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糖尿病学(第4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20章 糖尿病临床微循环检查

一、微循环概述
微循环是直接参与细胞、组织的物质、能量、信息传递的血液、淋巴液、组织液的流动。微循环包括细动脉、毛细血管和细静脉(统称微血管),还包括毛细淋巴管。
微循环的物质交换功能:机体和环境之间、器官之间的物质交换(如O 2、CO 2、单糖、多糖、氨基酸、蛋白质、脂肪酸)是在实质细胞(如肺泡上皮细胞、肠上皮细胞、肝细胞等)和血液之间通过组织液进行交换,细胞的裂解产物和代谢产物进入初始淋巴管经过淋巴系统清除。
微循环的信息传递功能:机体内的各种信息,包括神经电信号、神经介质、激素、活性物质等在体内各系统、器官之间进行传递交换,以统一协调各种反应和活动。从微循环角度看,神经介质、激素、活性物质等都要经过微血管、组织间隙、细胞途径传递和交换,初始淋巴管也参与信息传递过程。
微循环的能量传递功能:器官之间、组织之间,能量主要以高能物质如三磷酸腺苷(ATP)和磷酸肌酸的形式,通过微血管,组织间隙与细胞进行能量传递。也有的器官(如心肌、肌肉等)细胞内线粒体可以产生三磷酸腺苷(ATP)供应自身的需要,肝脏是体内ATP的生产基地,通过血液供应全身需要。
组成微循环的微血管直径一般小于100μm,只有在这些微血管和毛细淋巴管内,才能进行物质交换,向组织细胞提供氧和营养物质,带走代谢废物。因此,微循环的基本功能是保证组织、细胞的物质交换,组成微循环的微血管直接参与脏器的组成、不同程度地参与脏器特殊功能的完成。微血管的形态根据所在脏器不同而有所不同。毛细血管是最细的连成网络的血管,其管径一般为5~15μm,管壁由内皮细胞、基底膜及外周细胞突起组成。细静脉的管径为15~50μm,由毛细血管汇集而成。细静脉一般和细动脉并行,管壁由内皮细胞、基底膜、一层不典型的平滑肌细胞组成。细动脉管径一般为并行细静脉的1/3~1/2,管壁由内皮细胞、基底膜、一层平滑肌细胞组成。脏器微血管的立体形态大致归纳为发夹型、树枝型、网囊型、丝球型、密网型和珊瑚型六种构型。一个脏器的微血管构型随脏器功能状态的不同而有所变化。
微循环既是人体循环系统的最末梢部分,又是器官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体中不存在没有血管的器官,也没有完全脱离器官实质细胞和间质的微血管。各种致病因素无不直接或间接影响和损伤微循环,所以微循环是人体最基本的生命活动现象之一。微循环不同程度地参与脏器特殊功能的完成。例如,肾脏微循环直接参与尿的生成和排泄:肾小球微血管的血液循环完成肾小球的滤过功能,肾曲管周围的微血管血液循环完成尿的吸收、浓缩以及代谢产物的分泌功能。所以,微血管是脏器的重要组成部分,微循环与脏器功能、代谢有非常密切的关系。
二、临床微循环检查方法
临床微循环检查是利用微循环的理论与技术,直接观测患者,描述、评价和解释观察部位的微循环改变及其演变过程,为疾病的防治服务的理论和技术。
微循环观测技术分为活体观测(例如甲襞微循环、球结膜微循环等)、形态学观测(微血管的塑料铸型和电镜技术、微血管图像分析和三维重建)、血管内皮细胞培养、微血管功能学测试(激光多普勒微区血流量测定、光电反射容积脉波、经皮氧分压测量等)以及临床微循环测定。

(一)甲襞微循环(nailfold microcirculation)

甲襞微循环观测是临床上最常用的微循环检测方法。

1.检查设备和器材

显微镜:微循环专用显微镜、普通生物显微镜、解剖显微镜均可以选用。常用放大倍数为20~100倍,最大不超过120倍。一般目镜用6倍或10倍,物镜用4、6、8、10倍。
光源:要求照度高、聚光好、温度低,以不超过检查对象的体温为宜。光源前可以加隔热滤片,既能减少光源热量,又能提供清晰度。光源种类有落射光源(显微镜本身自带)和外加斜照射落射光源两种。
照相、录像设备:照相机、摄像机、录像机和监视器等。
固定托架:用各种材料(石膏、塑料等)制成固定的手指托架和手臂托架,以便减少观测时手指颤动,同时保持手臂自然放松、与心脏水平同高。
石蜡油或香柏油:涂在观测的甲襞皮肤上,以减少散射光,提高透光度。

2.检查要求

检查室室温应保持在22~24℃,相对湿度为70%左右。
检查对象在检查前1小时避免剧烈活动,在检查室安静休息15~30分钟后进行检查。检查体位:一般为坐位,必要时可以取卧位检查。保持检测手的高度与心脏同高。
检查时间:一般应在上午观察。为了解同一患者的动态变化,应固定在同一时间复查。

3.观测指标

观测部位为左手无名指甲襞远心端第一排管袢。20世纪80年代后国内甲襞微循环观测基本上统一为微血管形态、微血管流态和微血管周围状态三大类16项指标:
微血管形态:包括清晰度、管袢数、管径(输入枝、输出枝、袢顶)、管袢长度、畸形数;
微血管流态:包括血流速度、血管运动性、红细胞聚集、白细胞数、白色微血栓、血色;
微血管周围状态:包括渗出、出血、乳头下静脉丛、乳突、汗腺导管。
田牛等根据每一项指标的病理生理意义和影响因素,赋予不同的权值和分值,称为田氏甲襞微循环加权积分法。按照此加权积分法,可以分别计算甲襞微血管形态积分、流态积分、袢周积分及总积分。根据我国大量临床测定数据总结,提出甲襞微循环加权积分的正常值及异常分度:总积分值<1为正常,1<总积分值<2为大致正常,总积分值2~4为轻度异常,总积分值4~8为中度异常,总积分值>8为重度异常。
临床实践说明甲襞微循环可以反映病情的轻重、随病情的恶化和好转而变动,在一定条件下可以间接推测内脏器官的变化。甲襞微循环为可以重复观测的无创性检查。由于甲襞微血管主要反映皮肤微循环改变,不能清晰看到细动脉和细静脉,容易受外界因素干扰,所以甲襞微循环观察具有一定的临床局限性。
近年来,甲襞微循环观测在临床应用比较少,由于甲襞微循环观测显微镜放大倍数不够大,为临床提供的比较特异性的信息量有限。要提高甲襞微循环的临床应用价值,就要提高微循环显微镜的放大倍数。但是,甲襞微循环观测干扰因素比较多,例如:皮肤表面不平整、手指颤动、血管搏动、油面反光、杂散光等,这些干扰因素在应用低放大倍数的显微镜时影响比较小,但是在高放大倍数显微镜时明显干扰图像的清晰度,因此要求临床微循环显微镜具有高分辨率、大数值孔径、大视野、长景深的特点。国内张渺通过多年探索,已经初步研制完成的高分辨临床微循环显微镜采用了特殊的显微物镜和特殊的照明系统,可以对甲襞血管从原有放大100倍而提高到放大1000倍,从而显示甲襞微血管周围一些结构。新一代高分辨临床微循环显微镜的问世将大大提高甲襞微循环观测的临床应用价值。

(二)球结膜微循环(bulbar conjunctiva microcirculation)

球结膜微循环可以观测血液由小动脉进入细动脉、毛细血管、细静脉,并汇集注入小静脉的全部流程,可以发现各种微循环改变。观测时,患者卧位或坐位,应用眼科裂隙灯显微镜观察。由于球结膜微循环可以观察到微循环的全部流程,球结膜微血管表浅、平面分布、图像清晰,比较甲襞微循环观测具有更多优点。球结膜微循环可以观察毛细血管数量的改变,局部缺血区,毛细血管管径变细、迂曲,微血管瘤,血管颜色,红细胞聚集,出血,白色微血栓等指标。球结膜是全身能够观察到血液微循环全部流程的唯一部位,可以观察到毛细血管形态和血流动态改变,球结膜微血管与眼底网膜血管一致并与颈内动脉的颅内分支相通,所以球结膜微循环与脑微循环改变有密切关系。临床观察说明,球结膜微循环可以直观地、确切地判断微循环改变的部位、性质、微血管不同区段改变的相互关系。球结膜微循环改变与眼底网膜血管、脑血管改变比较符合,是其他部位微循环观测不能替代的重要微循环观测部位。但球结膜微循环检查时需患者头部比较长时间固定而使之不适,且眼球的不自主运动也使其不能长时间保持固定,影响了观察效果。

(三)指动脉压(finger artery pressure)

指动脉压是手指小动脉、细动脉压力的综合反映。指动脉压反映全身循环及末梢循环,尤其是反映细动脉的功能状态和组织供血的重要指标。测量原理:一般采用气囊指套加压测量法,用橡胶管通过三通管同时与血压计及加压气球相连。测量时将手指伸入指套并加压,同时在显微镜下观察该指甲襞,当加压至甲襞管袢血流停止时,血压计的压力读数即为指动脉压。正常人指动脉压为(8. 2±1. 3)kPa,一般状态下的指动脉压随人体舒张压的高低平行变动,同时也受静脉压的影响。糖尿病患者的指动脉压降低为(6. 4± 2. 1)kPa。

(四)激光多普勒血流量(laser doppler blood flow)

微循环的改变直接影响组织微血管的血液灌注量。测定组织的血流量是了解组织微血管功能状态的重要指标。组织微血流量的测定方法有核素法、局部温度法、红外热象仪和激光多普勒法等。其中激光多普勒血流量测定以其操作简便、无创性、可以连续测定、重复测定等优点,近年来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
测定原理:当激光照射到静止血管床和组织上,其散射的光不产生频移,而照射到流动的红细胞上,运动的红细胞散射的光将产生频移,散射光的强度与运动的红细胞数量成正比,这个频移量经过仪器一系列放大、滤波、处理计算后,得出正比于血细胞灌注量的电压信号。仪器测定的血液灌注量与仪器激光束照射的皮肤表层体积、该体积内的血管数量、血流速度、红细胞数量成正比,即信号电压(V)∝血流速度×血管数量×血细胞比容(Hct)。
利用激光多普勒原理进行血流量测量的仪器有激光多普勒血流仪(LDF)和激光多普勒血流图像仪(LDI)。LDF被广泛应用于皮肤、胃黏膜、鼻黏膜、断指再植皮肤血流量测定。LDI是更新型的血流测量仪,能够非接触地连续测量组织血流量,产生与测量区域对应的两维色彩编码图像。

(五)容积脉波(plethysmogram)

组织、器官的容积随心动周期而改变,描记器官组织因脉动血管充盈和排出血液的容积变化,就是器官组织的容积脉波。容积脉波描记是一种无创性的测量技术。容积脉波可以分为光电反射式容积脉波和阻抗式容积脉波。
光电反射式容积脉波:光照射组织,组织内血液容量随心动周期而改变,引起反射光强弱的变化,将反射光的强弱变动放大描记,得到与脉搏图形相似的曲线,即为光电反射式容积脉波,可以反映脉动血管功能和局部血液灌注情况。由于只有位于组织浅表部位的细动脉、毛细血管、细静脉管腔内的血液可以反射照射光,所以光电反射式容积脉波是反映微血管血液灌注量和脉动血管的功能状态,在临床上多用于肢体皮肤、颜面、黏膜局部血液灌注量的测定。
阻抗式容积脉波:利用血液的电阻抗低于周围组织的电阻抗的特点,在局部组织放置电极给予高频弱电(50~100kHz),把微血管内血液容量随心动周期的变化转变成电信号,经过放大、描记出有规律的波形即为阻抗式容积脉波。它可以反映局部微血管血液流量和微血管功能状态(如血管舒缩状态,血管弹性等)。在临床上,阻抗式容积脉波不仅可以用于皮肤、黏膜微血流描记,还可以用于测定手指、肢体和头颅的血流容积脉波改变。

(六)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

微血管舒张有两种形式:一种称为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指内皮细胞在药物(如乙酰胆碱ACh)或生理性刺激(反应性充血)等作用下释放内皮衍生性舒张因子,作用于血管平滑肌细胞,引起血管的舒张反应,这种微血管舒张反应的正常完成依赖于微血管结构的完整和微血管内皮功能的正常;而另一种微血管舒张形式称为非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指一氧化氮(NO)供体药物如硝普钠、硝酸甘油在体内直接释出NO,作用于血管平滑肌,从而引起血管舒张,后者的完成不需要内皮细胞的参与,只与药物剂量及血管平滑肌的功能状态有关。
目前还没有公认的判定血管内皮细胞受损伤的金指标,常用的方法主要有:①检测血管内皮细胞分泌的活性物质及其代谢产物如NO、ET-1、vWF、tPA、黏附分子和选择素等;②循环内皮细胞:衰老的内皮细胞从血管内膜上脱落后在血液循环中形成循环内皮细胞。循环内皮细胞的数量增多、形态学改变直接反映了血管内皮损伤。③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应用各种方法测定血管对药物和机械性刺激引起的内皮依赖性舒张反应。其中,血管阻断后反应性充血(PORH)的方法因其无创、简便、费用低而应用较广。其原理为:通过在上臂加压阻断肱动脉血流,造成前臂血管缺血,持续4~5分钟后,再快速减压,前臂血管从缺血到快速反应性充血,由于血流速度的加快和每搏量的增加,引起血管内皮细胞膜的超极化以及内向整流钾通道的开放,使钙内流增加,从而触发NO的合成和释放,这一过程依赖于结构完整和功能正常的血管内皮细胞。1992年Celermajer首先将PORH方法与高分辨超声仪相结合检测肱动脉内皮功能。2002年Corretti等制定了应用超声法评价肱动脉的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操作指南。目前,超声结合PORH已广泛应用于糖尿病、冠心病、高血压等疾病的内皮功能检测,但超声法主要是检测大血管的内皮细胞功能。④皮肤血流阻断后反应性充血的测量:皮肤血流量大,是了解全身微循环的“窗口”之一。对皮肤微循环的检测方法很多,如体积描记法、毛细血管显微镜法、荧光示踪等。激光多普勒血流仪(LDF)测定皮肤微血流量广泛用于临床。我们在临床工作中将PORH的方法与激光多普勒血流仪相结合,通过检测皮肤微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的程度来评估内皮细胞功能状态。

(七)经皮氧分压(transcutanous oxygen pressure,TCPO2

血液、组织间氧的交换是在微循环水平进行的,组织氧分压的高低与微循环灌流状态及其通透性有重要关系。TCPO 2测量既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微循环的功能,又能反映组织的供氧情况。
正常情况下,由于皮肤组织耗氧和表皮对氧的扩散阻力,皮肤表面的氧分压很小。当给皮肤加温时,皮肤血管充分扩张、毛细血管血动脉化,皮肤对氧扩散阻力降低,使得皮肤表面的氧分压明显升高。经皮氧分压测量探头由氧分压器、温度测量和温度控制传感器组成。在观测组织血氧浓度常用的指标中,以氧分压非常重要,它是反映组织微循环功能的一个重要方面。抽取动脉血测定血氧浓度是一种有创测定,也不能进行动态连续测定。TCPO 2测量具有无创伤、连续测定、即时反映血氧浓度的特点,近年来在临床应用范围逐渐扩大。

(八)毛细血管恢复试验(capillary recruitment test)

毛细血管恢复试验的方法学是在原先人体手指甲襞微循环观察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进行手指甲襞微循环观察时,在显微镜视野中可见两种毛细血管,一种持续有红细胞灌流,另一种仅有断续红细胞灌流,后者代表了重要的毛细血管功能储备。毛细血管恢复试验的原理:当血流阻断一定时间后阻断解除时,毛细血管出现反应性充血,该试验是用反应性充血后增加的毛细血管密度百分比来反映微血管的舒张功能。该方法国外已多次报道,客观性较强。这是一种无创伤性的微血管舒张功能检查方法,适合于临床对患者做连续的动态观察。在安静状态下,先观察患者左手无名指甲襞微循环,认定固定视野中的标志毛细血管,然后在微循环显微镜(10×12)的电视屏幕上计数每平方毫米中15秒内有红细胞流动的毛细血管数(阻断血流前的基础毛细血管密度)。将事先准备好的血压计上特制的狭窄气囊袖套(宽度3cm)套在无名指第二节指骨处,然后在血压计上将气囊袖套加压到200mmHg,完全阻断无名指手指甲襞毛细血管血流,维持4分钟后放气减压,然后再在显微镜下计数与上相同的视野中的毛细血管数(阻断血流后的毛细血管密度)。血流阻断4分钟后恢复血流,此时出现毛细血管反应性充血,毛细血管密度增加。毛细血管恢复百分比(毛细血管恢复率)按以下公式计算:毛细血管恢复率(%)=(阻断血流后的毛细血管密度-阻断血流前的基础毛细血管密度)/血流阻断前基础毛细血管密度×100%
临床微循环的观测部位已经由甲襞、球结膜逐渐发展至唇、舌、齿龈、子宫颈等部位,临床微循环的观测方法已经形成系列,例如手指动脉压、毛细血管压、毛细血管通透性、光电反射式容积脉波、局部阻抗式容积脉波、激光多普勒微区血流量测量、指容积和多点温度测量等。上述多部位观测和系列化的测试方法为临床微循环研究奠定了方法学基础。
三、糖尿病微循环检查
糖尿病的基本病理生理改变是微血管病变。研究认为,糖尿病时的多种异常以不同的机制影响血液流变性、微血管和间隙组织的特性导致靶器官功能障碍,进而导致各种慢性并发症。其中最明显的是微血管病变,它是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病理基础,而微循环的改变对微血管病变的发生有重要影响。一般认为,形态学上的变化包括毛细血管增殖与退化,毛细血管基底膜的增厚;生理学的变化有毛细血管通透性的增加,毛细血管内皮间氧弥散的减少等;流变学的变化包括各种血细胞形态上的变化,血流的改变与血管内外壁切向应力的改变。糖尿病能通过血液理化及流变性的改变影响微血管的有效灌注,并认为这是形成并发症的一个重要因素。而微血管有效灌注的改变正是毛细血管通透性、血管内皮的异常在宏观上的体现。采用微循环的检测技术与方法,可以对糖尿病及其相关并发症的微血管病变进行临床研究。
使用微循环的技术也是对糖尿病的治疗过程与疗效评价的一个重要方法。导致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因素有很多方面,最主要的是体内代谢紊乱而造成的血管与血液特性的改变。因此除了积极有效地控制血糖,纠正代谢异常外,采用改善微循环,纠正血液流变学异常的治疗方法具有积极意义。因此微循环技术作为一种药理上的工具,观察药物治疗前后的微循环改变是可行的,其在糖尿病治疗与预防药物筛选中可以发挥一定作用。

(一)甲襞微循环

杨毅等观察了90例合并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甲襞微循环改变,并与63例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进行比较。发现合并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组的甲襞微血流显著低于无视网膜病变组,并有明显的红细胞聚集和微血管袢周渗出。其甲襞微循环总积分值也明显高于无视网膜病变组。认为2型糖尿病患者无论是否合并视网膜病变,均伴有不同程度的甲襞微循环异常,包括微血管形态、微血管流态和微血管周围状态三个方面,但以合并视网膜病变组尤为显著。
甲襞微循环检查是通过检查甲襞毛细血管的形态、血液流速、红细胞的聚集以及微小血栓的存在与否等指标来判断受检者是否存在微循环障碍的一种方法。甲襞微循环的检查方法无创、简单、方便、价廉,可以重复,易于临床应用。但是,甲襞微循环检查的敏感性比较强而特异性差一些,也就是一些疾病具有相同的甲襞微循环异常改变,难以根据甲襞微循环异常结果推断某个疾病,这也是甲襞微循环检查在临床应用受限制的原因之一。

(二)球结膜微循环

杨柳认为,糖尿病的球结膜微循环异常主要表现睫状前动脉迂曲怒张或微血管瘤,以双眼颞侧为好发部位。糖尿病患者球结膜微循环障碍的出现与病程有关,其改变早于眼底变化。糖尿病无视网膜病变者球结膜微循环多表现为轻、中度障碍,伴有视网膜病变者以重度障碍为多见。球结膜位于眼球的前部,血管走行表浅,是研究糖尿病微循环障碍的良好“观察窗”;发生早、观察方便、无检测损伤、通过此项指标的动态观察,可以了解微血管病变的严重程度,对疾病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及病情监护或预后判定提供了依据。
由于球结膜微血管走行浅表,易于观察,周围组织较疏松,易形成病变,病变形成较早及灵敏度较高,可以通过球结膜微循环改变来了解糖尿病患者微血管病变的严重程度。

(三)经皮氧分压

丁毅等将120例糖尿病足患者分为三组(未溃期、已溃期、溃后期)测定了患者创面附近经皮氧分压,测定是将加热的氧敏电极置于拟检测部位,来测定局部组织氧分压,以了解组织血液灌注情况。结果发现:糖尿病足患者下肢微循环的变化与其中医辨证分型有较密切的关系,但与创面分期的关系并不大。认为经皮氧监测仪能直接测定皮肤氧的含量,方法简单,仪器稳定误差少,实用价值更高,糖尿病足患者的经皮氧分压检测对于患者创面当时的状态和预后有较好的体现。

(四)指动脉压

龙建军等观察了67例2型糖尿病患者的肱动脉压、手指动脉压和甲襞毛细血管袢压力,并与30例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2型糖尿病患者的肱动脉压、手指动脉压有升高的趋势,甲襞毛细血管袢压力降低。认为糖尿病体循环压力有升高趋势与动脉硬化以及胰岛素抵抗有关,而重要的压力调节部位仍然在毛细血管前微动脉,手指动脉压升高说明该部位“结构阻力”升高,是导致下游毛细血管压下降的原因。

(五)毛细血管恢复试验

董雪红等测定了276例2型糖尿病患者的毛细血管恢复试验并与20名糖耐量正常者比较。结果显示,20名糖耐量正常者毛细血管恢复率为(36. 50±9. 48)%,2型糖尿病患者毛细血管恢复率平均为(27. 68±12. 48)%,与正常人相比明显降低,提示2型糖尿病患者存在明显的微血管舒张功能障碍。该研究还发现,2型糖尿病患者的毛细血管舒张功能障碍没有明显的性别差异,但受体型、病程、血糖和糖尿病家族史的影响。肥胖、血糖控制欠佳、病程长和有家族史的患者更容易引起微血管舒张功能障碍,可能是其危险因素。

(六)皮肤微血流

田林华等应用激光多普勒血流仪,以26名正常人为对照,测定了81例2型糖尿病患者四肢皮肤微循环,结果显示:常温下,除病程大于10年组较病程小于5年组、合并增殖期视网膜病变组较无视网膜病变组皮肤血流量降低,其他均无差别;在44℃情况下,2型糖尿病患者皮肤最大血流随年龄的增加,病程的延长,其他微血管、神经并发症的加重以及周围血管合并症的出现,逐渐降低,并且以双下肢表现更为明显。

(七)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

Michio S等应用皮肤血流阻断后反应性充血方法研究了14例2型糖尿病患者进食标准试验餐后是否口服阿卡波糖的血糖水平对前臂血流的急性作用,并和12名年龄、性别匹配的葡萄糖耐量正常的健康对照组比较。结果表明:在反应性充血阶段,对照组进食试验餐负荷前后,其前臂血流峰值及缺血后补偿血流量均无变化;而未服阿卡波糖的糖尿病患者这两个指标在试验餐后的120分钟和240分钟时均显著降低;口服阿卡波糖的糖尿病患者这两个指标在试验餐后的降低消失。糖尿病患者的前臂血流峰值及缺血后补偿血流量与血糖峰值、餐后血糖曲线下面积均呈较好的负相关性。研究结果认为: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仅一次标准试验餐负荷后即可引起皮肤内皮细胞功能障碍;阿卡波糖可通过降低餐后高血糖改善餐后内皮细胞功能。吕肖锋等研究了冠心病合并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肱动脉血流介导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和动态血糖变化。发现与单纯冠心病组相比,冠心病合并糖尿病组肱动脉血流介导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明显下降,反映血糖波动的各种指标明显升高,提出血糖波动是造成其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下降的重要因素之一。
冯雅娟等将皮肤血流阻断后反应性充血(PORH)的研究方法与激光多普勒血流仪的定量、实时测量联合应用,选择2型糖尿病病程≤5年者17例以及≥15年者17例,先测量患者左前臂皮肤微血流基值PU 0;然后用血压计袖带快速加压至收缩压以上20mmHg,维持2分钟,测量缺血状态下皮肤微血流最小值;再快速减压测量反应性充血的最大微血流值。结果显示:短病程组的反应性充血的最大微血流值明显高于长病程组;短病程组的反应性充血速率明显快于长病程组;提出2型糖尿病患者前臂皮肤微血管病变随糖尿病病程延长而加重。同时,刘晓燕等应用激光多普勒血流仪对50例2型糖尿病患者和30例对照者进行了下肢皮肤微血流的测定,同样应用皮肤血流阻断后反应性充血的方法,测定左足第三趾骨背侧皮肤血流。结果显示:糖尿病病程≥15年患者的下肢皮肤微血流基值明显低于病程≤5年患者,糖尿病患者下肢皮肤微流血加压后峰值明显低于对照组;病程≥15年患者皮肤微血流最大值明显低于病程≤5年组,糖尿病患者下肢皮肤微血流最大值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研究认为:2型糖尿病患者下肢皮肤微血流量与糖尿病病程呈负相关,短期的高血糖对下肢皮肤微血流的影响作用没有糖尿病病程的影响大。
赵静等应用激光多普勒血流仪对28名2型糖尿病患者上肢皮肤血流阻断后反应性充血的过程进行检测,连续检测3天,每天选择阻断皮肤血流加压量及持续时间分别为上臂收缩压以上20mmHg持续2分钟、收缩压以上30mmHg持续3分钟以及收缩压以上40mmHg持续4分钟,然后快速减压,造成皮肤微血管反应性充血,比较三种阻断状态下前臂及手背皮肤微血流基础值、加压阻断后最小值、减压充血后最大值的变化。发现:三种阻断方法比较皮肤微血流基础值和加压阻断后最小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减压充血后最大值于加压30mmHg/3min明显高于加压20mmHg/ 2min,与加压40mmHg/4min结果相接近。提出2型糖尿病患者上肢皮肤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的检测,在阻断压力及时间上选择收缩压以上30mmHg/3min,即可达到比较满意的阻断后反应性充血的效果。沈英华等用同样的研究方法探讨了2型糖尿病患者下肢皮肤微血管反应性充血与阻断血流的压力及持续时间的关系,得出下肢收缩压以上40mmHg持续4分钟的方法能够更好反映下肢皮肤微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
总之,应用临床微循环检测方法对糖尿病患者进行外周微血管检查,可以评价患者的微血管、微血流、血管内皮细胞的功能状态,对于糖尿病患者的微血管并发症的诊断、药物疗效的判定起到辅助作用。

(傅汉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