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懂点儿沟通心理学,让你成为社交达人
首因效应,一见如故的秘诀
一般情况下,在我们与他人的初次见面中,或者是面试的时候,或者是相亲,我们都会非常在意自己的外在形象。细心的人会精心准备服装,男士会刮刮胡须,理理发;女士会挑选得体的衣服,做做头发,化化妆。大多数人的准备工作都是为了给他人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但是大部分人都忽略了一个关键问题,那就是你所说的第一句话和给别人的第一印象一样至关重要。在做好面子工程的同时,更应该准备好自己的语言,用话语帮助自己在他人的心目中建立起良好印象。
无论是第一印象还是第一句话,之所以有如此巨大的作用,用心理学来做解释的话,那便是“首因效应”。“首因效应”又称为“首次效应”,或者叫作“第一印象效应”。简单来说,它是指人们在初次接触时所形成的第一印象对此后的交往所产生的深远影响,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先入为主,尽管这些初次接触时所形成的印象未必是全面和真实的,但是会深深地刻在人们的大脑中,对将来的交往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如果第一印象好,之后的交往就会变得更加顺利。反之,如果第一印象不好,则会给日后的交往增加难度。由此可见,第一印象影响深远。所以面子工程仅仅是形成良好印象的一部分,一个人的言谈举止,尤其是开口所说的第一句话,也是非常重要的。
要想说好第一句话,首先必须充分地了解对方。也许有人会说,如果是面试,我怎么可能了解对方呢!当然,你是不可能预先知道面试官的情况的,但是你肯定知道自己面试的是哪家公司。作为有心人,如果你能提前了解公司的情况,想必在面试时回答问题总不至于南辕北辙。如果是相亲,则更加好办,可以从介绍人那里获得更多信息。要是谈判或者其他商务场合,收集信息则更加容易。总而言之,只要处处留心,一定能收集到更多的信息。这样一来,你的第一句话也会说得更有针对性。
即将面临毕业的大四学生张正,与所有即将跨出校门的毕业生一样,每天都在忙着找工作。然而,张正接连面试了十几家公司,都没有得到回音。张正的自信心非常受打击,一度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老师在得知张正的困惑后,问:“你每次参加面试时,是怎么介绍自己的呢?”张正想了想,说:“我就是实打实地说啊,比如:‘我叫张正,毕业于北京××大学,是大四学生。’”老师笑着说:“你没有感觉到你所用的这种开场白太过单调了吗?假如你第一句话就让人觉得无趣,面试官可是没有兴趣听你说下面的话的。”张正困惑地问:“那我应该怎么说呢?大家不都是这么说的吗?”老师摇摇头,说:“杜琴是班级里最先敲定工作的。你可以请教请教她。”
经过向杜琴讨教,张正才恍然大悟。之后的一次面试,他完全像变了个人。面试官对他说:“请你介绍一下自己。”张正笑着说:“您好,我并不是一名普通的应届大学毕业生。在大学四年中,我坚持勤工俭学,曾在新华社做过兼职编辑,在电器城销售过电脑、打印机,还在学校里卖过女生用的化妆品、面膜,等等。每年的情人节我都会去卖花,因而我对这些行业的情况非常了解。这些都是我的学生身份之外的经历,希望能够让您满意。”和张正此前的自我介绍相比,那一句“我不是一名普通的应届大学毕业生”,就让面试官瞬间抬起头来疑惑地盯着他。如此一来,张正接下来的自我介绍就一字不落地进入面试官的耳朵里,让面试官更加了解张正,也准确记住了张正。果不其然,采取新的自我介绍法面试三次之后,张正就顺利找到了一份心仪的工作。
第一句话,总是会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尤其是当你面对的是低着头看资料的面试官时,你的第一句话更加能够先声夺人,让面试官在看到你之前就对你有良好的印象。这都是首因效应的功劳。
做任何事情,都应该争取有一个好的开始。只有开头良好,才更有可能走向成功。不管面对谁,也不管是在何种场合,都应该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做到不卑不亢、落落大方。在此基础上,还应该用心琢磨第一句话的开场白,为自己赢得开门红。需要注意的是,第一句话千万不要夸大其词,可以猎奇,但要能够完满地自圆其说。只有以事实为基础,才能帮助你赢得他人的赞许和认可。
威尔德定理,把说话的机会让给别人
古人云,言多必失,祸从口出,是很有道理的。很多情况下,不知所以,就大说特说,一定会让我们不小心说错话,轻则无法如愿以偿,重则招来祸患。在封建社会,诸多大臣们胆战心惊、如履薄冰地陪伴在皇帝身边,为了保住性命,是绝对不敢不听不分辨就直言进谏的。要知道,皇帝动怒可是要掉脑袋的,因此,他们最有效的办法就是闭口不言。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他们都是先侧耳倾听,判断局势,然后再小心谨慎地发表看法,甚至选择明哲保身,什么也不说。
当然,现代社会已经没有崇尚一言堂的皇帝了。在崇尚民主的年代,大多数人都享有言论自由的权利,因而,我们是可以畅所欲言的。然而,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要想把话说到他人心里去,依然应该谨言慎行,先倾听,才能避免言多必失。
很多人都觉得语言是最有力的表达,殊不知,在特定情况下,倾听是更有力的无声语言。
古希腊流传着一句谚语,大概的意思是说,聪明人凭借经验说话,充满智慧的人却凭借经验选择不说话。由此可见,不说话比说话,需要更大的智慧。大多数人都喜欢抢着说话,就好像刚会走路的孩子,总是迫不及待地想要走起来。事实上,在没有掌握良好的表达技巧的情况下,倾听才是最好的选择。因为通过倾听,我们可以更加了解说话的人,也可以更清晰地判断局势,进而做出高效的表达。
刚刚调到新学校担任校长的李荔,对学校的情况还不太了解。一天中午,教导处主任来问他:“李校长,县里要举行优秀教师去外地学校参观学习的活动,我们学校派谁去呢?”对此,李荔毫无经验。因为他既不了解老师,也不知道以往的惯例。然而,李荔很聪明,他马上反问教导主任:“有几个名额?您觉得派谁去合适呢?”
教导主任看到新校长如此谦虚,居然主动征求他的意见,因而非常认真地思考了一会儿,才说:“虽然李老师是学校的年度标兵,但去年她已经参加过这样的活动了。我觉得,这种机会应该分散开来,鼓励不同的老师。不过呢,也不能都顾着老教师,毕竟年轻教师也是需要鼓励的。所以,就这次的两个名额,我建议让经验丰富的杜老师和作为青年教师尖兵的马老师去。您觉得行吗?”李荔觉得教导主任说得很有道理,因而连连点头,说:“你思路清晰,对学校情况也很了解,就按你说的办吧。你去通知他们吧!”看到新校长如此尊重和器重自己,教导主任非常高兴。
在这件事情上,李荔处理的方式非常巧妙,他把问题推给教导主任解决,给足了教导主任面子,最终不但解决了问题,而且让教导主任也很高兴。而李荔的办法实际上很简单,就是倾听和采纳。如果不是采取这样的方式,而是费心劳神地再去了解每位教师的表现,显然是不可能一步到位的。因而,李荔的明智之处就在于他很擅长倾听,也给予了教导主任足够的信任。如此一举数得的方法,实在是非常巧妙的。
在与人交谈时,凝神倾听,给予他人的感受是非常好的。把说话的机会让给对方,意味着你非常尊重对方,也很在乎对方的意见、看法和感受,因此对方会更加慎重真诚地对待与你的谈话,这远比你一味地说教更好。同时,我们应该目视对方,在恰当的时候还应与对方展开目光的交流,从而更好地与对方互动。需要注意的是,在刚开始谈话时,应该以听为主,不要随意提问,也不要打断他人的诉说,否则会被视为不礼貌,也会影响对方的谈兴。
登门槛效应,在潜移默化中把握谈话节奏
在心理学范畴内,登门槛效应是一种非常常见的现象,有时也被称为得寸进尺效应。具体地说,即人们虽然会直接拒绝那些看似不可能实现的、难度较大的要求,但是如果我们刚开始时只是提出一个不值一提的小要求,待到对方接受后,再循序渐进地提出更高的要求,如此一来,对方就更容易接受我们的要求。形象地说,这种现象和拾级而上很像,只有循序渐进,才能攀上高峰。
1966年,美国的心理学家进行过一个著名的实验,登门槛效应也是这个实验之后才提出的。他们派人登门拜访一些家庭主妇,请求她们在自家窗户上挂一个牌子。当然,对于这无关紧要的事情,这些家庭主妇全都同意了。经过一段时间之后,他们再次派人登门拜访这些家庭主妇,请求在她们的院子里挂一块很大且不那么赏心悦目的牌子。出乎他们的预料,有至少一半的家庭主妇也同意了。此后,他们又派人登门拜访另一些家庭主妇,直接向她们提出请求,要在她们的院子里挂一块很大而且不太美观的牌子,结果,这些家庭主妇中大多数人都直接表示拒绝,只有不到20%的家庭主妇勉强同意。随后,美国的心理学家还进行了类似的实验,最终证实了人们在面对很难完成的要求时,往往会直接拒绝。而在先接受无关紧要的小要求的受试者中,则接受难以完成的要求的人会占更高的比例。
如果交谈的氛围从刚开始就非常融洽,人们不到万不得已,不会轻易打破这份融洽。因而,要想成功说服他人,首先要营造良好的交谈氛围。其次,保持耐心,引导对方做出肯定的回答。如果对方从一开始就否定,那么就会进入恶性循环,导致不管你说什么,他都会毫无例外地否定。如果引导得当,让对方时时刻刻都肯定你,则对方更容易潜移默化地接受你的影响,在不知不觉中说服自己做出改变。最后,要表现出高姿态,以宽容友善的态度待人。这是因为当你表现出宽容时,对方也就不会斤斤计较,更不会让你难堪得下不来台。这就像是一场戏,首先铺垫好基调,才能让后面的发展、高潮等全都水到渠成。
1984年,一位默默无闻的日本人参加了东京国际马拉松邀请赛,并且取得了让人惊讶的好成绩——世界冠军。他叫山田本一,在此之前名不见经传。赛后,诸多的记者争先恐后地采访他,这些记者问得最多的问题就是:“你是如何跑出这么好的成绩的?”对此,山田本一漫不经心地说:“凭着智慧。”很多人在听到这句回答后,都觉得山田本一是在卖关子,因为马拉松比赛比的是耐力和超强的体力,与智慧有何关系呢?
再后来,山田本一参加了在意大利举办的国际马拉松邀请赛,又一次夺得冠军。记者们依然追问他是如何取得好成绩的,他依然回答:“凭着智慧。”毫无疑问,记者依然疑惑不解。直到十年之后,山田本一出版了自传,这个谜底才被揭开。原来,山田本一每次比赛前,都会提前熟悉比赛线路,并且一一画下显眼的标志,直到整个赛程结束。发令枪一响,他就会以参加百米比赛的速度冲向第一个标志物,如此类推,直到冲向赛程终点的最后一个标志物。随着不断超越每一个目标,他也越来越自信。因此,他几乎始终在以百米赛跑的速度完成比赛,所以才能遥遥领先地跑完四十多公里的赛程。
对山田本一来说,如果把四十多公里的赛程看成一个整体,则一定会产生畏难和抵触心理。而当他把全程分成若干个一百米时,他总是能够不断地超越近在眼前的目标,从而获得自信,也获得勇气和力量继续跑下去。这是一种分解目标的方式,也是登门槛效应的典型表现。很多马拉松选手都会半途放弃,就是因为他们觉得任务艰巨,难以完成。而山田本一则不同,他的目标就在眼前,只要实现了这一个目标,再接二连三地实现接踵而至的一个个小目标,他就距离成功不远了。
生活中,在向他人求助时,如果任务艰巨,不能一蹴而就,不如也借鉴登门槛效应,把艰巨的任务划分为一个个小的阶段性任务,从而让他人先接受帮我们一个小忙,然后再接受帮我们一个小忙,最后循序渐进,让对方同意帮我们一个大忙。如此一来,我们的愿望就实现了。巧用登门槛效应,就能如愿以偿地得到对方的慷慨帮助。
正话反说,巧用逆反心理
生活中,很多人都有逆反心理。所谓逆反心理,也就是我们平日里所说的与他人对着干。拥有这种心理的人,总是不会心甘情愿地接受他人的指挥和安排,不是与他人背道而驰,就是对他人的话不理不睬。当父母遇到青春期叛逆的孩子时,往往感到头痛万分,因为他们不知道怎样才能让孩子听话。对于此种叛逆心较强的对象,就需要懂得变通,用一些灵活的办法,让他们按照我们的需要去行事。
学校里发下通知书,想让孩子们报名参加兴趣班。正在读初一的小强逆反心理很强,正处于爸妈让他往东他偏要往西的阶段。对此,妈妈看了报名表之后,原本是想让小强报名参加篮球班,一则是小强有些胖,二则是小强的视力不太好,因而妈妈想让他多多运动,增强体质,也改善视力状况。但是,根据小强妈妈对小强的了解,不能直接建议小强报篮球班,否则就算小强本来想报篮球班,也会因为叛逆而报名参加其他兴趣班。于是小强妈妈和爸爸一起商量出了一个好办法。
妈妈问小强:“小强,你觉得围棋班或者英语班怎么样?”小强不置可否地看着妈妈,毫不客气地说:“怎么,你想给我提供建议?”妈妈笑了,说:“不敢不敢,我只是觉得你这么文静,况且你这一身的小肥肉,肯定动不起来。不如就不要为难自己,报名参加这种倾向于安静的特长班更好。而且,英语班还能提升英语成绩呢!”小强不服气地说:“谁说我好静啦!谁说我动不起来啦!我明明身轻如燕,好不好?有你们这么小瞧人的吗?”妈妈心中窃喜,看来小强有些上钩了。想到这里,妈妈赶紧控制表情,以免流露出欣喜的意味,继续说:“小强,真的,我觉得你不要为难自己。你看看,你的体重,如果去打篮球的话,一定会很辛苦的。你吃不了那个苦,真的。”小强撇着嘴看着妈妈,妈妈继续若无其事地说道:“当然,你可以不按照我的建议报围棋班或者英语班,但是我觉得你最好不要报篮球班,否则一定有你的苦头吃。”说完这些话,妈妈就与爸爸出去散步了,家里只剩下小强一个人,他闷闷不乐地想:切,居然敢说我绝对不能报篮球班,那我就偏偏要打篮球给你们看看。我不但要减肥,还要成为篮球王子,打出点儿成绩来!
次日,小强去学校报名参加了篮球班。直到参加了七八次活动之后,他才装作漫不经心地和妈妈说:“妈妈,下周我们学校有篮球比赛,你想去看我打比赛吗?虽然都是初级水平,但是我想也已经足够你欣赏了。”妈妈其实早就从老师口中知道了这件事情,却故作惊讶地说:“你!你……你要打篮球比赛?真的吗?我没听错吧!”小强暗暗得意,说:“当然,你儿子还是前锋呢!怎么样,你去看吗?不去也没关系。”妈妈连连点头,说:“嗯嗯,我当然要去,我怎么能错过我儿子打篮球比赛这种稀罕的事情呢!”
出乎妈妈的预料,小强在比赛中的表现特别好,而且妈妈在观看比赛的过程中才突然发现,小强比以前瘦了很多,身体也变得矫健灵活。晚上回到家,妈妈迫不及待地把这个消息告诉了爸爸,夫妻俩偷偷地高兴了好久!
妈妈很了解小强,他是一定要违背父母的意思,与父母对着干的。因而,妈妈左思右想才找到好办法,那就是正话反说,最终让小强在逆反心理的作用下,选择报名参加篮球班,并且一鼓作气地锻炼,进步神速,终于在篮球比赛上给了妈妈一个惊喜。
对于这些逆反心理比较强的人,如果足够了解他们,知道他们将会在逆反心理的作用下做出怎样的举动,那么我们完全可以背道而驰,故意正话反说,促使他们朝着我们期望的方向努力。如此一来,他们不但无法洞察我们的真意,而且会因为我们毫不客气的激励和鞭策,变得动力十足,最终一定会给我们一个惊喜。用这种方式来说服他人,不但不露痕迹,而且效果显著。
好心情效应,好时机让语言更有说服力
古人云,天时地利人和。意思是说在做事情的时候,只有主观的美好愿望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客观条件、外部环境达到一定的契机。如诸葛亮草船借箭,纵然是神机妙算,也一定要等到起雾且风向适宜的时候,才能获得成功,这就是时机。时机既可以是诸葛亮草船借箭的天机,也可以是人为营造的好机会。很多时候,唯有抓住时机、契合时机,才能取得成功。
很多人仅凭三寸不烂之舌,就能取得成功,这其实并不在于他口若悬河地说了多少话,而在于他是否掌握了说话的时机。每一个会说话的人,不但能把语言组织得很好,也能够把握好说话的时机,把话说得恰到好处,打动人心。懂得抓住时机的人,不会一味地说话,而是说起话来张弛有度,该说的时候就说,不该说的时候就停止,这样他的话才能事半功倍,达到预期的效果。毋庸置疑,话并非说得越多越好,很多时候如果口无遮拦说错了话,说出去的话如同泼出去的水,就会造成恶劣的后果,再也无法挽回。法国著名作家大仲马曾经说过:“一个人无论多么擅长语言表达,都要避免言多必失,因为如果说得太多,就一定会说出愚蠢的话来。”就连运用文字纯熟于心的大作家都这么自律,更何况是作为普通人的我们呢?所以只有谨言慎语,才能发挥语言的最佳作用,避免祸从口出。
有个印刷厂老板,在他五十多岁就要退休的时候,突然意识到印刷厂必须更换设备了,因而他精打细算,决定购置一批新机器,新机器使用几年到他退休的时候,还有七八成新,至少可以卖到300万美元。因此,在购置机器之初,他就打定主意将来要把机器卖到300万美元。
几年的时间过去了,老板即将退休,因而开始张罗售卖机器。有一天,他接待了一个买主,买主非常挑剔和苛刻,对着老板滔滔不绝说出了机器的很多缺点和不足。老板原本很恼火,觉得买主根本不是来买机器的,而是来嫌弃和挑剔机器的。他正准备发火,突然想到,自己既然要把机器卖到300万美元,就不能得罪每一个买主,万一这个买主能出到300万美元呢!为此,他按捺住自己的不悦,继续听买主挑剔。买主滔滔不绝说了很久,到最后终于有点儿累了,总结似的说:“这批机器,我最多只能给你380万美元,因为维修它还至少需要20万美元呢,你就便宜20万美元吧,就当是给我维修的费用。”听到买主的这句话,老板心里简直乐开了花,但是他装作勉为其难的样子,稍微犹豫了一下才答应了买主的要求。就这样,老板多卖了80万美元,买主少花了20万美元,双方对于这次交易都非常满意。
言多必失,把握不好时机,就会给自己带来巨大的损失。假如买主能够稍微放缓说话的速度,不那么咄咄逼人,也能够询问老板想要多少钱卖掉机器,那么他至少能节省80万美元。正因为他没有掌握好说话的时机,才导致自己“损失惨重”。幸好沾沾自喜的老板不会告诉买主他多花了多少冤枉钱,否则买主该多么心痛啊!
说话的效果取决于语言的多少,任何时候,少说话都能够留给我们更多的时间思考,让我们变得更加理智。很多人习惯于快速说话,却不知道自己的思维根本跟不上说话的速度,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祸从口出。对付这种滔滔不绝的人,最好的方法不是和对方一样口若悬河,而是能够始终保持冷静和理智,等着对方露出破绽。
人际期望效应,人人都喜欢“高帽子”
现代社会,不管是父母对待孩子,还是成人之间的交往,都更加重视赞美的作用。因而,与以往的不好意思直接赞美他人相比,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把赞美挂在嘴边。虽然慷慨的赞美有利于人际关系的提升,但是泛滥的赞美却往往事与愿违,导致事情改变了味道。
很多人在听到他人频繁的当面赞美时,总觉得这份赞美是虚情假意的。因而,他们非但不感激对方的赞美,反而对对方心生抵触,甚至产生戒备心理。在这种情况下,慷慨地给予他人赞美已经不是当务之急,最要紧的是如何采取最恰到好处的方式,才不至于让赞美产生误解。
只要用心细心,赞美还是有很多办法能让他人相信的。例如,对于初次见面的陌生人,我们应该赞美其显而易见的优点;对于熟悉的人,我们应该赞美他们不为人所注意的地方;对于虚荣心强的人,我们可以当着他人的面给予赞美;对于低调内敛的人,大张旗鼓地赞美往往会使其感到不适,唯有真诚的、发自内心的赞美,才能让他感受到你的用心……在诸多方法中,最好的赞美方式就是背后赞美。
何为背后赞美呢?顾名思义,就是在被赞美者不在场的情况下,真诚地当着他人的面赞美他们。要知道,和容易让人误以为动机不纯的涉嫌溜须拍马的当面赞美不同,背后赞美时,被赞美者并不在场。也是从这个角度出发,恰恰证明了背后赞美一定是发自内心的,否则谁会在当事人不在场的情况下拍马屁呢!
由此可见,背后赞美已然成了真诚赞美的表现,一句背后的赞美,或许可以收获一百句当面赞美都无法得到的效果。因而,聪明人一定会使用背后赞美的方法,给予他人真诚的赞美,也实现自己打动他人的愿望。也因此,当他人从第三者口中听说你对他背后赞美时,一定会对你刮目相看,甚至还会消除曾经对你的误解,与你化干戈为玉帛。
单蕾毕业后就进入现在的这家公司工作,因为不懂得人情世故,也不明白职场的很多潜规则,所以没少得罪人。这不,前段时间上司因为单蕾负责的一项工作没做好,就大发雷霆,当着办公室所有同事的面训斥单蕾。单蕾从小在父母的细心呵护下长大,哪里受过这个气啊?因而当场与上司顶撞起来,弄得上司也非常难堪。为此,上司气得愤然离去,不愿意再与单蕾沟通。
事后,学姐知道这件事,狠狠地批评了单蕾一顿,说:“你这个黄毛丫头,初出茅庐,哪里懂得职场上的艰难啊!难道你以为上司也会像你的父母那样宠爱着你吗?别做梦了。对于上司,总归是应该尊重的。上司训斥你,你还觉得丢脸,那么你当着那么多人的面顶撞上司,不买上司的账,难道上司不觉得丢人吗?如果不想办法尽快缓和关系,上司现在冷落你,过段时间就该找个理由辞退你啦!”听了学姐的话,单蕾这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然而,让她直接找上司道歉,她可不甘心,也不好意思。如何才能既向上司示好,又保全自己的面子呢?思来想去,单蕾想出了一个好办法。
有一天中午吃饭,单蕾特意凑到马凯身边,与马凯同坐一张桌子。原来,马凯是上司的心腹,上司不但工作上器重马凯,而且与马凯私交甚好。单蕾一边吃饭,一边漫不经心地谈起自己工作以来的感触。她不露痕迹地说:“马凯,你最喜欢办公室里的谁呢?”马凯笑而不语,说:“你呢?”单蕾逮住机会赶紧说:“我最喜欢张主管。虽然他是我们的顶头上司,而且对我们要求严格,但是在他的管理下,我觉得自己进步神速呢!最重要的是,张主管特别宽宏大量。上次,我在办公室里公然与张主管顶撞,原本以为自己一定死定了,肯定会被开除。不承想,这都半个月了,张主管对我一如往昔,还是经常点拨我,帮助我。要不是张主管宽容,只怕我现在又在四处找工作呢!”马凯笑着说:“当上司也不容易,我们都要互相体谅啊!”事后,马凯在与张主管聊天时,自然而然地说出了单蕾的这番话,张主管笑着说:“这个小丫头,还算是有良心,心思也挺细腻。”
不得不说,单蕾还是非常聪明的。她既不好意思直接找张主管道歉,又担心自己的工作不保,因而就想出了这个两全其美的好办法,背后赞美张主管,既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又保住了自己的工作,还有可能得到心中释然的张主管特殊的优待,简直好处多多。
任何时候,背后赞美他人的效果都是更加显著的,比当面的恭维显得更真诚,也更容易让人信服。尤其是在职场上与上司相处时,当面的赞美很可能被当成曲意逢迎、阿谀奉承,但是背后赞美则不存在这个问题。有朝一日你的赞美传到上司耳朵里时,你一定会在上司心目中留下好印象。此时,即使你与上司此前有什么不愉快,也会烟消云散。
冷热水效应,“抑”与“扬”的顺序很重要
没有人愿意被他人批评,大多数人都喜欢听到他人对自己的赞美,而不愿意被否定。但是,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人从呱呱坠地开始,实际上就已经开始了不断犯错的过程,但也正是在不断犯错和改正错误的过程中成长起来的。那么,当我们面对犯错的孩子、家人或者朋友、同事时,难道就因为对方不想接受批评,所以始终保持沉默,任由对方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吗?
当然不是。人之所以在错误中成长,并非因为错误本身能够使人成长,而是因为人们犯错之后得到批评和指正,所以才能及时改正错误,让自己在人生的道路上更进一步。从这个角度而言,人就是在不断改正错误的过程中进步和成长的。那么,有没有什么方法能够使他人乐于接受我们的批评,而且对我们的批评心服口服呢?除了采取恰到好处的方式批评他人之外,我们的态度也需要摆正。
细心的人会发现,当我们义正词严地批评他人时,他人一定会对我们心生不满,甚至对我们心怀怨恨,导致我们的批评效果不好。假如我们能够采取迂回曲折的方式,在批评他人之前先进行自我批评,那么哪怕我们严厉地批评他人,他人也无法否定我们,更不能因为我们的批评,就对我们有意见。毕竟我们是先批评了自己,以身作则,勇敢地承担责任并反思之后,才客观公正地指出他人的错误。这样一来,他人自然无法和我们闹意见,更不可能对我们的批评过于抵触。要知道,批评的目的并非发泄情绪,也不是让被批评者丢掉面子,而是希望被批评者能够积极反思自己,取长补短、扬长避短,对我们的批评有则改之,无则加勉。只有被批评者取得进步,我们的批评才算有效。
作为一个十岁孩子的妈妈,张梅一直对儿子的教育问题感到头疼。儿子小时候还好,对于妈妈的教诲能够记在心里,积极改正。但是随着儿子越长越大,他也有了自己的小心思,自主和独立意识越来越强,所以对于妈妈的批评总是不以为然,有的时候还很不服气呢!
有一天,张梅因为头一天加班工作太累了,所以起晚了,没有及时叫醒儿子起床。再加上起床之后,儿子一直磨磨蹭蹭,于是上学就迟到了。儿子被老师狠狠地批评了一顿,还和其他一个迟到的同学被罚站了。晚上回到家里,张梅没有像以往一样直接批评儿子动作太慢,而是先进行自我批评,主动向儿子承认错误:“儿子,今天大部分责任都在妈妈身上,是因为妈妈起晚了,所以没有及时喊醒你。”儿子听到妈妈居然在向自己道歉,觉得非常诧异。在得到儿子的原谅后,张梅又说:“不过,我觉得如果你的动作能够更快一些,我们很有可能不会迟到。你看到过部队里的人都是如何做事情的吗?很多新兵入营,都会半夜集训,要求他们在几分钟的时间内穿好衣服,打好背包。听起来好像是不可能完成的,但是通过努力锻炼,还是可以做到的。当然,你还小,也不是新兵,妈妈不会这么要求你,只是希望你能稍微快一些。毕竟早晨的时间很紧张,如果你想多睡一会儿,那么起床之后你就要加快速度,节省时间。你觉得呢?”以往每次被妈妈批评,儿子都会非常抗拒,但是这一次,儿子显得非常体贴,居然主动向妈妈承认错误:“妈妈,的确是因为我太磨蹭了。你放心吧,我以后会努力更快一些的。”看着一下子变得懂事的儿子,张梅感到十分欣慰。
其实,儿子并非突然变得懂事了,而只是因为张梅的自我批评,给儿子做出了好榜样,使得儿子也能够主动反思自己,从而更加深刻地意识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也能够心甘情愿地积极改变。任何情况下,我们都要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千万不要不分青红皂白就呵斥他人,否则他人会因为受到误解而心灵受伤,或者会因为记恨我们,反而变本加厉。
自我批评,首先体现了我们对于某件事情的态度,我们先表明自己的态度,他人才会对我们的批评显得更加宽容和理解,也不会再因为我们的批评而产生逆反心理,甚至导致事与愿违的结果。因而真正明智的人,在批评他人之前,都会进行适当的自我批评,以此增强批评他人的效果,使得他人乐于接受我们的批评,更能够积极主动地改变自己。
互惠原则,站在同一艘船上
一个人在面对对手或敌人的时候,必然心怀戒备,甚至不愿意多说什么,生怕被对方设计陷害了。但是在面对自己同一战壕的朋友时,却能够做到坦诚相见,甚至把自己的很多隐私都告诉朋友,只为了与朋友掏心掏肺,关系更近一步。实际上,这就是人心理的微妙表现,即人的本性都是趋利避害的,都愿意让他人帮助我们进步,而不愿意被他人伤害或者拖后腿。也因此,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大多数人虽然会背叛朋友,却不会背叛自己的利益,有些人为了利益,甚至宁愿与曾经的敌人携手并肩。正如那句名言所说,没有永恒的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的确,在利益面前,一切皆有可能。
从这个角度而言,如果想要与他人搞好关系,一味地示好未必有用,但是假如我们能摇身一变,和他人成为同一战壕的盟友,那么我们与他人就会成为利益共同体,每个人也都愿意为了维护共同的利益而付出自己最大的努力。
但是这是否说明了人与人之间只有赤裸裸的利益关系?其实不然。这只是告诉我们人与人之间互惠互利很重要。很多头脑活络的人从这个现象上也能找到更好的人际相处之道,那就是在与他人合作的时候,不要为了自己的利益而挤压他人的利益,而是要学会谦让,从而保证他人在与自己合作的过程中是有利可图的,唯有如此,你们之间的合作才会更加长久。香港大富豪李嘉诚,在商业领域之所以做得那么出色,就是因为他一直坚持的合作原则是,一定要让合作者有利可图,而且要在可行的范围内让利给合作者,从而保证合作者的利益。从表面来看,李嘉诚似乎并不懂得赚钱的道理,但是实际上他是眼光长远,争取长期的合作。假如李嘉诚在漫长的经商过程中总是压榨其他人的利益,日久天长,必然没有人再愿意与他合作,他的商业帝国也就不会存在。
当然,我们只是普通人,没有李嘉诚那样的大手笔与很多商界奇才合作,但是作为普通人,哪怕不做生意,也是需要经常与人打交道的。在和他人交往时,与其斤斤计较,得理不饶人,不如胸怀宽大,在言语上礼让他人几分。这样的退让看似是怯懦,实际上是大格局的表现,是能够赢得他人的认可和尊重的。
大学毕业后,张娜如愿以偿地进入一家大公司工作。初来乍到的她,发现同事关系非常难处。大多数同事对张娜非常冷淡,有一两个同事可能觉得张娜威胁到了他们的地位,因而对张娜虎视眈眈,充满敌意。
有段时间,张娜居然被个别同事在背后告黑状,打小报告,这让张娜非常郁闷,甚至想要辞职。但是学姐告诉她:“新人进入职场,如果没有人脉,也没有什么资源,遭遇这样的困窘是很正常的。你可以与一些同事建立互惠互利的关系,或者加入某一个比较牢固的小团体中,这样才能避免孤军奋战。”在学姐的建议下,张娜选择向办公室主任刘姐靠拢。据说刘姐到公司七八年了,而且人脉很广,再加上刘姐这人本身也挺好的,偶尔还会照顾张娜。为此,张娜顺水推舟,加入了刘姐的小团体。果然,在此之后,张娜就像是找到了组织一样,不再孤单,不再无可依靠了。
在复杂的人际关系网中,大多数群体内部都有所谓的小团体。加入小团体,并不意味着太多形式上的东西,而是意味着人与人之间利益相关,为了维护共同的利益,大家不得不抱团取暖。
当然,我们与他人之间的利益并非一直存在。有的时候,我们要创造条件让他人与我们利益相关、利益一致。电视剧《伪装者》中,作为三料间谍,王凯饰演的阿诚就把汉奸梁某变成了自己的利益共同体,从各个方面牵制梁某,使得梁某虽然不情愿,却也只能想方设法保护他们,维护他们的利益。当然,现实生活不会像谍战片那么精彩和扣人心弦,只需要找出与他人的利益平衡点,就能与他人形成共同利益。
此外,只有共同利益还是不够的。要想得到他人的认可、尊重和忠心拥戴,还要学会站在他人的立场上考虑问题,维护他人。很多推销人员之所以能成为销售界的传奇,就是因为他们的目的不是卖出商品,而是竭尽所能地帮助客户达到满意的结果。这样一来,他们自然会把销售工作做到极致,并得到客户的认可和尊重。
最后,还要审时度势,与时俱进。每个人的利益各不相同,每个人不同时间或者不同人生阶段的追求也各不相同。唯有擦亮眼睛,才能更好地与他人结盟,从而最大限度地保障自己的利益得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