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缺乏人生目标的男孩们
这个世界需要男孩做些什么贡献?男孩们想要被这个世界所需要,但他们不知道该如何做贡献。这一现状不仅令人难过,还具有潜在的危险性。
朱迪思·克莱因菲尔德(Judith Kleinfeld)
心理学教授,“男孩项目”负责人
当你阅读本书时,我希望你能从中感受到些许愉悦,因为本书的字里行间充满了对未来的希望。然而如果我们不花点儿时间来看一看在大的社会背景下,在男孩和男人发展过程中真实发生的一则则案例,这本书就显得不切实际,而我们也是脱离实际的父母和照顾者。
最近,一位有三个孩子的妈妈在给我的信中这样写道:
我有一个15岁的儿子和两个分别是13岁和19岁的女儿。我们所有人都在努力帮助儿子集中注意力,但他似乎就是对什么事都不上心。他是个好孩子,没有任何道德上和性格上的问题,但就是似乎哪里都不愿意去。他在学校里的成绩不是C就是D,还逃了很多课,他姐姐和妹妹的成绩比他好多了。他倒是喜欢曲棍球,主要是因为他擅长这项运动,也喜欢他的队友。除此之外,他还爱玩电子游戏,跟人在网上聊天,听音乐。他对我和其他家庭成员也很有礼貌,除非我们试图敦促他出门干点儿事情,那才会让他抓狂。
在我最近的一次演讲之后,一位父亲这样告诉我:
我认为男孩和女孩之间有很大的差异。我女儿会去做眼前一切对的事情,并努力做好。天生的残疾让她不能参加体育运动,但那并未阻止她追求自己的梦想。她刻苦学习,且16岁时就开始在一家冰激凌店工作。因此对我女儿而言,人生并不轻松。可对我儿子来说,他认为人生就该轻轻松松。他觉得想要什么就该有什么,如果求之不易,那就算了。他真是觉得天上会掉馅饼。我的儿子心气很高,说自己会成为比尔·盖茨,只是目前看不到任何苗头。我想也许我自己在他这个年纪也是这样,但我有更强烈的职业道德和原则。
通过观察自己的儿子,以上两位家长都感受到今天男孩的文化生活中涌动着一股相似的暗流。
另一位家长的电子邮件是这样开头的:
我是三个儿子的母亲,他们分别是21岁、19岁和17岁。小儿子从六年级开始成绩就不行了,七年级时进入了特殊教育体系,在高二时他就放弃了学业,于是我们把他送进了非传统学校。可是他又从非传统学校退了学,离开家,如今在海滩工作。他不打算回家,也无意重返校园。我们全家多年来都不断跟他讨论人生规划,但成效甚微,苦无良策。他似乎就是没找到自我。
近10年来,我收到了数千封类似的邮件,并与数千位家长交谈过。我曾在《华盛顿邮报》(The Washington Post)发表过一篇题为《无影无踪》(Disappearing Act)的文章,让公众思考在文化多元的美国,为什么如此多的男孩正从有前进动力、有方向的正向人生道路上“消失”。此后一周内,我收到了上千封电子邮件。家长、教师和政策制定者们在信中既表达了对男孩的爱,又表达了对失去他们的恐惧;既表达了想帮助男孩的愿望,又表示无从下手。他们中的很多人意识到,男孩们觉得学校和生活跟自己没什么关系,也无目标可言。对此,写信者纷纷表示找不到简单易行的补救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