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四)上皮细胞
尿中脱落的上皮细胞( epithelium)多来自泌尿系统的肾小管、肾盂、输尿管、膀胱、尿道等处,阴道脱落的鳞状上皮细胞亦可混入尿液中。肾小管内为肾小管立方上皮细胞所覆盖;肾盂、输尿管、膀胱和尿道近膀胱处的表面由移行上皮细胞覆盖;输尿管下部、膀胱、尿道和阴道表层为复层鳞状上皮细胞覆盖。这些部位出现病变,尿中相应的脱落的上皮细胞会增加。
1.肾小管上皮细胞
(1)肾小管上皮细胞( renal tubular epithelium) :
是来自肾小管远曲小管和近曲小管立方上皮脱落的细胞,其形态不一,且在尿中容易变形,有小圆形或不规则形,也可呈多边形,故又称多边形细胞。其形态特点与白细胞相似,体积是中性粒细胞的1. 5~2倍,直径多在15~20μm左右;单个核,核较大且明显,多呈圆形,核膜厚而清晰易见;胞质中含有不规则的颗粒,有时颗粒甚多,以致看不清核。肾小管上皮细胞也被称为肾上皮细胞。肾小管上皮细胞的形态与移行上皮细胞底层的小圆上皮细胞形态和大小相似,在未能确切鉴别的条件下曾同名,被统称为小圆上皮细胞。最好用染色法来鉴别其不同,正确分类报告。
(2)脂肪颗粒细胞( fatty granular cells) :
在某些慢性肾脏疾病时,肾小管上皮细胞易发生脂肪变性,浆内出现较多数量不等、分布不均的脂肪颗粒或脂肪滴样小空泡。国外将其称作卵圆脂肪小体( oval fat bodies,OFB),国内习惯将其称为脂肪颗粒细胞。若此类颗粒充满胞质,覆盖胞核,又称为复粒细胞。
(3)复粒细胞( compound granulosa cell) :
脂肪颗粒细胞的一种类型,见上条解释。
(4)含铁血黄素颗粒:
含铁血黄素( hemosiderin)是由铁蛋白( ferritin)微粒集结而成的色素颗粒,呈金黄色或微褐色,具有折光性,大小不一。红细胞破坏后游离的血红蛋白被肾小管上皮细胞重吸收,在肾曲小管上皮细胞内被分解为卟啉、铁及珠蛋白。铁以含铁血黄素形式沉积在上皮细胞内,由于铁蛋白分子中含有Fe 3+,故遇到亚铁氰化钾及盐酸后会出现蓝色反应,称为普鲁士蓝或柏林蓝反应。当细胞脱落随尿排出,若在显微镜下观察到肾小管上皮细胞内出现颗粒,经普鲁士蓝染色后若出现蓝色反应,可确认为含铁血黄素颗粒。当然还可通过Rous实验证实。
含铁血黄素尿主要见于慢性血管内溶血。急性血管内溶血时,含铁血黄素尿要几天后才呈阳性,并可持续一段时间。
2.移行上皮细胞
移行上皮细胞( transitional epithelium)由肾盂、输尿管、膀胱和尿道近膀胱段等处的移行上皮组织脱落而来。由于来源于不同部位,移行上皮细胞的形态随脱落时器官缩胀状态的差异而变化,故形态多变。通常分为如下三种类型。
(1)表层移行上皮细胞:
多为大圆上皮细胞,如果在器官充盈时脱落,胞体较大,约为白细胞的4~6倍,多呈不规则圆形,核较小,常居中;如在器官收缩时脱落,则胞体较小,约为白细胞的2~3倍,形态较圆,核较前者略大,多居于中心。亦可称为圆形上皮细胞。
(2)中层移行上皮细胞:
体积大小不一,常呈鱼形、梨形、纺锤形或蝌蚪形,也称为尾形上皮细胞。胞体长20~40μm。核较大,呈圆形或椭圆形,常偏于细胞一侧。这种细胞多来自于肾盂,故称之为肾盂上皮细胞;有时亦可来自输尿管及膀胱颈部,这些部位发生炎症时,可见成片、大量脱落。
(3)底层移行上皮细胞:
亦称为小圆上皮细胞,位于移行上皮底层或深层,形态较圆,体积虽小,但较肾小管上皮细胞略大,直径是白细胞的2~3倍;胞核虽大,但较肾小管上皮细胞略小;胞质略为丰富。在临床检验工作中需认真注意两类细胞间的区别和不同,正确判别。三种常见移行上皮细胞特征和鉴别特点见表2-2。
3.鳞状上皮细胞
鳞状上皮细胞( squamous epithelial cell)形体扁平而薄,又称复层扁平上皮细胞( stratified pavement epithelial cell),主要来自输尿管下部、膀胱、尿道和阴道的表层,是尿路上皮细胞中体积最大的。形状多呈不规则形,多边多角,边缘常卷折;细胞核很小,呈圆形或卵圆形,为尿路中上皮细胞核中最小者;全角化者核更小或无核;胞质丰富。女性尿中来自阴道的表层鳞状上皮细胞,其外缘的边角更为明显。
表2-2 三类移行上皮细胞鉴别表
4.其他细胞
(1)柱状上皮细胞( columnar epithelial cell) :
大多呈圆柱形,细胞长约15~30μm,多呈圆柱形,上宽下窄;核偏于一侧,位于中下或接近底部。来自前列腺、尿道中段、尿道腺、精囊、子宫颈的一部分及子宫体等处。
(2)多核巨细胞( multinuclear giant cell) :
一般认为来源于尿道移行上皮细胞,主要是多角形细胞,其大小可相差10倍,大小多在20~200μm。有数个到数十个呈椭圆形的细胞核,核及浆内有时可见到嗜酸性或嗜碱性包涵体。
(3)印戒细胞( signet-ring cell) :
它是一种含有大量黏液的癌细胞,由于细胞中充满了黏液,把细胞核挤向了细胞的一侧,使其外形酷似一枚戒指,故其得名。其细胞的形成可能由于炎症刺激或泌尿道梗阻,布氏巢( Brunn nest)发生囊性退变,形成囊性膀胱炎;囊壁细胞转化为柱状细胞,获得生成黏液的能力,即腺性膀胱炎。经过尿液中致癌物质的进一步作用,细胞失去分化能力,形成小型未分化细胞。黏液聚集于胞质中,将细胞核挤向一侧,形成典型的“印戒细胞”。
(4)异形细胞:
尿液中的异形细胞是指肿瘤细胞以及与常见的正常形态的细胞有明显差异的细胞。肾脏和尿路的肿瘤细胞可以脱落后随尿液排出,因此采用离心沉淀的方法有助于浓缩尿液标本,提高对此类细胞的检出率。非染色法往往不能正确识别肿瘤细胞,仅仅能从细胞的大小、核/质( N/C)比例、核/质结构进行初步观察,若感觉异常,应制作涂片,应用固定染色法进行鉴别诊断(如瑞姬染色法和巴氏染色法)。此检查属脱落细胞学范畴,尿中的脱落细胞学检查若找到肿瘤细胞,即可具有诊断价值,但不能确认肿瘤的原发部位。
尿中异常形态的脱落细胞形态学改变,有如下特点:①细胞体积变大,尤其是核增大;②核/质比增加;③核染色质增加及分布异常,核质不均;④核膜不整且肥厚;⑤核增多及核形异常;⑥核仁增大及核仁增多;⑦在细胞群体中,细胞大小及形态有明显差异,细胞核大小和形态也有明显差异;⑧在细胞群体中,细胞排列杂乱、拥挤、有立体感;⑨异常的核分裂象(二极不均、三极、多极、环行等) ;⑩恶性背景:Ⅰ.涂片中有血液成分,以三种形式表现,即新鲜红细胞、血纤维蛋白和含铁血黄素;Ⅱ.有大量的淋巴细胞并有幼稚淋巴细胞出现;Ⅲ.吞噬细胞增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