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〇、波罗牢经[184]
我闻如是:
一时,佛游拘丽瘦[185] ,与大比丘众俱,往至北村[186] ,住北村北尸摄惒林中。
尔时,波罗牢伽弥尼[187] 闻:沙门瞿昙释种子舍释宗族,出家学道,游拘丽瘦,与大比丘众俱,至此北村,住北村北尸摄惒林中;彼沙门瞿昙有大名称,周闻十方,沙门瞿昙如来、无所著、等正觉、明行成为、善逝、世间解、无上士、道法御、天人师,号佛、众祐;彼于此世,天及魔、梵、沙门、梵志,从人至天,自知、自觉、自作证成就游;彼若说法,初善、中善、竟亦善,有义有文,具足清净,显现梵行;若见如来、无所著、等正觉,尊重礼拜、供养承事者,快得善利。彼作是念:我应往见沙门瞿昙,礼事供养。
波罗牢伽弥尼闻已,从北村出,北行至尸摄惒林,欲见世尊礼事供养。波罗牢伽弥尼遥见世尊在林树间,端正姝好,犹星中月,光曜炜晔,晃若金山,相好[188] 具足,威神巍巍,诸根寂定,无有蔽碍,成就调御,息心静默。
波罗牢伽弥尼遥见佛已,前至佛所,共相问讯,却坐一面,白世尊曰:“我闻沙门瞿昙知幻是幻[189] 。瞿昙!若如是说:‘沙门瞿昙知幻是幻。’彼不谤毁沙门瞿昙耶?彼说真实耶?彼说是法耶?彼说法如法耶?于如法无过、无难诘耶?”
世尊答曰:“伽弥尼!若如是说:‘沙门瞿昙知幻是幻。’彼不谤毁沙门瞿昙,彼说真实,彼说是法,彼说法如法,于法无过,亦无难诘。所以者何?伽弥尼!我知彼幻,我自非幻。”
波罗牢说曰:“彼沙门、梵志所说真实,而我不信彼说沙门瞿昙知幻是幻。”
世尊告曰:“伽弥尼!若知幻者,即是幻耶?”
波罗牢白曰:“如是,世尊!如是,善逝!”
世尊告曰:“伽弥尼!汝莫自误,谤毁于我!若谤毁我者,则便自损,有诤有犯,圣贤所恶,而得大罪。所以者何?此实不如汝之所说。伽弥尼!汝闻拘丽瘦有卒[190] 耶?”
答曰:“闻有。”
“伽弥尼!于意云何?拘丽瘦用是卒为?”
答曰:“瞿昙!通使杀贼[191] ,为此事故,拘丽瘦畜是卒也。”
“伽弥尼!于意云何?拘丽瘦卒为有戒?为无戒耶?”
答曰:“瞿昙!若世间有无戒德者,无过拘丽瘦卒。所以者何?拘丽瘦卒极犯禁戒,唯行恶法。”
复问:“伽弥尼!汝如是见、如是知,我不问汝。若他问汝:‘波罗牢伽弥尼知拘丽瘦卒极犯禁戒,唯行恶法。因此事故,波罗牢伽弥尼极犯禁戒,唯行恶法。’若如是说,为真说耶?”
答曰:“非也,瞿昙!所以者何?拘丽瘦卒见异、欲异,所愿亦异,拘丽瘦卒极犯禁戒,唯行恶法;我极持戒,不行恶法。”
复问:“伽弥尼!汝知拘丽瘦卒极犯禁戒,唯行恶法,然不以此为犯禁戒,唯行恶法。如来何以不得知幻而自非幻?所以者何?我知幻,知幻人,知幻报[192] ,知断幻。伽弥尼!我亦知杀生,知杀生人,知杀生报,知断杀生。伽弥尼!我知不与取,知不与取人,知不与取报,知断不与取。伽弥尼!我知妄言,知妄言人,知妄言报,知断妄言。伽弥尼!我如是知、如是见。若有作是说‘沙门瞿昙知幻即是幻’者,彼未断此语,闻彼心、彼欲、彼愿、彼闻、彼念、彼观,如屈伸臂顷,命终生地狱中。”
波罗牢伽弥尼闻已,怖惧战栗,身毛皆竖,即从座[193] 起,头面礼足,长跪叉手,白世尊曰:“悔过!瞿昙!自首[194] !善逝!如愚、如痴、如不定、如不善。所以者何?我以妄说沙门瞿昙是幻。唯愿瞿昙受我悔过!见罪发露。我悔过已,护不更作。”
世尊告曰:“如是,伽弥尼!汝实如愚、如痴、如不定、如不善。所以者何?谓汝于如来、无所著、等正觉妄说是幻。然汝能悔过,见罪发露,护不更作;如是,伽弥尼!若有悔过,见罪发露,护不更作者,则长养圣法而无有失。”
于是,波罗牢伽弥尼叉手向佛,白世尊曰:“瞿昙!有一沙门梵志如是见、如是说:‘若有杀生者,彼一切即于现法受报,因彼生忧苦;若有不与取、妄言,彼一切即于现法受报,因彼生忧苦。’沙门瞿昙!于意云何?”
世尊告曰:“伽弥尼!我今问汝,随所解答。伽弥尼!于意云何?若村邑中,或有一人,头冠华鬘,杂香涂身,而作倡乐,歌舞自娱,唯作女妓,欢乐如王。若有问者:‘此人本作何等?今头冠华鬘,杂香涂身,而作倡乐,歌舞自娱,唯作女妓,欢乐如王?’或有答者:‘此人为王杀害怨家,王欢喜已,即与赏赐,是以此人头冠华鬘,杂香涂身,而作倡乐,歌舞自娱,唯作女妓,欢乐如王。’伽弥尼!汝如是见、如是闻不?”
答曰:“见也,瞿昙!已闻、当闻。”
“伽弥尼!又复见王收捕罪人,反缚两手,打鼓唱令,出南城门,坐高标[195] 下而枭其首。若有问者:‘此人何罪,为王所戮?’或有答者:‘此人枉杀王家无过之人,是以王教如是行刑。’伽弥尼!汝如是见、如是闻不?”
答曰:“见也,瞿昙!已闻、当闻。”
“伽弥尼!若有沙门、梵志如是见、如是说:‘若有杀生,彼一切即于现法受报,因彼生忧苦。’彼为真说?为虚妄言?”
答曰:“妄言,瞿昙!”
“若彼说妄言,汝意信不?”
答曰:“不信也,瞿昙!”
世尊叹曰:“善哉!善哉!伽弥尼!”
复问:“伽弥尼!于意云何?若村邑中,或有一人,头冠华鬘,杂香涂身,而作倡乐,歌舞自娱,唯作女妓,欢乐如王。若有问者:‘此人本作何等?今头冠华鬘,杂香涂身,而作倡乐,歌舞自娱,唯作女妓,欢乐如王?’或有答者:‘此人于他国中而不与取[196] ,是以此人头冠华鬘,杂香涂身,而作倡乐,歌舞自娱,唯作女妓,欢乐如王。’伽弥尼!汝如是见、如是闻不?”
答曰:“见也,瞿昙!已闻、当闻。”
“伽弥尼!又复见王收捕罪人,反缚两手,打鼓唱令,出南城门,坐高标下而枭其首。若有问者:‘此人何罪,为王所戮?’或有答者:‘此人于王国而不与取,是以王教如是行刑。’伽弥尼!汝如是见、如是闻不?”
答曰:“见也,瞿昙!已闻、当闻。”
“伽弥尼!若有沙门、梵志如是见、如是说:‘若有不与取,彼一切即于现法受报,因彼生忧苦。’彼为真说?为虚妄言?”
答曰:“妄言,瞿昙!”
“若彼说妄言,汝意信不?”
答曰:“不信也,瞿昙!”
世尊叹曰:“善哉!善哉!伽弥尼!”
复问伽弥尼:“于意云何?若村邑中,或有一人,头冠华鬘,杂香涂身,而作倡乐,歌舞自娱,唯作女妓,欢乐如王。若有问者:‘此人本作何等?今头冠华鬘,杂香涂身,而作倡乐,歌舞自娱,唯作女妓,欢乐如王?’或有答者:‘此人作妓,能戏调笑,彼以妄言令王欢喜。王欢喜已,即与赏赐,是以此人头冠华鬘,杂香涂身,而作倡乐,歌舞自娱,唯作女妓,欢乐如王。’伽弥尼!汝如是见、如是闻不?”
答曰:“见也,瞿昙!已闻、当闻。”
“伽弥尼!又复见王收捕罪人,用棒打杀,盛以木槛,露车载之,出北城门,弃着堑中。若有问者:‘此人何罪,为王所杀?’或有答者:‘此人在王前妄有所证,彼以妄言欺诳于王,是以王教取作如是。’伽弥尼!汝如是见、如是闻不?”
答曰:“见也,瞿昙!已闻、当闻。”
“伽弥尼!于意云何?若有沙门、梵志如是见、如是说:‘若有妄言,彼一切即于现法受报,因彼生忧苦。’彼为真说?为虚妄言?”
答曰:“妄言,瞿昙!”
“若彼说妄言,汝意信不?”
答曰:“不信也,瞿昙!”
世尊叹曰:“善哉!善哉!伽弥尼!”
于是,波罗牢伽弥尼即从座起,偏袒着衣,叉手向佛,白世尊曰:“甚奇!瞿昙所说极妙,善喻善证。瞿昙!我于北村中造作高堂,敷设床褥,安立水器,然[197] 大明灯。若有精进沙门、梵志来宿高堂,我随其力,供给所须。有四论士,所见各异,更相违反,来集高堂。于中论士如是见、如是说:‘无施、无斋、无有咒说,无善恶业、无善恶业报,无此世彼世,无父无母,世无真人往至善处、善去善向,此世彼世自知、自觉、自作证成就游[198] 。’
“第二论士而有正见,反第一论士所见、所知,如是见、如是说:‘有施、有斋、亦有咒说,有善恶业、有善恶业报,有此世彼世,有父有母,世有真人往至善处、善去善向,此世彼世自知、自觉、自作证成就游[199] 。’
“第三论士如是见、如是说:‘自作、教作,自断、教断,自煮、教煮,愁烦忧戚,搥胸懊恼,啼哭愚痴,杀生、不与取、邪淫、妄言、饮酒,穿墙开藏,至他巷陌[200] ,害村坏邑,破城灭国,作如是者,为不作恶。又以铁轮利如剃刀[201] ,彼于此地一切众生,于一日中斫截斩剉、剥裂剬割,作一肉段,一分一积,因是无恶业,因是无恶业报。恒水南岸杀、断、煮去,恒水北岸施与、作斋、咒说而来,因是无罪无福,因是无罪福报。施与、调御、守护、摄持、称誉、饶益,惠施、爱言、利及等利[202] ,因是无福,因是无福报。’
“第四论士而有正见,反第三论士所知、所见,如是见、如是说:‘自作、教作,自断、教断,自煮、教煮,愁烦忧戚,搥胸懊恼,啼哭愚痴,杀生、不与取、邪淫、妄言、饮酒,穿墙开藏,至他巷陌,害村坏邑,破城灭国,作如是者,实为作恶。又以铁轮利如剃刀,彼于此地一切众生,于一日中斫截斩剉、剥裂剬割,作一肉段,一分一积,因是有恶业,因是有恶业报。恒水南岸杀、断、煮去,恒水北岸施与、作斋、咒说而来,因是有罪有福,因是有罪福报。施与、调御、守护、摄持、称誉、饶益,惠施、爱言、利及等利,因是有福,因是有福报。’瞿昙!我闻是已,便生疑惑。此沙门、梵志,谁说真实?谁说虚妄?”
世尊告白:“伽弥尼!汝莫生疑惑。所以者何?因有疑惑便生犹豫[203] 。伽弥尼!汝自无净智,为有后世?为无后世?伽弥尼!汝又无净智,所作为恶?所作为善?伽弥尼!有法之定,名曰远离,汝因此定,可得正念,可得一心,如是,汝于现法便断疑惑,而得升进。”
于是,波罗牢伽弥尼复从座起,偏袒着衣,叉手向佛,白世尊曰:“瞿昙!云何法定,名曰远离?令我因此可得正念,可得一心,如是我于现法便断疑惑,而得升进?”
世尊告曰:“伽弥尼!多闻圣弟子离杀断杀,断不与取、邪淫、妄言……至断邪见,得正见。彼于昼日教田作耕稼,至暮放息,入室坐定,过夜晓时而作是念:我离杀断杀,断不与取、邪淫、妄言……至断邪见,得正见。彼便自见:我断十恶业道,念十善业道。彼自见断十恶业道、念十善业道已,便生欢悦;生欢悦已,便生于喜;生于喜已,便止息身[204] ;止息身已,便身觉乐;身觉乐已,便得一心。伽弥尼!多闻圣弟子得一心已,则心与慈俱,遍满一方成就游;如是二三四方、四维上下,普周一切,心与慈俱,无结无怨,无恚无诤,极广甚大,无量善修,遍满一切世间成就游。彼作是念:若有沙门、梵志如是见、如是说:‘无施、无斋、无有咒说,无善恶业、无善恶业报,无此世彼世,无父无母,世无真人往至善处、善去善向,此世彼世自知、自觉、自作证成就游。’若彼沙门、梵志所说真实者[205] ,我不犯世怖与不怖[206] ,常当慈愍一切世间。我心不与众生共诤,无浊欢悦。我今得无上人上之法[207] ,升进得安乐居,谓远离法定。彼[208] 沙门、梵志所说不是不非;不是不非已,得内心止。伽弥尼!是谓法定,名曰远离,汝因此定,可得正念,可得一心,如是汝于现法便断疑惑,而得升进。
“复次,伽弥尼!多闻圣弟子离杀断杀,断不与取、邪淫、妄言……至断邪见,得正见。彼于昼日教田作耕稼,至暮放息,入室坐定,过夜晓时而作是念:我离杀断杀,断不与取、邪淫、妄言……至断邪见,得正见。彼便自见:我断十恶业道,念十善业道。彼自见断十恶业道、念十善业道已,便生欢悦;生欢悦已,便生于喜;生于喜已,便止息身;止息身已,便身觉乐;身觉乐已,便得一心。伽弥尼!多闻圣弟子得一心已,则心与悲俱,遍满一方成就游;如是二三四方、四维上下,普周一切,心与悲俱,无结无怨,无恚无诤,极广甚大,无量善修,遍满一切世间成就游。彼作是念:若沙门、梵志如是见、如是说:‘有施、有斋、亦有咒说,有善恶业、有善恶业报,有此世彼世,有父有母,世有真人往至善处、善去善向,此世彼世自知、自觉、自作证成就游。’若彼沙门、梵志所说真实者,我不犯世怖与不怖,常当慈愍一切世间。我心不与众生共诤,无浊欢悦。我得无上人上之法,升进得安乐居,谓远离法定。彼[209] 沙门、梵志所说不是不非;不是不非已,得内心止。伽弥尼!是谓法定,名曰远离,汝因此定,可得正念,可得一心,如是于现法便断疑惑,而得升进。
“复次,伽弥尼!多闻圣弟子离杀断杀,断不与取、邪淫、妄言……至断邪见,得正见。彼于昼日教田作耕稼,至暮放息,入室坐定,过夜晓时而作是念:我离杀断杀,断不与取、邪淫、妄言……至断邪见,得正见。彼便自见:我断十恶业道,念十善业道。彼自见断十恶业道、念十善业道已,便生欢悦;生欢悦已,便生于喜;生于喜已,便止息身;止息身已,便身觉乐;身觉乐已,便得一心。伽弥尼!多闻圣弟子得一心已,则心与喜俱,遍满一方成就游;如是二三四方、四维上下,普周一切,心与喜俱,无结无怨,无恚无诤,极广甚大,无量善修,遍满一切世间成就游。彼作是念:若有沙门、梵志如是见、如是说:‘自作、教作,自断、教断,自煮、教煮,愁烦忧戚,搥胸懊恼,啼哭愚痴,杀生、不与取、邪淫、妄言、饮酒,穿墙开藏,至他巷陌,害村坏邑,破城灭国,作如是者,实为不作恶。又以铁轮利如剃刀,彼于此地一切众生,于一日中斫截斩剉、剥裂剬割,作一肉段,一分一积,因是无恶业,因是无恶业报。恒水南岸杀、断、煮去,恒水北岸施与、作斋、咒说而来,因是无罪无福,因是无罪福报。施与、调御、守护、摄持、称誉、饶益,惠施、爱言、利及等利,因是无福,因是无福报。’若彼沙门、梵志所说真实者,我不犯世怖与不怖,常当慈愍一切世间。我心不与众生共诤,无浊欢悦。我今得无上人上之法,升进得安乐居,谓远离法定。彼于沙门、梵志所说不是不非;不是不非已,内得心止。伽弥尼!是谓法定,名曰远离,汝因此定,可得正念,可得一心,如是汝于现法便断疑惑,而得升进。
“复次,伽弥尼!多闻圣弟子离杀断杀,断不与取、邪淫、妄言……至断邪见,得正见。彼于昼日教田作耕稼,至暮放息,入室坐定,过夜晓时而作是念:我离杀断杀,断不与取、邪淫、妄言……至断邪见,得正见。彼便自见:我断十恶业道,念十善业道。彼自见断十恶业道、念十善业道已,便生欢悦;生欢悦已,便生于喜;生于喜已,便止息身;止息身已,便身觉乐;身觉乐已,便得一心。伽弥尼!多闻圣弟子得一心已,则心与舍俱,遍满一方成就游;如是二三四方、四维上下,普周一切,心与舍俱,无结无怨,无恚无诤,极广甚大,无量善修,遍满一切世间成就游。彼作是念:若有沙门、梵志如是见、如是说:‘自作、教作,自断、教断,自煮、教煮,愁烦忧戚,搥胸懊恼,啼哭愚痴,杀生、不与取、邪淫、妄言、饮酒,穿墙开藏,至他巷陌,害村坏邑,破城灭国,作如是者,实为作恶。又以铁轮利如剃刀,彼于此地一切众生,于一日中斫截斩剉、剥裂剬割,作一肉段,一分一积,因是有恶业,因是有恶业报。恒水南岸杀、断、煮去,恒水北岸施与、作斋、咒说而来[210] ,因是有罪有福,因是有罪福报。施与、调御、守护、摄持、称誉、饶益,惠施、爱言、利及等利,因是有福,因是有福报。’若沙门、梵志所说真实者,我不犯世怖与不怖,常当慈愍一切世间。我心不与众生共诤,无浊欢悦。我得无上人上之法,升进得安[211] 乐居,谓远离法定。彼于沙门、梵志所说不是不非;不是不非已,得内心止。伽弥尼!是谓法定,名曰远离,汝因此定,可得正念,可得一心,如是于现法便断疑惑,而得升进。”
说此法时,波罗牢伽弥尼远尘离垢,诸法法[212] 眼生。于是,波罗牢伽弥尼见法、得法,觉白净法,断疑度惑,更无余尊,不复从他[213] ,无有犹豫,已住果证,于世尊法得无所畏。即从座起,稽首佛足,白曰:“世尊!我今自归佛、法及比丘众,唯愿世尊受我为优婆塞!从今日始,终身自归,乃至命尽。”
佛说如是,波罗牢伽弥尼及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214] !
[1] 二:此字后高丽藏原有“有十经,初一日诵”等七字。
[2] 中阿含经卷第三:此七字在高丽藏中原在“业相应品第二”之前。
[3] 盐喻经:高丽藏原作“中阿含业相应品盐喻经第一”等十二字。
[4] 随人所作业则受其报,如是不行梵行,不得尽苦……便得尽苦:汉译《南传大藏经·增支部经典一·三集·九十九》译作“诸比丘!若有人如是言:人随所造业,而受其所造业[之异熟]。诸比丘!若如是,则[人]不可能住于梵行,亦不认为有作苦之边际可得。又,诸比丘!若有人如是言:人应随所造业之应受也,彼人受其异熟。诸比丘!若如是,则[人]可住于梵行,亦认为作苦之边际是可得”。梵行,意谓清净行、离淫欲行,佛教则广指八正道。
[5] 叵:不可。
[6] 有人作不善业,必受苦果现法之报:汉译《南传大藏经·增支部经典一·三集·九十九》译作“世有一类之人,虽造完全同样之少量恶业,唯于现法受[异熟],于[未来]连少量[之异熟]亦不现,但[起]多[业异熟]而已”。
[7] 恒水:即恒河水。
[8] 叉手:即合掌,以示恭敬。
[9] 犹如有人夺取他羊。云何有人夺取他羊……是谓有人夺取他羊:汉译《南传大藏经·增支部经典一·三集·九十九》译作“诸比丘!如何人取其不与之羊时,则被羊之饲主或羊之屠杀者,或杀、或缚、或没收财产而亡、或得以随意作者?诸比丘!世有一类人,是贫、无所有物、穷乏。诸比丘!如是之人取其不与之羊时,则被羊之饲主或羊之屠杀者,或杀、或缚、或没收财产而亡、或得以随意作者”。
[10] 犹如有人虽窃他羊,主还夺取……是谓有人虽窃他羊,主还夺取:汉译《南传大藏经·增支部经典一·三集·九十九》译作“诸比丘!如何人取其不与之羊时,羊之饲主或屠杀者,不杀、不缚、不没收财产而亡、或不得随意作者?诸比丘!世有一类人,是富、财宝多、裕富而为王或宰相。诸比丘!如是之人当取不与之羊时,羊之饲主或羊之屠杀者,[亦]不杀、或不缚、或不没收财产而亡、或不得随意作者,唯有合掌而乞,无外于云:饲主!请与我羊,或与羊之代价”。
[11] 行:此字后高丽藏原有“盐喻经第一竟(千三百五十一字)”等十三字。
[12] 惒破经:高丽藏原作“中阿含业相应品惒破经第二(惒,乎过反)(初一日诵)”等二十字。
[13] 释羇瘦迦维罗卫:意谓释羇族所居住的迦维罗卫国。释羇,又作释迦,为佛陀所属的族名。瘦——su,为文法中于格复数语根。迦维罗卫,又音译作迦维罗阅、迦毗罗卫、迦毗罗越,略称迦毗罗、迦夷罗、加维,意译为黄头仙人住处、苍城、黄赤城,为古印度一城市,位于喜马拉雅山山麓,为释迦佛的故乡。
[14] 尼拘类园:又作尼拘律园、尼拘律树园、尼拘律苑、尼拘娄陀园,意译为无节园、纵广园,位于迦毗罗卫城南之园林,乃释尊成道后回故国为父王说法之处。尼拘类,树名,又作尼拘律、尼拘陀子、尼拘律陀、尼拘庐陀、尼拘留他、尼拘娄陀,意译为无节、纵广,为榕树类。
[15] 大目揵连:又作摩诃目犍连、大目乾连、大目连、目连、目犍连、目揵连,为佛陀十大弟子之一。先为摩揭陀国王舍城外拘律陀村人,婆罗门种,自幼与舍利弗交厚,后与舍利弗各领徒众二百五十人依佛出家。被佛陀赞誉为诸弟子中“神足轻举,飞到十方”之第一比丘。揵,高丽藏原作“乾”,今依宋、元、明三种藏经改。本经下文同。
[16] 中食:即午食。
[17] 尼乾:又作尼揵若提子、尼揵陀若提子、尼乾子、尼揵子,苦行外道,六师外道之一,耆那教之中兴祖师,认为苦行能清净身心、导入解脱。
[18] 释种:意为出身于释迦族。
[19] 惒破:又作婆破、婆敷。
[20] 中后:即中食之后。
[21] 若有比丘身、口、意护,汝颇见是处,因此生不善漏,令至后世耶:汉译《南传大藏经·增支部经典二·四集·一百九十五》译作“有处世护身、护语、护意者,彼为离贪、无明,彼明生之后,于当来可有因缘令汝见其人生诸漏而入来处否”。
[22] 彼:高丽藏原作“后”,今依宋、元、明三种藏经改。
[23] 净天耳:即天耳通,能闻声无碍,六通之一。
[24] 乾:高丽藏原作“揵”,今依大正藏改。
[25] 无明:意为不知、不解、不了、不达,泛指三界所有之无知性,略有四种:一、无解愚,二、放逸愚,三、染污愚,四、不染污愚。另参见《杂阿含·二五一经》与《杂阿含·二九八经》。
[26] 明:意为知、解、了、达,泛指无漏之慧。另参见《杂阿含·二五一经》。
[27] 生后身觉便知生后身觉,生后命觉便知生后命觉……当知至竟冷:汉译《南传大藏经·增支部经典二·四集·一百九十五》译作“彼身感边际受,了知身感边际受;命感边际受,了知命感边际受。身坏后,既由命尽,正于此处一切受不欢喜,当了知清冷”。
[28] 正心解脱:汉译《南传大藏经·增支部经典二·四集·一百九十五》译作“心正解脱”。
[29] 六善住处:又作六常行,参见《杂阿含·三三九、三四〇、三四一、三四二经》。汉译《南传大藏经·增支部经典二·四集·一百九十五》译作“六恒住”。
[30] 善逝:意即善行,指常安住于正行、安住于不死的涅槃,为佛陀十大名号之一。
[31] 其诸:宋、元、明三种藏经作“甚深”。
[32] 优婆塞:又音译作伊蒲塞,意译为清信士、近事男,指受佛教三皈五戒之在家男子。
[33] 行:此字后高丽藏原有“惒破经第二竟(一千五百二字)”等十二字。
[34] 度经:高丽藏原作“中阿含业相应品度经第三(初一日诵)”等十五字。
[35] 有三度处,异姓、异名、异宗、异说,谓有慧者善受、极持而为他说,然不获利:汉译《南传大藏经·增支部经典一·三集·六十一》译作“诸比丘!此等三者,是外道所依处,此为贤人之所寻、究、诫者,而且是上溯几世代亦无有作者”。异姓、异名、异宗、异说,指异姓、异名、异宗、异说之有慧者,即外道。
[36] 宿命造:汉译《南传大藏经·增支部经典一·三集·六十一》译作“是前世所作”。
[37] 尊祐造:汉译《南传大藏经·增支部经典一·三集·六十一》译作“是神之化作”。
[38] 若如是者,诸贤等皆是杀生。所以者何?以其一切皆因宿命造故:汉译《南传大藏经·增支部经典一·三集·六十一》译作“若果然,则具寿!于前世作因故,当可杀生”。
[39] 不与取:意谓别人不曾给予而取走占有,即偷盗。
[40] 诸贤!若一切皆因宿命造、见如真者……则无可以教:汉译《南传大藏经·增支部经典一·三集·六十一》译作“诸比丘!复次将前世之所作执为坚实者,是无所谓可作或不可作之欲,亦无精进复之,尚未确知为可作或不可作时,失念、无所护而住者,自称为沙门是无理由之事”。见如真者,意谓此见若如实者。作以不作,即作与不作。方便,新译作“精进”。
[41] 若沙门、梵志,若天、魔、梵及余世间,皆无能伏,皆无能秽,皆无能制:汉译《南传大藏经·增支部经典一·三集·六十一》译作“不为折伏,不为杂染,不为非难,不为沙门、婆罗门、智者所诃毁”。
[42] 更乐:新译作“触”。
[43] 觉:此处新译作“受”。
[44] 集:高丽藏原作“习”,今依元、明两种藏经改。本经下文同。
[45] 略五盛阴苦:系对前面七苦之总结,汉传佛教习惯与前面七苦合称为八苦。汉译《南传大藏经·增支部经典一·三集·六十一》译作“略言之,五取蕴皆是苦”。五盛阴,又作五受阴、五取蕴,即有漏之色、受、想、行、识等五阴。
[46] 谓此爱:受当来有、乐欲共俱、求彼彼有,是谓知苦集如真:《杂阿含·三四四经》作“当来有爱、喜贪俱、彼彼集著,是名苦集,如是苦集如实知”,汉译《南传大藏经·中部经典四·一四一·谛分别经》译作“凡彼爱之生起,而与喜、贪俱行,于彼之处为所胜喜,即所谓彼欲爱、有爱、无有爱。友等!此言苦集之圣谛”,汉译《南传大藏经·增支部经典一·三集·六十一》译作“由无明之缘而有行,由行之缘而有识,由识之缘而有名色,由名色之缘而有六处,由六处之缘而有触,由触之缘而有受,由受之缘而有爱,由爱之缘而有取,由取之缘而有,有由有之缘而有生,由生之缘而生起老、忧、悲、苦、愁、恼。如此而有此纯苦蕴之集。诸比丘!此说为苦集圣谛”。“受当来有、乐欲共俱、求彼彼有”,《瑜伽师地论》分别作:后有爱、喜贪俱行爱、彼彼喜乐爱。希求后有名后有爱,于现在已得境界的所有贪爱名喜贪俱行爱,于未来境界的所有贪爱名彼彼喜乐爱。
[47] 行:此字后高丽藏原有“度经第三竟(千一百八十四字)”等十二字。
[48] 罗云经:高丽藏原作“中阿含业相应品罗云经第四(初一日诵)”等十六字。
[49] 竹林迦兰哆园:又译作迦兰陀竹园、竹园伽蓝、竹林精舍,为迦兰陀长者献竹林于僧团、频婆娑罗王建造伽蓝而成。
[50] 罗云:又作罗睺罗,佛陀之子。在佛陀成道后重回迦毗罗卫城时,令罗睺罗以舍利弗为和尚而出家受戒。其为沙弥时,有种种不如法,受佛陀呵责后严于持戒、精进修道,最后证得阿罗汉果,被佛陀誉为诸弟子中“密行第一”。
[51] 温泉林:位于王舍城附近,并有一温泉精舍,此处至今仍有温泉。汉译《南传大藏经·中部经典二·庵婆檗林教诫罗喉罗经》译作“庵婆檗林”。
[52] 汲水洗足:指罗云为佛陀汲水并洗足。
[53] 道:汉译《南传大藏经·中部经典二·庵婆檗林教诫罗喉罗经》译作“沙门性”。
[54] 彼道覆:汉译《南传大藏经·中部经典二·庵婆檗林教诫罗喉罗经》译作“彼等沙门性为如是颠倒也”。
[55] 取此覆水器发令仰:汉译《南传大藏经·中部经典二·庵婆檗林教诫罗喉罗经》译作“将该水盘直立之”。
[56] 发令仰:汉译《南传大藏经·中部经典二·庵婆檗林教诫罗喉罗经》译作“是空、虚无耶”。
[57] 彼道仰:汉译《南传大藏经·中部经典二·庵婆檗林教诫罗喉罗经》译作“彼等沙门性为如是虚无、如是空虚也”。
[58] :腰骨。
[59] 我将作身业,彼身业净,或自为,或为他,不善与苦果受于苦报……罗云!汝当受彼将作身业:汉译《南传大藏经·中部经典二·庵婆檗林教诫罗喉罗经》译作“我将作身业,予欲以身作此业,此我之身业可转起自害、亦可转起害他、方可转起两害者,此身业为不善,受苦果、苦报。’罗喉罗!汝实不该作如此之身业。罗喉罗!若汝省察时则知如是:‘我将作身业,予欲以身作此业,此我之身业不转起自害、亦不转起害他、亦不转起两害者,此身业为善、乐果、乐报。’罗喉罗!汝该作如此之身业”。本经中,疑译者将“净”与“不净”颠倒了。
[60] 更善持护:汉译《南传大藏经·中部经典二·庵婆檗林教诫罗喉罗经》译作“应成就将来之防护他[不再犯]”。
[61] 为自为?为他:高丽藏原作“为自他”,今依大正藏改。
[62] 秃:宋、元、明三种藏经作“本”。
[63] 行:此字后高丽藏原有“罗云经第四竟(一千八百三十二字)”等十四字。
[64] 思经:高丽藏原作“中阿含业相应品思经第五(初一日诵)”等十五字。
[65] 若有故作业,我说彼必受其报……我说此不必受报:汉译《南传大藏经·增支部经典七·十集·二百六》译作“诸比丘!所思、所作、所积集之业,若不受[报],则我不说其消灭,彼现法或未来或次第生起者亦如是。诸比丘!所思、所作、所积集之业,若未受[报],则我不说作苦之边际”。
[66] 彼或有父所护,或母所护……亲犯如此女:汉译《南传大藏经·增支部经典七·十集·二百六》译作“与有母、有父、有兄弟、有姊妹、有亲属、有法守护,有夫、受刑,乃至与以华鬘装饰之女人交往”。亲犯,指交往、侵犯。有名假赁,指有主之女人。华鬘,此处指有男子授以华鬘来定情之女子。
[67] 两舌:又作离间语、两舌语,指于两人间搬弄是非、挑拨离间,破坏彼此之和合。
[68] 离别:指离间。
[69] 离:离间。
[70] 粗言:又作恶口、粗恶语,指口出粗言恶语毁訾他人。
[71] 绮语:又作杂秽语、无义语,指烦恼所染、无有义利之语。
[72] 四曰绮语,彼非时说……亦不善诃:汉译《南传大藏经·增支部经典七·十集·二百六》译作“为杂秽语,非时说、非实说,说无价值、无譬喻、无边际而不引义利之语于非时”。不止息说,指(令是非)无边际、无有终了之说。
[73] 贪伺:又作贪欲。
[74] 嫉恚:又作嗔恚。
[75] 无施、无斋、无有咒说,无善恶业、无善恶业报……此世彼世自知、自觉、自作证成就游:汉译《南传大藏经·增支部经典七·十集·二百六》译作“无施、无供施、无烧施,无善恶之果报,无此世、无他世,无母、无父,无生死之众生,于世间之沙门、婆罗门无正道正行者,令此世他世无自证知、现证而宣说者”。参见《杂阿含·一五四经》或《中阿含·一八九·圣道经》注释。成就游,又作“具足住”,意谓成就、具足(诸支)而安住。
[76] 掉:高丽藏原作“调”,今依元、明两种藏经改。
[77] 但随心去此:汉译《南传大藏经·增支部经典七·十集·二百八》译作“诸比丘!此为可死而以心为因”。
[78] 终不后世:意谓莫令我受后有。汉译《南传大藏经·增支部经典七·十集·二百八》译作“不使后有”。
[79] 阿那含:意译为不还、不来,即不会再来欲界受生。为声闻四果中之第三果。
[80] 或复上得:意谓或可得更高果位。汉译《南传大藏经·增支部经典七·十集·二百八》译作“但未通达更上之解脱”。
[81] 行:此字后高丽藏原有“思经第五竟(一千七十四字)”等十一字。
[82] 伽蓝经:高丽藏原作“中阿含业相应品伽蓝经第六(初一日诵)”等十六字。
[83] 伽蓝园:宋、元、明三种藏经作“伽蓝国”。伽蓝,为拘萨罗国内居住的其中一族名。
[84] 羇舍子:诸伽蓝族人居住的村邑之名。
[85] 尸摄惒:又作身恕、申恕、申恕波,意为实木,木质坚实故。
[86] 我:此字前,《中阿含·二〇·波罗牢经》有“彼作是念”四字。
[87] 或稽首佛足,却坐一面……或遥见佛已,默然而坐:汉译《南传大藏经·增支部经典一·三集·六十五》译作“一类之人即问讯世尊而坐于一面;一类人即与世尊互相庆慰,致欢迎、感铭之交谈已,坐于一面;一类人即向世尊伸手合掌后坐于一面;一类人即白出名姓后坐于一面;一类人即默然坐于一面”。
[88] 座:高丽藏原作“坐”,今依本经前后文意改。
[89] 汝等莫生疑惑:汉译《南传大藏经·增支部经典一·三集·六十五》译作“汝等所惑是当然,所疑是当然”。
[90] 便生犹豫:此文后,汉译《南传大藏经·增支部经典一·三集·六十五》有“伽蓝众!汝等勿信风说,勿信传说,勿信臆说,勿信与藏[经]之教[相合]之说,勿信基于寻思者,勿信基于理趣者,勿信熟虑于因相者,虽说是与审虑、忍许之见[相合]亦勿予信,[说者]虽堪能亦勿予信,虽说[此]沙门是我等之师亦勿予信之。伽蓝众!若汝等只自觉:此法是不善,此法是有罪,此法是智者之所诃毁者。若将此法圆满、执取之即能引来无益与苦。则伽蓝众!汝等于时应断[彼]”等文。
[91] 非梵行:此处指淫欲行。
[92] 真说:真实说。
[93] 止息说:指止息是非之说。
[94] 有施、有斋、亦有咒说……此世彼世自知、自觉、自作证成就游:参见《杂阿含·七八四经》或《中阿含·一八九·圣道经》注释。
[95] 掉:高丽藏原作“调”,今依元、明两种藏经改。
[96] 无此世彼世,无善恶业报……精进人、正见人说其有:汉译《南传大藏经·增支部经典一·三集·六十五》译作“若又无后世,若无善恶业之异熟果,即我将于此现法,以无怨、无贪、无苦、有乐来护自己”。
[97] 我不犯世怖与不怖:意谓我不伤害世间任何弱者或强者。
[98] 若有所作,必不作恶,我不犯世……无浊欢悦:汉译《南传大藏经·增支部经典一·三集·六十五》译作“若作[恶]之人无有恶报,则现在,于二者我已见己之清净”。
[99] 寿:高丽藏原无此字,今依宋、元、明三种藏经补上。
[100] 行:此字后高丽藏原有“伽蓝经第六竟(一千九百八十七字)”等十四字。
[101] 伽弥尼经:高丽藏原作“中阿含业相应品伽弥尼经第七(伽音,巨罗反)(初一日诵)”等二十二字。
[102] 那难陀园:又作那难陀城、那难陀国,位于中印度摩揭陀国王舍城之北。那难陀,意为不欢喜、施无厌,汉译《南传大藏经·相应部经典五·聚落主相应·西地[方]人(死殁者)》作“那烂陀”。
[103] 墙村㮈林:又译作波婆离奈林、波波利菴婆林,汉译《南传大藏经·相应部经典五·聚落主相应·西地[方]人(死殁者)》作“波婆离迦庵罗林”。
[104] 阿私罗天有子名伽弥尼:汉译《南传大藏经·相应部经典五·聚落主相应·西地[方]人(死殁者)》作“刀师儿聚落主”。阿私罗,意为非名。伽弥尼,意为可住。
[105] 世尊!梵志自高,事若干天……生于天中:汉译《南传大藏经·相应部经典五·聚落主相应·西地[方]人(死殁者)》译作“大德!携持西部地[方]婆罗门之水瓶、着佩西瓦罗花环、入水[而浴之]、奉祀火天者,彼等使死殁者向上、令柔和、安静以升天界。大德!世尊、应供、正等觉者!所有女[人]身坏命终之后,能行如上生于善趣天界否”。
[106] 滓瓦:(破瓶的)瓦渣子。
[107] 妄:高丽藏原作“妾”,今依宋、元、明三种藏经改。
[108] 园观:其梵语为Udyāna,含有上行、向上之意。
[109] 行:此字后高丽藏原有“伽弥尼经第七竟(千二百一十三字)中阿含经卷第三(一万二百四十七字)”等二十九字。
[110] 师子经:高丽藏原作“业相应品师子经第八(初一日诵)”等十三字。
[111] 鞞舍离:又作毗耶离、毗舍离、吠舍厘,此都城位于中印度,在恒河北岸,为离车族集居地。
[112] 猕猴水边高楼台观:汉译《南传大藏经·增支部经典五·八集·十二》译作“大林之重阁堂”,《杂阿含经》通常译作“猕猴池侧重阁讲堂”。
[113] 丽掣:又作离车、离奢、梨车、栗呫婆、离车毗、离车子,乃一种族名。他们居于毗舍离城,实行共和制,颇为富强,甚至敢于与南方的摩揭陀国对峙。
[114] 比丘众:汉译《南传大藏经·增支部经典五·八集·十二》译作“僧”。
[115] 师子:大臣之名。
[116] 沙门瞿昙宗本不可作,亦为人说不可作法:汉译《南传大藏经·增支部经典五·八集·十二》译作“沙门瞿昙为非作业论者,而说非作业之法以教弟子”。
[117] 彼说法如法:汉译《南传大藏经·增支部经典五·八集·十二》译作“随顺说法随法”。
[118] 宗本法律:汉译《南传大藏经·增支部经典五·八集·十二》译作“为调伏者”。法律,指佛所说之法与律。
[119] 宗本不入于胎:汉译《南传大藏经·增支部经典五·八集·十二》译作“为离胎者”。
[120] 裸:高丽藏原作“倮”,今依大正藏改。
[121] 或以手为衣,或以叶为衣,或以珠为衣:意谓或以手、以叶、以珠遮挡住主要部位。
[122] 魁:长柄斗。
[123] 不食刀杖劫抄之食:汉译《南传大藏经·长部经典三·优昙婆逻师子吼经》译作“于杖间不取(食)”,《长阿含·八·散陀那经》译作“不受两刀中间食”,《佛说尼拘陀梵志经》译作“不于刀杖兵器中住”。
[124] 不自往:不接受招请之供食。
[125] 不遣信:不接受施主差人前来邀请之供食。
[126] 不来尊、不善尊、不住尊:意谓见面时,施主若说“来此,尊者”、“善哉,尊者”、“住此,尊者”等语时,则不受其供食。
[127] 一得:指一次乞食所得。
[128] 若有二人食,不在中食……以一食为足:参见《中阿含·一〇四·优昙婆逻经》注释。
[129] 稗子:田里像稻谷却非稻谷的野生草之实。
[130] 穄:野生的不粘的黍类。
[131] :野谷。
[132] 头头逻:古印度之一种米。
[133] 无事处:指空闲之树林。
[134] 连合衣:经连缀而成之衣,如树皮衣、树叶衣。
[135] 头舍衣:指未经染色之粗布衣。
[136] 全皮:完好之皮。
[137] 穿皮:穿漏之皮,又或经割截之皮。
[138] 住立断坐:常立不坐。
[139] 蹲行:蹲踞而行。
[140] 果:指野草之果实。
[141] 或有事水,昼夜手抒:指事水者昼夜以手扬水(洗浴)。
[142] 尊祐:指天神、主宰神。
[143] 彼苦行法:汉译《南传大藏经·增支部经典五·八集·十二》译作“已断当烧尽之恶不善法”。
[144] 当来有胎生知断灭尽:汉译《南传大藏经·增支部经典五·八集·十二》译作“已舍未来之后有而断入胎”。
[145] 为:高丽藏原作“有”,今依宋、元、明三种藏经改。
[146] 行:此字后高丽藏原有“师子经第八竟(二千四百一十三字)”等十四字。
[147] 尼乾经:高丽藏原作“中阿含业相应品尼乾经第九(初一日诵)”等十六字。
[148] 释羇瘦:此处指部分释迦族所居住的拘利国。汉译《南传大藏经·中部经典三·天臂经》译作“释迦国”。释羇,又译作释迦。
[149] 天邑:又译作天臂城,为拘利国之都城。
[150] 谓人所受皆因本作:汉译《南传大藏经·中部经典三·天臂经》译作“凡此人所经受之乐或苦或不乐不苦,其一切皆以前世之所作业为因”。
[151] 若其故业因苦行灭:汉译《南传大藏经·中部经典三·天臂经》译作“由此苦行,则故业坏灭”。
[152] 得苦边:谓到达苦之边际,即得一切苦之灭尽。
[153] 本:此处指前世、过去世。
[154] 为尔所苦尽,为尔所苦不尽,若尽已,便得尽:汉译《南传大藏经·中部经典三·天臂经》译作“唯此之苦为灭,或唯此之苦为应灭,或唯此之苦灭时,应为一切之苦灭”。
[155] 拔箭金医:汉译《南传大藏经·中部经典三·天臂经》译作“外科医师”。
[156] 覆:高丽藏原作“薄”,今依宋、元、明三种藏经改。本经下文同。
[157] 有上断、上苦行……生上苦:汉译《南传大藏经·中部经典三·天臂经》译作“有剧精进、剧精勤……感受剧痛苦、剧烈受”。
[158] 有下断、下苦行……生下苦:汉译《南传大藏经·中部经典三·天臂经》译作“无剧精进、无剧精勤……不感受剧痛苦、剧烈受”。
[159] 下苦:此文后,汉译《南传大藏经·中部经典三·天臂经》有“如是尊者尼乾:凡此人或乐或苦或不乐不苦之经验,其一切系以前世之所作业为因,依此苦行,则故业坏灭……乃至……由受之灭,则有一切苦之灭——作此之解答为适宜耶”等文。
[160] 若如是作、不如是作,止息极苦甚重苦者……得苦尽已,则得苦边:汉译《南传大藏经·中部经典三·天臂经》译作“如是者,尊者尼乾:凡此人或乐或苦或不苦不乐之经验,其一切系以前世之所作业为因,由此苦行,则故业坏灭……乃至……由受之灭,则有一切苦之灭——作此之解答为适宜。贤者尼乾!汝等有剧精进、剧精勤时,彼时感受剧痛苦、剧烈受;又,汝等无剧精进、剧精勤时,彼时不感受剧痛苦、剧烈受故。而汝等感受剧痛苦、剧烈受时,凡此人或乐或苦或不苦不乐之经验,其一切乃以前世之所作业为因,由斯苦行,则故业坏灭……乃至……由受之灭,则有一切苦之灭——此所谓唯是无明、无知、愚昧之结果”。
[161] 因断、因苦行:汉译《南传大藏经·中部经典三·天臂经》译作“或为由精进,或为由精勤”。
[162] 现法报业:指现世即受果报之业。
[163] 后生报业:指未来世才受果报之业。
[164] 不熟报业:受报因缘尚不具足、未成熟之业。
[165] 熟报业:受报因缘已具足、已成熟之业。
[166] 异:此处指不熟报业。
[167] 虚妄方便,空断无获:汉译《南传大藏经·中部经典三·天臂经》译作“乃对十种正当之说,予以诽难者”。
[168] 亲子尼乾:即尼揵陀若提子,为耆那教中兴祖师。
[169] 有五种法现世二报,信、乐、闻、念、见善观:汉译《南传大藏经·中部经典三·天臂经》译作“此等之五法于现法有两种果报。如何为五耶?信、喜、随闻、相省虑、见欢受是”。闻,高丽藏原作“门”,今依大正藏改。
[170] 命:汉译《南传大藏经·中部经典三·天臂经》译作“阶级”。
[171] 乾:高丽藏原作“揵”,今依本经前后文改。
[172] 见:汉译《南传大藏经·中部经典三·天臂经》译作“现法之行动”。
[173] 尊祐造:汉译《南传大藏经·中部经典三·天臂经》译作“自在者之化作”。
[174] 彼或欲断苦因,行欲;或欲断苦因,行舍欲:汉译《南传大藏经·中部经典三·天臂经》译作“我念此等苦因之诸行时,由对诸行之念达于无欲。又,我舍此等之苦因时,由舍之修习达于无欲”。
[175] 跏:高丽藏原作“加”,今依宋、元、明三种藏经改。
[176] 反念不向:汉译《南传大藏经·增支部经典一·三集·六十》译作“常使正念现前而坐”,《佛说数经》译作“意最在前”。
[177] 五盖、心秽慧羸:意谓令心生秽、慧变羸之五盖。五盖,指本经上文所说的贪伺、嗔恚、睡眠、掉悔、疑等,此五者能盖覆心智,故称。慧羸,谓令智慧变得羸弱。
[178] 漏尽智通作证:即漏尽通。
[179] 集:高丽藏原作“习”,今依元、明两种藏经改。本经下文同。
[180] 得五称誉:汉译《南传大藏经·中部经典三·天臂经》译作“称赞十种之正当事”。
[181] 乐觉:即乐受。
[182] 有五因缘,心生忧苦……是圣所知、圣所见:汉译《南传大藏经·中部经典三·天臂经》无此内容。
[183] 行:此字后高丽藏原有“尼乾经第九竟(三千六百)”等十字。
[184] 波罗牢经:高丽藏原作“中阿含业相应品波罗牢经第十(初一日诵)”等十七字。
[185] 拘丽瘦:意即于拘丽国中。拘丽,又作拘利,汉译《南传大藏经·相应部经典五·聚落主相应·波罗牢(可意)》译作“拘利耶”。
[186] 北村:村名,汉译《南传大藏经·相应部经典五·聚落主相应·波罗牢(可意)》译作“郁多罗”。
[187] 波罗牢伽弥尼:汉译《南传大藏经·相应部经典五·聚落主相应·波罗牢(可意)》译作“婆多利耶聚落主”。
[188] 相好:相,指显著之胜妙相。好,指隐藏在显著相中的细微美好相。如说佛陀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
[189] 瞿昙知幻是幻:汉译《南传大藏经·相应部经典五·聚落主相应·波罗牢(可意)》译作“沙门瞿昙知于幻”。
[190] 卒:汉译《南传大藏经·相应部经典五·聚落主相应·波罗牢(可意)》译作“垂髻之佣夫”。
[191] 通使杀贼:汉译《南传大藏经·相应部经典五·聚落主相应·波罗牢(可意)》译作“彼拘利耶人为防止盗贼,彼拘利耶人为传信使”。
[192] 知幻报:汉译《南传大藏经·相应部经典五·聚落主相应·波罗牢(可意)》中佛陀说“亦知其如何履行幻者,身坏命终之后,堕于离去处、恶趣、极堕处、地狱”。
[193] 座:高丽藏原作“坐”,今依宋、元、明三种藏经改。本经下文同。
[194] 首:高丽藏原作“昔”,今依宋、元、明三种藏经改。
[195] 标:标竿、柱。
[196] 此人于他国中而不与取:汉译《南传大藏经·相应部经典五·聚落主相应·波罗牢(可意)》译作“此者压伏王之敌,持来重宝”。
[197] 然:通“燃”。
[198] 无施、无斋、无有咒说,无善恶业、无善恶业报……此世彼世自知、自觉、自作证成就游:参见《杂阿含·一五四经》或《中阿含·一八九·圣道经》注释。成就游,意为具足住、安住。
[199] 有施、有斋、亦有咒说,有善恶业、有善恶业报……此世彼世自知、自觉、自作证成就游:参见《杂阿含·七八四经》或《中阿含·一八九·圣道经》注释。
[200] 陌:高丽藏原作“劫”,今依元、明两种藏经改。本经下文同。
[201] 又以铁轮利如剃刀:汉译《南传大藏经·相应部经典五·聚落主相应·波罗牢(可意)》译作“以剃刀附于车轮之端”。
[202] 惠施、爱言、利及等利:此四者合称四摄法,新译作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布施,即以己所拥有的(金钱、财物、佛法、知识、技能、体力乃至身命等)无偿地施于他人。爱语,指常说柔软语、劝慰语、激励语、调和语、实语、法语、律语等令人欢喜之语。利行,己之言行常能利益他人。同事,常于他人作善友、善助伴。
[203] 汝莫生疑惑。所以者何?因有疑惑便生犹豫:汉译《南传大藏经·相应部经典五·聚落主相应·波罗牢(可意)》译作“汝之疑是理,汝之惑是理,然而只于所惑汝起疑”。
[204] 止息身:指身得轻安。
[205] 若彼沙门、梵志所说真实者:汉译《南传大藏经·相应部经典五·聚落主相应·波罗牢(可意)》译作“此导师之语虽是真实,然而余有余之保证”。
[206] 我不犯世怖与不怖:汉译《南传大藏经·相应部经典五·聚落主相应·波罗牢(可意)》译作“此余于脆者或强者即任何者亦无妨碍”。
[207] 无上人上之法:意谓无与伦比的过人之法。人上之法,又作上人法、过人法,意谓超出一般人之善法,如禅定、神通、漏尽、涅槃等。差降安乐,意谓不同程度之安乐。
[208] 彼:依文意及本经下文,此字后应有一“于”字。
[209] 彼:依文意及本经下文,此字后应有一“于”字。
[210] 来:高丽藏原作“求”,今依宋、元、明三种藏经改。
[211] 安:高丽藏原无此字,今依元、明两种藏经补上。
[212] 法:高丽藏原作“净”,今依宋、元、明三种藏经改。
[213] 更无余尊,不复从他:又译作不由他度,意谓确认不经由外道而能生信、得度。
[214] 行:此字后高丽藏原有“波罗牢经第十竟(四千八百)中阿含经卷第四(一万八百十三字)中阿含业相应品第二竟(二万一千六十字)(初一日诵)”等四十六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