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幸福”具有现时性,像是以时代为和弦的摩登爵士的即兴演奏。因此,若想通过书籍把握幸福,就会受到书籍本身历史性的干扰。
回溯书籍的起源,古代书籍其实是艺术的开始。早在原始书籍出现之前,人类已经开始制作“绘画之书”了。黏土上弯弯曲曲的线条、洞穴岩壁上的手印等,都是“图解”类读物的开端。据埃里克·德·格洛利埃[24]的《书籍的历史》所述:“洞穴岩壁写实艺术较为发达的中心地带,其艺术就会向着比喻与象征的方向进化。”“在西班牙东部、比利牛斯山脉南北两侧、非洲北部,人类或动物的象形图案不断变形,变得更为单纯,最终形成了单纯几何学的图案。”但那些古代“读物”,与其说它们是寓意某种行为的替代物,不如说其本身就表现了行为的存在。
大量集中的鸟、老鼠、青蛙等鸟兽状器物,斯基泰人为了阻止大流士侵略自己国家而送去的五支箭,秘鲁人的绳结,使者权杖上的刻印等具体事物,象征物品拥有者的图腾和通过人类皮肤将精神寓意化的刺青文身等抽象事物,都不是具备某种寓意功能的替代物,应该说那些器物和图案是将人类与自然或事物发生的关联作为一种行为进行刻画的。但是,工业革命之后诞生的印刷读物毫无疑问都是替代品。语言在古登堡的“魔鬼发明”的作用下,渐渐沦为行为的替代物,印刷发行的书籍中开始出现单方面的思想传达。
我们被赋予了书籍,或者说被书籍赋予了语言,我们可以选择,但是无法改变它。我们不可能通过与这一行的对话来决定下一行的内容。一行与一行在书籍印刷完成时,就像列车的两条铁轨,保持着相同的距离不断延伸,不论我们站在中间如何挥动反对的大旗,也无法使其出现任何扭曲。
而且,被印刷在纸张上的语言——比如“苹果”一词——就是为了让我们联想到苹果这个物体而存在的,不像古代读物那样“自我表现”。仅作为文字符号出现的“苹果”,既没有色彩也没有重量,多么可怜啊。同样的道理当然也适用于“幸福”一词。虽然我并不认为那仅仅是由于活字印刷的整齐划一造成的,但不知为何,我总能从书籍中感受到类似权力的东西。鲜活的人声可以让人感到暴力的味道,而书籍有着权力的气息,这可能是因为鲜活的人声可以相互交流,而书籍只能单方面传递信息。在阅读索雷尔[25]的《暴力论》——虽说这也是一本书籍——时,他将自上而下的力量称为权力,自下而上或者横向的力量定义为暴力。我对使用书籍来阐述幸福论感到抗拒,而在提出将其回归鲜活的人声时,也许在潜意识中思考着“幸福的暴力性”吧。
但是无论如何,尽管我像现在这样情绪高涨到“华氏451”,像书中的焚书官员一样否定书籍,但当使用书写这一形式时,我就已经“书籍化”了。
我时常想,若有一本书表示“这本书会与你对话”,那该有多好。第一行是作者对读者的话,下一行则由读者的回答来刻画完成。如果它同时还是一本可以边跑步边阅读的、可以拥抱的、有着肉体知性的……“幸福论”难道不就是作为这种“灵魂对话”的指导原则而存在的吗?
我曾经买过一张号称“会与你对话”的唱片。我带着唱片回到独自居住的公寓里,泡好咖啡,坐在唱机前。
窗外下着雨。
我抑制不住内心的兴奋,期待着将要发生的“对话”——而且还是与人类之外的物体的对话——将唱针放在开始旋转的唱片上。但是,唱片却自顾自地开始讲述小红帽的童话故事。而且讲故事的声音,并不像在与我“对话”,反而更像为了它自己在讲述。我失望至极地听着小红帽被大灰狼吃掉的故事,一边想着“对话”到底是什么。
两三年前,电影院前设置过一种“明星电话”,它要比我这张唱片有人情味多了。那是一部电话机——不过对方的声音是事先录制好的——只要扔进10日元就能听到加贺麻理子[26]或者岩下志麻[27]接电话的声音。
电话铃声响过之后,对方接起电话。先是自报家门:“我是加贺麻理子。”说上两三句后会问:“你最近还好吗?”紧接着是一小段空白——为了让打电话的人说些什么的时间。对方的录音也好,留白也罢,实际上都只不过是一种模式化的对话概念的产物,但即便如此,也足以慰藉粉丝们饥渴的心灵。然后,加贺麻理子接着开口。
在这段对话中,完全不存在有血有肉的交流,有的只不过是作为一种信息而被印刷出来的明星海报以电话这一日常工具为媒介——用麦克卢汉[28]的话说就是——变得“环境化”了。但即便其本质是无血无肉的,孤独的粉丝们仍然毫不吝惜地将10日元投入电话机。那光景让我想起儒勒·列那尔[29]的“幸福,就是寻找幸福的过程”,空虚却温暖心灵。
一个中年男人竖起外套的衣领站在“明星电话”前,口袋里攥着在车站为家人购买的鲷鱼烧。
他扔进10日元,对着听筒说了一句:“喂喂?”
桑野美雪[30]接起电话说:“好久没见啦。”对于中年男人来说哪有什么“好久没见”,这是他与桑野美雪的“第一面”和“第一通电话”。但中年男人的脸上还是绽放出了笑容。因为他现在身处家庭之外、公司之外,甚至可以说身处他四五十年来的人生现实世界之外的另一个世界中。
“最近过得怎么样啊?”桑野美雪问道。
“不景气啊,”中年男人答道,“被会计摆了一道!还有啊,我昨天把奖金全部用来买了十号赛道的三保松[31],那匹该死的马居然在出发点站了起来,佐山[32]这个白痴!输得精光,一分不剩了啊!”
中年男人的说话方式绝不是独角戏,也不是自言自语,而是向着他所深信的另一个世界诉说,简直就像孩子对远在20亿光年之外的暗夜之中的“小王子”倾诉一般,让人感到一丝微弱的期待。
但“明星电话”前的中年男人并没有肩扛命运离去,相反,他停下脚步确认着自己的命运。若人类的命运真能装在袋子里该有多好,而且还能扛着离开!那就不用听卡夫卡哀叹:“为何人类不是一个只是装满了血的袋子呢!”然而,我们并不能选择自己的命运。我的命运就是我的肉体。若要将两者区别讨论,那么我的这篇文章就会重蹈那些传统“幸福论”的覆辙了。
“幸福”无法通过书籍的历史性来把握。“幸福”应当在各种媒体不断环境化的状况下,仍然执拗地端坐在自己的肉体内,像寇特兰[33]、马尔·沃尔德伦[34]的爵士乐一般暴力燃烧着,成为语言之外的精神上的狩猎。
但是,这种否定书籍的“论”却不得不用文字写下来,这令我懊恼无比。我多希望当我说起幸福时,语言能像小鸟般拥有自己的小宇宙,自由地翱翔。或者,至少也像火车的汽笛声般包含着鼓励与眷恋。
注释
[1] 托马斯·曼(Paul Thomas Mann,1875—1955),德国作家,1929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代表作《魔山》。(若无特殊说明,本书脚注皆为译者注。)
[2] 出自《魔山》。
[3] 卡尔·布瑟(Carl Hermann Busse,1872—1918),德国诗人、作家。其诗作《山那边》(über den Bergen)由上田敏译为日语并收入日本中小学语文课本。
[4] 三游亭歌奴(1932—2017),本名小林信夫,日本单口相声表演家。
[5] 阿兰(Alain,1868—1951),本名埃米尔—奥古斯特·沙尔捷(Emile-Auguste Chartier),法国哲学家、评论家。
[6] 希尔蒂(Carl Hilty,1833—1909),瑞士文学家、法学家。
[7] 李珍宇的女高中生杀人案,又称“小松川事件”,1958年东京江户川区发生的杀人案,遇害女生16岁,凶手为同校日籍朝鲜人李珍宇,此案因涉及未成年人死刑执行和种族歧视而备受关注。
[8] 博纳尔(Abel Bonnard,1883—1968),法国诗人、散文家、政治家。
[9] 武者小路实笃(1885—1976),日本小说家、剧作家。
[10] 龟井胜一郎(1907—1966),日本文艺评论家。
[11] 指的是1955年,作者在20岁时因肾病综合征长期住院。
[12] 奥斯瓦尔德·斯宾格勒(Oswald Arnold Gottfried Spengler,1880—1936),德国历史学家、哲学家。
[13] 亨利·米勒(Henry Valentine Miller,1891—1980),美国作家。
[14] 梦野久作(1889—1936),日本禅僧、科幻小说和侦探小说作家。
[15] 爱德华·霍列特·卡尔(Edward Hallett Carr,1892—1982),英国历史学家。
[16] 1张榻榻米的大小约为 1.8米×0.9米。
[17] 查拉图斯特拉(Zarathustra,公元前628—公元前551),琐罗亚斯德教创始人。
[18] 出自尼采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19] 卡萨诺瓦(Giacomo Girolamo Casanova,1725—1798),意大利冒险家,18世纪享誉欧洲的大情圣。
[20] 雷·布拉德伯里(Ray Douglas Bradbury,1920—2012),美国科幻、奇幻、恐怖小说作家。
[21] 埃德娜·米莱(Edna St. Vincent Millay,1892—1950),美国诗人。
[22] 沃尔特·惠特曼(Walter Whitman,1819—1892),美国诗人、散文家、记者。
[23] 威廉·福克纳(William Cuthbert Faulkner,1897—1962),美国小说家。
[24] 埃里克·德·格洛利埃(Eric de Grolier,1911—1998),法国翻译家、语言学家。
[25] 索雷尔(Georges Sorel,1847—1922),法国无政府工团主义哲学家。
[26] 加贺麻理子(1943—),日本女演员。
[27] 岩下志麻(1941—),日本女演员。
[28] 麦克卢汉(Herbert Marshall McLuhan,1911—1980),加拿大媒体研究理论家。
[29] 儒勒·列那尔(Jules Renard,1864—1910),法国小说家、诗人、剧作家。
[30] 桑野美雪(1942—),日本女演员。
[31] 三保松,赛马的名字。
[32] 佐山,骑手的名字。
[33] 寇特兰(John William Coltrane,1926—1967),美国爵士乐歌手、萨克斯演奏家。
[34] 马尔·沃尔德伦(Mal Waldron,1925—2002),美国爵士钢琴作曲家、演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