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细胞肺癌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2节 影像表现

肺癌的影像表现与其生长部位及生长方式密切相关,不同的发生部位及生长方式都会使肿块本身及其周围组织结构产生不同的影像表现。按照肺癌的发生部位可以分为三型:①中心型,指发生在段以上支气管的肺癌;②周围型,指发生在肺段支气管以下的肺癌;③细支气管肺癌,指发生在细支气管或肺泡上皮的肺癌。
中央型肺癌可以有以下几种生长方式:①腔内型;癌肿向管腔内生长,形成息肉样或菜花样肿块,并可沿支气管腔铸型,逐渐引起远侧肺组织的阻塞性改变。②管壁型;癌肿沿支气管壁浸润生长,使支气管壁不均匀增厚,管腔狭窄变形,并造成支气管阻塞。③腔外型;癌肿穿透支气管壁向外生长,在肺内形成肿块。周围型肺癌由于发生在段以上支气管可以很容易穿透管壁侵入肺内,形成不规则肿块。细支气管肺泡癌初期可以沿肺泡壁生长,形成结节状肿块,后期可以经支气管及淋巴管播散形成斑片状或粟粒状结节影。
小细胞肺癌组织学类型属于神经内分泌肿瘤,恶性程度极高,多数病人发现时已经存在肺门、纵隔淋巴结转移或远处脏器转移。国内外医学数据表明,在小细胞肺内,中央型肺癌占70%~85%,周围型占15%~30%,以肺内结节就诊者仅占2%~4%。肿物多在黏膜下沿支气管树生长,相应管壁增厚,管腔呈鼠尾状狭窄。病变可以沿支气管树呈多方向生长,而并不局限于一处引起阻塞性改变。增大融合的肺门及纵隔淋巴结可以包绕压迫邻近支气管,引起阻塞性炎症、不张或压迫邻近脏器产生相应症状。
一、中心型小细胞肺癌的影像表现
1.X线表现
早期局限病变局限于支气管黏膜内,X线平片可以无异常表现。随着疾病进展,主要表现为:①肺门及纵隔肿块。肿块多较大,多累及多个肺叶,而很少仅局限于一个肺叶形成肿块。主要是由于小细胞肺癌病变多在黏膜下沿支气管树生长,相应管壁增厚,并沿支气管周围形成不规则肿块,管腔截断或呈鼠尾状狭窄。多数病变发现时就有肺门及纵隔淋巴结转移,与肺门肿块融合形成较大的肿块。另一部分病人仅表现为支气管壁增厚、管腔狭窄,肺门肿块主要由肺门和纵隔肿大的淋巴结融合而成。X线表现为肺门增大、纵隔增宽、肺门角变形或消失。肿块呈类圆形或不规则形致密影,边缘可见分叶及放射状毛刺影,邻近胸膜向肿块凹陷。肿块密度常均匀,很少出现空洞及坏死,这也是与纵隔型非小细胞肺癌的重要区别。②病变侧肺组织阻塞性改变,包括阻塞性过度充气与肺气肿、阻塞性炎症及肺不张。阻塞性过度充气是由于管腔狭窄而未完全阻塞,吸气时气体可以进入阻塞远端的肺组织,而呼气时气体不能完全排出,导致肺泡的过度膨胀,严重的可以导致肺泡壁的破裂。X线表现为肺组织透光度增强,肺纹理稀疏、分散。肺泡壁的破裂可以表现为肺气肿和肺大疱。气道严重狭窄时,吸气时进入远侧肺组织的气体逐渐减少,而且肺内产生的分泌物排出受阻,继发感染,导致肺内出现阻塞性炎症。X线表现为肺组织实变,即沿叶段分布的斑片状高密度影,边界常不清晰,局部肺叶可以萎缩。实变肺组织可以夹杂含气肺组织,并可出现含气支气管征象。气道完全闭塞,远侧肺组织完全实变不张。不张肺组织表现为沿叶、段分布或累及一侧肺组织的均匀致密高密度影,边界常清晰、锐利。不张肺组织与肺门膨出肿物融合,形成反“s”征。③病变侧胸廓塌陷,肋间隙变窄,纵隔、气管、胸膜及膈肌移位。肿块累及一侧肺或多个肺叶时常导致一侧肺组织或多个肺叶实变不张,从而导致患侧肺组织胸廓塌陷,肋间隙变窄,纵隔气管常向患侧移位。水平裂及斜裂多向患侧移位,双下肺不张可以导致膈肌上移。④健侧肺组织代偿性过度充气。由于纵隔及气管移位,健侧胸腔体积增大,肺组织出现代偿性过度充气。X线表现为肺透光度增强,纹理稀疏,并可出现肺气肿及大泡。
2.CT表现
胸部病变的CT表现是病变病理改变在轴位CT影像的直接反映。CT对于中心型肺癌的诊断较X线具有较多优势。主要表现在:①可以发现仅累及支气管壁的早期病变。②能发现隐蔽部位的肿块。③CT具有较高的密度分辨率,可以发现肿块内的液化、坏死、钙化等。④能清晰显示病灶边缘形态及临近组织侵犯情况。⑤可以通过增强检查观察病变强化程度及区分与纵隔血管的关系。中心型小细胞肺癌CT表现主要表现为:①支气管壁增厚,管腔狭窄。正常支气管壁厚度均匀,走形规则,约1~3mm。肿瘤浸润时可以清晰显示管壁不均匀增厚,管腔狭窄变形,多呈鼠尾状,增强检查增厚的管壁常不均匀强化。病灶常累及多个叶、段支气管,这与小细胞肺癌病变多在黏膜下沿支气管树生长的特点有关。②肺门肿块。肺门肿块表现为分叶状或不规则状,包绕邻近支气管,支气管开口截断或呈杯口状、鼠尾状狭窄。肿块多呈软组织密度与胸壁肌肉密度相近,增强检查肿块多呈中高、度强化,强化不均匀。③肺内阻塞性改变。主要表现为阻塞性炎症及肺不张。阻塞性炎症表现为肺内斑片状高密度影,边界不清,发生肺不张时则表现为均匀致密度影,边缘较光整。增强检查不张肺组织常均匀强化,强化程度超过肺门肿块。④肺门及纵隔淋巴结转移。CT可以准确地显示肺门及纵隔肿大淋巴结,当纵隔及肺门淋巴结短颈超过1.5cm时常提示转移的可能,淋巴结常融合成团,大小不等,强化不均匀,较大淋巴结融合后压迫侵犯邻近组织。⑤侵犯纵隔结构。小细胞肺癌穿破支气管壁常直接侵犯纵隔结构,表现为瘤体与纵隔结构间的脂肪间隙消失,瘤体直接与纵隔结构相连,浸润纵隔结构。侵犯血管时表现为血管壁增厚,腔内可见瘤栓形成,瘤栓在血管腔内形成低密度充盈缺损,增强检查不均匀强化。
3.MRI表现
MRI检查对于中心型小细胞肺癌的诊断具有一定优势,主要得益于MRI检查具有良好的软组织对比度、纵隔大血管的流空效应和气管、支气管内气体的无信号表现。①支气管壁侵犯及肺内阻塞性改变,正常支气管管腔在MRI图像上呈均匀的条形或圆形无信号改变,由近侧向远侧逐渐变细。管壁表现为等信号影,管壁光整,粗细均匀。肺癌侵犯支气管壁或腔内肿块时,MRI表现为支气管壁增厚,粗细不均匀,管腔一定程度的狭窄或完全截断。T 1图像上表现为类似肌肉的中等信号,而T 2图像呈略高信号,信号不均匀。弥散成像呈略高信号。T 1增强检查病变管壁及肿物不均匀强化。对于肺内的阻塞性炎症或不张的肺组织,T 1信号常略低于肿瘤组织,而T 2信号则高于肿瘤组织,实变的肺组织信号常较肿瘤组织信号均匀。②肺门肿块,在MRI图像上肺门肿块在T 1图像上表现为中等信号,而T 2图像呈略高信号。肿块内部信号多不均匀,如果伴有坏死,则坏死组织在T 1图像上信号低于肿瘤组织,在T 2图像上高于肿瘤组织。如果伴有出血则在T 1图像上信号高于肿瘤组织,在T 2图像上略高于肿瘤组织或因为含铁血红素沉着而表现为低信号影。肿块边缘多不光整,呈分叶状或不规则形,可见多个尖角。肿块与周围组织界限多不清晰,尤其是对肺门的大血管及纵隔胸膜,常常侵犯、包绕。肺门及纵隔的大血管在MRI图像上由于血液的流空效应呈低信号影,血管壁光整,呈等信号影,粗细均匀,血管周围及胸膜下常有高信号脂肪影。当血管或纵隔胸膜受侵犯时,高信号带消失,肿块与血管或胸膜接触面不光滑,可以表现为血管壁或胸膜增厚,管腔狭窄变形。当血管内出现癌栓时,血管腔内出现中等信号的软组织影。③纵隔淋巴结转移,MRI对肺门及纵隔淋巴结的显示优于CT。T 1像表现为大小不等的结节状中等信号影,T 2像及弥散像呈高信号。病灶常融合而形成较大肿块,包绕纵隔血管及其他组织。增强检查病灶明显强化。
二、周围型小细胞肺癌的影像表现
周围型小细胞肺癌在小细胞肺癌中比重较小,影像表现呈多样性,无特异性影像表现。根据大小及影像特点大致可以分成,肺内结节型,肺内肿块型及肺叶实变型。周围型肺癌的大小可以为5mm~10cm以上不等。一般以3cm作为区分肺内结节或肿块的指标。结节型小细胞肺癌大多数学者认为是肺癌的早期阶段,在X线平片及CT上表现为结节状高密度影,边缘模糊,无特征性改变,很难做出诊断,一般依靠手术或密切随访得出结论。MRI检查肺内结节在T 1图像呈中等信号,T 2图像呈略高信号影,边缘较光整,信号较均匀。肺内肿块型在周围型小细胞肺癌肿最常见,形态多呈分叶状或类圆形,边缘多数较光整,很少见到毛刺影及胸膜凹陷表现,这一点是与肺小细胞肺癌的主要区别点。组织学显示小细胞肺癌的肿瘤细胞由大量小细胞组成,组织松散,在肺泡的外围呈簇状或巢状聚集生长,病灶内部缺乏纤维组织,可能是这一影像特点的主要原因。肿块内密度较均匀,空洞及钙化少见,医科院肿瘤医院文献报道,该院300多例病人无一例空洞病例,但有医院2010—2014年陆续发现3例周围型肺癌出现空洞病例。小细胞肺癌细胞能够沿通过血管支气管束、间质间隙和胸膜扩散至淋巴系统,并且具有高度的血管侵袭性,所以在肿块周围常见斑片状模糊影,这也是很早就出现肺门及纵隔淋巴结转移的原因。MRI肺内肿块在T 1图像呈中等信号,T 2图像呈略高信号影,弥散成像呈略高信号影。肺叶实变型较少见,主要表现肺叶内大片状边缘模糊的实变影,可以累及一个或多个肺叶,其内可见残存的肺组织及囊状透光区,多数可见支气管气像。充气的支气管走行相对自然,管腔基本完整,并与相应的叶段支气管相通。肺叶实变型SCLC的肺内病变常需与包括SCLC及非小细胞肺癌(NSCLC)在内的中央型肺癌、肺炎、细支气管肺泡癌鉴别,其鉴别要点主要是中央型肺癌可见段及段以上支气管狭窄或截断改变,相关肺叶或肺段可见肺不张或阻塞性肺炎征象。而肺叶实变型SCLC支气管管腔较为通畅,亦无明显肺不张征象,增强扫描可见肺内病变整体的不均匀强化。病变进展可能致叶段支气管受侵或肺门纵隔淋巴结压迫出现肺不张改变。此时二者影像鉴别困难,肺部病变活检可能有助于鉴别。肺炎可有较明显的临床症状及白细胞增高,抗炎后可见病灶吸收好转。细支气管肺泡癌起源于细支气管上皮细胞或肺泡上皮细胞,纵隔血管较少受侵。

(吴巍 李贵臣 赵继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