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二、右旋糖酐
(一)一般特征
右旋糖酐是一种由不同分子质量葡萄糖聚合而成的混合物,最终经酶降解为葡萄糖。右旋糖酐分子质量40 000~70 000Da,渗透压是血浆的1.5倍,是高渗性溶液,通过提高血浆胶体渗透压,使血管周围组织内水分向血管内转移,扩充血容量。右旋糖酐的肾阈值为55 000Da,经静脉输注的右旋糖酐几乎完全由肾脏消除,只有少部分进入胃肠道组织间隙。50%~70%的右旋糖酐随尿排出体外,其余部分经肝脏代谢,降解为CO 2和H 2O,部分大分子质量颗粒可被单核-吞噬细胞系统摄取,在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内蓄积。
根据分子质量大小分为中分子右旋糖酐(右旋糖酐-70),低分子右旋糖酐(右旋糖酐-40)以及较低分子右旋糖酐(右旋糖酐-20)。临床上常用的右旋糖酐制剂是中分子和低分子右旋糖酐。一般来说,分子质量越大,扩容效应越强,而改善微循环的作用则越小。分子质量大小决定在血管内的停留时间及扩容作用时间,右旋糖酐-40在体内停留约3小时,而右旋糖酐-70约6~8小时,其扩容作用和抗血栓形成作用较右旋糖酐-40强,但却几乎无改善微循环作用。右旋糖酐主要用于低血容量性休克的紧急扩容和预防术后血栓形成。在休克和缺血再灌注中,右旋糖酐用于维持循环动力学和稳定,改善血液的流变学,尤其是降低血液黏滞度。但是,随着对右旋糖酐不良反应的逐渐了解,目前右旋糖酐作为围手术期扩容剂的使用已逐渐减少。
(二)右旋糖酐-40
平均分子质量约40 000Da,由蔗糖经肠膜状明串珠菌发酵后再经过处理而制成。临床使用浓度为10%。渗透压是血浆的2倍,能快速提高血浆胶体渗透压,使血管外的液体转移到血管内,扩容效果显著,并可维持约5小时。同时稀释血液,降低血液黏滞性及血小板的黏性和聚集性,改善微循环和组织灌注。在组织缺血再灌注过程中,右旋糖酐能明显降低白细胞和内皮细胞的相互作用,从而减轻炎性因子对人体血管内皮的损害,在组织缺血再灌注损伤过程中发挥一定的保护作用。右旋糖酐-40还有渗透性利尿作用。
右旋糖酐-40临床应用:用于休克治疗,如失血、创伤、烧伤等各种原因引起的休克和中毒性休克;预防术后静脉血栓形成,如肢体再植和血管外科手术等中预防术后血栓形成;用于血管栓塞性疾病,如脑血栓、心绞痛、心肌梗死、血栓闭塞性血管炎、视网膜动静脉血栓等。
右旋糖酐输注后易发生过敏反应,主要是由于右旋糖酐与右旋糖酐抗体作用后,机体释放血管活性物质造成。少数患者可出现过敏反应,表现为皮肤瘙痒、荨麻疹、恶心呕吐,重者可出现支气管痉挛、呼吸困难,甚至过敏性休克,发生率约为0.07%~0.1%。临床上初次静脉输注时应严密观察5~10分钟,一旦发现过敏症状应立即停止使用。使用前通过半抗原进行预处理可以明显减少过敏反应。另外,肾脏存在基础疾病或低尿量、已使用高剂量右旋糖酐治疗多天的患者,输注右旋糖酐后易诱发严重的肾功能不全和急性肾功能衰竭。右旋糖酐本身没有化学毒性,造成肾功能受损的原因可能是肾灌注减少时,右旋糖酐滤过后堵塞肾小管,右旋糖酐的高渗性使肾小管上皮细胞肿胀和空泡化。输注右旋糖酐后可能会干扰血小板正常功能,降低血管性血友病因子及相关因子Ⅷ的表达水平,导致出血时间延长,产生血管性血友病综合征。此外,右旋糖酐还会促进纤维蛋白溶解作用,引起凝血功能紊乱。因此右旋糖酐24小时内用量不宜超过1500ml。
(三)右旋糖酐-70
平均分子质量约70 000Da,来源同右旋糖酐-40,临床使用浓度为7%。由于分子质量明显高于右旋糖酐-40,因此其扩容效果比右旋糖酐-40更强,经静脉输注后在体内停留时间也较长,且代谢慢,24小时代谢约60%。右旋糖酐-70可应用于低血容量性休克,预防术后血栓形成和血栓性静脉炎。不良反应主要有过敏反应,常见皮疹、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严重时可引起呼吸循环衰竭导致死亡。禁用于肾功能不全及出血性疾病。另外,右旋糖酐吸附于细胞表面,与红细胞形成假凝集,会干扰血型鉴定。血型检查和交叉配血试验用的血标本应在使用右旋糖酐前抽取,以确保输血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