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制定规矩,让孩子明确行为边界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是一定需要规矩的,因为孩子的本能就是渴望获得自由。在自由的环境中,他们可以随心所欲地做任何想做的事情,但是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只有为孩子制定规矩,让孩子明确行为边界,孩子才能把握好行为尺度。当孩子自由有度,行为有界,父母与孩子之间就会减少冲突,避免矛盾。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早在初中一年级的暑假军训期间,乐乐就给老师留下了非常好的印象。老师在军训即将结束准备进行汇报时,还特意邀请乐乐妈妈去学校里参加汇报,并且作为家长代表接受电视台的采访。那么,乐乐到底是如何表现的,才能给老师留下好印象,让老师知道在乐乐的背后有一个非常优秀的妈妈的呢?
后来,老师专门针对这个问题和妈妈进行过沟通。老师对妈妈说:“乐乐在军训期间的表现非常好,温和有礼,尤其是在很多细节方面做得特别周到。例如中午在食堂吃饭,有些同学会把饭菜撒到桌子上,有些同学吃完饭就离开了,而乐乐每天吃完饭之后都会把饭菜吃干净,还会把桌子也擦干净。在军训学习期间,乐乐会保持桌面整洁,会在用完东西之后放回原处。”老师感慨地说:“看到孩子的表现,就知道您一定是个非常优秀的妈妈!”妈妈笑起来,带着一点点的骄傲和自豪说:“其实,我是因为有点小洁癖,所以对孩子的要求比较严格。我在教育孩子方面并不会一直盯着孩子,而是给孩子设定一个行为框架,例如要求他把用完的东西物归原处;要主动把该做的事情做好,这样能够避免被父母催促;希望他在做错了事情之后,能够主动承认错误,也能够主动承担责任。这都是一些应有的规矩,一开始乐乐并不能做得很好,但是随着坚持的时间越来越长,乐乐渐渐地养成了良好的习惯。”
在一个有规矩的家庭里长大的孩子,他在各方面的表现都会非常好。如果孩子在家庭生活中从来没有规矩约束,那么他们的表现就会非常糟糕。每一个父母都希望孩子的行为表现得中规中矩,但是,要想让孩子言行规范并不是一件容易做到的事情,而是需要父母在教养孩子的过程中,坚持对孩子进行规范教育,制订一些规矩让孩子执行。长此以往,孩子才能形成好习惯,自然而然地坚持做好很多事情,并始终遵循这些规矩和习惯。
也有父母感到非常为难,因为他们不知道怎么做才能给孩子制定规矩。实际上,给孩子制定规矩是需要方法的,不要以为只要给孩子制定规矩,就是不爱孩子的表现。现实告诉我们,父母越是爱孩子,越是要严格要求孩子,让孩子在爱与规矩中成长,这样孩子才能自由有度,也才能因为遵守规矩而获益良多。
具体来说,父母教育孩子制定规矩的时候,要遵循以下的几个原则。首先,在制定规矩的时候要征求孩子的意见,尤其是对于年龄大一些的孩子来说,父母可以邀请孩子一起参与制定规矩。这是因为很多孩子也许会排斥和抗拒父母为他们制订的规矩,但是对于他们亲自参与制订的规矩,他们往往会更积极地遵守。在制定规矩的过程中,遇到有分歧的时候,父母可以倾听孩子的意见,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从而与孩子达成一致。
其次,规矩应该是适用于全家人的。在很多家庭里,都存在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情况。父母总是高高在上,认为自己在家庭生活中享有很多特权,而对孩子发号施令,对孩子提出各种要求。随着孩子不断成长,他们要求平等的意识越来越强,他们希望在民主和谐的家庭中长大,也希望父母在要求他们之前,自己就能够先做好表率。所以父母要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这样才能在孩子面前树立权威,让孩子愿意和父母一起遵守规矩。
再次,在制定规矩的过程中,除了要规定孩子遵守规矩将会得到怎样的奖励的同时,也要规定孩子如果违反规矩,将会受到怎样的惩罚。这样,当孩子违反规矩的时候,父母就可以坚决地要求孩子必须接受惩罚,这对于孩子来说是很有意义的。有些父母虽然在制定规矩的时候很慎重,也严肃地向孩子宣布了规矩,但是当孩子违反规矩的时候,父母却因为心疼孩子不愿意惩罚孩子,这样只会导致孩子从来不把规矩放在眼里,对规矩不以为意,自然也就不会遵守规矩。孩子只有遵守规矩才能更快乐地成长,才能明白自由有度,所以父母既要为孩子制定规矩,也要狠下心来,当孩子在违反规矩之后接受惩罚。
最后,不忘初心,方得始终。父母制定规矩,一定不要忘记自己最初的目的。父母制定规矩的目的是希望能够规范孩子的言行,让孩子在各个方面表现得更好,而不是为了惩罚孩子。既然如此,父母在制定规矩的时候,就不要以惩罚孩子为主,而要以规范孩子的言行为主。为了能够实现初心,父母可以用一些其他的方法来替代惩罚,也能够起到良好的效果。例如,在孩子违反规矩之后,父母可以采取没收孩子东西的方法。可以是没收孩子喜欢玩的玩具,或者是取消孩子玩游戏的时间。对于孩子来说,这些做法都能够让他们长记性,把规矩记得更牢,只有这样他们也能主动遵守规矩。
如果孩子们正处于初中或高中阶段,那么在孩子违反规矩的时候,父母还可以与孩子进行和平的谈判。在谈判的过程中,父母要本着尊重和平等对待孩子的原则,倾听孩子的心声,要把孩子当成朋友一样与之进行沟通,重视孩子的不同意见,最终与孩子达成一致,从而解决矛盾。
当然,有时候矛盾的发生并不在家里或者是其他的固定场所,而是有可能发生在一些特别的时刻。作为父母,当开车的时候与孩子发生矛盾和争执时,一定要注意安全问题,切勿一边开车一边和孩子争吵。作为司机,父母必须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以免情绪失控。如果条件允许,可以当即把车停在安全的地方,和孩子就某个问题进行充分地沟通之后,彼此达成一致,待情绪恢复平静,再开车前行。
虽然孩子常常为父母制造各种各样的麻烦,但是父母不要把孩子视为一种累赘,而是要多多地体谅孩子,理解和包容孩子。常言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毕竟孩子还小,缺乏人生的经验,对于很多问题的理解也没有那么深刻。父母可以与孩子更好地沟通。对于孩子而言,只有与父母更好地沟通,他们才能敞开心扉,说出心中想说的话;对父母而言,只有听到孩子的心声,他们才能了解孩子,也才能与孩子达成和解。
总而言之,不管父母的家庭教育观念多么先进,也不管父母对于教育的原则多么坚持,一切的家庭教育或者是其他的教育措施,都必须通过沟通才能得以执行。父母要重视与孩子之间的沟通,这是为孩子确立规矩的基础,也是规范孩子言行的前提。
让孩子明确行为边界
鹏鹏今年6岁,是一个非常可爱的男孩。他从小由爷爷奶奶带大,爸爸妈妈因为忙于工作,只有在周末的时候才会去爷爷奶奶家看望鹏鹏。爷爷奶奶非常疼爱鹏鹏,不管鹏鹏有什么愿望,爷爷奶奶都想方设法地满足鹏鹏。有的时候,即使鹏鹏任性胡闹,爷爷奶奶也会包容他。渐渐地,鹏鹏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不尊重长辈的坏习惯。
周末,爸爸妈妈去爷爷奶奶家看望鹏鹏,奶奶做了鹏鹏最爱吃的松鼠鱼,鹏鹏吃着松鼠鱼,感到非常满足。看到鹏鹏快要吃饱了,奶奶把剩下的松鼠鱼夹了一大块儿给爷爷吃,鹏鹏马上哭闹起来,喊道:“不许吃,不许吃,这是我的松鼠鱼!”说着,鹏鹏还挥舞起手来,对着奶奶的胳膊打了好几下。看见鹏鹏这样的表现,爸爸妈妈非常震惊,爸爸当即放下碗筷,把鹏鹏拎到一旁,严厉地质问鹏鹏:“你为什么要打奶奶呢?”鹏鹏因为奶奶把松鼠鱼夹给了爷爷,气得哇哇直哭,委屈地说:“那是我的松鼠鱼!”爸爸马上纠正鹏鹏的错误:“那是全家人的松鼠鱼,每个人都可以吃。虽然你爱吃,但你不能独享。而且松鼠鱼本身就是奶奶给你做的,你不但没有感谢奶奶,还打了奶奶,小朋友怎么能打长辈呢?!”鹏鹏并没有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气鼓鼓地说:“谁让奶奶把松鼠鱼给爷爷的!”看到鹏鹏不知悔改,爸爸狠狠地打了鹏鹏的屁股两巴掌。鹏鹏哭得更加伤心了,奶奶赶紧过来制止爸爸,说:“你干嘛呢?孩子还小,长大就好了!”爸爸满脸通红地说:“如果现在就这样,不知道尊重长辈,不讲道理,长大只会变本加厉,怎么会好呢?”
爸爸坚持让鹏鹏给爷爷奶奶道歉,鹏鹏却执拗地不愿意道歉,爸爸只好惩罚鹏鹏不许吃饭,还让鹏鹏面壁思过。半个小时之后,鹏鹏站累了,就靠着墙壁坐在地上。爸爸把鹏鹏拎着站起来,又开始给鹏鹏讲道理,这个时候,爷爷又来帮助鹏鹏打圆场。爸爸严肃地对爷爷说:“爸,您快走开吧!您和妈很辛苦地为我们养育孩子,但是教育孩子是我们作为父母的责任,可不能打折扣。”用了整整一个下午的时间,爸爸终于让鹏鹏认识到了爷爷奶奶照顾他非常辛苦,鹏鹏应该主动把好吃的东西孝敬给爷爷奶奶吃。鹏鹏哭着和爷爷奶奶道歉,奶奶心疼鹏鹏,赶紧把鹏鹏抱在怀里擦眼泪。从此之后,鹏鹏再也没有凶爷爷奶奶,而且以后也没再对爷爷奶奶动手了。
很多负责带养孩子的老人,都会因为隔代疼爱孩子,纵容孩子,哪怕孩子做出了错误的举动,老人也不会严厉批评孩子。渐渐地,老人的骄纵使孩子不尊重长辈,甚至还会打骂长辈,这对于孩子的教育是非常糟糕的。当孩子出现不礼貌的行为时,作为父母,一定要严格地为孩子确立行为边界。当孩子情绪冲动的时候,可以给予孩子一定的时间,让他们从激动的状态恢复到冷静的状态。父母可以让孩子留在自己的房间里,或者从孩子的身边离开,这样孩子就能够渐渐地恢复平静,也能更理性地反思自己的错误。在上述事例中,爸爸看到鹏鹏一直不承认错误,就让鹏鹏面壁反思,实际上就是给了鹏鹏一个冷静自己情绪的过程,同时给了鹏鹏时间,让鹏鹏能够深刻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最终承认错误,向爷爷奶奶道歉,改正错误。
父母虽然爱孩子,但不要溺爱孩子。爱孩子可以在生活方面更好地照顾孩子,也可以给孩子提供优质的教育条件,但不要对孩子无限度容忍,也不要无底线地包容孩子的一切错误行为。否则这就不是爱,而是溺爱,这就不是包容,而是纵容。作为父母,一定要分清楚爱与溺爱、包容与纵容的区别,才能坚持原则,为孩子确立行为边界。在上述事例中,鹏鹏的爸爸就是一个很讲原则的人,他看到鹏鹏不但不给爷爷吃松鼠鱼,而且还打奶奶,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当即就对鹏鹏开展思想教育。
有的父母觉得孩子才几岁并不会刻意地做出不好的行为,所以他们会对孩子无限度地包容,总觉得等到孩子长大了,在各个方面的表现就会更好。实际上,这样的想法是完全错误的。如果孩子从小就养成了坏习惯,形成了错误的思想观念,也做出了错误的举动,而没有得到及时纠正,那么等到孩子长大之后,就很难再纠正过来。父母对于孩子的教育问题一定要有紧迫感,当发现孩子做出恶劣的行为时,要及时为孩子指出错误,引导孩子改正错误。
为孩子确立行为边界之后,父母就可以与孩子针对很多问题达成共识。那么,行为边界有哪些呢?其实,行为边界表现在生活中的各个方面。例如,有些父母要求孩子必须讲礼貌,看到长辈要主动问好;有些父母要求孩子每天都要洗澡,否则不可以上床睡觉;有些父母要求孩子一放学就要开始写作业,而不能先玩或者先吃东西。这些行为边界都是父母对孩子做出的一些合理的规定,而且能够被孩子接受。在孩子违反这些规矩,突破行为边界时,父母要及时提醒,督促孩子严守行为边界。
除了要让孩子遵守行为边界之外,父母也要帮助孩子形成行为边界,也就是要教会孩子做人做事要遵守的原则和底线。有些孩子没有原则和底线意识,常常会做出出格的举动,伤害他人。反之,当孩子的行为边界被侵犯时,父母还要教会他们如何应对。当一个孩子能够遵守自己的行为边界时,那么他就能够更自在地生活。
规矩要适用于所有家庭成员
子衿已经9岁了,正在读小学三年级。因为爸爸下班比较晚,所以子衿每天晚上总是要等到爸爸下班之后和爸爸玩一会儿,才会睡觉。有的时候,爸爸回到家里之后,会先洗澡再吃点东西,等到跟子衿玩的时候,时间就已经很晚了,这使子衿睡眠不足,精神倦怠。
三年级的课程任务也比较重,因为每天晚上睡得晚,子衿早晨起床会很困难,上午上课时常常哈欠连天。看到子衿这样,老师决定联系子衿的妈妈了解情况。妈妈把子衿每天晚上睡觉很晚的事情告诉老师,老师说:“难怪他每天都哈欠连天呢!他晚上睡得这么晚,白天肯定会觉得困倦。现在课程很重,如果他常常在课堂上走神,就有可能错过一些知识点。我建议您要为他规范作息时间,让他晚上早一点睡觉。这样他第二天上课才有精神,也能够集中注意力听讲。”妈妈觉得老师说得很有道理,当天晚上回到家里就要求子衿晚上九点钟必须洗漱,九点半准时睡觉。这和子衿平时十一点多才睡觉相比,多了两个小时的睡眠时间。但是子衿不愿意配合,他对妈妈说:“我还没有见到爸爸呢!你们都不睡觉,我为什么要睡觉?我要和你们一起睡觉!”
妈妈只好想办法解决爸爸下班晚、睡觉晚的问题。为了让爸爸下班之后很快就能睡觉,妈妈为爸爸准备了便当,让爸爸在单位吃晚饭,又让爸爸和单位领导商量,提前半个小时下班。这样一来,爸爸从九点下班改成了八点半下班,他大概九点回到家里洗漱之后,正好九点半熄灯,全家一起睡觉。看到家里在九点半准时进入睡眠的状态,子衿没有继续提意见,而是乖乖地配合。经过一个星期的纠正之后,子衿每天都准时九点半睡觉,第二天上课再也不会打哈欠了。
在家庭生活中,父母如果总是当着孩子的面享受特权,那么孩子就不愿意听父母的话,更不愿意遵守父母所制订的规矩。父母要想让孩子遵守规矩,首先自己要做到遵守规矩,成为孩子的榜样,对孩子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这样孩子才能顺从父母,和父母一起遵守规矩。上面的事例中,妈妈只要求子衿早早睡觉,其实这是很难做到的。如果爸爸妈妈不能和子衿一起熄灯睡觉,那么家里就难免会有一些声响,子衿没有良好的睡眠环境,还会觉得爸爸妈妈享有特权,不利于规矩的执行。
规矩一定要对所有家庭成员都适用,才能起到最好的效果,因为每个人都希望获得公平的对待。孩子虽然小,却也不希望总是被父母发号施令,接受父母的各种安排,他们渐渐地成长,越来越有主见,也希望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决定一些事情。在这种情况下,父母既要给予孩子独立自主的机会,也要给孩子权利,让孩子能够主动安排好一些事情。
针对一些年龄比较大的孩子,在制定规矩的时候,可以请孩子一起参与制订,但是等到规定制订之后,就要要求孩子必须严格遵守规矩。“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在家庭生活中正是需要这样的秩序。当孩子触犯规矩的时候,父母要严厉地惩罚孩子,前提是当父母触犯规矩的时候,父母也要严厉地惩罚自己,这样孩子才会无话可说,也不会对父母的处罚持反对意见。
家庭生活是非常琐碎的,方方面面都需要进行协调。如果父母不能预先为孩子制定规矩,而总是等到问题出现的时候,再和孩子商讨如何解决问题,那么生活就会陷入忙乱无序的状态之中。如果父母能够未雨绸缪,在很多问题没有发生的时候就先与孩子一起制定规矩,那么一旦问题发生,就按照规矩来办。最重要的是,孩子接受规矩的约束,也会收敛自己,规范言行,那么违反规矩的次数将会大大减少。由此可见,预先制定规矩可以让家庭生活进入良性循环之中,而如果滞后制定规矩,则无法让规矩起到最好的效果,还会让全家人都非常被动。所以父母一定要提前制定规矩,让规矩在家庭生活中起到最好的作用。
父母要带头遵守规矩
为了让生活有仪式感,妈妈在家里制订了很多规矩。例如在结婚纪念日的时候,爸爸要送妈妈礼物;在妈妈生日那天,全家人都要送妈妈礼物;在豆豆生日的时候,豆豆除了接受礼物,吃生日蛋糕之外,还要感谢妈妈对他的生养之恩。逢年过节的时候,规矩就更多了,尤其是每年的父亲节母亲节,妈妈都要求豆豆必须对爸爸妈妈有所表示。
眼看着要到母亲节了,妈妈一直在等着豆豆给她礼物。母亲节当天,豆豆放学回到家里两手空空,甚至都没有和妈妈说一句“母亲节快乐”,妈妈很生气,抱怨豆豆不知道感恩。这时,豆豆对妈妈说:“今天是母亲节,您有没有给姥姥送礼物呢?”豆豆的话把妈妈给问住了,她瞪大眼睛,张大嘴巴,不知道如何回答。豆豆狡黠地说:“如果您没有给姥姥送礼物,那么为什么要求我给您送礼物?您是姥姥生的,您也要为姥姥过母亲节呀。”妈妈这才醒过神来,对豆豆说:“你批评得很有道理,我也应该为姥姥准备礼物。这次我没有做好,所以我不批评你,下一次希望我们都能做好!”
很快又到了父亲节,豆豆在父亲节这天为爸爸画了一幅画。放学回到家里,他把这幅画送给爸爸,正准备问爸爸有没有给爷爷送礼物时,妈妈把爸爸为爷爷买的衣服拿给豆豆看,对豆豆说:“今天晚上我们都去爷爷奶奶家吃饭,陪爷爷奶奶过节,好不好?”豆豆这才没吭声,高兴地点点头,还冲着妈妈竖起了大拇指。从此之后,豆豆总会记住各种节日,也会在节日到来之前为爸爸妈妈准备礼物,而爸爸妈妈呢,有了豆豆这个小小的监督者,他们也不懈怠,一个节日都没有落下。后来,他们还把爷爷奶奶和姥姥姥爷聚集在一起,过了一个集体生日呢。在爸爸妈妈的影响下,豆豆越来越尊重老人,而且能够关注到很多细节,在礼节方面做得非常周到。
父母给孩子制订的规矩,如果父母都不能做到,而只要求孩子必须做到,孩子小时候也许并不会和父母攀比,但是随着不断成长,孩子就会发现父母做得不好的地方,会对父母感到非常不满。当父母要求他们遵守规矩的时候,他们还会因此与父母顶嘴,认为父母没有权利对他们提出这样的要求。有些父母教育孩子的方式简单粗暴,会直接批评孩子,不让孩子对父母提出要求,但是有些父母很民主,就会知道孩子这样质疑是很正常的,这说明孩子的智力得到了发展,也说明孩子能够对家庭生活中的一切进行仔细观察。父母要积极地解决问题,例如事例中豆豆的妈妈和爸爸,在被豆豆质疑之后,他们非但没有恼羞成怒地批评豆豆,反而还当即改正错误,在又一次到来的父亲节里,给爷爷准备了礼物,还要陪着爷爷奶奶一起过节,有爸爸妈妈这样的好榜样,豆豆怎么会不遵守规矩呢?
家庭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规矩,例如早晨几点吃饭,谁来洗碗拖地,谁来为家里做一些修理工作,这些都是需要规矩来规定的。很多孩子都喜欢拖延,常常会因为磨磨蹭蹭导致上学迟到,那么父母也要为孩子制订行为规矩。当父母早早地起床,为孩子做好榜样,并且能够加快动作,完成穿衣洗漱吃饭等事情,每天都能够提前到单位去工作,那么孩子看到父母这样的表现,一定也会督促自己有更好的表现。
家庭生活中,每个人虽然是独立的个体,但也是一个密切相关的整体。父母只有给孩子树立好的榜样,给整个家庭积极的推动力,孩子才能在这种氛围之中和父母一起做出更好的表现。尤其是在遵守规矩的时候,父母更是要给孩子做好榜样,毕竟人的本能就是崇尚自由,而遵守规矩就要收敛自己的自由本性,让自己的言行举止更加符合规矩的要求。孩子的自控力是有限的,父母做好榜样,才能让孩子更好地控制自己,做出更积极的表现。
在大自然中,很多动物都存在群羊效应。所谓群羊效应,即要想控制羊群,就要抓住领头羊,把领头羊带到什么地方去,其他羊群就会跟到什么地方去,表现得井然有序。在家庭生活中也需要群羊效应,而父母就应该当好“领头羊”。有些父母积极向上,从来不甘心屈服于现状,积极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给孩子做好榜样,那么孩子也会变得非常积极,遇到困难会迎难而上,蓬勃成长。反之,如果父母对生活总是怀着消极的态度,满怀抱怨,不管遇到什么事情,第一时间就想放弃,那么孩子就会受到父母的消极影响,在生活中表现得非常颓废沮丧。总而言之,父母想为孩子制定规矩,引导孩子遵守规矩,就要以身示范,当着孩子的面坚持遵守规矩,这样才能在无形中给予孩子积极的力量,让孩子在遵守规矩方面做得更好。
孩子从自由散漫的状态过度到遵守规矩,一开始可能会觉得难以接受,会觉得自己的本能被压抑,自由散漫的行为不得不收敛,但是随着时间的延长把这一切做得习惯成自然了,就不会再觉得很难做到,而是能够顺其自然地做到,让规矩起到最佳的效果。
有规矩,才有自由
周五晚上,乐乐放学回到家里就开始写作业。他整个晚上都伏案疾书,写完了大部分作业,到了周六上午,他又完成了剩下的作业。整个周六下午,他可以自由自在地玩游戏,爸爸妈妈都不会管他。很多同学和乐乐约好在网上玩游戏,但是他们只能玩一个小时,就要去写作业了,但乐乐能够玩整个下午,他们都非常羡慕。他们问乐乐:“你为什么有这么多时间玩游戏呢?”乐乐笑着说:“这是因为我已经完成作业了。我和爸爸妈妈约定好的,只要周五晚上和周六上午能够完成作业,周六下午就可以痛痛快快地玩游戏。周日我会去上课外班,周日下午完成课外班的作业。”听到乐乐的回答,同学们开始反思自己的表现。原来他们每次完成作业都需要父母不停地催促,平日里还好,放学回到家里就写作业,可一旦到了周末,因为觉得时间很多,他们就会不停地拖延,导致根本不能及时完成作业,就更谈不上有时间去玩游戏了。
期中考试,乐乐考取了全班第一的好成绩,妈妈作为家长代表和全班同学的家长分享教育经验。很多家长都对孩子拖延的问题非常烦恼,乐乐妈妈分享了和孩子一起制定规矩的好方法,并且对其他家长说:“如果孩子因为犯了拖延的毛病而导致作业没有完成,不要为孩子担心,这是孩子没有遵守规矩导致的结果,就让他们拿着没有完成的作业来学校接受老师的批评,这岂不是他们应该得到的教训吗?”家长们恍然大悟,原来他们在平日里发现孩子拖延写作业的时候,就会反复催促孩子,所以孩子经常拖延,可是作业拖到最后也没有完成。乐乐妈妈感慨说:“其实,孩子的拖延症之所以越来越严重,就是因为我们做父母的不能放手。如果我们能够及时对孩子放手,让孩子承担拖延引起的后果,那么孩子就会有所收敛。否则,如果父母总是给孩子兜底,在孩子没有犯错误之前,就帮助孩子避免后果,那么孩子就不会认识到他的错误,他也无须承担责任,这对于孩子来说当然不能起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现实生活中,很多父母都有与孩子发生冲突的经历。有些冲突是因为一些重要的事情引起的,而有些冲突的起因只是一些简单的小事。如果父母从来没有为孩子制定规矩,那么就要每时每刻跟在孩子身后催促,这会使得父母和孩子都觉得非常疲惫,还会彼此厌烦。所谓有规矩才有自由。如果父母能够为孩子制定规矩,并且督促孩子养成遵守规矩的好习惯,那么,孩子就能够在规矩的约束之下,享受更大限度的自由,这对孩子的成长无疑是很有好处的。
在为孩子制定规矩的时候,父母还要避免进入一个误区,那就是不要依靠规矩约束孩子,而是要利用规矩激发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孩子只有形成内部驱动力,才会在没有父母催促的情况下,主动地遵守规矩,这才是教育最理想的效果!
细心的父母会发现,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冲突大多数都是由不值一提的小事引起的,这是因为父母总是盯着孩子身上的小事,不给孩子任何的自由,使孩子有被父母压迫的感觉。实际上,父母在对孩子进行教育的时候,应该采取“抓大放小”的原则。那就是关注孩子大的方面,用规矩框定孩子的成长方向,而不要总是揪着孩子行为表现的细枝末节不放,否则既会引起孩子反感,也会让父母感到很疲惫。
毋庸置疑,生活就是由一些琐碎的事情组成的。孩子每天早上起床要穿衣服洗脸刷牙,每天晚上回到家里要写作业洗澡睡觉。除此之外,他们还要做很多事情,这些事情都需要孩子认真完成。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没有必要围绕着一些小的问题纠缠。这是因为个人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父母也不可能全天24小时负责照顾和教育孩子。父母有自己的工作,还要做家务,因而要分清楚事情的轻重主次,在对孩子开展教育的时候,把握好原则,这样才能节省力气,提高效率。
在给孩子制定规矩的同时,父母要舍弃那些可有可无的目标。就是有些事情既然不是孩子必须做的,而是作为一种可选择的项目,那么就要给孩子自由,让孩子根据兴趣做出选择。很多父母总是把孩子的生活事无巨细地安排好,这恰恰剥夺了孩子自由的权利,也让孩子失去了锻炼的机会。只有给孩子适度的自由,才能让孩子从接受父母安排的一切到能够自主地做出选择,从而让孩子养成更强的自理能力。父母即使再爱孩子,也不可能掌控孩子的一生。父母固然可以对孩子提出更高的要求,但是实现要求的主体却是孩子,所以孩子才是真正决定能否达到要求的关键人物。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很多问题并不是非对即错、非黑即白的。例如孩子不喜欢吃蔬菜,父母却强求孩子必须吃蔬菜。其实蔬菜有很多品种,孩子不可能不喜欢吃所有的蔬菜,那么如果孩子只是不喜欢吃豌豆,而更喜欢吃西兰花,那么父母就可以让孩子多吃一些西兰花也无妨。例如孩子可能不喜欢吃土豆,但是却很喜欢吃胡萝卜、山药,那么父母就可以给孩子多吃一些胡萝卜和山药,同样能够补充营养物质。父母在处理孩子的教育问题时既要灵活,也要尊重孩子与众不同的个性,这样才能满足孩子个性化的需求。
父母在为孩子制定规矩的时候,要给孩子适度的自由。如何把握规矩和自由之间的尺度,使孩子在规矩和自由之间能达到平衡的状态,这是父母需要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认真斟酌和仔细权衡的。孩子是一个不断成长的个体,他们的情况处于千变万化之中,虽然会符合一定的成长规律,但是也会有个体不同情况表现出来,所以父母要以发展变化的眼光看待孩子,这样才能跟上孩子成长的脚步,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给予孩子更加强大的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