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六、 心律不齐患者的扫描策略
(一)心律不齐对CCTA的影响
由于期前收缩导致容积数据采集产生于心动周期的不同时相,重建时不能与其相邻层面影像连续显示,可表现为影像模糊或运动伪影。文献报道,心室率<70次/分、70~80次/分、>80次/分的房颤患者,随着心室率的加快,不可评估的冠状动脉节段增加,分别为5.8%、14.0%、20.3%。对于具备ECG编辑软件的CT,也只能部分改善由单发期前收缩引起的伪影,难以改善由房颤伴快速心室反应、窦性心律不齐、频发期前收缩及束支传导阻滞带来的图像质量问题。对于频发期前收缩或房颤的患者,视心室率快慢及临床医师和受检者的意愿决定是否进行扫描。检测前尽量调整心律,建议口服β-受体阻滞剂降低心室率,减少期前收缩发生率,对于紧张焦虑的患者,可服用镇静剂。
(二)心律不齐患者的扫描策略
策略一:Sprial模式全剂量曝光+心电编辑
如图4-3-14所示,实时检测ECG波形,检测到异常R波,自动扩展预设的R-R间期中全剂量曝光区域,增加扫描后心电编辑的选择范围。
缺点:受检者辐射剂量增加。
有关心电编辑具体方法详见后文。
策略二:适应性心电序列扫描(Sequence)模式
图4-3-14 Sprial模式全剂量曝光+心电编辑
如图4-3-15、图4-3-16所示,异常心律的智能曝光触发-实时检测心电信号,检测到异常R波期前收缩,可根据之前3个正常心动周期重新调整触发时相,根据需要,避免重复扫描。
图4-3-15 传统的序列扫描模式
根据之前3个心电周期确定扫描启动时机,心率稳定效果好,期前收缩导致扫描发生在错误的时相,图像质量下降
图4-3-16 适应性前瞻性心电门控序列扫描模式
根据之前3个心电周期确定启动时机,扫描之前检测到异常R波,自动调整扫描启动时间,扫描期间或之后不久出现期前收缩,在相同床位重复扫描,扫描之后,相同容积段的数据可二选一重建
策略三:收缩末期采集/重建图像,R波后绝对毫秒时间采集/重建
前文心脏电生理章节介绍过不应期与心电图的关系,心肌的有效不应期较长(收缩期和舒张早期),在有效不应期内不会产生强直收缩,期前收缩之后的代偿间歇影响舒张末期成像效果。心律不齐使心动周期时间变得长短不一,而心室收缩(去极化+复极化)所需时间为300毫秒左右,相对固定,随着心率变化略有改变,在260~360毫秒,明显小于因代偿间歇所致舒张期的时间变化幅度。因此,心律不齐时选择R波后绝对毫秒时间重建可以降低心率搏动的影响,重建效果优于相对R-R间期%重建(模式图)。典型病例见图4-3-17~图4-3-19。
图4-3-17 R-R间期相对时相与绝对时相模式图
图4-3-18 室性期前收缩二联律患者Sequence模式扫描,R波后的350毫秒采集图像,图像质量好
图4-3-19 房颤患者的Spiral模式扫描,R波后250毫秒重建,图像质量好
(三)心房颤动患者Flash Spiral模式扫描的尝试
心房颤动的发病率约为0.4%~1.0%,中国35~85岁自然人群房颤患病率为0.77%。由于时间分辨率所限,房颤患者的扫描一直是CCTA的技术瓶颈。第一代双源CT可对房颤患者成像,但需要采用Spiral或Sequence模式多个心动周期采集图像,部分患者需要采用心电编辑等方法进一步完善图像质量,有效射线剂量高。Philipp Blanke等对25例连续性房颤患者采用第一代双源CT sequential模式扫描,36%(9/25)的患者表现出阶梯状伪影,王怡宁等的结果显示第一代双源CT房颤患者检查失败率为20.6%(6/29)。房颤患者由于其R-R间期绝对不规则,Flash Spiral模式扫描极有可能落入R波内形成伪影,故理论上房颤患者不适合用Flash Spiral 模式扫描,该方面的报道也较少见。
笔者对我院23例连续性房颤患者采用Flash Spiral模式扫描进行评价,失败率为17% (4/23),与第一代双源CT Spiral或Sequence模式对比,Flash Spiral模式显示出了较高的成功率。成功率较高的原因主要是:Flash为单个心动周期成像,只要落入R-R间期之间较好的时相即可以获得成功,而Spiral或Sequence模式需要多个心动周期采集图像,由于房颤时R-R间期绝对不规则,采集/重建图像造成不一致运动的几率相对单个心动周期较高,因此失败率反而较Flash Spiral模式高。国内有学者尝试采用Flash Spiral模式双期扫描两期评价,从而进一步提高成功率。因此,Flash Spiral模式并非房颤患者的禁区,有待于进一步大规模研究观察。房颤患者采用Flash Spiral 模式扫描典型病例见图4-3-20。
图4-3-20 房颤患者的Flash Spiral 模式扫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