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国家的孩子
小小的小孩,今天有没有哭?
是否朋友都已经离去,
留下了带不走的孤独?
……
聪明的小孩,今天有没有哭?
是否遗失了心爱的礼物,
在风中寻找,从清晨到日暮?
……
亲爱的小孩,快快擦干你的泪珠。
我愿意陪伴你,走上回家的路……
——《亲爱的小孩》(杨立德词)
整座城市的孩子
“哇——哇——”
伴随着响亮的啼哭声,又一个小小的、新的生命,向世界宣告着他的到来。
一个美丽的新生命诞生了!正像一个娇嫩的花蕾,含苞待放;也如一茎鹅黄色的草芽儿,刚刚冒出春天的地面;又似一颗晶亮的小星星,冲破了混沌的云层,闪耀在明朗的天空中……
可是有谁记得,在他脱离了母体、呱呱坠地的那一刻,代表全世界迎接小宝贝到来,并且给了这个新生命第一次爱抚、第一个拥抱、第一个微笑、第一声赞美的人,往往不是妈妈,也不是爸爸,而是圣洁美丽的白衣天使。
这是一些以守护生命为神圣天职的人,她们是所有生命的“守护女神”。她们像每一个用自己的生命去孕育新的生命的母亲一样,是强者,也是圣者。
她们用常春藤一样柔软的手,用小恋人一样最美的微笑,用母亲一样充满温情的心,全力以赴去迎接、爱抚和托举降临人间的每一个小生命。小小的生命,在这样的手掌中,变得尊贵和富有重量。
这是一个让整座城市感到揪心的故事。
这个幸运的小生命,也因此成了“整座城市的孩子”。
2020年2月3日,一辆疾驰而来的救护车,把一个仅有7个月大的婴儿,送到了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
这是上海新冠肺炎确诊患者定点医疗机构。而这个婴儿,也是上海确诊的年龄最小的患者。
这个躺在救护阿姨怀抱里的小宝贝,是个女婴,名叫齐齐。懵懂的小生命,哪里知道这个世界发生了什么。此刻,她正在人们急切的目光下安睡……
小齐齐的外公、外婆都是武汉人,他们在春节前来到上海,原本想和女儿一家好好过一个春节,庆祝这个小生命的到来。没有想到,无情的病毒,早已潜伏在两位老人身上,跟着他们来到了上海。很快,小齐齐的爷爷就被确诊为新冠肺炎患者,被隔离了。
接着,外公、外婆,还有齐齐的爸爸、妈妈和奶奶,都作为密切接触者,立刻实行了居家医学观察。
2月3日,小齐齐的妈妈和外公,被确诊为新冠肺炎患者。齐齐的外婆、奶奶和爸爸继续居家观察。
那么,曾被这些长辈爱抚过的小宝贝,会不会也被感染呢?这不仅仅是小齐齐的家人,也是每一位医护人员都最为担忧的事情。
果然,诊断结果把大家的心都揪紧了,也揪疼了!
小齐齐被确诊为感染了新冠肺炎!
这一瞬间,所有的医护人员都感到整个医院的空气好像都凝滞住了。毕竟,在这之前,医院还从没发现和收治过这么幼小的婴儿患者。
医生们明白,刚出生7个月的婴儿,所有的器官发育都还不完全,十分娇嫩。目前,各个医院在治疗新冠肺炎上,连成年人的用药尚且都是格外小心翼翼,那么,在一个婴儿身上,该怎样用药呢?怎样掌握药剂量呢?新冠病毒在这个娇嫩的小身体上,究竟会引发什么样的后果呢?一系列的未知数,都是医生们面临的严峻挑战。
但是,生命高于一切!
仁爱的信念,神圣的职责,不容每个医护人员有半点胆怯、犹豫和退缩。他们在一瞬间达成了一个共同的誓愿:一定要全力以赴战胜病毒,去拯救和保护好这个新生的小生命!
于是,在接下来的日子里,这所医院里先后有30多名医护人员,参与了这场“战役”,进入了与病魔、与死神赛跑的“跑道”。
30多位临时妈妈,24小时不间断的照护,将近20个不眠的日日夜夜……只为了守护这朵小小的生命之花,让她像所有的小花一样,能骄傲地挺立在这个春天的枝头。
随着时间一天天推移,大家的心揪得越来越紧了。
可爱的小生命,让每个人都放心不下。
儿科医院传染科的护士长夏爱梅,做出了一张十分精确的陪护值班表,确保每天24小时无缝对接。每4个小时换班一次,一天有6位护士轮流照看,每一分、每一秒都会有医护人员的目光,在仔细观察这个小生命的细微变化……
除了喂药、打针等治疗环节,这些临时妈妈还要像交接接力棒一样做冲奶粉、换尿布、哄孩子入睡、陪孩子玩乐等每一件小事。
陪伴小齐齐在病房里度过第一个夜晚的值班护士,名叫张洁。可能是因为环境的陌生,让小家伙一下子不太能适应,她整夜都在“哇哇”地哭闹。作为第一位临时妈妈,年轻的小姐姐整夜都把小宝宝搂在自己怀里,轻轻爱抚着她,给她唱自己小时候听妈妈唱过的摇篮曲……
就这样,小齐齐在第一位临时妈妈暖暖的、柔软的怀抱里,度过了在医院的第一个夜晚。
小齐齐是不幸的,这么小就感染上了病毒;她又是幸运的,因为虽然亲生的妈妈无法在身边陪伴她,但温暖的母爱,一直伴随在她身边。
小齐齐的主治医生,名叫王相诗。仿佛是命运的有意安排,王医生也是一位新妈妈,自己的小宝贝也仅有7个月大。
疫情暴发后,这位年轻的妈妈忍痛把还在哺乳期的宝宝,托付给了家中的老人,自己奔赴到了战“疫”的第一线。
所以,每次守着小齐齐的时候,她总是会想到自己的宝宝。虽然分身乏术,但她把自己的一腔母爱,完整地交给了眼前这个躺在隔离小床上的宝宝。就像战争年代里,井冈山、沂蒙山、太行山的一些小媳妇、新妈妈,用自己的乳汁和母爱,无私地养育着被迫留在红色根据地的革命者的后代……
同事们说,王医生看着小齐齐的眼神里,除了有专业医生的冷静观察,还有一位新妈妈的温情与疼爱。
这些临时妈妈当中,还有好几位90后的白衣天使,她们自己还没有孩子,有的连婚都还没结,自己也许还正是妈妈眼里的宝宝呢!但在关键的时刻,神圣的职业同样也唤醒了她们身上温柔的母性。
这些90后“妈妈”们照顾起小齐齐来,同样是细致入微,花样百出:跳舞、唱歌、拍手游戏、扮鬼脸……小齐齐的每一天,都被这些漂亮“妈妈”浓浓的爱包围着、护持着。
“婴幼儿的各个身体器官都十分娇嫩,所以,在用药上,我们决不盲目追随和轻易使用那些‘特效’抗病毒药物,而尽可能以‘儿童友好型’药物为主。”
从葛艳玲医生说到的这个细节里,可以看出她们的专业、耐心与细致。
正是有了这种细心的呵护和专业的调理,小齐齐的呼吸道感染症状慢慢地消失了,她自身的免疫力也一天天跟了上来。用这些“妈妈”的话说:“小宝宝的小小身板,渐渐有了抗击病毒的力气。”
从2月3日入院,到2月20日,熬过了整整17个未眠的日日夜夜之后,临时妈妈们给小齐齐做了两次复查,核酸检测结果均为阴性。也就是说,小齐齐已经达到了解除隔离和出院的标准。
看到这个结果,所有“妈妈”的眼里都噙满了欣喜的泪花。
一个小小的生命,终于被她们齐心协力地从冷酷的病魔和死神的手中抢夺了回来!
2月3日,上海市向全社会正式发布了这个仅有7个月大的婴儿为确诊病例的消息,从那一刻起,小齐齐就成了“整座城市的孩子”。全上海都在关注着这个小生命。她每一天的状态,紧紧牵动着所有市民的心。人们纷纷在网络上留言说:
“你是整座城市的孩子……”
“宝宝,我们都想抱抱你!”
“孩子,你好!相信你,一定能成为小勇士!”
“好可爱的孩子,真想亲亲她……”
“真的萌化了,有没有?”
小齐齐出院的消息,瞬间又在网上刷屏了。
“宝贝,你可知道,你在春天离开医院,也给这座城市带来春的气息!”
“孩子,你用幼小的生命,治愈了我们的心……”
“上海,写满了对你的挚爱,也充满了对每一个生命的热爱……”
“宝贝,你痊愈了,太好了!我们相信,更多的人会和你一样,痊愈、出院、健康,启航精彩的人生!”
花蕾挺立,生命无恙。
小齐齐得救了!30多位临时妈妈迎来了共同的胜利!
在小齐齐出院的那一刻,热泪盈眶的“妈妈”们,竟然个个都有点依依不舍了。在她们心目中,这个小生命不仅是她们共同的宝贝,也是她们心目中的小勇士!
17个日日夜夜、争分夺秒的奋战,让她们每个人再一次强烈地感受到了生命的尊贵与至高无上,以及一个小小的生命所拥有的无敌力量,还有属于她们的职业自豪感和神圣使命感!
“小病友”的鞠躬礼
诗人雷抒雁写过一组《夏天的小诗》,其中有一首这样写道:
动乱的年代,
是炎热的气候;
只用了一半的时间,
孩子就像父亲一样成熟。
可让孩子变得“早熟”的,岂止是“动乱的年代”!
在2020年这个特殊的早春,有多少小小的花蕾,早早地迎着寒冷的风雪,绽放出了它们的倔强与美丽。也有多少孩子,在这场突如其来的大灾难中,一夜之间变得那么懂事,那么“早熟”!
网络上有一张感动了无数人的海报,海报上摆放着两帧相隔100多年的照片。虽然时光相隔遥远,但照片上的两个瞬间,却是惊人相似!
在100多年前的那帧照片上,那个成年人是当时在杭州担任广济医院院长的一位英国医师,中文名字叫梅滕更。他在查房时,有个小病友赶忙走上前,彬彬有礼地给梅医师鞠了一躬。梅医师在中国生活了多年,深谙中国的礼数,所以也赶紧拱手、弯腰,给小病友深深鞠躬回礼。
这两个人,一老一少,一高一矮,一洋一中,一医一患,他们互相拱手、鞠躬、行礼,一丝不苟,都是那么诚挚。特别是那个小孩,只有四五岁的样子,穿着小长袍、小马褂,戴着小瓜皮帽,俨然是一个知书达理的小先生。梅医师当时已经年过半百,戴着礼帽,鞠躬时,腰都快要弯成标准的90度了,一看就知道是一位典型的西方绅士。
在这里,容我再略微讲述一点梅医师的故事。
梅医师有句被后人称道的名言:“一个好医生,应该具备三个H:Head(大脑里的知识)、Hand(手上的医术)、Heart(心中的良知)。”
这位善良的英国医师,不仅用言语,更用自己的一举一动,完美地诠释了“医者仁心”这四个大字。
有一个小女孩,也曾是经梅医师治疗过的小病友。长大后她回忆过这样一件小事:有一天,这个平时有点野、有点顽皮的小女孩,在街边的草坪上摘吃了一把不知道名字的小野果。
她的妈妈看见后,赶紧把手指伸进小女孩的嘴巴里,强使她把吃进去的野果吐出来。可是小女孩能吐出来的东西很少。谁也不知道,她食道和胃里还有多少野果,更不知道,万一野果有毒,毒性会有多强。
妈妈吓坏了,赶紧派信使去请梅滕更医师来。
时间一分钟一分钟地过去了。然后又一个小时一个小时地过去了。
那个年代里,交通工具不便,但梅医师还是用最快的速度赶了过来。小女孩的妈妈像看到了救星一样,大步奔向门口去迎接梅医师。梅医师一边安慰着这位妈妈,一边凝视着她递过去的白色小野果。
妈妈焦急地问:“它是不是有毒?”
梅医师却问:“孩子吃了有多久了?”
听这位妈妈一说时间,梅医师马上做出了判断,说:“现在要送到医院去清胃,已经太晚了。”
妈妈一听,脸唰的一下就吓得煞白了!
梅医师又弯下腰,仔细观察了一番站在旁边的小病人,亲切地询问道:“孩子,肚子疼吗?”
小女孩回答说:“不,我没有觉得疼。”
“那就好,我看我们不必担心,”梅医师沉着地说,“现在,马上给她服用足够剂量的蓖麻油。”
后来,小女孩平安无恙。妈妈和梅医师脸上都露出了舒心的微笑。
小女孩后来回忆说,那时候没有救护车,而梅滕更医生就像一辆救护车一样,快速地驶到了她的身边,让她看到了生的希望……
现在回到那张感动了无数人的海报上来。海报上的另一帧照片,也是一位医生和一个小病友。大人名叫曹玲玲,是绍兴市中心医院的一名护士长;小病友是个小男孩,只有两岁,却不幸感染上了新冠肺炎。
经过曹护士和其他医护人员的精心救治,2020年2月22日,小男孩迎来了病愈出院的日子。这天,曹护士按照惯例,把出院的小病友送到了医院门口。就在她刚准备挥手告别的时候,懂事的小男孩突然回过头,向着他心目中“最美的护士阿姨”,深深地鞠了一躬。
在这一瞬间,曹玲玲护士也极其自然地立刻向小病友鞠躬还礼。两个人鞠躬行礼的动作,也都是真心实意,一丝不苟。而这动人的一幕,凑巧被站在一旁的其他医护人员给“定格”了下来。
很多人被这个懂得感恩、有礼貌的小男孩圈粉,也被美丽的曹护士这个温暖自然的还礼举动深深地打动了……
我想,有不少的孩子,正是在这个特殊的春天里,甚至从亲身经历中,从像曹护士这样举止温婉、目光柔和、声音亲切的白衣天使身上,学会了怎样去感恩家人、感恩医生,懂得了应该怎样去善待生命、爱护生命和尊重生命。
求学,只是孩子们人生的一个起点,而他们更健全、更完整的未来的人生,必将建立在一个完整、健全、高尚的人格结构之上。如果说,孩子们所拥有的知识、技能和本领,是一种力量,那么,我们还要相信,孩子们能够拥有的良知、情怀和人格,才是心的高度,才是最明亮的方向。
车窗上的蜡笔画
美丽的小女孩王明泽,是广东省中山市三乡镇大布小学二年级的一名小学生,今年才满8岁。
2月14日,小明泽和妈妈、外婆一起,从北方的哈尔滨乘坐着Z238次列车,一路向南,正要返回中山市。这个时候,北方大地到处还是白雪皑皑,厚厚的雪被子覆盖着辽阔的麦田;山坡上的小树林,每一棵树都戴着洁白的雪帽子……
列车到达沈阳后,小明泽又跟着妈妈、外婆转到了Z235次列车。
也许是因为第一次出远门吧,小女孩一路上都兴奋得不得了。
火车驶过了宽阔的黄河,奔驰在辽阔的华北平原上。隔着车窗玻璃,小明泽看到,外面不时地闪过一片片树林。每一棵大树和小树,都飞快地向后退去,一边后退,一边好像还在挥舞着手臂,跟小明泽打着招呼:“你好……你好……你好……”
当火车驶近长江的时候,妈妈告诉她:我们已经进入了美丽的江南。
可是,这个时候,因为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武汉已经宣布“封城”。从1月23日上午10点起,所有离开武汉的通道都关闭了。只有铁路上的工人叔叔和铁路民警叔叔们,还在车站上继续忙碌着,参与着从各地运送来支援武汉和湖北的物资的转运工作。
奋战在车站上的叔叔们,有的已经很多天都没有回家了。
2月14日晚上8点40分,Z235次列车临时停靠在武昌火车站站台上。列车上装载着的从沈阳运来的140多箱物资,需要在这里卸车转运。
趴在车窗上,小明泽看到,很多铁路警察叔叔都在夜晚的寒风中来回奔跑着,几乎是争分夺秒地搬运着各种物资……
看着忙碌的叔叔们,小明泽恨不能自己也跑下车去,帮叔叔推一下那些沉重的运货车子。但是她明白,这个时候,只有听从列车长统一的“命令”,安安静静地待在车厢里,才是她最应该做的。
不过,她还是灵机一动,想到了一个好主意!她转过身,飞快地拿来自己的书包。妈妈以为她要找一本什么书看呢。
“不,妈妈,外面很多警察叔叔,我的那幅画呢?”
妈妈帮小明泽拿出了她前几天画的一幅彩色蜡笔画。
这是2月10日那天,她花了一整天时间创作的一幅抗疫主题的绘画:画上画着一群穿着浅蓝色防护服、戴着口罩的医护人员,正在和病毒做斗争;在他们身后,是我们绿树成荫、盛开着一朵朵小花的美丽家园;画面上还写着“中国加油!武汉加油!”“万众一心,众志成城!”等字样;图画的最下面,还写着“少出门、勤洗手、出门戴口罩”的提示语。
一幅小小的蜡笔画,不仅表达出小女孩对奋战在抗疫前线上的医护人员的崇敬与祝福,也代表了她对我们美丽的家园的热爱和信心……
小女孩双手举着这幅蜡笔画,紧紧地贴在车窗玻璃上。
她希望,正在外面忙碌着的铁路警察叔叔们能看到它。她现在只能用这样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对寒风中的叔叔们的问候、敬意和祝福……
她趴在车窗边默默地举了好久。可是,外面的叔叔们实在是太忙碌了,没有人看到她的这幅画。
不过,她没有失望。她想,就算叔叔们看不到,也没有关系,只要自己的心意已经飞出了车窗……
可是,就在物资转运完毕后,有一位叔叔在夜色里一转身,竟然一眼看到了这节车厢的这个窗口,看到了小女孩高举着蜡笔画在向他们挥动着……叔叔惊讶地招呼着身边的同事,大家的目光瞬间都聚焦在这个窗口上。
这一刻,小明泽是多么激动啊!叔叔们都看到她了,看到了她的蜡笔画,想必也都感受到她的崇敬、问候和祝福了!
是的,都看到了,也感受到了!
隔着车窗,隔着夜色,叔叔们甚至还看到,小女孩的眼睛里还闪着泪光,小女孩的嘴角还挂着微笑……
晚上9点15分,列车的车门缓缓关闭了。
在早春的夜色里,列车继续向着南方行驶。
小明泽趴在车窗上,依依不舍地朝着站台上的铁路民警叔叔挥手道别。站台上所有的民警叔叔,也都列队朝着美丽的小女孩,朝着整个远去的列车敬礼,目送着列车徐徐地驶离站台,驶向远方……
这暖心的一幕,恰好被武昌火车站站台上的工作人员记录了下来,并很快得到了传播,温暖了更多处在春寒料峭中的人。
当我看到这个暖心的小故事时,瞬间想到了土耳其诗人塔朗吉写的那首著名的诗——《火车》。我想,无论是小女孩,还是列队站在夜色里,向着徐徐远去的小女孩和整个列车敬礼的警察叔叔们,也许不一定知道这些温暖的诗句,但是他们的心愿是一样的,他们的祝福一定也是如此:“……这么晚了,/美丽的火车,……/去吧,但愿你一路平安,/桥都坚固,隧道都光明。”
山岭上的小帐篷
一场突如其来的疫灾,给武汉和湖北带来了太多惨痛的人间悲剧,有时实在是不敢看,也不忍看。而每个温暖的、正能量的普通人的小故事,同样也让人一看就会眼睛湿润。例如这位爷爷找遍山岭给孙女搭起一个上网课的小帐篷的故事。
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位于鄂西南山区,龙舟坪镇郑家榜村坐落在一座最高海拔有1400米的山上。这座山有个奇怪的名字,叫“天鹅抱蛋山”。山里地广人稀,网络通话信号一直不好。住在山顶的一个村民小组,经常为找不到网络信号发愁。
正月初二那天,这里下了一场大雪。但是,就在白茫茫的雪地上,一个借助几棵小杂树,用油布、竹竿搭建而成的简易小帐篷,就像风雪中的一座童话小屋一样诞生了,从里面还传出了小女孩的朗读声……
搭建起这个小帐篷的人,是60多岁的邓爷爷。他有两个儿子,一个在长阳县城工作,一个在武汉经商。腊月里过小年前几天,两个儿子带着媳妇和孙女回来过年了。没想到,突如其来的疫情让两家人都滞留在了山区的老家。
邓爷爷有两个孙女,她们中,在县城上学的姐姐已经念初一了,在武汉上学的妹妹上六年级。孩子们的网课陆续开始了,山上没有信号怎么办呢?爷爷想,再怎么也不能耽误了伢子们的学习。他拿着手机找遍了大山,四处测试。功夫不负苦心人,最终,爷爷找到了一块信号比较稳定的空地。于是,他赶紧找来竹竿、油布,为两个小孙女搭起了一个“山中小课堂”。
住在山上的另外几户人家,看到邓家爷爷这个聪明之举,也纷纷效仿。于是,山上的另外五六个学生伢的家长,都像邓爷爷一样,在户外寻找到一个稳定信号点,然后搭起一个简易小帐篷,让伢子们都准时上起了远程网课。两个小孙女上网课的时候,爷爷就在一旁为孙女们守着温暖的火盆。
疫情、山路和风雪,都不能阻挡住孩子们渴求知识的梦想和追寻春天的脚步。山岭上的小帐篷,就像是盛开在寒冬里的小小报春花,像默默绽放在雪地上的早春藤叶,向人们预示和传递着春的消息……
孩子们每天要在山岭上的小帐篷里上七节课,到了课间,他们会在山坡上跳绳、踢毽子,偶尔还会碰上几只不怕寒冷前来“蹭课”和“看热闹”的小昆虫呢!
年老的爷爷也许嘴里讲不出太多的大道理,但是他心里一定藏着最朴素和最美好的愿望,那就是,再苦也不能苦了伢子们,再难也不能耽误了伢子们上课念书。有伢子们在,就会有新的希望;听见了伢子们琅琅的念书声,就不愁听不见春天的脚步声响!
壮哉我少年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小小的口罩很快成了国内的急需用品。特别是对那些奋战在抗疫一线的医护人员来说,每一个口罩都是宝贵的。
就在这个时候,一个15岁的少年,竟然只身一人,带着5个沉重的行李箱,从印尼“人肉”背回了1.5万个宝贵的口罩!
这个少年,被网友们赞誉为“千里走单骑”的抗疫小英雄。
少年名叫赵珺延,是上海市新黄浦实验学校八(2)班的学生。
1月18日那天,学校已经放寒假了。珺延按照计划,从上海坐上飞机,来到了在印度尼西亚雅加达居住的舅舅家。
这原本是一个美好快乐的寒假。雅加达旖旎的热带雨林风光,被称为“千岛之国”的印尼各地的博物馆,美味可口的特色小吃,等等,都让珺延期待不已。如果一切顺利的话,这将是这个15岁少年的一次美妙的春天的旅程。
可是,他来到雅加达还没几天,国内新冠肺炎的疫情就一天比一天严重了,不好的消息接连不断地传到了印尼。
小珺延的舅舅游先生是一位旅居海外多年的爱国华侨,他和刚刚到达的外甥一起,密切地关注着疫情的进展,尤其为家乡温州苍南的状况担忧。
看到国内有不少地方不断传出口罩告急的消息,小珺延和舅舅都感到揪心。舅舅毕竟有未雨绸缪的经验,他告诉珺延说:“不能再这么观望下去了,事不宜迟,必须赶紧行动了!”
于是,舅舅放下了手上正在进行的外贸生意,组织自己公司的员工,用最快的速度,分头前往苏门答腊岛、爪哇岛、苏拉威西岛、加里曼丹岛等各个岛,把能买到的医用口罩,都买了回来。
从1月23日起,仅用了两天时间,他们就从各地的商店里收集了2万多个口罩。印尼很多小岛的商店里,口罩存量原本就不多,所以他们只能几百个几百个地收购,积少成多。
舅舅对珺延说:“珺延呀,你记住舅舅的话:黄昏的树影拖得再长,也离不开树根;游子走得再远,也走不出妈妈的心。舅舅的根和心,都在中国,在浙江。这些口罩,能在祖国和家乡有难的时候,帮一下那些医务人员,也算是舅舅尽了自己的一点心意!”
舅舅告诉珺延说,他已经想好要把这些口罩捐给家乡的温州市苍南县人民医院。
可是,就在他们把口罩打包装好,准备往国内发货的时候,新的难题又来了:货运费用十分昂贵且不说,如果没有专人前往,这些口罩通关出货的时间无法掌控,很可能短时间内到不了医务人员手上。
机场方面建议,最好有人乘坐客机,随身带回国内。这是最为简单和快捷的方式,而且还可以节省一大笔货物运费。
但是此时,疫情正在中国各地肆虐。将心比心,这时候无论派谁前往中国,舅舅都不太好开口。
舅舅的着急和为难,小珺延看在眼里。
“舅舅,您不用为难了,让我来吧,我坐飞机运回国内去!”
“珺延你……一个人能行吗?”
正一筹莫展的舅舅,又是惊喜,又不免有些顾虑。
舅舅的心里,本来就有一些愧疚。小外甥好不容易来到了印尼,可是因为这些日子一直在忙着收购口罩,他这个当舅舅的还没来得及带小外甥好好出去游玩一下呢,现在小外甥又要匆匆赶回国内去……
“放心吧,舅舅,我都是中学生了,完全能独立行动了,您想想,我一个人不也安全来到您身边了吗?”见舅舅还在犹豫,珺延自信满满地说道,“我现在就给我妈打电话……”
这时候,因为疫情肆虐,国内大、中、小学都发出了开学延期的通知。珺延的妈妈也给儿子更改了返程机票的时间,满心希望儿子留在雅加达,多待一段时间,等到2月10日,看看情况再回国也不迟。
妈妈接到珺延的电话,顿时也倍感担心,迟疑了半天没有说话。珺延当然懂得妈妈的心思,就特意轻松地笑着说:“我已经是中学生了,是男子汉了!您平时不也总把‘少年强则国强’‘男儿当自强’挂在嘴边吗?我是男子汉了,这个时刻,尽我所能,为国家、为家乡做一点事,不正是千载难逢和义不容辞的吗?”
儿子的一番话,让妈妈游小敏无话可说了。
这一瞬间,她感到,自己的儿子真的已经长大了,长成她心目中的小小男子汉了!这一刻,她甚至还感觉到,自己的儿子不仅有力量来保护自己的妈妈,还能挺身而出,有报效国家的担当之心了!
就这样,妈妈对珺延的决定不再犹豫了。
2月2日这天,印尼政府发布通告:自2月5日12时起,将关闭印尼往返中国的所有航班。
时间紧急,不容迟疑。关键时候,一个母亲的力量也爆发了出来。在国内的游小敏手脚麻利、分秒必争,迅速给儿子抢到了一张机票。事后她才知道,这是疫情时期从印尼飞往中国的最后一趟航班。
2月3日23时,少年赵珺延一个人带着5个重重的行李箱,登上了回国的航班。1.5万个医用口罩,被硬生生地塞进了5个24寸的行李箱里。
第二天早晨7点,飞机载着这个归心似箭的少年,在上海浦东机场平稳落地。
在机场,少年又遇到了不少困难。但是已经站在自己国家的土地上了,再多的困难他也不怕了。
过海关的时候,平时与生人打交道多少还有点腼腆的少年,这会儿竟然大大方方,很快请到几个热心人帮忙,他和5只箱子一起顺利出了海关。然后,他找来两辆推车,将箱子搬上了推车。一个人怎么能推动两辆推车?有办法,他先推一辆走上一段,放在自己的视线之内,再一溜小跑转回去推另一辆……500多米的距离,半个小时的一溜小跑,终于成功地将5只箱子推到了机场外面。然后他又用手机联系快递公司……
仅仅过了2个小时,这批宝贵的口罩,就在赶往温州市苍南县人民医院的路上了。
15岁,在有些孩子那里,也许还正是娇滴滴、羞答答的年龄,大事小事都总想着依赖家人的呵护和照顾吧?
但我们的赵珺延同学,却能够独自身负重任,飞越重洋,“千里走单骑”,完成了一项护送医用口罩回国的壮举。
少年珺延的这次壮举,再一次完美地诠释了100多年前,梁启超先生在《少年中国说》里,对我中华少年的殷切期望。让我们重温这段掷地有声的文字:
“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潜龙腾渊,鳞爪飞扬。乳虎啸谷,百兽震惶。鹰隼试翼,风尘翕张。奇花初胎,矞矞皇皇。干将发硎,有作其芒。天戴其苍,地履其黄。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方舱里的阅读者
2月5日这天,有一张照片,通过微信朋友圈和各种媒介,瞬间得到了广泛的传播——
刚刚投入使用的武汉方舱医院里,人声嘈杂,在很多人都还惊魂未定、慌慌乱乱的时候,有一位年轻的患者,却靠躺在自己的病床上,打开一本厚厚的书,安安静静地读了起来……眼前这个充满焦虑、惊恐和慌乱的环境,好像对他丝毫没有什么影响。
这是方舱投入使用的第一天。几乎全中国的人都在密切关注着方舱里的消息,默默祝福着进入方舱的每一位患者,都能经过救治而尽早地平安出舱。这个阅读者,就像方舱里的一抹光亮,一下子吸引了无数人的目光……
这个年轻人姓付,今年39岁。他从武汉大学博士毕业后,又去了美国深造,一边攻读博士后,一边在美国的一所大学里教书。这个春节,他回武汉探望父母,不幸一家人都感染了新冠肺炎病毒。2月5日晚上,他作为第一批患者住进了江汉方舱医院。
他正在读的那本厚厚的书,是一本非常专业的书。
网友们纷纷对他沉着、冷静的心理素质和随时随地阅读的好习惯点赞,表示敬佩。大家还给这个年轻人取了个雅号:清流读书哥。
“清流读书哥”的举动,给处在疫情中的人们带来了独特的光亮和欣慰,让人们再次看到了阅读的力量、安静与美好。
有的人还引用了一句名言,给方舱医院里的这位“清流读书哥”的举动,做了一个精准的注解: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
这句读书名言,出自英国著名作家、长篇小说《月亮和六便士》的作者毛姆笔下。毛姆认为,阅读,是一种能随时开始也能随时搁下,并且能帮助你平复焦躁不安的心情的方式;一个人一旦培养起了喜欢阅读的好习惯,也就好像是为自己筑造了“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可为你抵挡人世间的几乎所有的悲哀。而且,这样的一座“避难所”,不论你是贫穷还是富有,是健康人还是患者,你都可以拥有。
毛姆先生的这段话,说得真好!
这也让我想到了格蕾丝女士和她那“甜美的读书声”的故事。
格蕾丝出生在美国南方田纳西州一个书香馥郁的家庭里。少女时代,她曾在姨妈们开办的女子学校里接受过严格的教育,纯美的心灵中早就播下了文学阅读的种子。1934年,梦想成为一名歌唱家的格蕾丝,跟随她的中国籍丈夫来到中国,一直生活到1974年才回到美国。《格蕾丝:一个美国女人在中国(1934—1974)》这本书,讲述了格蕾丝在中国曲折的生活经历和命运遭际,其中的悲欢离合,真是令人唏嘘和叹惋。
但我在这里要谈论的,并不是格蕾丝和她的家人的命运遭际,而是她和她的家人在动乱的年代里,在坎坷的遭际中,一直保持一种文学阅读的习惯。这种习惯,显示了一种坚定、高贵和尊严。
书中有多处写道,无论生活怎样动荡不安和局促难堪,格蕾丝和她的子女们都从没放弃一起阅读的习惯。而且,她坚持和孩子们一起朗读,一起讨论文学。这也是她和孩子们之间亲情交流的最美好的内容,同时也是最温馨的方式与过程。
格蕾丝那“甜美的读书声”,伴随着孩子们成长。就像小时候在美国南方,姨妈们的读书声融入了她的记忆一样。
当孩子们年纪还小的时候,她给他们朗读;孩子们渐渐长大了,他们一起朗读。孩子们的读书声,盖过了外面世界的喧嚣。孩子们在朗读声中,不仅获得了对声音的敏感和欣赏力,而且也渐渐形成了对人生和生命的思考与理解。
格蕾丝的一个儿子维汉,后来回忆说,正是妈妈带着他们一遍遍阅读和朗读那些优美的文学作品,不仅让他和兄妹们有了一种历史感,也让他对人生经历的差异、对这个世界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帮助他把眼光放到了自身之外的广阔世界。
维汉对妈妈的“甜美的读书声”的回忆,也正好印证了我在给孩子讲故事时,经常引用的一首小诗:
你或许拥有无限的财富,
一箱箱的珠宝与一柜柜的黄金。
但你永远不会比我富有——
我有一位读书给我听的妈妈。
现在回到方舱医院里来。我要讲的,是一位身在方舱的少年阅读者的故事。
在武汉方舱医院里,有一位少年患者名叫帆帆,是江岸区某省级示范中学的一名高三学生。他们一家,先是他的爸爸被确诊为新冠肺炎患者,住进了长航医院的重症监护室。随后,他和妈妈也被确诊,住进了方舱医院。
帆帆住在方舱的C区,妈妈住在A区。只有早上洗漱的时候,还有中午和晚上吃饭时,他才能和妈妈见上一面。
妈妈刚开始时很是担心,怕儿子的心理承受不了这样的打击,特别是他今年就要参加高考了,这关系到孩子未来的学业。
但是妈妈没有想到,帆帆表现得非常理智、镇定和坚强。
除了和妈妈匆匆见面时,要让妈妈看到自己的笑容,尽量减少妈妈的担心和顾虑以外,帆帆把全部的心思和时间,都投入到了阅读和功课之中。
他根据方舱里的作息时间要求,给自己制订了一个临时的课程表,把准备参加考试的六门功课都安排得满满的,一点时间也不留空白,不愿意浪费掉。
他知道,自己的每一分每一秒都是宝贵的,如果你不想珍惜,那么,所有毫无益处的忧虑、伤感和叹息,都会涌上来抢夺和瓜分你的时间,甚至伤害你的心理和生命的健康。
“放心吧,妈妈,我会充分利用好这有限的时间,完成冲刺,不会掉队的!你也一定要有信心哦!加油!”
这个像青翠的小树一样的少年,用乐观、自信和坚定的口吻安慰着妈妈,鼓励着妈妈。
“好儿子,听你这么说,老妈就不再担心了!你爸爸一定也会为有你这样的儿子而骄傲的!”妈妈看着镇定自若的儿子,眼睛里闪着泪花。
帆帆说:“我跟那位在方舱读书的叔叔一样,读书才是我的‘避难所’,而方舱就是我的‘加油站’!”
知识就是力量,阅读使人充实,阅读可以帮助你战胜所有悲伤……这些古老的名言如同真理的神灯,在方舱里的阅读者手上,又被重新擦亮了。
春天里的承诺
“一诺千金”是中国古代的一个有名的成语故事,出自西汉历史学家司马迁的《史记·季布栾布列传》。故事讲的是楚国人季布,一生仗义,喜欢帮助他人,而且只要是他答应过的事情,就一定努力去做到。所以司马迁《史记》里有说:“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的说法。
后来,唐代大诗人李白在《叙旧赠江阳宰陆调(二)》一诗里也写道:“一诺许他人,千金双错刀。”“错刀”是古时候的钱币名,一错刀值五千黄金。唐代另一位诗人钱起,也在《送李判官赴桂州幕》一诗中写道:“且感千金诺,宁辞万里游。”这些故事和诗句,都是在赞赏“千金一诺”这一中华传统美德。
我在前面的一篇《方舱里的阅读者》里,写到了那位赢得了无数人的敬佩和点赞的“清流读书哥”付叔叔的故事。
可是,谁也没有想到,付叔叔的故事,还有一个更感人的续篇。
2月28日,经过了20多天的治疗,付叔叔的身体痊愈,终于可以走出方舱医院了。当然,按照规定,他还需要转入隔离点,再观察14天。
这时候,这位令人尊敬的博士后叔叔的一个举动,瞬间又感动了无数的中国人,也给很多孩子树立起了一个“一诺千金”的榜样!
原来,付叔叔出舱时,还领走了一个和他同一天出舱的15岁小男孩。付叔叔向小男孩的妈妈承诺:“请放心,我会一直照顾好这个孩子的,一直等到你们也安全出舱,全家团聚。”
小男孩的妈妈名叫李甜,全家四口不幸都感染了新冠肺炎病毒。小男孩的外婆没能幸免于难,被无情的病毒夺走了生命。小男孩和妈妈、外公三人陆续住进了江汉方舱医院。
在方舱里,这一家人和同在一个病区的付叔叔相识了。付叔叔也很喜欢这个懂事的小男孩。他们互相照顾,互相鼓励,20天里不知不觉就结下单纯真挚的友谊。
眼看着儿子的病情一天天在好转,马上就能出舱了,妈妈李甜当然高兴得不得了,但同时也有点着急。因为她是一个单亲妈妈,她和71岁的老父亲暂时还出不了方舱。那么,儿子出去后,谁来照顾他呢?毕竟孩子还只有15岁。
没想到,付叔叔知道了李甜的难处后,马上说道:“不用着急,有我呢!我和你儿子会同时出舱,你放心吧,出去后,我来照顾你儿子!”
“这个……会不会太麻烦你了?”李甜一听,真是又惊又喜,也心存不安,“孩子还小,还没有足够的自理能力……”
“放心吧,14天隔离期间,我每天会控制你儿子看手机的时间,我知道怎么‘管理’他。”付叔叔安慰李甜说,“你的儿子其实很懂事的,我和他一起学习,我会让他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读书和学习上的。”
小男孩也使劲地点头向妈妈保证:“妈妈你放心,付叔叔就是我的偶像,我长大了也要像付叔叔一样,当个博士后!”就这样,这位令人尊敬的“清流读书哥”,又一诺千金,当起了一个15岁小男孩的临时家人。
付叔叔老家在湖北孝感,也是“楚人”。在这个特殊的春天里,他的一个承诺和举动,完美地传承和诠释了“千金一诺”这一中华传统美德。
这是一个春天的承诺,也是一个温暖的承诺。
这个小男孩是幸运的,他不仅摆脱了病毒,更重要的是,在一个特殊的方舱医院里,遇见了一位心地善良、无私奉献的偶像叔叔。
我相信,在这位叔叔身边,小男孩一定会得到很好的照顾。
说不定,他还会“近水楼台先得月”,得到叔叔的指点和教导,从此养成一种热爱阅读、乐于助人的美德。
这也让我想到曾经看到的一个暖心的小故事:
在一个风雪交加的夜晚,一位名叫克雷斯的年轻人,因为汽车抛锚,被困在城市郊外的风雪中。就在他万分焦急的时候,有一位先生刚好骑马经过那里。这位先生看见有人需要帮助,二话没说,就用自己的马,帮助这个年轻人把汽车安全地拉到了小镇上。
事后,克雷斯拿出一笔不菲的酬金,要感谢这位先生。可是这位先生说:“谢谢,这点小事不需要任何回报,不过,我要请你给我一个承诺,当别人遇到困难的时候,你也要尽力去帮助他们。”
克雷斯把这句话牢牢地记在了心里。在以后的日子里,他果然主动去帮助了许多需要帮助的人,并且每次都不忘转述那位先生的话给那些被他帮助过的人:“这不需要任何回报,不过,我要请你给我一个承诺……”
许多年后的某一天,克雷斯因为一场突发的洪水,被困在了一个孤岛上。这天,有一位勇敢的少年,冒着被洪水吞噬的危险,赶来援救了他。当克雷斯真诚地向那位少年道谢的时候,他没想到的是,少年竟然说出了克雷斯曾经说过无数次的那句话:
“这不需要任何回报,不过,我要请你给我一个承诺……”
顿时,克雷斯的心中涌起了一股暖流。他知道,他用自己的言行穿起的这根爱的链条,已经通过无数人的言行传递过,现在经过这位少年又传递到了他自己身上。
事后,克雷斯说:“这件小事使我确信,原来,我们一生中做过的那些好事,其实也全都是为自己而做的!”
我多么希望,这个正在成长中的小男孩,也能够看到这个故事。
当然,没有看到也没关系。只要他能记住发生在付叔叔身上和他自己少年里的这个“春天里的承诺”,并且也能把它传递下去,就足够了。
“梦开始的教室”
2020年3月1日,央视新闻里播送了一个温暖的小故事,一瞬间,全中国都在为一间“梦开始的教室”点赞,为一个追梦的小姐姐祝福。
这个小姐姐名叫付巧,今年19岁,是一位即将参加高考的高三年级学生。
2月5日,无情的新冠病毒袭向了她和她的家人。先是她的爸爸确诊,随后妈妈也确诊了。付巧还有一个13岁的弟弟,爸爸妈妈被隔离到汉口的方舱医院后,每天做饭、消毒和照顾弟弟的重担,全都落在了这个本来正在紧张备考的姐姐身上。
可是,不幸接踵而至。2月21日,姐姐也被确诊为感染者了。很快她就被收治进了武昌方舱医院,弟弟被安排在酒店隔离。
从2月1日开始,她的学校就上起了网课。可是,虽然正处在高考的冲刺阶段,但因为爸爸妈妈被隔离了,她既要照顾弟弟,又在日夜担心爸爸妈妈在方舱里的病情,所以,大半个月的时间里,姐姐根本就没有心思,也没有时间同步跟上学校的网课。她心里着急万分,却又那么无助。背着弟弟,她在深夜里偷偷哭了好多次。
在她得到自己也被确诊感染,就要住进武昌方舱医院的消息那一刻,一种深深的痛苦和绝望,好像一下子把她推到了最深的黑暗里。那一瞬间,一个绝望的念头也划过了她的脑海,她想,自己今年的高考,还有憧憬过无数次的梦想,也许就要被这场无情的病疫给毁灭了吧?想到这里,她痛苦地闭上了眼睛,内心就像被生生地撕裂了一样疼痛。
可是,让她没有想到的是,住进方舱医院后,她的心里重新被温暖的希望之火照亮。
她看到,住在武昌方舱医院里的很多患者,并没有她想象中的那么情绪低落。不少叔叔阿姨和哥哥姐姐,在抓紧治疗的同时,还趁休息的时候,跳起各种舞蹈,甚至排演起简单的小品……
更有像那位被很多人推崇的“清流读书哥”那样的大哥哥和同龄人,并没有被病毒吓倒,更没有让太多的恐惧和焦虑不安纠缠上自己,而是抓紧时间,“以读攻毒”,用安安静静的阅读,来平复病毒带来的紧张,来抵御灾难带来的伤害……
所有这些,都给小姑娘付巧带来了继续追梦、战胜病毒的希望和力量。于是,她埋藏起心中的伤感和绝望,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不再有什么犹疑,而是像那位沉着的“清流读书哥”一样,打开电脑和书本,把方舱医院当作备考和冲刺的阵地,争分夺秒,开始了每天的阅读和复习……
在方舱里,她每天7点准时起床,跟着学校的网课节奏,一节课一节课地追赶着落下的进度。
她的老师们时常打电话、发短信给她,时刻关注着她的健康状况和学习进度,鼓励她不要害怕,更不能绝望。细心的老师还把上课的视频录下来,传给她,甚至专门为她一个人制作了学习课件……
老师们贴心的爱护和鼓励,也让付巧感到了温暖和希望,坚定了她朝着自己的梦想奋起直追的信心。
除了老师们的爱护和鼓励,在方舱里,付巧也像进入了在特殊时期组合起来的一个“大家庭”。
邻近的患者看到这个小姑娘每天都坐在自己床头,默默地看书复习,尤其是知道了她是一个高三学生,今年将要迎接高考后,大家都会互相提醒,尽量不要弄出太大的响动,以免打扰小姑娘的学习。
当她停下来休息的时候,有的老婆婆就像对待自己的孙女一样,疼爱地鼓励她说:“真是个好伢子啊!千万莫灰心,你一定能考好的,给你加油!”
在方舱医院的这个病区里,虽然付巧年龄小,但是医护人员都觉得她的自理能力很强,也非常懂得体谅他人,从来没跟医疗队提过任何要求。护士小姐姐每次为她做检查或送药物,她都会真诚地连说好几声“谢谢”。
方舱里住进了一个将要参加高考的小女生,这件事也一直让医护人员们格外心疼和牵挂。为了给小姑娘提供一个更为安静的上网课的地方,她们商量后,就在医护人员本来也不宽敞的工作间里,腾出了一块小小的空间,放上了一张小桌子。
这样,一到要上网课的时候,小姑娘就带着电脑和书本走进护士工作间,安安静静地坐在小桌子前,开始正常的学习。
护士小姐姐们每天在方舱里跑来跑去,本来都是步履匆匆、走路带风,可是,只要小姑娘坐在那块小空间里上网课,她们进进出出、拿药取物,就会放轻脚步和动作,为的是不惊扰她。小姑娘抬起头向她们点头致谢的时候,她们也只是用露在口罩外面的眼睛,报以一个美丽的、赞许的微笑……
医护人员还给这间“临时教室”起了个名字,叫“梦开始的教室”。
是呀,小小的一块安静的空间,对付巧来说,就像是一小片被挡住了风雨和乌云的晴空,她在这方小小的天空里,追逐着自己心中的梦想。
付巧的梦想是考进华中师范大学,将来当一名人民教师。她说,自己被感染了,住进方舱医院后,才真切感受到了当一名医护人员和教师的伟大和不易。这么多医生、护士,在灾难来临的时候,离开自己的孩子和家人,冲到最危险的第一线,来照顾病人,也许,他们家中也有正在上学甚至上高三的孩子吧?
付巧用彩笔画了一张名为《梦开始的教室》的图画,还在上面标记了高考倒计时。她说:“这张图画里,有我对学校、老师和同学的想念,我想尽早回到学校里,开始正常的生活。同时,图画上也有我为梦想而战,永不放弃的信心!”
“梦开始的教室”,这个温暖的名字和这个小姑娘的故事,很快就从省妇幼医疗队“武昌方舱支部”微信群里,飞出了方舱,飞进了日夜关切着武汉的全国人民的视线里。
“小女孩虽然在高三的关键时刻受到感染,被隔离在了这里,但她并没有被挫折吓倒和打垮,她用自己的发奋努力,重新燃起了对未来的希望……”医疗队的朱医生,像疼爱自己的女儿一样,也被这个坚强小女孩的所作所为深深感动着。
朱医生还多次在微信群里叮嘱自己的同事,希望大家多多照顾和鼓励这个孩子。有一位细心的护士姐姐还在微信里出主意说:“还可以给‘教室’放一台空气消毒机。”
“这个孩子自强不息的精神太让人感动了!”
方舱的医护阿姨和小姐姐们,都被付巧面对逆境时自强不息的毅力感动着,她们对这个孩子关怀备至,都在尽力守护着这间“梦开始的教室”的安宁。
省妇幼疼痛科的余主任专门带来热热的牛奶,给小姑娘补充营养,还特意在自己的防护服上写上了“高考必胜”四个大字,为小姑娘加油,祝福她能如愿以偿,梦想成真。
就像我们前面写到的“清流读书哥”付叔叔,在出舱那天又有了故事的续篇一样,付巧小姐姐的故事,没过几天也有了一个令人惊喜的续篇。
2月29日,付巧突然收到了一封发自桂子山的来信。
桂子山,就是付巧想报考的华中师范大学所在地,写信人是华师的校长郝芳华。
郝校长从媒体上看到了付巧和她的“梦开始的教室”的故事,也被这个女孩自强不息的毅力深深感动了。她连夜写了一封信,第二天托人专程送到了付巧手上。
“我在桂子山等你!”郝校长用这句温暖的话,给付巧助力、加油。她在信中这样写道:
亲爱的付巧同学:
你好!我得知你和你的家人全被感染新冠病毒,被隔离在不同的地方,我非常担心。但看到你画的《梦开始的教室》,看到你在方舱医院为高考努力备战的样子,感受到你为梦想永不言弃的信念,我相信你和家人一定会早日战胜病毒,康复团聚。
唯其艰难,方显勇毅;唯其磨砺,始得玉成。希望你继续坚持,笃信而行,我在九月桂花飘香的桂子山等你。加油,你可以!
祝你和家人早日康复团聚!
郝芳华
发出这封信后,郝校长对人说道:“面对疫情,一代少年人展现出来的惊人的坚韧毅力,也深深感动着我们每一个成年人。”
“为梦想而战,永不放弃!”
说得好,付巧同学!只要有梦,虽远必逐!我相信,等到美丽的金秋时节来临,金桂、银桂、丹桂竞相飘香的桂子山,一定会敞开温暖的怀抱迎接你。
寒风里绽开的金色小花
我曾写过一个迎春花的故事:
很久以前的一个冬天,美丽的百花女神召集来所有的花儿,商量谁应该在什么季节开放。
这时候,冰雪还没有融化,北风正在呼呼地吹着,所有的小花、小草和小树,都还沉睡在寒冷的梦中呢!那么,谁可以踏着刺骨的冰雪,到人间去向人们预告春天呢?
玫瑰、牡丹、芍药、莲花……都没有作声。是啊,冬天实在是太冷了,每天都吹刮着好大好大的风雪呢!谁敢在这时候出门去啊!可是,就在一片沉默中,一个小姑娘勇敢地站了出来,轻声说:“让我去,好吗?”
百花女神吃惊地看了看这个小姑娘:她穿着鹅黄色的裙子,看上去是那么娇小,却又是那么自信。其他花儿也看到了,小姑娘羞涩的目光里含着深切的期待。
花神微笑着点了点头,说:“去吧!孩子,只有你,才属于春天!”
女神还送给小姑娘一个美丽的名字——迎春。
小小的迎春花,只是稍稍打扮了一下自己,在发辫上插上一朵金黄色的、散发着淡淡清香的小花,便告别了众多的姐妹,独自来到了人间……
迎春花来到我们中间的时候,大地还被厚厚的白雪覆盖着,春天还在远处的路上,孩子们还在做着堆雪人的梦。
可是,迎春花是春天和大地妈妈勇敢的女儿。她来了,大地上的一切,都渐渐变得温暖起来——
冰封的小河悄悄解冻了;雪花在天空化成了细雨,泥土变得松软和湿润了;葡萄藤和柳枝也都变得柔软了;小草在悄悄地返青;所有冬眠的生命,也都开始苏醒了……
一场席卷全国的疫灾,让2020年的整个春天变得特别漫长、沉重和充满忧伤。无情的病毒,不仅戕害了许多普通人的生命,也夺走了不少奋战在抗疫一线的医学专家、医生、护士和社区工作人员的生命。
甚至,病毒的黑影也渐渐靠近了我们幼小的孩子!
有的教育专家说,残酷的事实在告诉我们:无论是大人还是孩子,都在这个特殊的春天里,接受着一场特殊的“灾难教育”“生命教育”和“人格成长教育”。
大胡子叔叔董宏猷也说:“这次灾难,就像是一所大学校。所有的孩子都会留下难忘的生命体验。”
是的,无论是从微信圈里,还是从各种媒体的报道中,我们不断看到一些身处疫情中的小孩子的身影。
这些小小的身影,哪怕只是春天里的一个瞬间,却也像一朵朵绽开在寒风中的金色小花,向我们预报着春天的温暖和希望,也让我们从孩子们善良、温暖和早熟的一举一动中,看到了熠熠闪亮的童年之光,感受到了一种属于未来的成长的力量……
这是一个小男孩的故事,我们无法知道他的名字。
一位大人骑着一辆摩托车,后面载着一个小男孩。摩托车路过一个垃圾桶时停了下来。小男孩下车,要把一个空瓶子扔进路边的垃圾桶。这时,有一位拾荒的老爷爷,正站在垃圾桶边找废品。小男孩很有礼貌地把瓶子递给了老爷爷。可是,小男孩正要转身离开时,看到老爷爷没有戴口罩。
也许,老爷爷是买不到口罩,或舍不得花钱买口罩吧?这个时候,不戴口罩多危险呀!小男孩可能想到了这些,就快步跑到摩托车边,跟大人要一个口罩。
这时,口罩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宝贵的。那一瞬间,大人有点犹豫,不肯给孩子口罩。但小男孩没有放弃,不顾大人的阻止,快速拿到了口罩,跑到老爷爷跟前,双手把口罩递给了老爷爷。
这还没完。小男孩也许怕老爷爷不肯戴,或者不知道正确的口罩戴法,他又上前,亲手帮老爷爷戴上口罩,还十分贴心地帮老爷爷捏紧了鼻梁处。老爷爷了抓小男孩的手臂,表达了感谢。小男孩挥挥手告别了老爷爷。极其自然和温暖的一幕恰好被马路边的监控拍了下来。
这暖心的一幕,看哭了无数人!
网友们纷纷留言点赞,向这个善良、懂事的小男孩表达敬意。
有的说:小男孩的爸爸妈妈,一定也是善良、温暖的人。只有善良温暖的家教,才能教出内心如此纯净的小孩。
有的说:少年强,则国强。不是这个特殊的时期,你可能永远都不会相信,我们的小孩到底有多好,有多勇敢!
有的说:每一个“最暖的崽”,都必定出自家教好的家庭,都必定有几位温暖、善良、有教养的长辈在默默地影响着他们。
……
再讲一个小女孩的故事。
3月1日这天,一位爸爸在自己的微信上写了这样一段话:
“似乎一转眼,孩子就长大了,虽然不像小时候那么软萌、黏人,但依然那么暖心、贴心。多么不想错过你每个成长的瞬间,多么希望把你每个细小的进步都刻在心上!”
这位爸爸名叫陈州,是武汉新洲区邾城环卫所抗疫应急突击队的队长。他原本打算腊月二十九忙完工作后就回黄冈老家陪家人吃个年饭,再赶回武汉值班。没想到,越来越严重的疫情,让他根本不可能离开自己的战斗岗位。
陈队长的女儿名叫茜茜,今年9岁,读小学三年级,正在黄冈由爷爷奶奶照料。小女孩天天盼着爸爸回家过年,得知爸爸不能回来,她伤心地在电话里大哭起来。
爸爸在电话里安慰女儿说:“病毒是个大魔怪,你为爸爸加油好不好?等着我,爸爸一定要打败它!”
“好,爸爸,你一定要打败它哦!我和爷爷奶奶等你回来!”
这天,爷爷奶奶教小女孩包饺子。小女孩竟然自己琢磨着,用平时做手工的方法,做出了一个“肉馅口罩”,要作为礼物送给爸爸。
“爸爸,您看这个口罩,肉馅的,不仅可以戴,还可以吃哟。”女儿把自己拍的小视频放给爸爸看。
在武汉的值班室里,陈队长看着小视频,眼眶湿润了。懂事的孩子那纯真的声音,还有对爸爸的爱,也深深感动了陈队长的战友和朋友们。很多人都转发了小女孩的视频。
陈队长给小茜茜留言说:“你的成长进步,是我这辈子最值得骄傲自豪的事情。疫情过后,晴空万里,阳光明媚,再来抱你。”
是的,在这次疫情里,不少孩子都用自己小小的行动,让自己的父母和一些成年人刮目相看,让他们不禁为自己和我们的国家拥有这样的新一代感到骄傲和自豪。所以有的家长也由衷地说:像这样的孩子,再来上几打也不嫌多!
在济南,有一对小小的哥儿俩,哥哥6岁,弟弟4岁。
妈妈是医生,上“前线”去了。小弟弟哭闹着要妈妈,总是不肯睡觉。
人们几乎不敢相信,这个6岁的小哥哥竟然这样哄着、开导着弟弟说:“妈妈现在很忙哦,在给人治病。妈妈不去治病,人不就死了吗?”
弟弟太小,哪里懂得这些,还是继续哭闹。
小哥哥继续开导弟弟:“哭,是解决不了问题的。你想想,妈妈也不能因为你哭就回来呀!”
这个哥哥的故事后来被传到了网上。有一位记者想去采访一下这个“早熟”的哥哥,没想到,记者刚刚朝他竖起大拇指,准备夸赞一下他时,哥哥又说了一句出人意料的话,把记者都惊到了:
“世界上也不是妈妈一个人最辛苦,所有的人都辛苦哦。”
一个6岁的孩子,居然体会到了很多人一生都体会不到的事,而且还有这样善良和宽阔的胸怀,哪怕暂时还有一些懵懂,也是弥足珍贵的。
我相信这个孩子因为懂得了妈妈的辛苦,会更加心疼和敬爱自己的妈妈,并且懂得对妈妈、对他人、对世界要有感恩之心。
在四川,有这样一个只有8岁的小男孩——
他的爸爸是警察,妈妈是医生,都日夜奋战在抗疫前线,无法回家。小男孩只能一个人待在家里。爸爸妈妈委托一位记者,去家里看看孩子。
小男孩哽咽着告诉记者叔叔说:“一个人在家里很不好受,感觉很孤独。”
叔叔问他:“那你是怎么来调节自己的呢?”
小男孩一听这话,立刻就有了一种小小男子汉的劲头,顿时不哭了,抹了一把鼻子,说了三个字:“深呼吸。”
叔叔看到,小男孩说出这三个字时,眼神是那么倔强和自信。
小男孩还告诉叔叔说:“做深呼吸,总比哭管用,多做几次深呼吸,就不再害怕了。”
“爸妈去保护世界,我会保护好自己!”小男孩勇敢地说道。
当一些孩子成了家庭教育的“心病”时,我们却从这些孩子出人意料的言语和行动上,看到了儿童天性的光辉,看到了在孤独和独立中绽开的希望的小花,是多么的灿烂有力!
罗曼·罗兰说过:“谁要是能看透孩子的生命,就能看到隐藏在阴影中的世界,看到正在组织中的星云,方在酝酿的宇宙。儿童的生命是无限的,它是一切……”
这些在春天的寒风里绽开的金色小花,就是这段名言最好的诠释。
早安,朋友
这个春天里,人们从朋友圈里和其他各种媒介上,不时地会看到这样一句话:不要说她们是什么天使、女神,天使、女神都是童话里的形象,而在我们眼前,不过是一群孩子换了一身衣服,学着前辈的样子,在替更多的人负重前行……
这句话说的是那些年轻的“逆行者”,那些舍生忘死、英勇无畏的医护人员。但是当我看到,在全国各地的志愿者队伍里,在茫茫人海里,还有一些十五六岁的中学生的身影,也在匆匆地奔波,在默默地贡献着自己力所能及的一份热量时,我觉得,前面这段话,用在这些年轻的中学生身上,也同样合适。
也只有在这样的时刻,我们才能更真切地体会到,这几句话是多么的准确,又是多么的沉重。
灾难的时刻里,仿佛每一个孩子都变成熟了。在深圳,有一个由一群高中生和几位小哥哥、小姐姐创立的“口罩深圳”项目,吸引了很多人敬佩的目光。正处在青春年华的爽朗少年,用自己一点一滴的力量,换来了一缕缕温暖人心的春光。
事情的缘起是这样的:随着各地疫情的加重,很多地方的口罩都不够用了。无论是在一线奋战的医护人员,还是一些坚守在后勤保障、环卫、递送等服务行业的人员,都缺口罩。
深圳有一位环卫工人叔叔,公司年前发的两个口罩,早就用完了。他手上的一个一次性口罩,连续使用多次了,还是舍不得扔掉。
很快,细心的志愿者们就关注到了环卫工人缺少口罩的困境,各地陆续发起了“口罩深圳”“口罩北京”“口罩福州”等志愿捐赠活动。
王楚妍是深圳的一名高二年级的学生,也是“口罩深圳”项目团队里的7个负责人之一。人们几乎不敢相信,“口罩深圳”项目7个负责人的平均年龄,只有16岁。事后人们发现,深圳团队是全国口罩志愿行动中,平均年龄最小的一个团队。
楚妍在这之前就参加过多次志愿者团队的活动。她在春节那天上午,从微信上发现了一条“口罩深圳”的推送,说深圳的环卫工人叔叔和阿姨们,大都是在年前领到了一两个口罩,春节之后,口罩就成了大问题。
虽然楚妍年龄不大,但是近几年来她已经养成了关注身边的普通人、关注社会和周围事物的好习惯。好几次加入志愿者队伍的实际行动,也让她不断激发出一种“少年担当者”的热情。
她又进一步从深圳市环卫部门了解到,深圳市的9家环卫公司8万多名工人,每天都需要口罩,但目前口罩数量只有1万多个,几乎是杯水车薪。所以才有了前面说到的那位环卫工叔叔一个一次性口罩戴了几次还舍不得扔掉的事情。
了解到这些情况后,楚妍尽快联系了自己的几名志同道合的同学,还有另外几位95后的小哥哥、小姐姐,一起发起成立了“口罩深圳”项目:专门负责给深圳的环卫工人们配送防疫口罩。
1月24日,他们的项目宣告启动。
1月25日,他们发出了第一次捐赠通告。
1月27日中午,第一轮募资完成:将近1000人,为这个项目捐来了约38000元善款。这意味着,楚妍和她的团队,超额完成了原定的3万元小目标。
1月29日,“口罩深圳”又发起了第二轮募捐。两轮募捐共筹得善款73000多元。
接下来,还有更为困难和烦琐的事情要做,就是联系有合格的医用口罩的商家。刚开始时,这些中学生还十分担心,现在口罩存量全国各地都在告急,会不会有了钱却买不到口罩呢?
还算幸运吧,因为“口罩深圳”相比其他省市的口罩行动,动作快捷,启动较早,所以在1月30日,王楚妍和伙伴们就成功联系到了两家防疫物资生产商。这时他们给出的口罩单价,每个是0.5—0.7元。没过几天,大部分商家的口罩价格,就涨到了每个2.5—3.8元。
说实话,这些少年从来没有经手过这么大的款项。他们用募集到的73000多元,购买了2万多个医用口罩,另加1.5吨的84消毒液。还有2000个口罩,是来自爱心人士的直接捐赠。
从1月29日开始,到2月17日,购买的口罩陆续到达了深圳。“口罩深圳”项目里还有一个专门负责口罩等用品发放的小组。
1月29日上午,爱心人士捐赠的第一批口罩一到手,负责发放的小哥哥钟木腾,租来一辆小货车,用最快的速度,把口罩送到了龙岗区的一家环卫公司。
这时候,已经有20多位环卫工人得到了消息,他们早已在正门口等待着了。大家帮着分发完了口罩后,钟木腾又把自己学来的戴口罩的正确方式,一步步地演示给在场的环卫工人看,叮嘱他们,千万不要上下戴反了,有细固定条的一侧一定要在上面……
事后,当记者来采访王楚妍和她的团队时,这个性格爽朗的女中学生笑着说:“能在这个特殊的时候,和好朋友们一起,为国家、为社会贡献一点小小的力量,我们作为中学生,应该感到欣慰呀!你看,解放军叔叔们说得多好:‘国有难,召必至,战必胜!’相比他们,我们做的这点小事,就不算什么啦!”
一代少年有一代少年的成长印痕和青春故事,一代少年有一代少年的精神特征与理想追求。但无论是处在哪个时代的中学生,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都崇尚美德和伟大,都富有英雄崇拜之心,而且都富有朝气拥有追梦的力量,都渴望在天上飞……
20多年前,我写过一首诗叫《早安,朋友》,礼赞我们的如同初升的太阳一般的中学生朋友。此时,我不禁想把这首诗抄在这里,献给王楚妍和她的朋友们:
不知道你在对面的阳台上
读一本什么书
我每天早晨都从我的窗口
远远地读着你
你是一片令人羡慕的
带露的叶子……
早安,朋友
早安,朋友
自己的年龄自己的梦想
十四岁充满了最清澈的记忆
太阳每天都是新的
它照耀着我也照耀着你
我们共同的世界多么美丽
像爱惜自己的眼睛一样
让我们去热爱这个世界……
早安,朋友
早安,朋友
你走下阳台时含着微笑
像盛开在早晨的含笑花
我知道你合上书本
便是合上你自己
你将走向自己的校园和青草地
像鸟儿飞向自己的天空和林子……
早安,朋友
早安,朋友
“十年后,换我们保护你们”
苏联文学家高尔基曾写信给法国作家罗曼·罗兰说:“您很清楚,在今天,没有谁像儿童们这样需要我们的关怀。我们这些成年人不久就要离开这个世界,我们将留给儿童们一份微不足道的遗产……”是的,地球是属于孩子们的。一代代孩子是健康、安全和幸福的,人类的希望就永不磨灭,人类的春天总会鲜花怒放。
在2020年这个寒冷漫长的春天里,有多少医生、护士、军人、社区工作者、志愿者……他们无畏无惧迎向黑暗,不计生死奔赴到了最危险的抗疫和救护一线……
但是也有多少令人难忘的瞬间,是孩子们带给我们的。孩子们不仅用各自力所能及的一举一动,向这个春天交出了自己的答卷,也在不经意中留下了一段段“闪亮的童言”,温暖了这个春天。
请允许我继续讲述孩子们的故事——
有个名叫邱榆婷的女孩,看到那些奋不顾身的医护人员,日夜战斗在最危险的地方,还有那么多的医生和护士,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小女孩心里难受极了。好几天里她都在想,自己能为这些医生和护士阿姨、叔叔做点什么呢?
她想到了自己积攒的压岁钱。对呀,也许这点钱可以给阿姨、叔叔们买点水果,补充一下营养吧?于是,她毫不犹豫地把400元压岁钱交给了社区人员,希望他们能把这点钱转交给需要的人……
小女孩还有一句留言送给前方的阿姨、叔叔们:“虽然钱不能买到生命,但我希望这些钱可以帮助到更多人。10年后,换我们保护你们!”
“10年后,换我们保护你们!”这是一句多么坚定和庄重的诺言!我们这些成年人能拥有这样的孩子,我们的国家能拥有这样的孩子,我们又有什么可担心的呢?
还有一个名叫陈琪方的16岁女孩,她的妈妈、外公都是医生,已经在抗疫第一线奋战很多日子了。小女孩没有能力像妈妈、外公那样奔赴前线,但她给所有的患者写了一封鼓励的信,其中有一句,瞬间传遍了全国:“哥们,挺住!我把我的外公和妈妈都借给你们了!”
很多人看到这句话,顿时感到了一种欣慰和力量。
还有一个名叫婉清的14岁女孩,虽然名字比较婉约,但是骨子里却有一种豪壮与坚定。她的爸爸也是奋战在一线的一名医生,她在写给爸爸的一封书信里,仔细叮嘱爸爸不仅要战胜疫魔,还要好好保护好自己。
现在的不少孩子写信、写作文,语言上都喜欢夹杂一点文言文,在书信的结尾,小婉清也用半文半白的句子写道:“吾坚信,没有一个冬日不可逾越,病毒肆虐的当下,亦如是。”
好一个“吾坚信”和“亦如是”!这里面透着一股英气,也透着一种少年人的坚定和自信。
有的家长看到了孩子们的这些豪言壮语,不禁感叹说:“孩子们的这种自信和落落大方,不就是中国未来最好的模样吗?”
也有不少孩子,在这场全民抗疫之战中,重新萌生或选定了自己未来的理想。有的想将来当一名白衣天使,去救治更多的病人;有的想去当一名像钟南山爷爷、李兰娟奶奶那样的科学家、医学家去治病救人,为祖国、为世界的医药学做出新的贡献……
还有一些孩子暗暗发誓,长大了要参军,当一名身穿迷彩服、肩背医药包的军医,就像连夜奔赴武汉抗疫战场的那些英勇威武的军医将士一样,“国有战,召必回,战必胜”!
这是发生在南京的地铁新街口站里的一幕:
1月21日这天,一位地铁民警正在执勤,突然走过来一个年龄不大的小女孩,双手递给民警一个口罩,说:“警察叔叔,我家口罩不多,还剩一个,给您了,保护好自己哦!”
这位民警叔叔赶紧弯下腰,双手接过了口罩,然后又快速站直了,向小女孩敬了一个标准的举手礼,表达感谢。
小女孩也向民警叔叔深深鞠了一躬,说:“叔叔辛苦啦,要记得戴哦!”
在温州的一处高速路口执勤点上,也有这样一个故事:
每天晚上,无论是刮风下雨,还是月明星稀,总有一个10岁左右的小男孩,一手拎着一大袋夜宵,准时来到执勤点。
两只袋子有点重,小男孩拎着显然很吃力,但他从来不让大人帮忙,只靠自己的力量从远处拎过来,然后笑着说一句:“叔叔辛苦了,这点夜宵给你们填填肚子。”说完,放下袋子转身就跑走了。
他的家长开着车灯,停在离执勤点100多米的地方,每次一定是在欣喜地看着小男孩的举动。
一连十几天,小男孩每晚准时出现,雷打不动。
有一次,执勤的叔叔感动不过,就拉住他说:“小弟弟,你又来了?辛苦你啦,叔叔谢谢你哦!告诉叔叔,你叫什么名字呀?”
小男孩只是笑笑,回头望了望停在远处的爸爸妈妈的车子,从来不肯说出自己的名字。
时间长了,叔叔们也不再问了,就给小男孩起了个代号:“寒夜里最暖的崽”。
“寒夜里最暖的崽”,多亲切的称呼!
叔叔们当然也都明白,在“寒夜里最暖的崽”的背后,必定有一对“最暖的父母”,必定有清正、温暖和有教养的好家风,在无声地吹拂和润泽着孩子的成长。
彭静怡是湖北省孝感市楚澴中学804班的一名学生,她的爸爸是华中科技大学梨园医院呼吸内科的彭红星医生。从疫情暴发开始,彭医生就一直奋战在抗疫一线,随着疫情变得更严峻了,他又临危受命,担任了这个医院隔离病房的负责人。
小静怡时刻担忧着爸爸的安危,但又见不到爸爸,甚至连给爸爸打个电话的机会都没有,所以她只好拿起笔,给爸爸写了一封家书:
亲爱的老爸:
你还好吗?有十多天没有见到你了,我很想你,但我知道我见不到你,只能在这里给你写这封信。
我知道你很忙,你回的微信也总是不及时,而且寥寥数语,甚至是敷衍。从年前开始,你就奔赴一线,24小时值守发热门诊,为疑似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诊治。随着疫情的发展,你又应组织的需要临危受命,被抽调到隔离病房三科。面对高感染的风险和各种困难,你没有退缩,勇往直前,克服困难,连续作战,每天带领医生在隔离病房查房,为病患诊治,体现了一名“白衣战士”扶危渡厄、守护生命的精神。
爸爸,讲真的,我很佩服你!佩服你的勇敢和无畏,佩服你在大难面前的从容和淡定,佩服你在大灾面前的无私和忘我。你是我的榜样和骄傲!你是勇敢的“逆行者”!
但是,作为女儿,我内心是复杂和矛盾的。从电视和新闻中看到武汉病毒肆虐、患者群集,我深深为你感到担心和忧虑。整个春节我和妈妈都没见着你,每天只有妈妈在家里陪着我,我好想你快点回来。
愿疫情早点结束,祝你早日平安回来,我和妈妈在家等着你。我想这也是全国人民的心愿。
爸爸,我在这里等你凯旋,你要好好的,到时我要给你一个大大的深情的拥抱!
爱你的女儿:彭静怡
像这样一些闪烁着明亮的童心的纯真之光的家书,何止有百封、千封呢!它们像飞舞在冬末的雪花、寒风中的红叶、早春的花瓣,传递在奋战在抗疫前线的爸爸妈妈们之间,传递在孩子们的同龄人之间,也传递在全国亿万人之间。
灾难的现实和抗击灾难、迎战灾难的现实,都在教育和影响着我们的孩子。
不少孩子仿佛在一夜之间长大了,也成了抗击灾难、迎战灾难的故事的一部分。
所以,我们也看到,许多明智的家长,甚至有一些平日里对孩子的教育手足无措、无计可施的家长,还有老师和其他从事儿童教育的人士,也在纷纷转发和传播这些“最暖的崽”的故事,传播着这些暖暖的家书。
这些发生在孩子们自己身上的故事,出自孩子之手的家书,既是灾难教育、生命教育的生动大课,也是感恩教育、爱心教育和励志教育的鲜活的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