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易经》有关名词、概念
一、“易”的含义
“易”,是《易经》的简称,所以,学习《易经》首先要了解“易”字的来源和含义。《说文解字秘书》说:“日月为易,象阴阳也。”古代的日、月二字为象形文字。日字取像太阳,是圆圈里有一点;月字取像月亮,半月里面有两点,或一竖道。“易”字就是由上日下月组成的,包含了阴阳,代表了宇宙。
二、三易
古代的《易经》有三种:《连山易》《归藏易》《周易》。《易经》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源头和主轴。最早由伏羲氏创立了以“乾”卦开头的八卦(后人称其为《易经》);后来神农氏创立了以“艮”卦开头的《易经》,因神农氏又称连山氏,所以神农氏创立的《易经》,又称《连山易》;再后来轩辕氏黄帝创立了以“坤”卦开头的《易经》,轩辕氏又称归藏氏,所以轩辕氏创立的《易经》就称作《归藏易》。也有一种说法认为:夏朝的《易经》称《连山易》,商朝的《易经》称《归藏易》,周朝的《易经》称《周易》。可惜《连山易》《归藏易》都已失传,而现在流传下来能见到的只有由周文王在伏羲氏八卦《易经》的基础上参考《归藏易》《连山易》推演的以六十四卦为基础的《周易》了。
三、河图洛书
关于河图洛书的传说很多,多数人公认的是以下两种。
《尚书·顾命》讲:“伏羲王天下,龙马出河,遂则其以画八卦,谓之河图。”就是说,伏羲氏成为天下之王后,黄河中有一只龙马背上驮着一张图浮出水面,人们把这张图献给伏羲氏,然后伏羲氏据此画出了以乾卦为首的八卦,这就是最初的先天八卦《易经》。
《路史·黄帝纪》讲:“黄帝有熊氏,河龙图发,洛龟书成……乃重坤以为首,所谓《归藏易》也。故曰归藏氏。”是说:有熊氏黄帝发现河图,得到洛河中乌龟背上的洛书后,很重视坤卦,并画出了以坤卦为首的八卦,这就是《归藏易》,所以黄帝也称归藏氏。
四、伏羲氏创“八卦”
中华文化的源头是《易经》,《易经》的八卦是伏羲氏创立的。伏羲氏是中华民族的老祖母华胥氏的儿子。中华、华夏的称谓就是从老祖母华胥氏来的。原始社会末期(进入父系制社会时期),伏羲氏成了他所在部落联盟的首领和大巫师,他站在地上,看着天空,感到:人头顶蓝天,脚踩大地,人站立其中。在他脑海中出现了“天、地、人”三位一体,构成大千世界的图像。天上有雷、电、风、云(雨),地上有山、泽、水、火和各种动植物。于是,伏羲氏“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始作八卦”。当时没有文字,伏羲氏用绳子系结的大小、多少来代表天、地、风、雷、水、火、山、泽八种现象,这就是《易经》的“象”。他把这八种现象用绳子结成图形挂在墙上,给民众预测渔猎、采摘和行程的吉凶,后人就称之为八挂。再后来人们把卦画在竹简、帛绢和纸上,称之为画卦。
五、文王演《周易》
大约公元前11世纪,商朝最后一位国王帝“辛纣”,是一个只知道享乐的暴君。他整天不理朝政,在后宫同妲己和其他妃子淫乐并以杀人为快。一位“九侯”把一个女子献给纣王,只因该女子不愿意淫乐,纣王就把该女子杀了,并把给他献女子的“九侯”剁成肉酱。“鄂侯”为此向纣王进言,也被纣王杀死并做成肉干。远在周地的周文王姬昌闻知此事仅叹息了一声,就被纣王的亲信崇侯虎告诉了纣王。纣王就把当时已经八十二岁高龄的文王姬昌关进了“羑里”监狱囚禁。在这期间,文王最关心的问题就是自己的命运和周地民众的安危。如何预知自己未来的命运前景和周地的安危呢?文王就想起了伏羲氏的八卦。他把世上千变万化的纷繁的事物,运用八卦分类,使其两两相对,抽象为阴阳两个基本范畴。又把刚柔相对、变在其中,作为直接对世事和人生的基本看法;他总结古人的生活经验和历史故事,作为卦辞和爻辞的主要内容;根据伏羲氏的八卦并参考《连山易》和《归藏易》推演八卦为六十四卦,并做了卦辞和部分爻辞。经过整整七年,到他八十九岁时,他利用监狱周围地上长的一种蓍草,把六十四卦演绎得清清楚楚。他的研究起初只是为了预测总结自己和周地的命运,但他的研究成果却为中国的预测学埋下了第一块基石。后来文王之子周公做了三百八十四“爻”的其他“爻辞”,周文王父子完成了把伏羲氏八卦推演为六十四卦,并写下了解释六十四卦的卦辞和三百八十四爻的爻辞,这就是现在流传下来的《周易》“经文”的部分。
六、《易经》
现在说的《易经》就是指《周易》,《易经》分“经”和“传”两个部分。《易经》的“经”是由八卦以及由八卦推演成的六十四卦,以及用来解说八卦、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的卦辞、爻辞组合而成的。六十四卦分上经三十卦和下经三十四卦。《易经》上自天文,下至地理,兵法、乐律、哲学、人文、自然科学、术数等无所不包。《易经》在我国的文化史上,享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古往今来的著名学者,差不多都研究过《易经》。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伴随着东方文化回归热的出现,《易经》便成为各国著名学者共同探讨的经典。
七、《易传》
《易传》是专门解释《易经》的书。《易传》共有十篇,即《彖辞上传》《彖辞下传》《象辞上传》《象辞下传》《系辞上传》《系辞下传》,以及《文言传》《说卦传》《序卦传》《杂卦传》。
《彖辞传》着重解释卦名与卦辞,说明各卦的基本思想;《象辞上传》(也称大象传)着重分析卦辞,指出如何按照卦的基本思想去行动;《象辞下传》(也称小象传)着重解释爻辞。《文言传》是专门论述乾、坤两卦的基本思想的。汉代以后把《彖辞传》《象辞传》《文言传》分别列于六十四卦的卦辞和爻辞中,附于有关经文之后,直接对经文进行注解。《系辞传》是总论《经》的基本思想的,《说卦传》是综述八卦代表的各类事物及其原理、变化的等,《序卦传》是对六十四卦排列顺序的说明,《杂卦传》是说明各组卦之间的关系的,它不按卦的顺序排列,所以称杂卦。
八、太极与太极图
《易经》的八卦是由“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而演变来的。太极,是宇宙原始而混沌的状态,也是无穷。《说文解字》中说:“惟初太极,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可见,太极就是最原始的“初一”。太极既为原始初一,可化成万物,以至于无穷。太极原是天地、乾坤、刚柔、阴阳等一切相对事物的一个混合体和总称,可以不断地一分为二。但无论经过多少次的一分为二,其分子永远是太极,也就是一。太极代表一种根源,它是混沌而又能包含一切的。
太极是易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深深影响了道学、儒学和整个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太极图最初是宋朝的道家大师陈抟所画,后来由他的三传弟子周敦颐写了《太极图说》专门解释太极图,才使得中国的太极文化得以流传下来。
细细研究太极图会发现,太极图是由日、月两个古象形文字组成的。白鱼头部的黑眼是日字,象征阳中有阴;黑鱼头部的白眼是个月字,象征阴中有阳。
九、两仪
两仪,指天、地,引申为一切可以二分的、相对的事物。由天地引申而有天地、尊卑、男女、阴阳、黑白、贵贱、动静、刚柔、大小、上下等。总之,两仪是一种相对应的关系,如在社会方面君子为阳,小人为阴;大众为阳,小我为阴;公益为阳,私利为阴;在人生方面,意志为阳,躯体为阴;理智为阳,欲望为阴。这两个方面是互相对应、缺一不可的。没有躯体,意志就无法存在和实现;没有小我,大众就无法形成。所以大众与小我,公益与私利,理智与欲望尽管有主从的分别,但是,二者必须平衡,才能构成一个和谐圆满的世界。
十、四象
四象在《易经》中是指阴阳消长中的四个特征和表象,即太阳、少阳,太阴、少阴。四象还可以引申为四时、四方等。“象”在汉语中含有形象、状态、象征和比拟等意思;在《易经》中,说明卦和卦的六爻状态,称为卦象和爻象,说明天体的运行状态称为天象,说明地理的状况称为地象等。
十一、八卦
《易经》说的卦,是宇宙间的现象。“卦”者,卦也,是一种卦在我们眼前的现象,所以称其为卦。卦最初是伏羲氏创立的代表世界万物中天、地、水、火、雷、风、山、泽八种物象的乾、坤、震、巽、离、坎、艮、兑八种卦象,所以称为八卦。卦是代表物体、物象的,是万物、万象之源。
十二、彖辞
“彖(Tuàn)辞”是指“总概括之词”或总断定之词,即概括一卦或注解一卦含义的辞。彖辞是用来解释卦辞的,断定整个卦的吉凶的。古人把“彖”解释为“断”,就是“断定”(吉凶)的意思。这种断定是根据整个卦象来进行的,所以彖辞也有人称为断辞。
十三、象辞
“象辞”,是周文王引用商代流传的《归藏易》作为佐证的部分词句,《归藏易》也叫《象辞易》,所以这部分词句就叫象辞。象辞不仅解释卦象,还解释爻象。
十四、爻(音yáo)辞
爻辞是《易经》中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每爻的解释文辞。爻辞是组成各卦内容的主要部分。据传,爻辞为周文王及其儿子周公所写。
“爻”也可以解释成“交”,代表卦的变化交错,象征万事万物错综复杂,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变化无穷。
“爻”是组成八卦的基本符号,“—”为阳爻,象征万物归一,为大合之数;“--”为阴爻,象征一分为二,为小分之数。《易经》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太极是天地万物始生之前的混沌状态,这种混沌状态一分为二时,轻清之气上升,形成为天,即大气层;重浊之气下降,形成为地。《易经》的变易,主要体现在“爻”的变化无穷上。一个“爻”字把六十四卦所包括的三百八十四爻(再加上爻辞,用来判断吉凶),穷尽了天下的现象。卦爻由下往上数,每卦有六个爻。六个爻分为三个部分:初爻、二爻为地,三爻、四爻为人,五爻、上爻为天。这三部分,称为“三才”。天之道说的是阴和阳,地之道说的是柔和刚,人之道说的是仁和义。
十五、阴阳
阴阳是《易经》的总体哲学思想,也是我国古代哲学的重要思想之一。它认为整个世界都是在相反相成的两种力量相互作用下,不断运动、发展、变化、生成、更新的。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所有事物都具有阴、阳两重属性。如:从自然现象上看,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暑为阳,寒为阴;昼为阳,夜为阴;明为阳,暗为阴等。从人类社会来看,男为阳,女为阴;君为阳,民为阴;君子为阳,小人为阴等。此外,自然和社会中共有的现象也可以用阴阳来区分和解释,如刚柔、健顺、进退、贵贱、高低、曲直。总之,《易经》认为无论是自然现象,还是社会现象,都存在对立面,而这个对立面就是阴和阳。
十六、五行
中国的古人认为:宇宙是由金、木、水、火、土这五种基本的物质构成的,并把这五种物质的运行称之为五行。宇宙间各种事物和现象的产生和发展、变化,也都是由于这五种不同属性的物质不断运动和相互作用的结果。
五行的概念,最早见于《尚书·洪范》“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从革,土爱稼穑”。这里不但把宇宙间的各种事物分别归属于五行,还对五行的性质特征都做了界定。“水曰润下”是说水具有滋润、向下的特性;木曰曲直是说木具有生长、生发的特性;“火曰炎上”是说火具有发热向上的特性;“土爱稼穑”是说土具有生长、养育的特性。
古人还认为,五行之间存在着相生、相克的关系。相生,是指两类属性不同的事物之间相互滋生、相互促进的关系;相克,是指两类不同属性的事物间相互制约、克制或抑制的关系。
五行相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五行相克: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五行的相生、相克像阴阳一样,是事物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没有生,就没有事物的发生、成长;没有克,就不能维持事物的发展和变化中的平衡。所以,事物都是生中有克,克中有生,相反相成,互相为用。
十七、干支
干支是天干、地支的简称,是中国古代用来计算历法的一套符号,也是古代人们研究宇宙自然界和社会界相互关系的一套符号,它为《易经》的预测体系奠定了数理基础,并在沟通各个学科之间的关系方面发挥了重要的桥梁作用。
天干有十个: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有十二个: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根据史书《世本》记载,“容成作历,大饶作甲子”,“二人皆黄帝之臣,盖自黄帝以来,使用甲子记日,每六十日而甲子一周”。看来,干支是黄帝时大饶所创制。大饶“采五行之情,占斗机所建,始作甲子以名日,谓之干;作子丑以名月,谓之支,有事于天则用日,有事于地则用月,阴阳之别,故有干支名也”。
十天干与太阳的出没有关,太阳的出没、循环往复,对万物产生着直接的影响。甲、丙、午、庚、壬为阳天干,乙、丁、己、辛、癸为阴天干。地支与地球物理的变化有关。子、寅、辰、午、申、戌为阳支,丑、卯、巳、未、酉、亥为阴支。
古代的历法用天干、地支组合编排年号或日期,即甲子、乙丑、丙寅,等等。因为一个天干和一个地支相配,阳干配阳支,阴干配阴支,共有六十个组合,所以六十年(或六十天)后又要轮回从头配起,称为“六十甲子”。我国古代就是以六十甲子来纪年、纪月、纪日、纪时的。因为人的出生年、月、日、时辰都用干、支中的两个字记载,所以出生的年、月、日、时,又称生辰八字。
十八、大人、君子、小人
《易经》的大人和小人是一对很容易和目前的“大人”“小人”意思混淆的概念,一般有地位、身份的人称为“大人”,而没有身份的平民称为“小人”。“君子”则是指品德高尚的人,原本是与地位没有关系,大人、小人都有可能是君子,但当时还处于奴隶社会,所以君子大多数出现在“大人”的社会里,“小人”社会里少之又少。因此“大人”和“君子”在周易中又有许多共同点,写成“大人”时突出的是其“权势”,写成“君子”时突出其“品德”;“君子”与“小人”也有相对的意思,但绝不是现在所讲的“好人”“坏人”。“君子”和“小人”成为相对概念,这是到了春秋时期才有的。因为这时,社会阶层发生了很大变化,有没落的贵族及新兴起的平民,还出现了“士”这一特殊阶层,这样“君子”与“小人”、贵族与平民等就有了明显的称呼。包含“大人”的卦共有六个:“讼”“蹇”“萃”“升”“困”“巽”;“君子”的卦共七个:“坤”“泰”“否”“同人”“谦”“剥”“困”;“小人”的卦共有三个:“泰”“否”“剥”。此外还有六个卦中有“圣人”,意思和当今没变;有一个卦辞中有“丈人”,本意是拄拐杖之人,意指国家或家族里年长位高有权势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