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没有太早和太晚,一切都刚刚好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3章 人生,不过是一条长大的路途

漫漫人生路,只有起点,没有终点,错综复杂的是途中一个又一个的十字路口。选择,有时是一种折磨,让我们驻足忧虑;有时也是一种享受,磨砺生命,而后绚烂。

你先吃哪颗葡萄

我只愿意凭着这一点灵感的相通,时时带给彼此以慰藉,像流星的光辉,照耀我疲惫的梦寐,永远存一个安慰,纵然在别离的时候。

——朱生豪

人生或短或长,都会在很多时候面临很多选择,有的是经过慎重考虑的,有的是在不经意间做出的。往往,多数的成与败、对与错,甚至生与死,都在于一念之间的想法。但是,其结果却可以重塑一个人,或者毁灭一个人。这就是选择的重要性。

唐太宗李世民的长子因生于太极宫承乾殿,故以此殿为名,取名“承乾”,隐含承继皇业,总领乾坤之意。

幼年时期的李承乾聪明可爱,深得李世民的喜爱。唐太宗即位后立为皇太子,时年八岁。他由长孙皇后亲自挑选的唐朝大儒张谏之教授其艺,大家对之寄以厚望。后太上皇去世,太宗守孝期间,李承乾第一次掌管朝政,表现甚好,大臣们有口皆碑,如史书云“颇识大体”,“颇能听断”。于是太宗对他的表现更加欣赏。从此以后,凡是太宗离开长安时,都让太子监国。

李承乾少有足疾,久而久之太宗对其的宠爱多多少少有所转移,对四子李泰格外亲近,这使得李泰萌生了夺东宫之心。李承乾怕因此被废,寝食难安,终于在贞观十七年(643),与汉王李元昌、侯君集、李安俨、杜荷(杜如晦之子)、赵节(长广公主之子)等密谋了自保计划。

谁知计划尚未实行就被告发。李世民废其太子位,曰朽木不可雕,贬为庶人,流放三千里至黔州。李承乾两年后便抑郁而死。

前半生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群臣为其排忧,母后为其铺路。连他自己都认为:亲信已为我扫平了障碍,父王已为我打下了江山,金银粮食堆满了国仓,大统盛世呈现于我,何愁之有?然而上天给了他一切,却没有给他守住这一切的本领。不思进取,得过且过,就会被后起之秀所淘汰;患得患失,斤斤计较,那将在追名逐利中越走越累;道德泯灭,心生邪念,那将会因一念之差偏离为人之道。不懂得做人立世的根本,不懂得一念之间的成败,令他在安乐窝中衰亡。这种衰亡不仅仅是肉体上的死去,更是精神上的毁灭。

钱钟书先生在《围城》中讲过一个十分有趣的故事:天下有两种人。譬如面前放着一串葡萄,一种人把最甜的挑出来先吃,可他马上就会觉得之后的葡萄越来越差,他的心情也越来越郁闷;另一种人把最甜的留到最后再吃,但他同样不快乐,因为他认为每次吃到的那颗都是吃剩下的葡萄中最坏的。

原因在于,第一种人只有回忆,他常用以前的东西来衡量现在,所以不快乐;第二种人刚好与之相反,所以自然也不会快乐。

所以说,我们选择了怎样的生活态度,就决定了我们会有怎样的生活。但是如果换一种思维看问题,我已经吃到了最好的葡萄,有什么好后悔的;我留下的葡萄和以前相比都是最棒的,又为什么要不开心呢?

很多时候,物质的贫乏或丰裕并不能影响一个人的幸福,造成心理障碍的,是我们选择和放弃的心境。一味沉浸在旧事中,痛苦必然会占据整个心灵。

一位有着多年临床经验的精神病医生,凭借其一生的学识和实践,撰写了一本心理学专著,其中谈到了很多病情的治疗。

著作出版没多久,他便被请去一所大学演讲。面对台下数千名听众,他拿出了这本厚厚的著作,若有所思地说:“这本书有一千多页,里面涉及的治疗方法有三千多种,药物有一万多样。但所有的内容,归纳起来只有四个字。”

话音刚落,台下一片哗然,大家面面相觑。只见这位老医生不慌不忙地转过身去,在黑板上写下了四个字:“如果,下次。”

医生说,造成自己精神消耗和折磨的莫不是“如果”这两个字,“如果我考进了大学”、“如果当年我没有放弃对她的追求”、“如果我当年能换一项工作”……

医治方法有数千种,但最终的办法只有一样,就是把“如果”改成“下次”,“下次我有机会再去进修”、“下次我不会放弃所爱的人”……

漫漫人生路中,每个人遇到各种苦难或厄运的机率是相同的,不同的是各自对待困境的态度。当我们遭遇人生的困境时,外因有时的确是一个充分的条件,但内因才是起主导作用的。当困境的泥土无情地扑面而来,与其悽惨地嚎叫,抱怨命运的不公或是渴望他人的怜悯和帮助,不如将泥土抖掉踩在脚下,学会自己拯救自己。

这是一段摘自心理网站的话,让我们互相取暖,并共同学习:“我想努力去拥有完整的生活,用一种对自己负责的态度来利用易逝的时间,并用坚强的意志来坚守对自己的承诺和期待。只有自己能激发改变生活的力量,这种力量会带给我前所未有的勇气和决断能力,继而把自己推向正确的方向。我在主宰自己的生活,也在利用我独一无二的天分来改良这个世界——而这一切,只在一念之间。”

你可以跨过去,也可以停下来

所有你乐于挥霍的时间都不能算作是浪费。

——约翰·列侬

一位外科医生,一个定律,向世人揭示了这样的道理:一个人所取得的成就大小往往与他所遇到的困难程度成正比。这位医生叫阿费烈德,这种现象被称为“跨栏定律”。

一次,阿费烈德在外科解剖尸体时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那些患病器官并不像人们想的那么衰弱不堪。相反,它们所呈现出的代谢甚至比正常器官机能的更强。从医学的角度进行分析,阿费烈德认为患病器官因为和病毒作斗争而使器官的功能不断增强。假如有两只相同的器官,当其中一只器官死亡后,另一只就会努力承担起全部的责任,从而使健全的器官变得强壮起来。

后来,他在去一所美术学校给学生体检时意外发现,这些艺术生的视力大都比正常人的水平差一些,有的甚至还是色盲。这引起了阿费烈德强烈的兴趣。他对艺术院校的教授进行走访调研,而最终的结果与他的预测完全相同:一些颇有成就的教授之所以走上艺术道路,大都是受了生理缺陷的“刺激”。这些缺陷没有阻止他们,反而促进他们走上了艺术的道路。

阿费烈德认为这就是病理现象在社会现实中的重复,可以延伸到更广泛的层面上。这种情况就像在人们面前竖起的栏,栏越高,往往人跳得也就越高。他把这种现象称之为“跨栏定律”。

实际上,阿费烈德的“跨栏定律”可以在自然界和生活中的很多方面得到体现:鲨鱼没有鱼鳔,所以它只能无休止地游动,而恰是这种永不停息的游动使它成为了海中霸王;人类社会中,盲人的听觉、触觉、嗅觉都要比一般人灵敏;失去双臂的人的平衡感更强,双脚更灵巧。所有这一切,仿佛都是上帝安排好的,如果你不缺少这些,你就无法得到它们。

在人生漫漫征途中,每当我们横遇一个个架起的栏时,就存在着一个选择:是跨过去,还是停下来?回望来时路,若稍加留意便能发现,很多时候我们不是跌倒在自己的缺陷上或是最艰难的时候,而是跌倒在自己的优势上或是终点前。因为,缺陷和困厄往往能给我们以警醒,而优势和最后一刻的欣喜却常常使我们忘乎所以。

倒在终点前,就等于从未开始过,世上可惜之事莫过于此。正所谓“行百里者半九十”,越接近终点就越难走好。我们是选择再咬牙跨过最后的一里,还是就此停下来松懈动摇,这是决定每一个人人生之路的主要因素所在。

20世纪60年代,在田径体育界有一位叱咤风云的人物,他曾多次打破世界纪录,是当时赫赫有名的运动员之一。因此,他也顺理成章地被选为罗马奥运会的参赛选手,参加110米跨栏比赛。他就是耶士·琼斯。

这次比赛被外界宣称为“最没有悬念的赛事”。几乎全世界的人都认为琼斯能够轻松赢得金牌,甚至还有媒体为他提前颁奖。然而,世界上的事就是如此戏剧化。让所有人大跌眼镜的是,琼斯因为踢到了一个跨栏而没有得到金牌,只得了个第三名。

这对琼斯简直是个天大的打击,以至于奥运会结束后很久,备受抨击的琼斯仍然很颓废。在充满沮丧的日子里,一个想法不断地冒出来:“我是不是该退役了?”琼斯深知,要再过四年才会有奥运会,才有洗刷“耻辱”的机会;而这漫长的四年,自己又何必再承受那些漫无天日的艰苦训练呢?退出体坛,谋求其他方面的发展似乎成为了琼斯唯一合理的出路,而这样的选择也是当时很多人一致赞成的。

但是,耶士·琼斯终究没有放弃自己一生追求的东西,他又开始了训练,一天3个小时,一个星期7天。就这样,琼斯的身影在以后几年里的田径赛场上一次又一次地出现。

1964年2月,纽约麦迪逊广场花园,琼斯参加了自己职业生涯中的最后一场比赛。几万双眼睛都盯着他。结果琼斯赢了,且平了自己所创的最高纪录。

当比赛成绩在场上公示出来后,琼斯走回跑道上,向现场几万名观众鞠躬致谢。就在这时,全场起立致敬,琼斯感动得流下泪来,很多观众也流下眼泪。

也许,爱他的人,是因为这个曾经“失败”的人仍能继续坚持,跨过人生的栏坎。同年,琼斯参加了东京奥运会,在110米栏赛中跑出13.6秒的成绩,赢得了金牌。

琼斯的成功,关键在于他的选择:跌倒后,爬起来,再跨过。他没有在心理上首先投降,没有被挫折所击倒,反而爆发出了更大的能量。人生也同样如此。当我们横遭困厄时,坚持什么,放弃什么,要仔细地想一下,然后再做出相应的调整,不能轻易放弃或改弦易辙。那些举棋不定的做法,看似聪明实则是愚笨的选择。

人生长路从来就不是一条坦途,其中总会有一些大大小小的“栏杆”挡住去路。面对这些栏坎,有人选择绕道而行,而有人则会不断积蓄力量,跨过栏杆,朝目标继续前进。

选择前者的人,虽然当时好像走得很顺利,却没有意识到自己离初定的目标已经越来越远。当一座大山再次挡在面前而再你也无路可退时,才会发现,自己是那么渺小。因为没有平时的积累,面对困难,你只能束手无策。选择后者的人,当困难把他们逼到一个狭小的角落里时,他们不逃避、不退缩,战胜了挡在面前看似高不可攀的“栏”,而这根栏也将变成助他们腾飞的起点。

那一声长长的叹息

你学过的每一样东西,你遭受的每一次苦难,都会在你一生中的某个时候派上用场。

——菲茨杰拉德《离岸》

人生之路漫长而遥远,我们经常说做事情要坚持到底。但是,当我们已经意识到越走越黑的时候,继续埋头坚持,往往只会事倍功半,落得个费力不讨好的下场,就像下面这则寓言故事中的老牛一样:

有一头老牛,在主人家年复一年地耕地、拉车,任劳任怨,几乎成为家里的“壮劳力”。因此,主人对这头牛的感情也很深。

这年夏天,老牛终于病倒了。主人很难过。为此,他每天专门腾出一段时间来照料老牛。在主人的悉心料理下,老牛的病情有所好转。

老牛对主人充满了感激,看到主人自己干活着实不忍,于是,虽然整个身子还很沉,但它仍然鼓足了全身的力气,拼命拉了一天的犁。

这让主人欢喜万分,以为老牛的病终于好了。可实际上,没有完全好利索的老牛经过一天的拉犁,病情一下又加重了,它几乎站都站不住了。但当它看到主人欣喜的表情时,老牛也非常欣慰。为了给主人分担辛苦,第二天一早,老牛又坚持着拉了一天犁。

傍晚回来,老牛看到主人的脸上没有了那么多的欢喜,反而有些冷漠和怀疑。的确,主人的心里开始打鼓:这个老牛病好得这么快?之前是不是为了偷懒,所以装病!

为了证实自己的想法,主人决定让病牛继续拉犁。尽管病情又恶化了许多,但是老牛为了不让自己勤劳一生的美名毁于一旦,所以还是咬紧牙关拼尽余力坚持了一天。

这让主人觉得自己的疑虑是对的:这老家伙果然是装病!幸好我聪明,早早识破了!于是他加重了老牛的劳动量,而此时的老牛已经病得非常严重了。为了保存最后一点体力,它不再想更多的事情,只是一味地坚持,坚持。

到了第七天,老牛终于坚持不住了,倒下了就再也没起来!

可是主人却毫不同情:“像这种东西,死了才好!”

老牛的悲哀就在于它只知道一味坚持,而缺少抬头看清方向的智慧,没有真正理解主人的想法。它以为只要能吃得了苦,就是对主人的报答和忠诚,没有功劳也有苦劳啊!其实能吃苦只是最基本的要求,更重要的是要懂得坚持正确的方向。

人生亦如此,不能没有追求,所谓“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寒苦来”。历尽千辛万苦的获得才值得珍惜,苦尽甘来的喜悦才经得起细细品味;但同时,人生也不能没有“退步”,有限的生命难以承受太多“撞南墙”和“跑黑道”,我们不可能永远负重前行。

所以,适当退让、学会放弃是一种洒脱和学问,更体现了一种豁达和领悟。学会放弃,就是学会选择。选择就是审时度势,扬长避短,把握时机。明智的选择远远优于盲目的执着。这是一种需要果断和胆识来支撑的远见,只有看得到更长远道路的人,才会懂得适时放弃,才能实现最初的梦想。

几年前,央视有一档综艺节目叫《开心辞典》,因为增长知识和轻松幽默的风格深受广大观众喜爱。主持人总是面带微笑地问选手“继续吗?”如果继续就有两种结果,一个是成功,接着往前进;一个是失败,退回到原来的起点。总共有12道题,很多选手都选择一路继续,但极少有人能答对全部问题。不少人都是因为一次失误,而从第8或9题上返回到了从前的点数。

这期节目上,有一个选手很幸运,一路答到了第9道题。当他把自己所有设定的家庭梦想都实现后,主持人照例问:“继续吗?”

“不。”他说,“我放弃。”

话音刚落,很多观众都愣了,随即发出些许叹息声。主持人一时间也有点没反应过来。从节目开播以来,很少有人选择放弃。要知道,这是在全国电视观众面前播出啊,失败或成功都可以理解,但放弃也许就会被赋予另一层涵义了。

主持人追问了下:“真的放弃吗?”一连问了三次。

坐在对面的选手没有丝毫犹豫,点了点头。“不后悔?”“不后悔,因为我已经实现了来时给自己设定的梦想。”

最终,他只答了9道题,没有接着冲向完美的第12题,但他很满足,他说因为人生有许多时候是必须学会选择放弃的。

另一个男主持人问他:“如果将来你的孩子长大后问你:‘爸爸,那天在《开心辞典》你为什么放弃了?’你会怎么说?”

这个选手回答道:“我会告诉他,人生并不一定非要走到最高点。”

主持人继续又问了一句:“那你的孩子如果问,我以后考80分就满足了你怎么说?”

他笑着说:“如果他觉得高兴,如果他付出自己应该付出的努力,那么我认同。”这时,全场观众都为这名懂得坚持与放弃的“智慧型”选手而鼓掌。

无疑,坚持什么,何时坚持,都是人生重大的选择题。正所谓“两弊相衡取其轻,两利相权取其重。”选准目标后自然要锲而不舍,但若目标不适,发现走进了死胡同,面对绝境,怎样的坚持才算是对?与其徒劳无功,蹉跎岁月,不如选择放弃,“见异思迁”。君不见,班超投笔从戎,鲁迅弃医学文,都是放弃与坚持的辩证统一。可见,如能审时度势,把握时机,放弃既是一种理性的表现,也不失为一种豁达之举。

适时地放弃,不是毫无主见、随波逐流、懒惰畏惧的代名词,而是把人生“拉长”来看之后,寻求主动、积极进取的处事智慧。学会了放弃,也就学会了争取;懂得选择,才会在人生征途上走得更远。

不是所有的事情都需要理由

你走,我不送你;你来,无论多大风多大雨,我要去接你。

——梁实秋

一场洪水,一个幸福的三口之家,最后夫妻两人获救,8岁的儿子被洪魔无情地带走了。

舆论四起:如果只能救活一个人,究竟是该救妻子还是救孩子?爱人和孩子哪一个更重要?记者深入当地找到了那个男人。这是一个蜗居在山脚下的小村落,被洪水袭击得惨不忍睹。记者通过走访了解到,起初村里很多人对这个不幸的家庭都表示同情,纷纷前来安慰这对年轻的夫妇。但事情似乎渐渐发生了变化,有些人开始对那个男人的选择产生了疑问:在突如其来的洪水面前,丈夫选择首先去挽救妻子的生命,而放弃了他们的儿子。“即使两人感情再好,难道孩子在灾难来临的时候就应该成为被舍弃的对象吗?”指责的声音到处都是,但事实的真相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洪水冲过来的时候,根本来不及让我有任何过多的想法,妻子就在我身边,我们都不想失去对方,于是我就抓住她拼命地往山坡上游。而当我返回去的时候,儿子已经不见了。”男人又一次哽咽。

这时记者明白了,不是父亲不想救儿子,也并非丈夫眼里只有妻子,而是在当时的情况下,他只能拼劲全力去抓住离他最近的妻子。面对不可抗衡的洪水,这个男人根本没有选择。他是一个深爱着妻子的丈夫,也是一个视儿子为至宝的父亲。只是在当时,他唯一可以做到的,就是紧紧抓住离自己最近的妻子。如果他像人们所说的那样,经过考虑经过思想斗争,放弃妻子而游向更远的孩子,可能最后一个也救不上来。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过高的奢望和不切实际的目标,对我们来说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只有抓住离你最近的目标,才有可能体现效率的价值。这就好比登山,必须抓牢身边的那块石头,借此一步一步往上爬。我们在遇到行不通的路程时就退回来,以重新寻找更合适的位置,抓牢着力点再继续前进。就像卡耐基曾经说过的:“最重要的不是一直去遥望远方模糊的风景,而是着眼于手边清晰的目标。”

其实,生活本就错综复杂,很多时候我们面临的只有舍与得的取舍,矛盾而残酷,却必须选择,比如故事中的救大还是救小,比如梦想和现实,比如精神和物质。梦想有远有近,只有离我们最近的那个梦想才是最现实的。目标有远有近,但着眼于最近的那一个,才能让我们的付出体现出价值。尤其是在如今这个更加开放自由、充满了更多机遇的时代,面对满世界的选择,所有人都跃跃欲试。随之而来的,自然是或欣喜,或抱怨,或抑郁,或失常……所以我们应该懂得:鱼与熊掌的选择在某种程度上就注定了残酷,只有足够冷静和理智,方可长远。

素有“世界第一交响乐团”美誉的德国柏林爱乐乐团,不知被世界多少音乐大家奉为圣殿。人们都以能够登上柏林爱乐乐团的舞台为毕生的荣耀。

1992年,柏林爱乐乐团向英国一位著名指挥家发出邀请,然而,出乎所有人的意料,这位指挥家拒绝了。他告诉人们:“柏林爱乐乐团以演奏古典音乐闻名于世,但我对古典音乐的理解还不够透彻。如果我担任首席指挥,恐怕非但不能带领乐团迈上一个新台阶,反而会起到负面作用。机会虽然好,但是我现在还没有能力去把握,所以这次,我选择放弃。”这位指挥家名叫西蒙·拉特尔。

拉特尔的一番话瞬间掀起舆论的波涛,有人钦佩他的自知,有人说他清高。实际上,拉特尔的拒绝并不意味着他不想担任乐团首席指挥一职。在谢绝邀请后,他一直在努力钻研,直到他对古典音乐的透彻理解震撼了世人,直到他对古典音乐的精湛指挥一次又一次令听众倾倒,直到2002年柏林爱乐乐团再次向他抛出了橄榄枝。

这一次,拉特尔没有丝毫犹豫,当即接受了邀请。他收下聘书的时候,感慨良深地说:“谢谢柏林爱乐对我的厚爱,更谢谢他们十年后的再次相邀。现在,我正式接受邀请,因为此时的我已经具备了担任首席指挥的实力。”事实证明,拉特尔加盟后,柏林爱乐乐团创造了演奏史上一个又一个奇迹。

拉特尔前一次的放弃是一种明智,后一次的接受是一种务实;正是有了前一次选择时的残酷,才成就了日后更高的台阶。只有暂时放弃,才能超越自己,给自己激励,腾出空间和时间去接纳或学习其他更多、更好的东西,最终获得更大的成绩。所以,当我们还没有实力去采摘那些高处之物时,无论有多么渴望多么需要,但客观条件尚未成熟,那么就必须选择暂时的放弃,然后通过务实的途径,去追求事物的本质。等我们长高了,自然会有更多的收获。

这个世界上有太多“燕雀安知鸿鹄之志”的壮志难酬之人,他们未达成理想的原因无外乎是眼高手低,好高骛远,忽略了离自己最近的可为之事。若我们对人生有着长远的认识与规划,便能忍受得住眼前必要抉择时的残酷,从最近的目标开始,把繁重的过程简单化。如此,我们才有可能顺着人生陡峭的崖壁一步一步攀上高峰。

成为最好的自己

人们内心深处,总有一个乡村人般的灵魂。我愿意在这样的地方培育出感性之树,让它在这里长到枝繁叶茂。

——原研哉

处在这样一个飞速进步、信息爆炸的时代,正确的选择有时候比努力更重要。要想做出些成绩,首先就要了解自己的长处,找到能发挥自己优势的最佳位置,然后才能制定出正确的方向和目标。

经营自己的长处,就能使人生增值;反之,则会贬值。正如富兰克林所说的:“宝贝放错了地方便是废物。”甚至可以说,一个人的成功不完全是因为改变了自身的缺点,而是能把自己的长处发挥到最大程度。

英国著名诗人济慈本来是医科出身,一个偶然的机会,他发现自己竟然那么着迷于诗歌,并且在初试手笔时便得到了肯定。于是,济慈当机立断,把自己的整个生命投入到诗歌创作当中。虽然这位年轻的诗人在世仅有短短二十几年,但他所创作的许多不朽诗篇却永远为人们所传颂。

一代导师马克思在年轻的时候,最大的梦想是有朝一日能成为一名浪漫的诗人。为此,他曾努力创作过一些诗歌。但在接下来更深一步的创作中,他很快发现自己并不十分擅长写东西,便毅然放弃了做诗人的梦想,转到社会研究上去了。

我们如今可以试想,倘若这两人都不能正确地认识自己,不善于经营自己的长处,结果又会怎样呢?也许英国至多不过增加了一位蹩脚的医生,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则肯定要失去一颗最耀眼的明星。

美国著名成人教育家戴尔·卡耐基说:“每一个人都应该努力根据自己的特点,如环境、条件、才能、素质、兴趣等来设计自己,确定进攻方向,量力而行。”有些人把时间用于追逐并非真正适合自己的工作,频繁更换,除了拥有了太多的试用期之外,几乎一无所获。因为一旦站错了位置,就会极大地浪费自己的潜力资源。

其实,与其埋怨或坐等机会,不如全面分析自己想做什么、能做什么,社会需要什么,找出最佳结合点。有时,改变一种思维模式,兴许就会有完全不一样的境况。就像皮尔·卡丹曾经对他的员工说:“如果你能真正地钉好一枚纽扣,这应该比你缝制出一件粗制的衣服更有价值。”

爱因斯坦在20世纪50年代曾收到一封信,内容是以色列政府诚意拥戴他为以色列总统。

令众人没想到的是,爱因斯坦当即谢绝了。他说:“我整个一生都在同客观物质打交道,因而既缺乏天生的才智,又缺乏经验来处理行政事务及公正地对待别人。所以,本人不适合担当如此重任。”

法国前首相梅杰47岁就荣登首相宝座,这在当时引起了外界不小的关注。人们对这位近百年来法国最年轻首相的经历颇感兴趣,却意外发现,梅杰年轻时并没有什么突出表现,甚至在中学时还曾因成绩不好而被劝退。后来在投考公共汽车售票员时,他又因心算成绩太差而未被录取。

对此,有人发出质疑:“一个连售票员都不能胜任的人,怎么能当首相?”

梅杰不带任何情绪,和气却坚定地回答:“我的数学能力是差一些,但我自己的长处恰好能在做首相时发挥到最好。首相不是售票员,用不着心算。”

人生的诀窍就在于经营自己的长处,扬长避短才能让宝贵的时间得到利用,在相同的情况下拓展生命的长度。用自己最不擅长的“短板”去硬碰他人的“看家本领”,即使再喜欢,其结果大概也能预料到了。只有投入到自己所擅长的项目之中,专精悟透,才有可能凭借无限的潜能和热情,最终收获成功。

有一年,日本精工株式会社在纽约雇佣了一个美国人当门卫。这个小伙子精明、干练,在短短的时间里便显示出与众不同的能力,连社长都注意到了这个普通的小门卫。

经过内部商议,很多中层领导都觉得让这样一个人只做门卫,实在是太可惜了。于是,社长把这个美国小伙子叫到他的办公室,对他说:“虽然你来的时间不长,但你的表现已经充分显示了你的能力,得到了大家的认可。现在,我想提升你为办事员,当然你的一切福利待遇也会相应增加。不知你的想法如何?”

面对这样一个在很多人看来是天大喜讯的消息,小伙子的脸上并没有过喜的表情,相反他很沉默。过了一会儿他才说:“难道我做错什么事情了吗?来此之前,我干守卫已经有10个年头了,公司为什么要把我宝贵的经验一笔勾销,让我去面对一个完全陌生的领域?我认为这是对我的侮辱!”

通过进一步交流社长才得知,并非是小伙子不喜欢更高的职位和更多的薪水,只是他清醒地认识到门卫的工作才是自己最擅长的,也是最适合自己的。所以,他理智地主动拒绝了升迁的机会,找准了自己的定位。

每个人的工作定位和社会角色都不尽相同,但人贵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擅长干什么,不擅长干什么。正如比尔·盖茨所说:“知道自己究竟想做什么、究竟能做什么,是成功的两大关键。”

或许你一面对大量纷繁复杂的数字就头昏脑涨,但你却有天生的绘画才能;也许你和爱因斯坦一样只能制作“世界上最糟糕的小凳子”,但你却有一副动人的歌喉;也有可能,你不善言辞甚至见到生人说话就结结巴巴,但你却能让文字在笔下开出花来;还有,你从记事起就被说为“四肢不协调,运动机能差”,但你却下得一手好棋。

没错,只要我们能够冷静分析,客观认识自己,扬长避短,认准目标,用心钻研最擅长的事情,硕果累累的一天终将会降临在我们未来的生命中。

人人都怕来不及

每一个人在世界上都要受挫折,有许多人反而在折断的地方长得最结实。

——海明威

莎士比亚曾经说过:“不管饕餮的时间怎样吞噬一切,我们要在这一息尚存的时候,努力博取我们的声誉,使时间这把镰刀不能伤害我们。”而赫胥黎说:“时间最不偏私,给任何人都是24小时;时间也最偏私,给任何人都不是24小时。”的确,在同样的情况下,要想把生命“拉长”,只有提高时间的利用率。

选择了必须的、重要的事情,势必就要排除次要的、琐碎之事的羁绊。对于那些琐事,要果断地说“不”,否则生活的重心就会偏移。

方敏是一个很好说话的人,很少与他人起争执。可是在职场里,方敏的“好脾气”让所有人都可以支使她。同事们经常随口一句“帮我复印一下”、“帮我把这个文件交给小张”,她自己的事就这样被耽搁了。

时间一长,方敏的工作效率难免下降,遭到了领导的批评。为此,方敏既烦恼又有些愤怒:凭什么让我来帮你们做?可是她又不想因为这一点小事而破坏了同事间的关系。渐渐地,方敏把这样的负面情绪越来越多地带回了家里,老公经常被无缘无故地“火喷”,连女儿也抱怨说“妈妈不如以前温柔了”。

其实,“好说话”也算是方敏的优点,但不分场合,不分界限,优点就不一定能给她带来优势。想不得罪同事,又要表达自己的界限,其实很简单:态度上温和,立场上坚定。当他人习惯性地抛来一些小事上的“指令”时,完全可以以一种优雅地姿态告诉对方:“我正在忙,过半个小时好吗?”话音一出,相信对方也就意识到自己的失礼或不妥,没有人愿意花上半个小时去等待复印一个文件。

每个人的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的,不可能顾及到方方面面;要完成自我,就不能事无巨细,优先处理对个人影响巨大的要务。必要时,应该有勇气不卑不亢地拒绝。

把最优的精力、最多的时间用在最重要的事情上,这无疑是在为达成目标铺了一条最简捷的成功之路。有一本畅销书《把时间留给最重要的事》中说:“管理时间难,长期坚持以重要的事情为中心来管理时间,进而管理自己的整个人生就更是难上加难。”因此,我们要学会把重要和紧急的事情加以区分,最大程度地降低时间成本。这样,我们才能在去繁就简的过程中,享受到效率带给我们的成就之感。

生活中有相当一部分人会不自觉地把大部分时间花费在急迫但不重要的事务上,对时间严格的限制让人们往往容易产生“紧迫等于重要”的错觉。然而忙忙碌碌到最后,却发现没有得到什么收获。

另一方面,对于一些重要但不紧急的事务,很多人也不能很好地处理,不是因为时间和精力不够,而是因为懈怠和放弃。比如,国家的资格认证考试,需要很长时间积累却并不迫在眉睫,于是多数人一开始都会热情四溢,但到最后通过率却不到20%。很明显,他们不懂得把这些不紧迫却十分重要的事情坚持到底,没有学会该做的坚持,不该做的放弃。

要想在有限的时间里做出高效的事情,就要学会选择重点,舍弃次要。大凡成功人士都会专注于每一阶段的小目标,因为他们知道这是通向最终目标的一个个重要环节。

现在已是“凯利—穆尔油漆公司”主席的美国企业家威廉·穆尔,拥有着规模宏大的企业和令人称羡的成就。然而在这些光环背后,却很少有人知道穆尔是怎样从一名月工资仅有160美元的销售员,逐渐走上成功之路的。

初入社会,穆尔争取到了为格利登公司销售油漆的一份工作。谁也没有想到,第一个月的工资少得可怜,仅仅有160美元。但就在这样窘迫的情况下,穆尔丝毫没有气馁。他仔细分析了自己的销售图表,发现一个现象:他的80%收益来自20%的客户。这让穆尔进一步琢磨,是否要对所有的客户花费同样的时间?

发现这一不平衡的差异,对穆尔的人生来说,是一个转折,他立即改变了工作重点。穆尔要求把最不活跃的36个客户重新分派给其他销售员,而自己则选择了最有希望的客户,把精力全部集中在此。很快,他一个月就赚到了1000美元。

在此后的事业发展上,穆尔也从未放弃这一原则,这最终使他走上了成功之路。

当今社会,由于经济利益的刺激,新鲜事物不断涌现,摆在人们面前的选择越来越多。有的是徒耗成本,有的是持平收益;而人生最大的遗憾莫过于,轻易放弃不该放弃的,却固执坚持不该坚持的。

对于那些并不一定与我们人生目标相关的琐事,要选择性地说“不”。透过纷繁迷雾、集中精力地去做重要的事,排除次要事务的羁绊,就是为了最大化地降低时间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