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元与年号
当今世界一般都以公元纪年。公元纪年即公历纪年,也称基督纪年,是以传说中耶稣基督的诞辰年为公元元年的。
公元纪年在我国是从1949年以后才成为主要的纪年方式的。1911年辛亥革命后到1949年以前,我国兼用公元纪年和民国纪年。辛亥革命以前,我国的纪年方式主要是两种:干支纪年和年号纪年。干支纪年现在还常使用,如2020年也可称为庚子年;年号纪年虽然已经不用了,但阅读古代历史和文学作品时还常会碰到。
我国历史上有确切年代记载的时间是公元前841年。那一年爆发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国人暴动”,暴虐无道的周厉王被国人放逐到彘地,朝政由召公和周公共同主持,史称“共和行政”。那一年是我国纪元的开始,称为共和元年。
共和元年之前,文献中未见纪年,一般只有季节、月份和日期。共和元年之后开始了纪年,当时是以天子或某王、某公在位的年代顺序来纪年的。如共和行政经历了十四年,之后便是周宣王时代,周宣王在位四十六年,纪年便从周宣王元年开始,二年、三年……一直到周宣王四十六年止。新君即位后,再从新君的元年记起。周宣王之后是周幽王,于是第四十七年就是周幽王元年。
当时各诸侯国也都有自己的纪年,由于纪年都按本国国君在位的时间顺序计算,所以各国之间的纪年很不统一。如公元前722年,按各诸侯国的纪年则是:鲁隐公元年,晋鄂侯二年,楚武王十九年,秦文公四十四年,在周天子则是周平王四十九年。
最初的纪年都是这样一元到底的,不改元也不立年号。这样的纪年方式一直延续到西汉初年。如秦始皇自二十六年称帝后,并未改元,其纪年的终止年仍是三十七年,秦二世则仅三年;汉高祖刘邦从称汉王起纪年,其终止年是十二年,其子惠帝七年,其妻吕后八年。
在纪年中改元始于汉文帝刘恒。刘恒在位二十三年,前十六年称前元,后七年称后元。其子景帝刘启更是三分为前元、中元和后元。但这些还只是改元,不是年号。
中国历史上正式以年号纪年的是景帝之子汉武帝刘彻。从汉武帝公元前140年建立第一个年号“建元”开始,一直到清朝末代皇帝宣统为止,前后二千余年,中国的历史都是以年号纪年。一位新君,只要一即位,哪怕只是一个偏安的王朝,或一个农民起义的政权,都毫无例外要改元,要改换旧的年号,建立自己的新年号。《说文解字》说:“元,始也。”改元就是从新开始,新年号的建立就是新时代的开始。
年号的建立,最初相当随意。一个帝王可以只用一个年号,如唐太宗在位二十三年只用了一个年号“贞观”;也可以经常更换,如汉武帝在位五十四年共用了十一个年号;武则天称帝十五年竟用了十四个年号,几乎一年换一个。有时也有几个帝王沿用一个年号的,如五代后周太祖郭威与其养子世宗柴荣以及柴荣之子恭帝柴宗训,用的就是同一个年号“显德”;五代后汉高祖刘知远与其子隐帝刘承祐,也共同使用了“乾祐”一个年号。总之,年号使用的多少最初没有规定。
到了明朝,年号就不能随意更换了。明太祖朱元璋明确规定,在位期间只能用一个年号,不能随意改元。他自己在位三十一年,就只用了一个“洪武”。明朝十六个皇帝,除了明英宗朱祁镇的情况比较特殊,用了两个年号(即位时用“正统”,复辟后改元“天顺”。有关内容可参见《闲话太上皇》)之外,其余都是一个年号。清承明制,全部十二个皇帝都各只用一个年号。哪怕是康熙和乾隆,在位分别长达六十一年和六十年也如此。所以后人多以年号来称呼明清两朝的皇帝,如称明太祖朱元璋为洪武帝,称清圣祖玄烨为康熙帝等。
老年康熙像
年号用字以二字为多,占了百分之九十以上。少数为三字、四字乃至六字的。三字的如新朝王莽的“始建国”,南朝梁武帝萧衍的“中大通”“中大同”;四字的如武则天的“万岁通天”和北宋太宗赵光义的“太平兴国”;六字年号只有两个,西夏景宗李光昊的“天授礼法延祚”和其孙惠帝李秉常的“天赐礼盛国庆”。
年号使用时间最长的是清圣祖的“康熙”,用了六十一年;最短的是北魏孝武帝元修的“永兴”,只用了几个小时就改元“永熙”。
古代年号十分繁多,用字又须吉祥吉利,有时便难免重复。宋太祖赵匡胤以“乾德”为年号,自以为古所未有,后来发现竟是前蜀少主王衍的旧年号;明成祖朱棣的“永乐”年号,清人袁枚认为重复了四次,“晋凉州张重华,唐太宗时蒲城之李子和,后五代之张遇贤,宋之方腊,皆改元永乐”(《青照堂丛书·摘纂随园史论》);而以“太平”为年号的,有人统计有十次之多。这其实和人名之相重一样,并不是很奇怪的。清人赵翼《陔余丛考·年号重袭》说:“历世既久,而所取吉祥字止有此数,稍不详考,未有不至重袭者。”
二千多年的古代王朝究竟给我们留下了多少年号,至今没有一个精确数字。上海人民出版社所编《中国历代纪年表》收历代主要年号有六百个左右,梁启超在《新史学·论纪年》中则认为,中国古代的年号“不下千余”,应该有一千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