梯次增长:颠覆性创新时代的商业作战手册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梯队管理

从上述四个梯队的简单阐述,我们不难发现它们有着自己的目标和宗旨,方法也多式多样,在一个梯队获得成功的管理办法可能会造成其他三个梯队的失败,故一定要将它们分而治之。同时,四个梯队又必须协同一致,保证企业继续往前走。一个成功的“分而治之”策略如下。

·业绩梯队是企业高层的关注点,以稳健为重点,反对冒进的领导。企业CEO应该更多参与业绩梯队的管理,根据既定目标执行年度运营计划,重点关注执行力指标,而企业的其他业务应该居于二线。业绩梯队的目标是高效率、低风险。因为它是营收引擎。

·产能梯队的重点是效能,为业绩梯队的运营提供帮助。它的初衷是从非核心业务(我们称之为“上下游业务”)中提取资源,加大核心业务的投入,或者为下游业务注资。它是盈利引擎。如果业绩梯队的工作是打造最高收入的业务,那么产能梯队即为帮助最低收入的业务。两个梯队必须携手共进。

·孵化梯队必须在指定时间内完成指定的任务。每个投资的项目都必须有清晰的潜能,可抓住下一波浪潮,资源不能浪费在无法规模化的“有意思”的项目上。在此梯队,并购活动活跃,因为并购是将下一代技术团队收入囊中的手段。在某些时间节点上,并购行为可能是传递出准备规模化某个业务的信号。孵化梯队是开展进攻的候选技术库,同时,在任何遭遇颠覆者攻击的时候,孵化梯队也是展开防御的应急措施库。

·由于转化的成本高、风险大且耗费精力,因此在大多数年份,企业的转化梯队都是空置的。这其实是非常不错的局面,因为这意味着企业依然有不错的生产力,尚能相对低风险地获得不错的回报。请记住,哪怕要做到世界级别的企业,你也只需要每十年找到一个成功的转化方案。由于转化大多需要三年的阵痛期,因此你需要足够的时间等待收获和重建经验。

当转化梯队被激活,并将方案投入到梯次进攻时,整个企业即进入红色预警状态。企业CEO必须亲手紧握船舵,保证方向的正确性。此时,企业需要强势的领导审慎地管理,为未来负责。企业只能投一个单品进入跑道,其他具备潜能的机会先握在手上。整个执行团队必须围绕着新品转,直到这个全新业务的营收达到临界点,即占企业总营收的10%以上。任何人不得拒绝此项活动。

同样地,如果企业遭遇了颠覆性攻击,需要某个梯队进行防御,转化梯队必须义无反顾。同时,整个企业进入预警状态,所有力量集中在现代化现有的运营手段,直到满足新时代的要求。在此期间,不要尝试部署梯次进攻,因为没有足够的资源双线作战,对于既存企业而言,保护核心业务是第一要务。

总而言之,四个梯队需要协同、和谐作战。在稳定期间,转化梯队暂时不活跃,在产能梯队的支持下,业绩梯队支撑整个运作,并为孵化梯队铺平道路——为下一次转化储备相关资源。在梯次进攻期间,转化梯队处在首位,主宰一切,业绩梯队排第二,产能梯队排第三,孵化梯队排最后。在梯次防御期间,上述次序同样有效,区别在于:防御的时候,重心是保护既存业务不受冲击;攻击的时候,重心是加载新业务。不管进攻还是防御,企业都处在巨大压力下,每个梯队的工作人员每天早上醒来都应该问问自己“今天我可以做点什么加速转化方案的实施”,这不仅仅是利他主义,同样会减少自己的阵痛。

看起来很美好,但是历史从不缺乏悲剧。这中间发生了什么呢?如果按照传统的管理作战手册,管理团队一般会出现以下典型错误。

·业绩梯队负担过重。投资者每个季度都认真审查财务报表,且管理团队的激励方案也往往与业绩表现相关。在此情况下,企业会在业绩梯队投入过多资源。在转化方案没有出现的情况下,这么做无可厚非。如果出现了转化方案,企业必须把重心转移到转化梯队,而业绩梯队可以维持目前的方向和节奏就值得肯定。

·产能梯队过于松懈。在大多数情况下,这个梯队的方案往往不是颠覆性的,也不是核心任务,很容易迷失方向、安于现状。由于缺乏变革型的方案,产能梯队的松懈带来的损失可能也仅仅是每股盈余的几百个基点。但是一旦有变革性方案上马,管理团队就可能将担子压给业绩梯队,这样一来,只有依靠方案的超常发挥才能成功。如果产能梯队不能调动起来,就像没有唤醒动力一样。

·孵化梯队被错误定位成转化梯队。过去一半的投资组合管理都会犯这个错误。由于担心无法抓住下一波浪潮,企业过分关注孵化梯队的产出,寄希望于尽快产出一个撒手锏级别的产品。这简直是异想天开。在通往成功的路上,需要做出更大的舍弃,此类事务只能由转化梯队来做才可能成功。

·无法部署转化梯队。这是另一半投资组合管理会犯的错误。面临多个变革选择,企业的管理战略往往会为每一个变革方案配置一个高级管理人员,但没有任何一个具体方案直接由CEO负责。随之而来的是资源的争夺,导致没有任何一个提案获得优先、拥有足够多的资源去成功。最后的结果是边缘化这些方案,因为它们要么不入投资人的眼,要么太庞大而不能实施。经过漫长的黄昏和等待,这些方案被硬塞进既存业务,最后慢慢被同化吸收,消失殆尽。正如托马斯·斯特尔那斯·艾略特[1]所言,所有的一切结束时,“没有一声巨响,只有一声抽泣”。

·否认颠覆性攻击的存在。一些老牌的成功企业在面临挑战时,很容易因为资格老而轻敌,无视新贵的力量,最后一败涂地,如美国图书销售巨头Borders对阵亚马逊,诺基亚对阵苹果公司,雅虎对阵谷歌等案例。当这些新贵积累了越来越多的资源时,它们逐渐在地位上挑战老牌企业,老牌企业需要做出某些回应。在这种情况下,现行的管理作战手册会安排保守派占据核心管理位置并抗战到底,但是经验告诉我们,实际上在这种条件下,老牌企业无法做出正确、有效的回应。

总之,当面临颠覆性技术的挑战时,是机遇还是威胁呢?现行的作战手册不能很好地回答管理人员这个问题。为了矫正这个局面,以下三点必须做到。

(1)部署新的管理模型,严格分开四个梯队,尤其不能让业绩梯队的方法、指标或文化渗透到孵化梯队和转化梯队的管理中。

(2)在每个梯队独立组建和实施最好的实践(包括如何与其他三个梯队对接)。这需要明确哪个产出和提案属于哪个梯队管辖,并根据各自的目标、目的、方法、指标和管理模型进行调整。

(3)部署一个轻量级的系统,平行监督四个梯队。由于四个梯队相互独立,具体工作应由各个梯队独立完成,但是年度计划、资源分配、季度报告等需要跨梯队管理。

新的作战手册围绕上述三个“当务之急”展开,下文将详述。后面四章分别介绍每个梯队的管理框架,接着像《高尔夫》杂志的“错误及纠正”页一样,重点介绍一些常见的错误及如何发现错误。实际上,每章都为一个梯队的运作提供了作战手册,为管理团队指出了最大可能的产出和协同效应。

接着,我们将退一步反思如何对四个梯队进行最佳的协同管理,因为管理团队会面临我们讨论的三种颠覆场景——无颠覆(一半时间)、利用颠覆性技术主动进攻(梯次进攻)、被动防御颠覆性进攻(梯次防御)。这里会增加一讲,陈述如何在年度计划中部署梯队管理,最后梯队制胜。最后进行两个案例分析,一个是Salesforce的进攻案例,另外一个是微软的防御案例。

然后,就看你的了!

[1] 著名诗人、文学评论家。—译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