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信息系统理论与实践:基于用友ERP-U8 V10.1系统(第2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1.2 会计信息化的起步——会计电算化

会计电算化这一概念从1981年正式提出,在此后的30多年深刻影响着会计信息处理理论和技术的发展。

1.2.1 会计电算化发展回顾

1. 会计电算化的起步

计算机应用到会计工作中始于20世纪50年代,1954年通用电气公司首次用计算机计算工资。在我国,开展会计电算化的工作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期。1979年,财政部拨款560万元,在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进行计算机在会计工作中的应用试点。1981年8月,在财政部、原第一机械工业部、中国会计学会的支持下,中国人民大学和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联合召开了“财务、会计、成本应用电子计算机问题讨论会”,在这次会议上第一次提出“会计电算化”的概念,当时是把“电子计算机在会计业务处理工作中的应用”简称为“会计电算化”。从此许多企业开始了计算机应用于会计工作的探索和尝试。1983年,国务院成立了电子振兴领导小组,在全国掀起计算机应用的热潮,许多企业将财务会计作为应用计算机的突破口,会计电算化平稳起步,走入不断发展的各个阶段。

2. 会计电算化的发展

从相关文献来看,会计电算化在我国经历了5个阶段。

(1)起步阶段(1979—1983年)。起步阶段对企业而言,更多的是处于试验探索阶段,除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的应用试点外,还有北京、上海的一些大型企业开始导入会计电算化。这个时期的应用主要是单项会计业务的电算化工作,最为普遍的是工资核算电算化。

(2)自发缓慢发展阶段(1983—1989年)。起步后,由于缺乏规范和标准,以及软件技术发展的限制,会计电算化经历了几年自发缓慢发展的时期。这一时期会计软件缺乏,单位自行组织开发会计软件,低水平的重复开发现象严重。在宏观上,缺乏统一的规划指导与管理,国家没有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各个单位会计电算化工作的开展缺乏相配套的各种组织管理制度及其他控制措施。可喜的是这个阶段开始了既懂计算机又懂会计的复合型应用人才的培养工作,1984年起开始培养会计电算化研究方向的研究生。

(3)有组织发展和走向商品化阶段(1989—1996年)。1989年12月9日,财政部发布了《会计核算软件管理的几项规定(试行)》,标志着以财政部门为中心的会计电算化发展管理体系开始形成,会计电算化工作从自发发展,走向有组织的发展阶段。这一时期会计软件的开发向通用化、规范化、专业化、商品化方向发展,出现了一批开发和经营商品化会计软件的公司,商品化会计软件市场已经形成。今天我们熟悉的用友软件、金蝶软件都是从这一时期步入市场。还有先锋、万能、安易等一批商品化会计软件在同期出现,虽然市场大浪淘沙,这些软件公司已经退出市场或转型,但都在会计电算化的发展过程中做出了历史贡献。这一时期各地财政部门、各主管部门加强了会计电算化的组织、指导和管理,一系列有关电算化规章制度发布。财政部门和行业主管部门组织开发、推广会计软件应用取得显著成效。一大批单位甩掉了手工账,实现了会计核算业务的电算化处理。初步培养和形成了一支会计电算化开发和应用队伍。会计电算化的理论研究工作取得成效,经过实践积累,会计电算化的基本理论体系不断丰富和完善。

【资料】财政部颁布的相关会计电算化规章制度

• 1989年,财政部发布了《会计核算软件管理的几项规定(试行)》。

• 1994年5月4日,财政部印发了《关于大力发展我国会计电算化事业的意见》。

• 1994年6月30日,发布了《会计电算化管理办法》《商品化会计核算软件评审规则》《会计核算软件基本功能规范》等制度和规章。

• 1996年6月10日又发布了《会计电算化工作规范》《会计电算化培训管理办法》等规章制度。

(4)由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化阶段(1996—2000年)。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计算机在财务会计中应用的拓展,会计软件的核算功能趋于成熟和完善,但会计本身对信息处理提出更高的要求。其他管理领域也开始加快计算机应用的步伐,在社会管理方面出现了税务电算化、统计电算化、电子政务等新的应用。在企业内部采购、库存、销售、生产等方面也出现基于计算机的管理应用。1990年,ERP的概念正式提出,人们逐步看清了企业信息化管理的轮廓,会计电算化应用从利用软件进行核算转向更大范围的管理应用。这一时期以支持企业财务部门整体会计业务处理要求的部门级管理型软件已经出现,财务软件的功能从财务部门延伸到业务部门,使企业实现财务业务一体化管理成为可能。由于互联网的出现,“网络财务”的概念一度被热炒,基于网络环境应用的财务软件逐步替代单机财务软件。

(5)与网络、企业信息化融合阶段(2000年以后)。进入21世纪,网络应用和全面管理信息化成为大趋势。随着企业管理信息系统不断普及和应用,会计电算化在企业管理中应用的旗手地位逐步弱化,已经被企业管理信息化所包容。这一时期更注重基于互联网环境的财务管理模式开发和应用,财务业务一体化成为主流,会计电算化的概念被会计信息化的概念所取代,会计电算化逐步被ERP淹没和包容。

1.2.2 会计电算化的局限与历史贡献

1. 会计电算化的作用

会计电算化的应用是企业会计工作的一场革新,对会计信息处理方式、会计工作环境、会计工作职能的转变以及企业管理规范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般认为,会计电算化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工作效率。

(2)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促进会计工作规范化。

(3)提高会计人员素质。

(4)促进会计职能的转变。

(5)推动企业管理现代化。

2. 会计电算化的局限

今天来看,会计电算化标志着现代信息技术在会计工作中的应用,也为特定时期有中国特色的企业管理信息化吹响了号角。正是因为有了会计电算化,许许多多的单位规范了会计核算,提升了会计信息质量,有效支持了财务预测、分析和决策。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会计电算化概念和内容相对模糊,理论研究无法突破,企业管理信息化浪潮的涌动的现状让人们感觉到会计电算化本身的局限,这种曾经领先的“会计电算化意识”已经无法适应现代信息技术在企业管理中的深层次应用。会计电算化的局限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含义笼统,目标局限,覆盖范围小。长期以来,会计电算化的概念被定义为“计算机在会计工作中的应用”,计算机在会计中的应用,应用到哪些方面?应用到什么程度?最终目标是什么?受概念所制,许多类似的基本问题没有取得一致的看法。更为糟糕的是,许多单位和会计人员认为会计电算化就是实现会计核算电算化,一旦用了会计软件实现了总账、报表、工资等基本核算功能,就已经实现了会计电算化。有些企业实现了“总账+进销存”,就被称为具有完整的会计信息系统模式。实际上从会计职能的角度来看,核算、监督、预测、分析、控制等功能都应该在现代信息技术应用环境中不断被强化和创新,而不能仅仅局限于实现会计核算电算化。

(2)不适应新的信息技术应用环境,容易产生信息孤岛。随着计算机被应用于企业会计工作,会计电算化被普遍实施的同时,计算机应用也在向企业管理其他领域渗透,出现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生产管理、销售管理、采购管理、库存管理等专业性管理软件。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后ERP从国外的导入,使人们认识到企业应该对物流、资金流、信息流进行统一管理,实现财务业务一体化。会计电算化注重的是对资金流的管理,其实在财务和业务不能实现一体化管理的情况下,会计电算化所实现的对资金流的管理也缺乏有效性和完整性,其产生的信息流对决策支持性也不足。结果是企业通过会计电算化建立了相对封闭的会计信息系统,应用仅仅局限于会计部门和其他部门的相关会计岗位,与企业各业务部门信息系统不能实现信息互通互联,就是典型的“信息孤岛”。网络、现代通信技术发展为企业内部建立综合性的管理信息系统提供了技术支持,在ERP等面向企业全面管理的应用环境被部署的背景下,仅仅面向会计信息处理的会计电算化已不能适应新的要求和变化。

(3)理论研究的相对滞后。回顾历史,会计电算化的研究在理论体系上始终没有突破计算机在会计中应用的框架,在吸纳新的管理思想、结合新的技术、构架超越会计信息处理的面向企业整体的管理信息系统方面无法超越,造成理论研究裹足不前,理论无法适应实践发展,2000年后其被会计信息化概念所取代也是必然的。

3. 会计电算化的历史贡献

会计电算化在中国改革开放之初开始起步,以一种通俗易懂的概念和简单实用的方式推动了中国管理现代化的步伐,为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企业管理领域,改变信息处理方式和管理方式,促进管理效率的提升树立了样板。虽然今天我们更多地谈论会计信息化和企业信息化,但不应忘记会计电算化真正奠定的信息化应用基础,其历史贡献不应被忘记。总体来看,会计电算化的历史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带动了企业管理信息化。

(2)为企业信息化建设积累了经验,为ERP的普及应用打下基础。

(3)培养了一批应用人才。

(4)培育了一批有竞争力的民族软件企业。

(5)推动了企业信息化的宏观和微观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