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糖尿病学(第4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4节 糖尿病的预防

一、早期发现糖尿病高危人群
由于糖尿病存在发现晚,发现后并发症也难于控制等特点,因此,澳大利亚Zimmet教授曾提出,21世纪的糖尿病预防重点,是早期发现糖尿病。着眼于早期危险性评估和干预,对延缓甚至消除糖尿病的发生具有更重要的意义。

(一)糖尿病风险筛查

面对人群中糖尿病漏诊的问题,研究者也在多方寻求经济、方便的筛查策略,以期早期发现糖尿病高危人群。近年来,芬兰、美国、英国等根据简单、易得的指标,相继建立了糖尿病风险评分系统,这为糖尿病风险的早期发现提供了帮助。芬兰的糖尿病风险评分系统(FIN DRISC评分方法)所采用的指标多为非损伤性,通过询问生活方式、简单体检就可以实施,因此也受到了广泛关注。但国外的评分系统在国人中的应用结果表明,敏感度、特异度及预测值均低于文献报道,提示国内糖尿病风险评估系统应基于国人的数据和人群特征。中国自创糖尿病风险评估问卷也有报道,大部分以人口学、家族史、腰围、BMI、血脂、血糖等组成,取得了一定的结果。糖化血红蛋白是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与葡萄糖结合的产物,能反应一段时间内(120天)血糖的平均水平,有研究者也建议将此作为糖尿病风险评估的指标之一。

(二)血糖筛查

在可行的情况下,进行血糖筛查是早期发现糖尿病风险最有效的方法。美国ADA建议把空腹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或服糖后2小时血糖介于正常血糖与糖尿病诊断标准之间的状态,称为糖尿病前期(pre-diabetes,也是糖调节受损),处于糖尿病前期的人群,是糖尿病高危人群。由于仅筛查空腹血糖可能漏诊餐后血糖异常者,ADA建议将空腹血糖水平降至5. 6mmol/L,凡血糖水平高于此值的个体,建议其进行餐后血糖的检查。此外,美国还建议了更加便于操作的血糖筛查标准:年龄大于45岁,BMI>25kg/m 2的人群,即应当定期进行血糖的检测。此标准在一定程度上定义了高危人群,可以指导血糖筛查的实施。

(三)代谢综合征人群的诊断

血糖筛查是目前评价糖尿病危险性的最直接的方法,但由于糖耐量试验的可操作性差,再加上血糖值只能反映目前血糖水平等缺点,它对预防控制的意义尚存不足。而有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代谢综合征有预测糖尿病发生的作用,属糖尿病早期表现。代谢综合征指标具有易获得、易控制的特点,无论在糖尿病危险性预报还是在并发症预防干预方面,均越来越得到重视。美国研究者综合多个权威研究项目的研究结果,认为高血糖、肥胖、高血压、血脂异常等能有效预测糖耐量降低,对预防干预有很好的指导作用。芬兰研究者通过前瞻性研究,建立了以上述指标为主的糖尿病危险评分系统,具有很好的可操作性和预测敏感性,已被国家糖尿病预防计划所采用。我国代谢综合征患病率已经高达20%左右,而有代谢综合征的人群50%~56%会在将来发生糖尿病,也有50%以上的代谢综合征人群会存在负荷后血糖异常,因此,代谢综合征是一个较好的早期发现糖尿病风险的指标。
二、高危人群的干预

(一)生活方式干预

IGT是公认的糖尿病危险因素,国际和国内都有大量研究结果证实对其干预的有效性,可以预防或延缓糖尿病的发生。北京中日友好医院的潘孝仁教授,于1986年在我国大庆率先开展了针对IGT人群的生活方式干预试验的研究。经过6年的观察,IGT人群通过接受饮食和(或)运动锻炼干预,使2型糖尿病的危险降低了30%~50%。大庆研究首次证明,糖尿病可以通过生活方式的干预而得到有效的预防。
随大庆研究之后,美国和芬兰等国家也开展了相似的糖尿病高危人群研究。芬兰的糖尿病预防研究(Diabetes Prevention Study,DPS),于1993年至1998年纳入522例中年(55岁±7岁)、超重(平均BMI为31kg/m 2)的IGT个体,并按照研究中心、性别和OGTT2小时血糖水平进行分层。所有入选IGT个体均被随机分为强化生活方式干预组(265例)和常规生活方式组(257例)两组。强化生活方式干预的目标是,中等强度的运动锻炼每日30分钟,饮食中脂肪含量占每日摄入总热量的30%以下,饱和脂肪含量低于每日摄入热量的10%,每日至少摄入15g/1000kcal的纤维素,体重降低5%(建议体重每星期下降0. 5~1. 0kg)。在研究第一年中,生活方式干预组的IGT个体与营养师有7次历时30分钟的面对面培训,此后每年4次。所有个体均定期检查、记录体重和运动锻炼情况。4年后,体重下降情况分别为3. 5kg和0. 9kg,干预组的糖尿病风险下降58%。
在美国的糖尿病预防项目(Diabetes Prevention Program,DDP)研究中,入选人群同样是IGT人群,BMI≥24kg/m 2,年龄25岁以上。强化生活方式干预的目标与DPS研究大致相当,要求低热量低脂饮食、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的运动(如快走等)、体重降低7%、16次的有关饮食和运动锻炼的面对面培训。同样,糖尿病发病减少58%。
我国大庆、芬兰DPS、美国DDP的研究,均获得一致结论,通过强化生活方式干预而显著降低体重,是预防和延缓2型糖尿病发病行之有效的重要手段,体重下降1kg,大约可降低糖尿病发病率13%。

(二)药物干预

针对IGT人群,如果由于种种原因不能接受强化生活方式干预,或者已经接受强化生活方式干预但是效果不理想(如强化生活方式干预后3个月或半年后随访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2小时血糖水平无明显改善),就需要考虑生活方式以外的干预手段。这种情况下,药物干预就是最重要的选择。
在欧洲和加拿大进行的随机双盲对照(STOP-NIDDM)试验中,经过平均3. 4年的阿卡波糖(拜唐苹)药物干预IGT人群,表明可使IGT人群进展为2型糖尿病发病危险降低36%。DPP研究中采用二甲双胍作为干预药物,结果使糖尿病发病减少31%。大庆研究中的部分IGT人群在试验结束后接受了为期3年的生活方式、二甲双胍和拜唐苹干预。结果表明,拜唐苹可使IGT个体发生2型糖尿病的风险降低87. 8%,因此,药物干预也可以降低糖尿病的风险。
此外,有研究(XENDOS)着眼于用药物降低体重,也可以使糖尿病风险降低37%。还有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研究抗高血压药物的药物降压效果,结果发现有些药物,比如ACEI/ARB,也有一定预防糖尿病发生的作用,它作用最主要的机制,可能是降低胰岛素抵抗,改变脂肪细胞的代谢,增加脂肪储存,以及增加胰岛血液供应,保存胰岛功能。
总之,糖尿病可以通过生活方式干预,降低体重,服用降糖药等方式进行有效的干预。在所有的干预措施和手段中,生活方式干预是最经济且有效的一种方式。对糖尿病高危人群进行及时、有效的干预,不但可大幅度降低2型糖尿病发病风险,也可以降低并发症的发生,进而提高人群的健康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