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
为了自己和后辈人能过上好日子,我母亲他们这一代人,把二十多年的青春奉献在村里的这一条林道路上。虽然他们的事迹比不上大寨或者红旗渠,但是同样可歌可泣。
林道路修建耗时长,第二个原因是我们山区吃的是统购统销粮,每年林木站和收购组有任务下来。超额完成任务有奖励,没有完成任务要挨批评。
林木站的任务是我们村每年要上交多少立方米的杉树或者杂木等等,家具厂或者外运的木材再到林木站去调运。
杉树收购价是12元/立方米,杂木8元/立方米。这个价格保持了好多年都没有变动。
收购组相当于是个大杂货店,简直是包罗万象,无所不收。
首先是毛竹,大毛竹用来打竹垫(也称棚垫,晒谷子用的。在19 50~1980年代,很少有水泥晒场,都是把稻谷倒在棚垫上晒干后收贮)、篾席子,菜箕、簸箕、撮箕、箩筐、锅刷、衣刷、鞋刷子、竹篮、竹箩、针线筐、提篮、吊篮……小毛竹大多数是建房子时用来扎架子。
一条大毛竹20m长左右,在1m5处量有一尺五大(圆周50cm)可以卖出八毛钱。再往下,根据竹子大小,价钱分别为每条6毛,4毛,毛蒿竹两毛一条。
超额完成任务的,一条大毛竹再给二两稻谷的奖励,收购价也会再加几分钱。小毛竹也会再给一两稻谷的奖励,收购价也会高一点。
各生产队大多数情况下,会按任务数交齐大小毛竹,或者略微超过一点。一则山上实在也没有那么多的毛竹砍,今年砍太多了,明年后年交不上任务,就得挨批评了!
二则在1960~1980年代,林道路一年修一截,大多数的山还没通路。把毛竹从山上砍倒,再运到三街收购组,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人力、物力。
比如在老屋界砍一山的毛竹,先要修山、倒兜、打枝、放到山脚,然后是架檩(我查了半小时字典,觉得这个字比较合适),再把竹子拖到河边,搛排放到三街,起岸运送到收购组,等工作人员点数、验货、开票过后,才能领到钱或者奖励的稻谷。
通常都是边砍竹子边架檩,地势低矮的地方,或者山路转弯的地方都要架檩。这样毛竹就不会被石头刮花青皮了。毛竹没得青皮,收购组就破不出青蔑,只破得出黄蔑。
一张用青蔑编织而成的棚垫,可以用十多年,能卖出三块钱;而用黄蔑编织的棚垫,只能用两三年,价格是一元五角钱;青蔑搭黄蔑编织的棚垫,能用五年,卖价两元。
所以,毛竹一旦被石头刮花了青皮,价值大打折扣。有青皮的大毛竹八毛钱一条,刮花了青皮的大毛竹四毛钱一条,收购组还不乐意收购,数量多的话还会批评你。换成你,你也会想尽办法保护好毛竹的青皮。
檩棍和刀柄一般大(直径3~6cm),长一尺五寸(50cm),要笔直的才好。砍它也需要不少工夫。
一般每隔5m架一根檩棍,毛竹有15m~25m长,哪怕最小的毛蒿竹也有7m长。
林农们把毛竹大小长短相搭配,五条到八条扎成一个“合子”,把合子的“牛尾巴”抬起来,离檩棍约五寸(20cm)高,拖着走,这样就不会刮花毛竹的青皮了,而且又能利用惯性省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