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小结
1.职业选择是人生的重大决策,是个人能力、意向和社会岗位的统一,是个人向客观现实妥协的过程和个人对“我与职业”的调适过程。职业选择有利于劳动要素与物质要素的良性结合,可以使人们走上适合的岗位,较快地实现职业适应,劳动积极性高,取得经济效益;可以使人们各得其所、各尽其能,有利于机会均等,减少多方面的社会问题,达到动态的社会稳定。
2.职业选择要素包括职业能力、职业意向和职业岗位需求。职业能力由体力、智力、知识、技能4个要素构成,职业能力各个要素的结合,构成了人的职业能力结构。职业能力的形成,需要具有先天的条件、后天的教育训练和职业活动实践。职业能力会发生强化、弱化和转化。
3.职业选择的原则包括客观原则、主动原则、比较原则、主次原则。职业选择是一个人降低自己的职业意向水平、适应社会客观职业岗位状况的过程。社会学把这一现实化过程,称为个人职业理想与社会职业现实之间的“调和”或“调适”过程。
4.美国学者蒂德曼提出了“职业决策阶段”学说。他认为职业选择是一种“鉴别”和“综合”的决策过程,这种决策过程是人在一生的生涯中重复进行的一系列步骤,每当人们遇到一定问题,或具有一种需要而完成一种体验时,这种决策过程就会被激发出来。蒂德曼把职业选择决策过程分成两个阶段:期望与预后阶段和完成、调整阶段。
5.个人可能得到某类职业的概率为J = QCAO,即职业概率= 职业需求量×竞争系数×职业能力水平×其他因素。
6.“职业性”概念是职业生涯发展理论的基本概念,其基本含义是,人的职业能力和对职业的认识的特征是发展的、演进的,是一个不断成长和成熟的过程。
7.舒伯进一步把“职业性”视为“自我意识”,这种自我的意识是人们尤其是青年学生明确地认识自己与外界环境关系,特别是就外界对自己的看法和认定,从而认识的自我。
8.职业性发展是一个妥协过程。在此过程中,才能、生理条件、机遇、个人作用得到评价,各因素的相互作用产生了自我概念。
9.霍兰德的认知匹配理论是一个非常重要和运用广泛的学说。霍兰德把人与职业分为现实型、研究型、艺术型、社会性、企业型和常规型6种。
10.施恩的职业锚理论是职业生涯发展理论中的重要内容。它反映了人们在有了相当丰富的工作阅历后,真正乐于从事某种职业,反映了一个人加入成年期的潜在需要和动机,并把它作为自己终生职业归宿的思想原因。
11.金兹伯格是职业发展理论的缔造者。他指出,职业决策是一连串的过程,不是一个某一时刻一下子就完成的“决定”;职业选择是优化决策,职业选择是实现个人意识与外界条件的折中、调适;影响职业选择的因素包括现实因素、教育因素、个人的情感和人格因素、职业价值和个人价值观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