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西行环游记——敦煌
敦煌,对于许多人而言,是一处梦想中的朝圣地。
连绵起伏的大漠黄沙,丝绸之路往来商旅的阵阵驼铃,庄严肃穆的莫高窟……敦煌的一切,在人们的想象中都散发着神秘的异域光彩。
然而,当一脚踏进敦煌,站在鸣沙山前的那一刻,我才终于明白,自己曾经引以为豪的想象力是何等匮乏。敦煌蔚蓝的天空在秋日里格外高远,连绵的鸣沙山形似金字塔般整齐,那光洁的山体,远观就像尚未开封的香粉一般细腻,没有一丝褶皱和被触碰过的痕迹,在丽日的照射下发出浅鹅黄色的光芒。谁曾想那大漠黄沙的粗犷,竟是似这般的秀丽温婉。
为了满足八方来客的好奇心,景区特别开放了几座山体供游客攀爬,并放置了爬山所用的软梯,我也踩着软梯一步步攀登沙山。沙山完全不同于普通意义上的山,每一步踩下去,脚都会陷进沙子里,引起小范围的滑沙,让人有种会掉落的恐惧感,这也就是软梯的作用所在,脚下有所支撑,心里踏实了许多。沙山倾斜度较高,不一会儿我便气喘吁吁,看到前方有游客坐在软梯旁的沙子上休息,虽有顾虑会弄脏衣服,但累到极点便顾不了这许多,我也一屁股坐在沙子上,裙摆便陷进沙堆中。稍作休息,仍要继续攀登,我小心翼翼的站起身来,原本掩埋这衣裙的黄沙就自然掉落,发出“唰唰”的声响,无须额外去抚弄,沙去了无痕。我有些欣喜,原来黄沙不似黄土,难怪这鸣沙山经历了千万年的洗礼,仍是这般未经世事的纯净模样。
从鸣沙山下来,口渴难耐,买了一杯当地特产的冰镇杏皮水,真的是酸甜可口,清凉甘爽。未到甘肃前,从未听说过这种饮料,据说是甘肃当地特产的李广杏所制。敦煌气候干燥,日照时间长,这杏皮水的口感与其天气极其和谐,不禁感叹大自然的匠心独运和人类因地制宜的聪慧。
同样令人称奇的则是盛名在外的月牙泉了。在这干涸连绵的沙山之中,居然有一弯月牙形状的清泉汩汩流淌了千年,她清澈明澄,身姿皎皎,如女神般守护着这方天地,为浩瀚的大漠黄沙增添了勃勃生机,也为其中的万物生灵带来了希望。
无莫高,不敦煌。敦煌的历史和荣耀早已紧紧和“莫高窟”这个名字连接在一起。莫高窟,这一佛教艺术宝库,其历史和艺术价值早已超越了我们今天所能看到的本相。游览莫高窟需要提前在官网上预约买票,否则当日购买临时票只可以游览几个指定的石窟,很难尽兴。
莫高窟开创于前秦时期,其开创者是沙门乐僔,一位禅僧。据说有一次乐僔穿行在三危山、鸣沙山间,猛抬头望见三危山顶的万道霞光中有无数金佛涌现,圣妙无比。乐僔大受感动,认定三危山是佛门圣地,自己与佛法有缘,幻见的金佛就是真正的神佛,神佛在启示自己于此弘法。乐僔于是发愿,在鸣沙山麓开凿了第一洞石窟,揭开了敦煌石窟艺术史的第一页,后在北魏、隋唐时期达到了顶峰。敦煌特有的干燥气候为莫高窟壁画颜色的保存提供了天然的优势。历经沧桑,如今的莫高窟已经很脆弱,仅仅是人类呼出的二氧化碳也会对其造成不良影响。为了保护这些珍贵的历史文物,莫高窟每日会安排不同的石窟开放,且限制开放人数和开放时间,想要一览这一佛教瑰宝,只会越来越难。导游对每一窟的佛教故事都如数家珍,她在讲述时眼中充满了虔诚,我深刻的感觉到莫高窟给当地人民带来的不仅仅是艺术和财富,还有一种更为重要的东西,那就是可以坚定内心力量的信仰。
在参观敦煌博物馆时,我被敦煌的历史震撼了。
自西汉正式划归行政管辖、开通丝绸之路以来,敦煌逐渐成为中原统治者在河西走廊的行政中心,也是协助统治西域的重要力量。同时在经济领域,从中原通往西域各国的三条路线均经过敦煌,这也使得敦煌成为中原政权和西域各国贸易往来的中转站,行商坐贾们在敦煌的集市上从事着中原的丝绸和瓷器,西域的珍宝,和当地的粮食等各种交易,在唐朝,敦煌兴盛异常,呈现出了太平治世的景象。
然而在明嘉靖年间,由于连年战乱,敦煌被中原王朝废弃,归吐蕃管理,此后190多年,敦煌地区既无行政建置,也无人经营管理,水利失修,良田抛荒,经济衰败。敦煌,这样一座连接东西方世界的国际化贸易大都市竟沦为了“风播楼柳空千里,月照流沙别一天“的荒漠之地。真是“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斗转星移,时光荏苒,时至今日,敦煌凭借着自身的魅力再次在世界舞台上大放异彩,就如鸣沙山一般,无论经历何等烈日狂风、金戈铁马依然平静如初,往事如风,风去了无痕。
人生在世,亦当如此。无论经历何等辉煌与坎坷,潮起与潮落,仍当坚持自我,专注于自我的雕刻与成长,更好地成为自己,那么外境又将奈我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