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幸福就在手边,每天努力一点点
两个初入职场的年轻人,同样兢兢业业,一个人每天只是机械地做着事,而另一个人则总是不断思考,想着如何改进,他们的未来不言而喻。其实,当我们抱怨幸福总是与我们擦肩而过的时候,我们却忘记了它曾来过,是我们把它放走的。
定律8:不要垂涎那些“看上去很美”的东西
还记得年少时,我曾为学校文艺团的一份子,这与今日甚为不同。在当时,我们可以自行组织排练和参与演出。
其时,夏日骄阳灸烤着大地,我们的演练在灰尘弥漫的操场上进行。“稍息!”“立正!”“休息!”的命令在纵横的队列之间传荡,听起来着实让人愉悦。
也许,今日之口令有所不同,但其结果却是一样的。那时候,男孩可以随己之心,但是一只脚一定要驻于线上,他可以坐下、躺下、伸懒腰。这样,当“注意”口号一起,他就可以很快就位了。
商界无极限,众多“全副武装”的职员在没有硝烟的战场上厮杀,以头脑为武器。在这场战斗中,成功者需谨记,切莫让自己身处雷池之中,而应待守于安全之处。
情势大好之时,可以尝试冒一下险。但莫让自己的所有——无论是金钱还是其他,一下子离你远去。而要站在一个可以随时调头的位置,不要如流浪汉一般漫无目的的散游或是跨进异域神秘之林。
但我认为,人绝不应该永远待在大本营,因为,若一个人流连于某处,不思进取,将会坐吃山空。但那些没有回路之人,就如一个在地球表面上的闲荡者,一个没有国度与生活的人。
所以,年轻人,若你心怀前方,就沿着别人已成功开垦的道路前进吧!多数时间,紧沿边界,在你觉得经验已足以指引前路之前,谨守这条道路——即使这里没有明确指向前行的路标,却标注着回程的路。
勿为朋辈偶然的成功所困扰,那需巨大风险。也许,他们赚得盘满钵满;也许他们会走到你跟前,对你说,若你沿其路径,亦能收获颇丰。在眼前成功之兴头上,其言切切。但不可全抛一片心投进那些“看上去不错”的东西,这实在有点“华而不实”。当你想到少数人因冒大险而成功,不要忘了,背后还有千千万万败得一塌糊涂的人。
勿越雷池半步!
定律9:得罪身边的人倒大霉
我并非说,一个人应该收起自己的主见,心中想的是“是”说出来的却是“否”。相反,对于那些没有自己主见,或是怯于表达自己主见的人,我不敢苟同。
没有自己观点的人,好像大脑没有长在自己的头上,这种人是难以立足的。没有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依赖,个性也就无从谈起。但那些意气用事、睥睨一切的行为与适当的圆滑手段或人称的“老练”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别。
记住,自己这样想,别人不一定也会一样想。别人与你的想法不一致,这是一件幸运的事情。
当然你有权利保留自己的想法。除非事关诚信、道德、是非等重大问题,我建议你永远也不要在别人面前炫耀自己的观点,以免激怒自己的朋友、熟人或是工作同伴。
如果这只是一个普通的观点,你对错的几率对开时,或是别人也是有理由不同于你时,你最好记住一点,自己想的不一定是正确的或最好的。
你应该老练圆滑一点,不要激怒自己的朋友,大家应该互相交流。当你想让别人觉得他们错了的时候,也要有气度让自己承认错误。
圆滑老练是一种商业资产,正确地使用并非是弄虚作假的表现。
除非你认为自己完全正确,并且有足够的证据支持,或是感到别人可以从你的观点中受益。否则绝对不要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人,因为这样做毫无意义,百分之九十九的恼怒情绪,百分之九十九伤人心的言论,都并非因其本身正确与否,而是很多自高自大之人,硬着头皮,不愿意承认一点:用一美元的火药,镇压一分钱的游戏,这是毫无意义的。
其实,每天发生在办公室里的都是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无足轻重。你要么圆滑巧妙地绕过,要么激怒同事。身处江湖之中,圆滑老练,彬彬有礼这是基本素质。勇气引领下的圆滑在化解冲突中所向披靡;没有勇气的圆滑、不愿为有价值的事情挺身而出的圆滑,根本不是自主,而是愚昧透顶。
定律10:工作时间,私事靠边
你可能是一位会计、速记员或是一位普普通通的职员;你的雇主可能是一位通情达理之人,从不对员工的自由有过多的限制,他只是希望你能履行自己的职责。
也许,你有很多亲朋好友,他们的社交能力“很强”,经常在你工作之时拜访你或是在工作行将结束之时找你。而更为常见的是,他们会经常在你工作之际打电话给你。
成功者在工作之际,都是害怕被人打断的,他们会尽量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
在你忙碌之际,一个社交性的电话,不仅对你的工作产生影响,对于雇主而言,亦是如此。要想重回原先的状态并非易事。
我知道一个例子,一位年轻的职员得不到升职,完全是因为他的妻子每天都要打电话给他,并且通话时间总是在一个小时以上。还有一个例子,一位求职者的申请被拒绝,完全是因为他那烦人的亲戚在旁喋喋不休。
当你正在数字的“群山”中跋涉,欲登顶峰之时,或你在做某件限时完成的工作,正在紧张之际,“铃铃铃……”的声音由远而近,你不得不去接这个电话,整个工作进程便被打断了。
若你怯弱,情感深沉,或是过度谦虚,站在雇主面前会双脚发抖,需要有亲朋好友陪伴才不会落荒而逃,这种人决非雇主所需。雇主要的是你,不是你的亲戚,或者朋友。
在工作之时,让你的亲朋好友远离一点,当然偶尔的紧急情况除外。
若你有爱管闲事的朋友,不懂得尊重你的工作,你可以温和而坚定地告诉他,自己在“朝九晚五”这段时间内并非可以随心所欲。
当然,父母、朋友对你很关心,但在你工作期间,他们也没有权利打扰你。除非有紧急的情况,否则频繁的拜访,只会影响你的工作。
如果你与朋友约好一道回家,一定要在工作之后。当你忙碌之时,朋友却在接待室烦躁不安地等你,叫你如何专心工作?
社交生活为一码事,工作为另一码事,不要将之混淆。它们的构成元素是不一样的。想将两者交融,并期望产生好的结果,别说没有,即使有,也不是属于你的。
定律11:人们只买他们需要的东西
至今已有数百万个发明获得专利,而且每年正以数以千计的数字增长。专利局在授予专利权时,只是根据发明本身的新颖程度,不理会其商业价值或是其他价值。
古往今来,不同年龄、性别的人皆有发明。其中一些发明者已经因此获得了财富,但绝大多数的专利却几乎一文不值。许多很有创意的发明,由于缺乏进一步的发展或是利用,也没有给其发明者带来什么。
一项成功的发明有赖于两个因素:一是其商业价值或是其他价值;其二是适当的研发。
很少有发明者或科学家同时兼具商业能力,他们并不晓得如何将自己的创意转化为市场上流通的产品。他们发明了,但不能利用,他们发现了,却不懂如何推广。
虽然有一些伟大的发明是由于机缘巧合诞生的,但绝大多数有价值的专利发明还是由于教育与训练,辅之以不懈研究的结果。单纯的聪慧与独创是不够的。
若你天资聪颖,创造力十足,你就有发明的潜力。而怎么样才能让你的点子付诸实践呢?首先,必须沿着自己制定的路线前进;第二,不要天马行空、漫无边际地创作。另外,还要仔细研究,发现缺陷,看哪里可以做出改进。
将你的点子付诸实践之时,搜索专利记录看之前是否有同样的专利存在。然后低调地查询,看自己的发明是否具有市场前景,再咨询一下有声望的专利律师。你可以把自己的想法完全向律师托出,不用担心他们的职业操守,任何一位值得信赖的专利律师都是不会出卖自己的顾客的。
在获得专利之后,可以联系一些与自己的发明相关的制造公司,你可以出售自己的专利权或是申请获得版权。
记住一点:若你的创新不能用于商业或对社会没有用,这就是没有价值的。要想获得经济上丰厚的回报,就必须能制造出适销的产品。
你可能对自己的发明很有自信,但若你不能让公众意识到其中的功用,你也是难以从中获得名与利的。首先,确信自己发明了世界需要的东西;然后,尽力向别人展示这种发明的价值,并把它交于可以信赖的人,让那些有资金、有能力的人去开发。若你自己没有金钱或敏锐的商业嗅觉,尽量不要自己一人去做。
定律12:送人玫瑰,手有余香
最近有一篇对一位女商人的采访报道让我充满兴趣。这位女商人在很年轻时就已经功成名就了。我对她这些话感触颇深:我总是尽力去帮助别人,我们唯一能留下的东西就是我们赠与的东西。
每个人都有生存的权利,都应该享受自己的劳动果实,还应当存储足够的钱财来使自己在耄耋之年免于危患。但金钱与财富本身只有短暂的价值,无法在未来得以流通,因而进入永恒幸福大门的通行证是身外之物——并非他所拥有的东西,而在于其赠与的东西。
那些功成名就之人、受人爱戴之人、名垂千古之人都有传记,只需加以仔细分析你会发现,他们之所以为世人所称道,并非源于他们所拥有的财富。金钱并不能让一个人变得伟大,金钱本身,如未被开采的矿物一样毫无价值。而是在于他们如何处理财富,确切地说,是他们如何为公益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甚至,那些人之中,为数不少的人拥有的金钱并不是很多。但他们的慷慨度量,他们帮助别人的意愿,他们为了让世界变得更加美好与灿烂的努力,让他们的盛名漂洋过海。他们因自己的赠与而闻名,他们才是真正富有的人,因为他们把自己所拥有的东西存储在永恒银行之中,非但永不贬值,其利息还是绵绵不绝的。
我并非说,一个人应该在商业交易上懒散而不愿盈利。我是说,真正的价值与名声不是商业、金钱本身,因为它们并没有持久的价值,而是来自于对别人的帮助;真正的幸福也并不是因为奢侈与享受,而是源于内心的情感,一种帮助世界变得更好的决心,以及让别人得到幸福之时对自己价值的肯定。
自私自利的商人,或许能控制一个城市的人们或是拥有连锁的银行,但相比于那些把钱用于益己益人的人而言,他却穷得可怜。
有益于世界的人不会被人遗忘。他们不是把自己的财产传给后代,而是留下一份永不贬值的遗产,比那些易碎的纸质钱财拥有更多的价值。这样的人才是真正的富人,他的财富不受动荡的市场变化的影响。
你苦心囤积之物终将离你远去,你所赠与之物将永不消失。
定律13:想与天使为伍,你不能是恶魔
谚语或格言,凝结了古人生存经验与智慧的精髓,值得我们去遵循。但偶尔有一些所谓的“至理名言”却并非如此,比如我在一份主流报纸上看到这样一句格言:
“与那些胜于己的人交朋友。”
可以的话,照做,但实际上你却难以做到。
这种剥离了人与人之间相互吸引与共同爱好的思想的说法,在我看来,完全是一派胡言。
人们都愿意与那些与我们趣味相投的人在一起。并不是说一位大学教授不能与制鞋者成为朋友,仅仅是因为后者比前者就某个问题知道得更多。而是因为,他们在很多方面没有共同之处,难以成为朋友。
正义之人是不会与邪恶之人亲密接触的。正义的人会努力去帮助这些不幸的人。但如果他不洗心革面,或是尝试变作一个善良的人,他便不能与那些善良与正义的人成为朋友。
无论人是否生而平等,每个人在世上得到的机会和权利是不平等的。其实,环境造就犯罪的几率比遗传更大。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在自己树立起良好的品行之前,我们难以逃脱邪恶的魔爪。
民主的平台对每个人发出了善意,这有助于让人们积极拯救世界。但是,不让一个迷恋于古典文学的人与这方面的学者交朋友,这是毫无道理的;同样,要求一些兴趣、志向各异的人一定要成为亲密的朋友,这同样是无稽之谈。我们与那些志趣相投的人友好相处,是基于双方共同的爱好。
因而,若你想拥有优秀的朋友,先让自己变得优秀起来吧;想拥有有能力的朋友,先提升自己的能力吧;想拥有道德高尚的朋友,自己先修行吧。
我希望读者不要误认为我偏袒上层阶级而否定大众,我只是想阐述“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这个道理而已,通俗一点就是:好的与好的一堆,坏的与坏的一摞。
只要立志于成为道德高尚之人,你就有机会成为这样的人,即使你还不能完全做到。
人活于世,必须要有可以共鸣的朋友的相伴。
上帝与自然给了我们选择各自道路的权利。
你就是自己的主人!
定律14:“拿来主义”是个好主意
无论你是铁路公司的拥有者还是工业界的翘楚,是煤车司机还是掘土工人,渺小也好,伟大也罢;成功也好,窘迫也罢,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的一切取得首先归功于你自己的努力,其次,是从别人那里获得的。
但说你的成功是从别人那里获得,并不是说你盗窃了别人的知识,你只是把自己所知的与别人的交换,融合别人的观点,互相切磋,教学相长。
博采众长的过程不仅促使了个人的成功,还推动着人类一切的进步。遁世者于己没用,更是让文明蒙羞。这些人只是一味地索取,却不回报;他们囤积着自己获得的所有,却一毛不拔。
任何行业、工作或是专业,都会有其组织。这些组织的成员可以聚在一起,相互讨论,双方都能从中受益。每个人有所奉献,又有所索取。
孤立割裂之人并非真正之人,博采众长之人方能得其精髓。
外科医生完美的手术操作、抗毒素与挽救生命的血清的发现,都不是由于某个具体个人的熟练技术所实现的,而是归功于一种综合的知识、实验与长久以来得出的经验。医生们互相学习,每人将自己的经验与别人分享。病人并不是限于某个具体的医生,病人不是被某个具体的家庭医生治愈的,而是被他身后所代表的整个群体。
一位杰出的律师赢了一单案子,他在法官面前的陈述无懈可击,看上去这位律师把所有的法律条款与以往的案例都装在他的脑子里了。事实上,开庭之前,这位律师必须要浏览相关的法律书籍,向他的同行咨询;在法庭之上,他知道如何利用别人所知的为自己一方提供有利。吸收了别人的知识,这种吸收造就了他的成功。
一位商人的成功,并不完全依赖于其个人能力,而是因为其有足够的智慧去吸收别人具有的知识;他的业务蒸蒸日上,并非因为其个人的领导,而是由一种集体的智慧与经验所指引。
伟大的发明者可能认为自己发现了全新的事物,事实并非如此。他自己有个原创的视野,在他个人视野的背后,我们也可发现前任的众多的视野的集合。
若想有所作为,博采众长吧。
定律15:梦想的路是一步步走出来的
蒂莫西·E.伯恩斯,新英格兰地区最著名的律师之一,最近成为纽约黑文河—哈特福特铁路公司的副董事长。他在我的班上所作的一篇振奋人心的演讲中提到:“主动出击,将想象付诸行动,让梦想融于工作之中。”
所有的职员可以分为两类:其一是那些主动出击之人,其二是那些不愿出击之人。
这两种人可能都雄心勃勃,都忠于职守,都想出人投地。但只有那些主动出击、深思熟虑之人,才能自愿承担责任,脱颖于那些不愿主动之人,尽管后者拥有更强的能力,有着更丰富的学术与技术知识。
在人生的竞技场上,重要的不是能力与经验,而是我们如何对待自己的天赋,发掘自己的潜能。
工作本身尽管很重要,但若缺乏主动性的支持,最多也只能完成常规的职责。正是这种主动性把人调动起来,用眼去观察、用脑去想、分析、辨别,让自己每个“零件”和谐地工作,推动“机器”完美地工作。
不是每个人的主动性都能达到相同的程度,一些人虽然有能力,但却没有使用它的能力,这实在让人觉得遗憾。
撇去环境因素,若我们立志,大多数人都可以把握自己人生的航向,获得丰厚的回报,步向自己人生的高峰。
据我的经验,我倾向于这样的观点:只要愿意,大多数人都是可以采取主动的。他们之所以不这样做,是因为他们懒惰,不愿意狠下心来,虽然他们还是一如既往地如机器一般工作。
世上有两种懒惰:身体上与心理上。任何一种懒惰都只能通往失败。
那些身体懒惰的人永远也不可能有所作为。而那些身体活跃但心智迟钝之人,亦是难有优势可言。
行动之人,若没有壮志,从一开始就举步维艰,沿途更是如此。而那些空有壮志,没有行动之人,则只能是黄粱一梦。
成功有赖于把让人遐想的壮志付诸行动。若梦想者没有行动之力,那么,即使其梦想是在心智范围之内的伟大创举,亦是竹篮打水一场空。
许多人只顾仰望着苍穹,忘记了原来脚还是要踏着实地的;而另外一些人则低头对地,从不抬眼看看机会的曙光。
定律16:影响大局的往往是一些小事
商店着火了,人们想报警却找不到最近的报警信号箱,因为有人把消防局特制的、上面标着最近报警信号箱位置的卡片当作废纸给扔了,就这样,十五分钟宝贵的救火时间就浪费在了寻找最近的报警箱上。
一位老板在十点钟的时候收到一封电报,要他明天到达另外一个城市。在十点三十分的时候,有一班车从该市出发,如果赶上了这班车,那么这位老板在第二天下午两点可以到达目的地,而如果等下一班车则要在第二天营业结束之时才能到达。但由于电话出现了故障,办公室也没有一个准确的时间表。当这位老板得知这个消息的时候,十点三十分的火车已经开走了。
一户人家客厅地上铺着十几张小地毯,附近也没有水源。某次,妻子因点火柴烧着了衣服,他的丈夫不是用地毯把妻子卷起来灭火,而是跑去找水,留下妻子一个人吓个半死。这位丈夫与很多人一样,遇见突发状况都不知道该如何是好。
一位办公室女职员突然昏了过去,慌乱的同事把她从地上扶起来,抬高她的头,而不是把她放下,并将她的脚微微抬高。一段时间之后,这位女士方才苏醒过来。
由此可见,在类似的紧急情况下,真正懂得该如何处理的人是多么少啊。
约翰尼的喉咙很痛,母亲认为这很严重,但祖母却不这样认为。他们在他身上搽一些药油便了事了,没有去叫医生。实际上,约翰尼得的却是白喉症,几个小时之后,约翰尼就一命呜呼了。
许多人都忽视自己身体的不适征兆,因而错过了去看医生的最佳时机而招来疾病。
身体抱恙之时,就去看医生,自己不要有侥幸心里。
史密斯女士是位速记员。有时,她不知道一些单词如何拼写,便去问自己的同事,他们也是一无所知——但字典就在她伸臂就可得的位置。实际上,只有百分之十的人真正认识到我们日常生活中百分之九十的问题都可以通过查字典解决,其他人都对此不屑一顾。
若一个人像对待自己的胃那样对待一台机器,那么这台机器将在多数情况下出现故障。他走进酒店,点上一道菜,尽管他并不喜欢这味道,认为可能不是很新鲜,但还是吃进肚子。食物中的尸碱可能让他卧病数月。他不会这样对待机器,虽然机动车不是人,但也必须要认真保养。
有多少个心思细腻之人,会在办公室里多备一双袜子、一双鞋子,以防突如其来的暴风雪?
若你的常识不够,自己就去多寻找一点,即使你要为此付出代价。常识比金钱还要重要,在任何市场都更受欢迎。
定律17:换个角度,你会看到不一样的风景
富兰克林·S.霍伊特先生是休顿·米夫林公司教育部门的主管、美国最伟大的出版者之一。他曾在我的课上说,“你必须把自己置身于别人的位置之上,以了解他的观点。”
你有权对自己感兴趣,因为你才是自己命运真正的掌舵者。当然,别人也有他们的权利,若你不尊重他们,你就自挡其路,影响自己前进的脚步。
个性应该得到发扬,但过度地运用则会导致失败。若不能在一定程度上站在别人的立场,我们就不能去评判一个人。
大多数求职者对自己过于关注,而忽视了雇主。他们强调自己的愿望,幻想着让一切条件满足自己的想法。他们过于频繁地使用“我”这个词,就像政治说客一样,在开始演讲之时,喜欢用“我”开头,最后又以“我”结尾。
几年前,一位主流报纸的编辑语带讽刺地说,他不能出版一些演讲者的文稿,因为他们没有使用足够多的“我”这个词。
你是否留意过,日常三言两语的对话之中,“我”这个词就会不由自主地弹出喉咙。诸如“我认为”“我知道”“我感觉”这些话语使用的频率是非常之高的。当然,你有权利去思考、了解、感知。但你所想、所思、所感若不能与别人的所思、所想、所感和谐,其价值亦是不大。
一人的想法不保险,集思广益才是正道。在这个世上,许多伟大的成就都是经验的结果,这其中也包含着别人的成果,所以要吸收别人的观点与知识。
伟大之人运用自己所能掌握的知识,把大众的知识融入自己的能力之中,创造出对大众有益的事情。
没有任何一位商业巨头能够独自成功。在他周围,环绕着许多能干的顾问,尽管由他作出最后的决定,投下关键的一票,但他所说与所做的也并非纯粹是自己的观点,他综合别人的意见,并有能力去运用别人所知的,与自己的见解相融合。
我并非说,你应该将自己的个性束之高阁,不应主动去思考与行动。我说的是,当你初涉商界,你在别人手下工作或是在别人的帮助之下工作会更为保险,这比起你独来独往,只是依靠自己的经验支持自己要强得多。
若你想顺利地走向成功,最好还是学学尾随别人吧。
定律18:有修养的人总是对别人怀着永恒的尊重
“教养”一词在字典上的定义是“通过教育、自律等行为来不断提高自己;一种具有教养的状态;在行为与品味上的高贵优雅的状态。”
教养,就如所有其他美好的事物一样,可能被过度发展或是强调;或是占据着一个原不属于自己的位置。更有甚者,有些人甚至将之发展到令人觉得滑稽荒唐的地步。
许多处于所谓有教养阶级的人,为了表现得高贵而显得不自然。他们自囿于教养的神殿,却忘记了,教养本身是毫无价值的。真正的教养是体现在性格上,而非外在的亮丽的衣物上。
还有不少一味埋头啃书的人与稍微接受了一点教育的人,因为过分注重自己的优雅与否,而牺牲了自己的个性。他们认为,只有拼命粉饰了自己的瑕疵,只有把自己置离地面,才能俯视比自己优秀的人与物,殊不知,人活在尘世,就要有点世俗气。
任何一种教养,或者教育的外在表现,无论是真是幻,若不能切合自己的内在品行,不能代表自己真正的成就,就是毫无价值的。如果我们只是单纯地记忆或堆积书本上的知识,而不能把它们真正融入我们的生命或血液中,那这样的教育或者教养便没有任何意义。
本真的人是自然的,杰出之人更是如此,无论是否接受过教育,他们首先是自然的,然后才变得有教养。他们的优雅是品行的自然流露,而不是涂在表面的清漆。实际上,真正有教养的人从不会自认为自己有教养,也不会炫耀自己受过多么高等的教育。他们身上彰显的是自己刚毅果敢的气质;他们运用自己的知识服务社会。无论他们是老师、商人或是掘土者,都是如此。他们并非住在封闭的高墙大院里,而是与世界融洽和睦;虽然他们从不完全融入世俗,却清楚地认识到自己所处的环境。
培养修养并不像治病吃药或穿上礼服那样表面化,这只是遮住真实的一个虚假的外表而已。真正的教养与修养是源于内而形于外的。他们在人生中不断把握机会,对别人怀着永恒的尊重,心怀着对造福人类的情感永不熄灭。
教育与良好的环境有助于让人变得有教养,但两者本身却都不能让人增添教养。
也许,在今日约有一半所谓的有教养之人,却是死气沉沉的,没有一丝生气。他们自命不凡,对何为教养一无所知。表面上,他们是翩翩君子,但却把教养放在一个没有坚实基础、难以触及的塔顶上。
不要徒然地让自己变得有教养,不要刻意让自己变得文质彬彬。不论你是大学教授、杂货店销售员抑或是擦鞋者,都不要时时念着教养,只要不断提升自己,只要不断让自己做到最好,教养就会不期而至。
定律19:不要像时钟一样机械地转动
成功人士与平庸人士的一个重要区别就是,前者有自己的判断力,而后者则是机械地采取行动,做着自己被告知的事情,就像时钟一样需要让人拨转和上紧发条。
一个大企业的老板要求一个部门主管向顾客发催促函。老板的本意是针对那些不能履行义务的顾客,而盛怒之下的老板却说成了所有的顾客。
主管则完全照做。
结果是,超过五十个忠诚的顾客表示抗议,甚至还有一些与公司断绝了商业往来。
公司因此至少损失了二十万美元的生意。
主管只是做了自己被要求做的事情。从技术上来讲,他作为一个忠诚的员工是应该受到表扬的。但他没有停下来想一下,没有分析一下具体的情况。他没有意识到老板的这个命令是在气头上下的;他没有与公司的其他员工商量;他没有在老板恢复理智之后再次询问此事。他只是盲目地执行了。当然,老板不能责怪主管,因为整件事是他的错。但如果主管有自己的分辨能力,若他真切地感受到自己肩上的责任,他就不会盲从了。
这位主管仍在原位,工资也是一样,但也没有什么升职的机会。他是值得信赖的,又是难以被信赖的。用今天的眼光,他就是一台全自动机器,只要一按键,就会活动起来,这个过程没有经过大脑、没有经过判断,仅此而已。
服从命令及忠诚是值得赞扬的,但那些不加思考就领命,然后机械式地执行的人,实际上比标刻时间却又对时间无所作为的钟表还要死板。这种从不思考而一味盲从的人,不但难以在商界有所成就,在人生的大舞台上,也难有什么作为。
那些处于领先地位之人皆为主动出击之人。他们愿意与自己的朋友商量,愿意获得别人的建议;在借鉴别人经验的基础上,他独立思考解决自己的问题。他是自己的终极“法官”,运用自己的判断来指引自己人生的航向。在与周围人的交往中,他不断发展自己的心智,让自己的判断成为自己安全前进的指引。
定律20:靠得住的除了自己,还有别人
我不愿用显微镜仔细检查每个人的个性。
我看不起那些惯于屈膝谄媚之人,还有那些总爱躲在自己的阴影之下,与人讲话时总爱窃窃私语的人。
这个世界崇尚坚强的人,崇尚顶天立地的人,崇尚通过努力获取自己应得的成功的人。而对于那些没有自己主见、因为过于懒惰而不愿去独立思考之人,则不会给予尊重。
但并不是所有的情况下,独立自主都值得赞许,甚至有时也是一大祸根。就如所有美好的事物一样,运用不当,也会产生反面的作用。没有一定技巧的辅助及对别人权利的认同,独立自主便成了刚愎自用,这种情况下,它堪比致命的毒药与双刃剑,伤人伤己!
自大自负之人对自己过分地迷恋,这叫刚愎自用。他们文饰自己的缺点,夸大自己的优点;他们到处逞能,藐视世人。
刚愎自用之人看不到与别人的相互联系,必定遭遇失败。
每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如果一个人有能力以一己之力调动众人之伟力,他就可以带领军队或是治理一个国家。若一人刚愎自用,不愿承认别人的能力,即使他再有能力,这种能力也是压在脖子上的重担,最终被压垮的是自己。
在相互依赖之下的自主,才能有所斩获。
但凡有所成就的人都知道,若没有别人的帮助,他们很难出人投地。他们主动发现并合理利用别人的能力,他们尊重别人的能力但从不卑躬屈膝。
即使是功勋卓著的常胜将军,在他运筹帷幄叱咤风云的表象之下,还是依赖于他的部下与士兵的。除非出现了紧急情况,他发出任何命令之前,都要与部下商议,因为,部下有可能在某一方面比他知道得多,军事专家的建议更是不可忽略的。
当别人在某些事情上比我们知道得多时,我们应当向其学习。交流经验互通有无,才是真正有所价值的自主。而刚愎自用的各种所谓的“自主”都是虚假表象,也是极为危险的仿效。
刚愎自用者,傻瓜也;全然依赖他人者,愚痴也;既自主又善于取人所长的人才能走向成功。
定律21:如果你不知道怎样结束,就不要急于开始
制造功率强大的火车头的工程师必须知道如何启动与刹车。若不知道如何刹车,或是在紧急时候无法这样做,那么其所有的工程知识,实际上也是没有价值的。没有人会想坐他设计的车。
成功之人知道如何开始、继续和停止。
在人生的高速路上,可见数以千计的年轻人和老人,他们曾经都怀揣着远大的志向。他们在彼时是聪明、身手敏捷与富于创造性的,时刻想着主动出击。他们拥有成功的一切特质,但却缺乏一个重要因素:他们知道如何开始,却不知道该何时停止。他们可以把蒸汽压在气泵里,却不能将其关闭。在晴天时,他们得心应手,在阳光普照的日子里,他们一帆风顺;但当雾气缭绕,夜静黢黑之时,他们却不能顺着灯的指引,绕过岩石暗礁。他们在阳光之下,平平安安;在暴风雨之时,却是危机四伏。
某天晚上,我去参加一个讲座。演讲者魅力四射,富于激情,演讲的内容完全基于事实。在一开始,他的演讲让台下的观众如痴如醉,随着他的演讲内容时笑时哭。他的开场白十分出色,但他不知道如何结束。演讲持续了一个多小时,不断地在重复。而台下的观众早已疲惫不堪,陆续地退出演讲大厅,所记得的东西甚少。这一切的原因归咎于他不知道如何适可而止。
成千上万之人在初涉商界之时,前程无比光明。有时,他们的事业在一开始就有丰厚的回报。在胜利的喜悦之中,他们忘记了要如何应对未来的风云变幻。他们就像那些在天晴之时不去修补屋顶的人,觉得下雨好像是件很遥远的事情。
好的开始是远远不够的。
单纯的熟练不足以建立起长久的成功。
你无法总能正确地预测未来或是看清前路的每个障碍。但若你不未雨绸缪,当风暴来袭,你将惊慌失措,难以抵挡。
许多原本成功的人之所以失败,这是因为他们不知道何时应该减少开支;因为一间工厂赚了两万五千美元,他们就多建两三间工厂。他们知道如何开始,就是不知道何时该刹车。
许多销售员之所以失去顾客,不是因为他们不能很好地推销商品,也不是因为对贸易一无所知,而是因为他们说得太多了——先把顾客说进了购买的思维框架里,然后又把他们给说出去了。
当你不知道该如何说之时,那就保持沉默。
在学习口若悬河之时,也要明白何时应该缄默不语。
既要懂得如何开始,也要知道怎样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