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里的中国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皇位的传承与争夺

据说三代以前的尧舜禹时代,天子之位是以禅让方式传承的,因为当时天下为公。大禹以后开始变为父死子继的世袭制,因为那时已经天下为私了。这以后不只是天子的位子世袭,诸侯与职官的位子也多以世袭方式传承。秦统一六国后,创立了中央集权的国家体制,嬴政自称皇帝。中国社会由封建制进入郡县制,所有的职官都由中央任免,唯皇帝依然世袭。于是皇位传承便成了皇帝制度中的核心问题,皇位的继承者也就被认为是关系天下安危的根本。

秦始皇在创立皇帝称号的同时,也确立了皇位世袭的传子制度,他希望秦的基业能“二世三世乃至万世,传之无穷”(《史记·秦始皇本纪》)。然事与愿违,秦始皇万万没有想到,他的基业只传了二世便夭折了。有人认为,这是因为秦始皇生前未预立太子的缘故,所以给了赵高做假的机会,让胡亥篡夺了皇位。西汉高祖刘邦,便吸取了秦短命而亡的历史教训,在称汉王之次年,就预立了太子。从此以后,预立太子便成了皇位世袭中一个关乎国家命运的核心问题,所谓“天下之命,悬于太子”(贾谊语)。从西汉到明,直至清朝前期,几乎很少例外。

正因为预立太子是有关国家命运的一件大事,所以预立之前,便须征求各执政大臣意见,预立之时,又常举行仪式昭告天下。一旦预立,太子若无过失,便难以变易;随意的变易,常会遭到大臣干预。刘邦预立太子后,因宠幸戚姬曾想改立其子赵王如意,遭到太子太傅叔孙通的极力劝谏,他以春秋时晋献公宠幸骊姬而废太子申生,从而引起晋国几十年祸乱的历史教训为例,指出太子不能随意更换,“太子,天下本,本一摇,天下震动,奈何以天下为戏”(《汉书·叔孙通传》)。刘邦也只得作罢。

然而,太子的选立却是一件麻烦事。皇帝妻妾众多,皇子也往往成群。如何在成群的皇子中选立太子,需要一个基本原则。一般而言,选立太子的基本原则有两条:立嫡不立庶,立长不立贤。这两条原则是西周时期确立的,很容易把握。若是嫡长子,更是毫无争议的法定接班人。立嫡立长的原则将皇位的继承者限制在少数几个皇子身上,大部分皇子被取消了皇位的合法继承性。这在维护皇位的平稳传承上,用心良苦。

按照这个原则选立太子,固然消除了许多选择上的麻烦,却也因此埋下许多隐患:嫡子太小怎么办?长子不贤怎么办?太小不会治国,不贤治不好国。于是就会引发外戚专权,引发宦官专权,引发其他皇子对皇位的觊觎和争夺。于是就有了许多利益相关者的明争暗斗,常常刀光剑影,甚至血流成河。王朝也就在这样的争斗中逐步式微,乃至最终灭亡。

从中国历代皇位的传承情况看,嫡长子继位者并不太多,尤其是开国皇帝的长子。如:秦以次子胡亥继位,长子扶苏被假遗诏赐死;三国魏次子曹丕继位,长子曹昂战死;三国吴先立次子孙和,后废,少子亮继位,长子孙登早死;晋次子司马衷继位,长子早夭;隋次子杨广继位,长子杨勇为杨广所杀;唐次子李世民玄武门事变后继位,父李渊被逼退位,长子李建成被杀;宋太祖长子德秀早夭,次子于太祖传位太宗后无端自杀,太宗继位后,其长子元佑亦忽得狂疾而被废,三子赵恒继位;辽次子耶律德光篡位,长子耶律信出奔后唐;元三子窝阔台继位,长子术赤先死;明长子朱标先死,长孙朱允炆继位,不久为其叔朱棣夺位后下落不明;清世祖福临亦因长子早死而以三子玄烨继位;等等。

以上几个比较重要朝代的开国君王,其继位者多为次子和三子乃至少子,嫡长子继位者几乎没有。只有汉高祖刘邦是以长子刘盈继位的。但刘邦也曾有过几次更换太子的想法。刘盈继位后,实权又完全掌控在其母吕后手中,在位不过七年就抑郁而死,景况也很不好。

从中国历代皇位传承的情况看,真正能做到平稳传承的不多见,而祸起萧墙,兵刃相见,为逼宫夺位而父子兄弟反目成仇、骨肉相残的记载倒是史不绝书。

秦始皇沙丘病逝,尸骨未寒,赵高便唆使胡亥篡位,还伪造了遗诏,逼扶苏自杀。胡亥篡位后,更是丧心病狂地把自己的兄弟姐妹全部杀死。原因很简单,做贼心虚,怕众皇子不服,所以干脆杀个干净,以绝后患。

西晋白痴皇帝司马衷登基后,由于昏庸和无能,不少野心家跃跃欲试,以为有了可乘之机,都垂涎这个诱人的宝座,从而引发了西晋历史上著名的“八王之乱”。八个同姓王轮番登上政治舞台,相互残杀,为争夺皇位展开了激烈的争斗。

南朝宋齐两代,在皇位的争斗上,更是达到空前酷烈的程度。据赵翼《廿二史札记》统计,宋武帝刘裕七个儿子,除一人善终外皆死于非命。宋文帝为自己儿子刘劭所杀,宋文帝的另一个儿子刘骏又杀刘劭后即位为孝武帝,即位后又继续诛杀他的叔父和其他兄弟,他死后,二十八个儿子也都在争斗中被杀,无一幸免。在刘宋皇室的骨肉相残中,大将萧道成拣了个便宜,建立了齐朝。他即位后就告诫子孙要吸取刘宋骨肉相残的教训。然而他的子孙并未吸取教训,依然骨肉相残。齐明帝即位后,把齐高帝和齐武帝的子孙全都杀了,齐明帝死后,他的子孙也无一幸免。南朝宋齐时代,朝野一片恐怖,宗室子弟因猜忌而屠杀相继,以至他们都愿自己“后身不复生王家”。

此后,此类萁豆相煎以争皇位的记载依然屡见不鲜:隋杨广杀兄;五代后梁朱温亦为其子朱友圭所杀,朱友圭又为末帝朱友贞所杀,杀来杀去,后梁就被杀掉了;宋太祖赵匡胤传位其弟赵光义,却死得离奇,留下一个斧声烛影的千古疑案;明朝又有叔夺侄位的朱棣靖难之役。即如千古明主的唐太宗,也是在兄弟的血泊中登上皇位的。

从这些宫廷之争的起因看,不少都和预立太子有关。所以有清一代,这种公开立储的方法便发生了变化。康熙在位六十一年,曾立过太子,但立了废,废了立,屡立屡废,屡废屡立,搞得皇室几十年不得安宁,以至人们对雍正继位的合法性一直存有疑问,成了清代的一大疑案。雍正继位后,便不搞公开立储,改为秘密立储。皇帝生前秘密确定皇储,写下遗诏,分藏于内府和乾清宫“正大光明”匾后,驾崩后由亲王和大臣当众拆封宣布。秘密立储是雍正有感于公开预立皇储的弊病而创制,这种方法避免了皇家兄弟之间的互相争斗,为雍正以后的历代皇帝所沿用。

清乾清宫内“正大光明”匾

中国古代皇位的传承,主要是父传子,核心是立嫡立长,最常见的方法是公开预立,这是皇位传承的通则。然而,历史上还有一些通则以外的传承变异。

乾清宫外景

变异之一:兄终弟及。此制夏朝已见记载,殷商三十一个天子中,有十四个是以兄终弟及方式继位的。尽管周朝实行严格的父死子继制,但在诸侯中依然存在着兄终弟及的现象,“一继一及,鲁之常也”(《史记·鲁世家》)。秦汉以后也偶有所见,如唐敬宗无子,传位于弟文宗;文宗又无子,复传位于弟武宗。北宋的开国皇帝赵匡胤也是传位于弟赵光义的。

变异之二:宗室入继。这是在皇帝无子的情况下实行的变通。为保持皇室血亲的延续,若皇帝无子,便从皇室宗亲中选择一人,作为该皇帝的宗嗣来继承皇位。这种现象在汉朝特别多,因为汉朝的儿皇帝多。宣帝、安帝、质帝、桓帝、灵帝都是以宗室身份继位的。清同治帝也没有儿子,慈禧便选了宗室年仅四岁的载湉继位为光绪帝。

变异之三:宫廷政变。公开预立皇储的本意是想使皇位的传递能够秩序化,然而实际上很难做到。皇位的诱惑力实在太大,所以觊觎者便常以宫廷政变的方式继位,如唐太宗李世民就是用这种手法登上皇帝宝座的。

变异之四:虚位与密储。虚位制在中国古代的皇位传承中比较少见,只在秦朝实行过。由于秦始皇讳言死,试图长生不老,所以生前不预立太子。结果引发了宫廷政变,加速了秦王朝的灭亡。因此后代吸取这个教训,都不搞虚位制。只有清王朝在前期曾实行过,但到雍正之后,就把虚位制发展为密储制了。

以上是通则之外的几种常见变异。在皇位传承的过程中,这些变异都未能最终取代通则,而是始终依附于通则。中国历史上皇位传承的基本制度还是立嫡立长制。

通则和变异,从本质上说,还都是同姓之间的传承。在中国历史上,这种皇位之间的传承,有时却在异姓之间进行,这就是所谓的禅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