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为民急难病学术思想与临证经验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三) 脑病辨证

应抓住辨虚实,辨痰瘀,辨寒热(火)三辨原则;治疗上,则注重治瘀、治痰、治虚、调气机。

1. 治瘀

脑病的诸多表现之中,如中风病的猝然昏倒,昏不知人,或痰涎壅盛,咽喉作声,或口眼歪斜,手足瘫痪,或半身不遂,或舌强不语,偏身麻木;头痛、眩晕常伴舌暗、脉涩;震颤麻痹、痴呆、癫痫等,多病程久长,面紫肌肤甲错等;这些临床表现均是瘀血阻滞经脉的征象。瘀血是在疾病过程中形成的病理产物,同时又是加重疾病和引起疾病转化的重要致病因素。瘀血一旦形成后,不仅失去了正常血液的濡养作用,而且反过来影响人体脏腑及气血津液的正常功能及运行,引起诸多病理改变。一般而言,瘀血作为一个有形之邪,不仅可阻滞气机,还可妨碍津液代谢,从而产生经脉瘀塞不通、出血、疼痛,内脏发生积块以及“瘀血不去,新血不生”等不良后果。所以在诊治脑病的过程中,既要考虑五脏的影响、精血的失养和气机的逆乱,更要重视瘀血之患。
(1) 和血法:血和,是指血液冲和,血脉流畅。如此,则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均得以滋养,从而发挥其正常功能.。所谓“和血法”,即调和血气,疏通脉络之法,所用之药必活血兼养血,活血兼调气,不寒不热,不壅不破,即《素问·至真要大论》所云之:“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临床常用的和血药有当归、丹参、丹皮、生地、赤芍、鸡血藤等。方剂则首推四物汤,此方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由当归、川芎、白芍、熟地组成,四药剂量比例相等。其中当归活血养血,川芎行气活血,熟地滋阴补血,白芍和营理血。地、芍为血中之血药,是养血之正品,归、芎为血中之气药,是活血之主药。地、芍甘苦微寒,归、芎辛温微燥,四药相合补血而不壅滞,活血而不攻破,温运而不燥,凉润而不凝,活血、养血,故为和血之主。
(2) 活血法:活血法亦称行血法,具有活血行血作用,其活血作用介于和血法和破血法之间。主要适用于治疗各种血行迟缓涩滞的“血涩”、“血滞”、“血不畅”病证。是临床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活血化瘀法。代表方剂有桃红四物汤、血府逐瘀汤、膈下逐瘀汤、补阳还五汤、活血解毒汤、会厌逐瘀汤等,常用的药物有川芎、蒲黄、红花、刘寄奴、五灵脂、郁金、三七、穿山甲、大黄、姜黄、益母草、泽兰、苏木、牛膝、元胡、乳香、没药、鬼箭羽、蛴螬、王不留行、紫葳等。为临床最常用之法。
(3) 破血法:亦称攻逐瘀血法。具有破血逐瘀,攻坚消积之效。适用于瘀血内阻,坚结难消,脉络痹阻,顽积不化等血瘀重证。由于本法逐瘀之力峻猛,易伤正气,故非血瘀重证不可单独运用。抵当汤为破血法之代表方剂。原用以治疗伤寒蓄血证之重症。方中以水蛭“逐恶血,破血消积聚”,虻虫“逐瘀血,破血积坚痞”。破血法常用药物有水蛭、虻虫、三棱、莪术、血竭、桃仁、干漆、地鳖虫等。常用于眩晕由颈椎病之椎管狭窄所致的病患,常收到奇效,其研制的椎管宁丸深受患者欢迎,时常供不应求。

2. 治痰

“痰瘀相关”是基于祖国医学“津血同源”这一基本理论而产生的。痰浊和瘀血俱为脏腑功能失调的病理产物,同时又是致病因素,在某些特定条件下,有分有合,相互转化。它们既可单独致病,又常相兼为患,形成痰瘀互结,每使患者的病理变化愈加复杂。脑为清灵之脏,多气多血,痰瘀易生,病易扰神,易见神蒙,所以这在脑病中尤为突出。痰瘀相兼为患的病证临床表现不但广泛,而且严重,甚至离奇古怪。如脑病之中风重症、头痛、痫证、呆证、癫狂等,缠绵久病,论治在祛瘀通络同时,从化痰着手常有奇效。
(1) 熄风化痰:风痰为患,或肝肾阴虚,阴虚津枯,水不涵木,肝阳偏亢,肝火内炽炼液成痰,或肝阳横逆犯脾,脾运失司,内生痰浊。痰浊上潜,风亦随升,走窜经络,轻则眩晕、头痛,甚则神昏、抽搐、肢瘫。熄风化痰为法。药用天麻、法半夏、白术、钩藤、全蝎、陈皮、僵蚕,同时加天竺黄、青礞石泄热祛痰,开窍醒神。
(2) 调气散痰:郁痰为患,或因思虑不遂,或因悲喜交加,或因恼怒惊恐,肝气不舒,气机阻滞,脏腑失调、阴阳失平,塞于咽喉,状如梅核;更有甚者蒙蔽心窍而引起神志失常。疏肝解郁,化痰开窍之药可治之。方选:导痰汤、涤痰汤、黄连温胆汤加减,可加九节菖蒲、远志等增强开窍之力。郁而化火者除用黄芩、柴胡外,可重用龙胆草、天竺黄等。

3. 治虚

脑与肾、脾胃的关系早在《医林改错·卷上》中就已明确:“精汁之清者,化而为髓,由脊骨上行入脑,名曰脑髓。”所谓精汁,即为先天之肾精、后天之水谷精微。先天不足、肾精亏虚,则无以化血以充养脑络,后天失养,无以滋养脑髓,髓空则痰浊、瘀血上扰均可导致脑府不利,发为脑病。同样,肝肾之间关系密切,也就是常说的“肝肾同源”,肾水不足则肝阴必然亏损,肝肾两虚,常脑部为病。如癫痫,凡是由禀赋不足所引起的癫痫,或由于遗传因素,或是大脑先天性缺损所致者,均与肝肾亏虚有关;另外癫痫大多患病日久,穷必及肾,常虚风内动,也可引起惊痫抽搐。
(1) 补肾平肝:明张三锡《医学准绳六要·癫痫总论》云:“由肾中阴火上逆,而肝主之”,所以补肾也就可以养肝,肝阴(血)充实,肝风自可平熄。常用的补肾药有熟地、何首乌、山萸肉、女贞子、龟板、鳖甲、紫河车、枸杞子、杜仲、五味子等。这些药物也经常是在癫痫的缓解期应用。在抽风频频发作时,应该祛风、逐痰、清热、镇惊、治其标证。待风平熄,痰热已清,再用补肾养肝的药物,缓治其本。由于癫痫为久病,多难速愈,在滋补肝肾时,宜选用性平力缓之品,以图守方徐图,日久见功。
(2) 补脾益肾:肾中真阳之火为脾土之母,蒸精化气上输于脾,肾中之真火温煦脾胃,脾胃得之温煦,才能运化自如。如果肾阳衰竭,无力温煦,则中阳之气不振,运化无权,水谷精微无法生成,反生诸痰,脑府为病。故“善治精者,能使精中生气,善治气者,能使气中生精”。其滋肾不离补脾,补脾不离益肾,既补气阴之亏,又能促使阴阳相互转化,使人身之元气生生流动不息,而达制虚阳、补精血,从而使元精得充而“髓海”渐得弥。临床常用药有人参、黄芪、党参(太子参)、白术、生薏仁、南沙参、枸杞子、女贞子、天花粉、鳖甲、龟板等补气健脾、益肾育阴,配伍中注意应用少量温肾阳之品,如补骨脂、肉苁蓉等。

4. 调气机,泄浊开窍

脑中既有先天之气,又得后天之气补充,更需要气机通畅、条达。即通过脑的气机升降来实现的。脑位于巅顶之上,故脑以降为主,如脑病诸邪(痰瘀毒)大多随气而升,壅塞脑络,发为头痛、眩晕、中风、癫痫、痴呆等,所以以潜镇、泄浊为宜;但面对具体病例,不可拘泥于此,脑为清灵之脏,也可芳香开窍醒神。即用药上以降为主,降中有升。
同时,脏腑与脑在气机上相互协调。脑的功能正常,则需要五脏六腑的气机协调,其中尤其与肝、肺(肠)有关。肺主气,宣发肃降,调一身之气机;肝主疏泄条达,“肝生于左,肺藏于右”。肺主降而肝主升,二者升降协调平衡,乃全身(包括脑)气机的调畅之关键。“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机调畅,血才得以安和。反之肝升太过,肺降不足,气机逆乱,可见胸胁胀满、头晕头痛、气喘、咳嗽,甚至肺清气不升,浊气不降,清空蒙蔽,则烦躁、抽搐,甚则昏迷等症状。许多脑病,如大面积脑梗死患者,往往出现抑郁、死于肺部感染,即为此理。常用调肝气药物:柴胡、枳壳、香橼、佛手、合欢皮;郁而化火者,龙胆草、黄芩;治肺之药:如紫菀、白前、桔梗(大剂量)、杏仁、坎脐、冬虫夏草等。也通过治大肠而开窍、理肺:
“腑畅不仅可以护腑,更可安脑;通腑不仅可以治病,更可防病”,因此脑病治疗,勿忘大肠,即治脑的同时,要立足于改善大肠气机的正常运行,或泻或补以保持腑气通畅。只有腑气顺畅,才能腑通脑安。
通腑法虽有通腑泻热法、通腑化痰法、通腑活血法、通腑泻毒法、通腑醒脑法、滋阴通腑法等,但在选方用药上,一般以《伤寒论》诸承气汤为基础方加减,配伍一定数量的化痰浊、逐瘀血的药物,如全瓜蒌、胆南星、天竺黄、石菖蒲、鸡血藤、桃仁、广郁金、水蛭等。大黄、芒硝的剂量应视病情和体质而定。一般生大黄用量以10~20g,芒硝用量以6~10g为宜,总以通下大便,荡涤痰热、瘀血邪毒积滞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