的路很容易,别人也会觉得平坦的路很容易,于是就会出现什么情况,大多数人都会去选平坦的路。之后,激烈的竞争就来了。
要么是苦练成为高手再出去打,要么就在残酷的打架中成为能打的高手。
世上没有平坦的路径。所以,你的选择无非是要选门槛高的,还是竞争激烈的。
三是所有路径都会变化,外在环境会变化,你自己也在变化。
这个世界一直都在变化,而且在当下这个时代,变化更加剧烈。
全球形势在变化,疫情暴发,影响到了每个人的工作和生计;国家政策在变化,一个新的政策就会产生很多工作,也会让一些工作消失;技术在变化,新技术会让一些工作消失,也会诞生一些新职业;个人也在变化,曾经那个追求自由和激情的少年结婚生子之后变成了现实而负责的大叔。
于是新的担忧产生,既然一切都在变,我还怎么明确路径呢?
当所有路径都在变化时,总有些东西是不变的。
走路的方法几乎是不变的。无论路怎么变,我们都得用两条腿走路,用交通工具出行。
我们的工作路径是变化的,但学习的方法有一定稳定性,技能提升的方法长期不变,做判断决策的方法也不会变化。
抓住不变的方法,就可以应对变化的路径。
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