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2章 发展序曲
中国资本市场的形成及其制度演进,经历了从萌芽诞生、探索兴起到全面发展的历程。在这一历史过程的前期阶段,受制于特殊的新兴加转轨经济背景,支持资本市场健全运作的市场机制和法治规则等社会组织能力禀赋相对缺失和发育滞后。
在证券市场孕育诞生的初期,主导市场发展的是地方政府、交易所、中介机构和投资者等市场利益主体。中央政府的作用仅体现为批准了股市的试点,划定了试点的范围和界限,具体的市场与制度创新工作主要由那些市场利益主体,尤其是交易所和地方政府承担。
在这一时期,中央政府对股市采取了比较谨慎的态度。这与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在股市中所具有的不同利益取向有关。因为在股市中,地方政府具有更强的利益动机,它可以不需要担负最终的政治和经济责任,却可以获得诸如印花税等市场收益的大头。与之相比,中央政府的处境大不相同,它在股市中的潜在收益相对较小,除了在1997年以后可以推荐几家部委的公司上市以及征收部分印花税之外(比例非常小),没有直接的经济利益,相反它却要承担股市的主要政治风险。所以,这一时期中央政府对股市基本上采取了以防范风险为主的政策。[26]这一时期,市场参与者的自我约束、竞争约束、行业自律、司法约束和监管约束都是空白,市场参与者未受节制的贪婪和各种不当行为导致了资本市场出现严重的无序。这种制度环境和能力禀赋基础,决定了中央政府伸手可及的行政集中控制便捷地成为一种替代和填补缺失的市场约束机制与克服地方政府失灵的重要战略选择。
因此,1992年10月,随着国务院证券委和中国证监会的成立,中央政府开始初步介入股市,制定了大量的规章制度,原有市场利益主体的制度供给空间逐渐丧失。但总的来说,到1995年为止,中央政府只是被动地针对股市具体问题予以干预。直到1996年,中央政府才正式把股市纳入国家发展规划,形成明确的发展战略和方针,积极主动地全面介入股市,逐渐成为股市发展的主导力量及市场利益主体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