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章 身份识别错误事件案例分析与预防
患者身份识别是指医务人员在诊疗活动中对患者的身份进行查对、核实,以确保正确的治疗用于正确的患者的过程。患者身份识别的内容包括:患者的床号、姓名、性别、年龄、籍贯、出生年月、床号、ID号/住院号等。患者身份的准确识别是保证医疗护理安全的前提。
患者身份识别原则:①进行患者身份识别时,应先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根据患者的语言、行为能力,采取恰当的方式,准确获得患者的信息。②实施有创或高危护理活动前,应主动使用两种以上患者识别的方法,不得仅以床号作为识别依据。③在重症监护病房、手术室、急诊抢救室、新生儿室等科室中,对手术、神志不清、无自主行为能力的患者,必须为其佩戴作为身份识别的标记。腕带上应有患者姓名、性别、出生年月、入住科室、床号、ID号/住院号等信息。④对于患者中的特殊人群,在特殊场所(如急诊科、中心输液室、产房、高压氧科等人群流动快、风险高的诊疗场所),接受特殊治疗(如放疗、化疗、手术、拔牙等有创或高危诊疗活动)时,应特别强调有效的身份识别,避免误诊误治,给患者造成伤害。⑤在急诊抢救过程中,一时无法辨认患者身份时,可先给患者进行临时命名或编号,待病情稳定后再作进一步的身份确认。⑥在治疗前,应有两位具有相应资质的人员对患者进行身份的核对,必要时主动邀请患者/家属参与确认。
患者身份识别错误是指医务人员在诊疗活动中未对患者的身份进行查对、核实,导致患者接受了错误的检查和治疗,造成患者的损伤和伤害,甚至危及生命,不仅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和家庭负担,而且易引发医疗纠纷。因此,如何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预防患者身份识别错误,降低患者身份识别错误发生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