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一、 心电图基本波形及意义
心脏机械收缩之前,先产生电激动,正常心电活动开始于窦房结,兴奋心房的同时经结间束传导至房室结,然后循希氏束→左、右束支→浦肯野纤维顺序传导,最后兴奋心室。这种先后有序的电激动传播,引起一系列电位改变,形成体表心电图上的相应波段(图4-2-1、图4-2-2)。
(一)P波
P波反映了左右心房除极的过程。
1.形态
大部分导联P波呈钝圆形,Ⅰ、Ⅱ、aVF、V 4~V 6导联极性向上,aVR导联极性向下,其余导联可双向、倒置或低平。
2.时限
正常人P波时限一般小于120毫秒。
3.振幅
P波振幅一般肢体导联小于2.5mm,胸导联一般小于2mm。
(二)PR段
PR段近似代表电活动在房室结、希氏束、束支和浦肯野纤维内的传导时间,正常个体PR段下移小于0.8mm,上抬不超过0.5mm。
(三)PR间期
P波与PR段合计为PR间期,反映激动自心房经房室结、希氏束、束支至浦肯野纤维的传导时间,即心房开始除极至心室开始除极的时间间期,成人心率在正常范围时,PR间期为120~200毫秒。PR间期缩短的情况见于幼儿、心动过速、预激综合征;PR间期延长的情况见于老年人、心动过缓、一度房室传导阻滞、高迷走神经张力等情况。
图4-2-1 心脏传导系统示意图
图4-2-2 心电图各波段示意图
(四)QRS波群
QRS波群代表心室除极的全过程。
1.时限
正常成年人QRS间期小于120毫秒,多数在60~100毫秒。
2.形态和振幅
正常人胸导联QRS波群V 1~V 2导联多呈rS型,V 1导联R波的振幅一般不超过10mm,V 3~V 4导联的R波和S波振幅基本相当,V 5~V 6导联的QRS波群可呈qR、qRs、Rs或R型,且R波一般不超过25mm。正常人胸导联的R波振幅自V 1~V 5或V 6逐渐增高,S波振幅逐渐变小,V 1导联R/S<1,V 5导联R/S>1。
肢体导联,Ⅰ、Ⅱ导联的QRS主波多呈正向,Ⅲ导联主波方向多变,aVR导联主波方向向下,可呈QS、rS、rSr′或Qr型,aVL、aVF导联的QRS波群可呈R、Rs或qR型,也可呈rS型。正常振幅:R aVL<12mm,R aVF<20mm,R Ⅰ<15mm,R V1<10mm,R V5<25mm,R V1+S V5<12mm,S V1+R V5<40mm(男)、<35mm(女)。
6个肢体导联的QRS波群正向波和负向波的振幅绝对值之和均小于5mm,6个胸导联的QRS波群正向波和负向波的振幅绝对值之和小于8mm,称为低电压。
(五)ST段
ST段是从QRS波群终点至T波起点间的线段,代表心室缓慢的复极过程。正常的ST段多为等电位线,可有轻微偏移,但在任何导联,ST段下移一般不超过5mm;ST段上抬在V 1~V 2导联一般不超过3mm,V 3导联不超过5mm,V 4~V 6导联和肢体导联不超过1mm。
(六)T波
T波代表心室复极时的电位变化。
1.形态
正常情况下,T波的方向大多与同导联的QRS主波方向一致。T波方向在Ⅰ、Ⅱ、V 4~V 6导联向上,aVR导联向下,Ⅲ、aVL、aVF、V 1~V 3导联可以向上、双向或向下。若V 1导联的T波方向向上,则V 2~V 6导联就不应再向下。
2.振幅
除Ⅲ、aVL、aVF、V 1~V 3导联外,其他导联T波振幅一般不应低于同导联R波的1/10。T波振幅在胸前导联有时可高达12~15mm。
(七)QT间期
QT间期是指QRS波群的起点至T波终点的间距,代表心室肌除极和复极全过程所需的时间。QT间期的长短与心率有关,心率越快,QT间期越短,反之则越长。心率在60~100次/分时,QT间期的正常范围是320~440毫秒。
由于QT间期受心率的影响很大,所以常用校正的QT间期(QT C),公式如下:
其中,QT是实测QT值,RR为之前的R-R间期,从公式中可以看出,QT C就是R-R间期为1秒时的QT间期。传统的QT C正常上限设定为440毫秒,超过此时限即认为QT间期延长。
(八)U波
U波是在T波20~40毫秒之后出现的低振幅小波,产生机制目前尚不清楚。近年来认为可能与心肌中层细胞(M细胞)长动作电位、浦肯野纤维的复极化或心室肌舒张的机械作用有关。U波方向大体与T波方向一致。U波在胸前导联较容易见到,以V 3~V 4导联较为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