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杂以胜 唯量是求
孔夫子杂书馆开馆仪式
时间:2015年11月27日
地点:北京孔夫子杂书馆
无论是从成交量还是社会名气,孔夫子旧书网都称得上是中国乃至全球最大的旧书线上交易平台。近两年交易电子化发展势头迅猛,在短短时间内,就改变了许多人对电子交易观望的态度,按说这将是社会流通领域的主要发展方向,然而在这种巨变之中,却有着别样的声音。比如亚马逊,该公司是最早的大规模在网上出售图书的公司,然而它在今年却开起了一家很大的实体书店。前几天我在报纸上还看到一则消息,说中国某著名的网站列出了计划,将于未来三年内,在中国境内开起100家实体书店,这种变化我不知道算不算“倒行逆施”,但既然是先锋人物想出来的招数,必定有其道理在。
孔夫子网虽然是专业的古旧书交流平台,然而该公司从去年就开起了图书馆,其图书馆规模之大,我觉得能超过许多人的想象,我参观这个图书馆时,就在思索这种变化代表着怎样的方向,然而到了今天,也就是2015年11月27日,孔夫子网又放出一个大消息,那就是开办了一个更新更大的图书馆,馆名叫作杂书馆。在开馆的当日,我受邀前往与会。参观的过程中,我的部分好奇心多少得到了满足,但此馆的开馆宗旨及其营运机制如何,我还是没能得到答案。
开馆时间在当天下午,意外的堵车让我晚到了三分钟,赶到现场时,看到揭牌仪式正在进行。孔夫子网在此之前已开办了好几个馆,我曾看过古籍馆、手稿馆及旧平装书馆,然而那几个馆都是位于一座三层楼之内,而今开办者,却是独立的一栋楼房,处在原馆后面。此馆之前有很大的停车场,这对开车族而言,是极重要的一个硬件。从外观看,杂书馆并不扎眼,大门看上去也没什么特别,走进里面,却有着《桃花源记》里所形容的豁然开朗。这种设计,一是因地制宜,二者则可能是有意制造这种视觉反差,给人以心灵震撼。
揭匾仪式在这里举行
揭牌仪式举行完毕,随众人入内参观,一进门就看到了与以往的不同之处。这里有着图书馆的正规,各种规章制度整齐上墙,尤其一层的西文汉学馆,里面所陈列的西文精装书有着别样的参差之美。然而它们虽然漂亮,我却仍然倾心于古书,于是又来到了二楼。果真,参观的人群基本上都集中在了古书区内,看来人们还是对古书更有崇敬感,这种偏好瞬间满足了我内心的虚荣。众人聊天时,我突然听到了熟悉的声音,转过书架,看到了多位朋友,再寻声望去,原来是于丹老师在那里品评古书。我多次在电视中看到她讲书的倩影,而本尊却是第一次得见。虽是初见,但见面后,我们却聊得很热闹。我告诉她,前一度自己去寻访杭州的万松书院,在那里看到了她很多张放大的照片挂在墙上,万松书院以于丹前去讲座为荣。于丹老师说,她大约十年前在《三联生活周刊》上看到了对我的专访,当时就很好奇:这个人为什么藏这么多古书?没想到这么多年后才初次见面。
高晓松先生我也是第一次得见,他当然是绝对的潮人,各种媒体上不断有他的消息,我对他的执着于读书,特别敬佩。我所说的敬佩,是因为他处在最热闹的红尘中,面对各式各样的新鲜事物,仍然能静心读书,这样的定力,非常人能够拥有。他对我讲,近几年来自己对古书的兴趣越来越浓,希望哪天能够看我的藏书。我告诉他,自己的藏书量要比孔夫子网的这个杂书馆差很多。
1. 都套上了塑料袋
2. 我对这些未整之书兴趣最浓
在这里又见到了陈平原和夏晓虹两位老师,他们一直在国外及香港游学,我至少有两年未曾跟他们见面,今日得见,有着分外的亲切。两位老师都说他们喜欢孔夫子网藏书之杂,尤其这里收藏着许多公共图书馆所不藏之书,比如民间的一些小唱本等等,这对研究清代民俗极有价值。两位老师对杂书馆的藏书特色夸赞有加。我也注意到,这里的书比上次前来参观时整齐了许多,但也有些线装书还未整理完毕,只是做了简单的插架。然而对爱书人来说,或者更具体点儿,对于像我这样的人来说,看到这样的书,最是兴奋,因为这有着未曾发掘的新鲜感。我忘记了拍摄,从中间抱下几摞书放在地上翻看,果真,发现了不少我未曾见到过的书坊刊物。按说古籍拍卖已经进行了二十余年,几乎各种各样的书都会先后出现在拍场中,然而孔网所得之本,绝大多数不是来自拍场,看来孔网有着自己独特的得书渠道,但究竟从何而来,我却未能了解到。
众人参观完旧馆,又集体前去看新馆,新馆的外立面显然进行了特殊的设计,颇具后现代风格。在门口,意外地遇到了台湾著名作家张大春先生。孔网开馆,竟然从那么远请来了张先生。两年前,我在台北跟张先生同桌吃饭,他说话之幽默,谈吐之真率,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我问他,何以前来北京?他说,此程就是为了参加杂书馆的开幕式,参观完毕之后,当晚就返回台北。我惊异于他的来去匆匆,他指着杂书馆的馆名跟我说:“我当然要来了,因为这就是我写的。”这几个字的确写得很有功底,让我深为叹羡。张先生继续跟我说:“你的台湾版《书之美》卖得很好,那么偏的书,还能卖这么好,出我所料,但你可能不知道,《书之美》封面的题字也是我写的。”竟然是这样,我忙不迭地向他表示自己的谢意。
杂书新馆的大堂设计很有特色,这里的面积感觉有上千平方米,有一半做成了挑空设计,从空间的布置,到细部的装饰,都能看出比前面的旧馆用心了许多。登上二楼,这里是今天的开会区域,原本设计为读者的阅览区,我在这里第一眼就看到了辛德勇先生。辛老师不喜欢应酬,他来这里的第一件事,就是专心致志地在架子上翻书,学者之风坦露无疑。
会议由高晓松先生主持。先由孔夫子网的CEO孙雨田先生做嘉宾介绍,至此,我方得知,原来高晓松现任杂书馆的馆长。高馆长以自己惯有的高调,介绍着杂书馆的来由,以及该馆的设计方式和服务对象。他说自己现任阿里巴巴的音乐总监,但他也喜欢孔夫子杂书馆的公益性,当杂书馆请到他时,他对此馆做了详细地了解,在观念方面达成了共识。他认为,在这商品社会中,仍有人为了普及书香,做这样的功德事,正是他所看重者,为此,他才答应担任馆长一职,共同来传播书香文化。
而后讲话者是方克立先生。方先生是社科院学部委员,为著名的哲学家,他从社会价值角度论述了此馆的成立对社会所起到的示范作用。接下来讲话的刘东先生则是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副院长,他带来了自己的两位博士后学生共同参加此会。刘先生更为关心者,是该馆何时能够编出完整的目录,以便相应学者能够按图索骥地找到自己所需之书。他还讲述了自己在国外看见一批被扔进废纸堆的中国特殊时期文献的经历,他认为拾遗补缺,正是杂书馆的重要特色。
虽然之前在电视上看过于丹老师的讲座,但毕竟,电视得来终觉浅,今日听她现场讲话,果真有着大珠小珠落玉盘的铿锵,尤其她讲话时旁征博引,几乎句句用典,有着信手拈来的娴熟,却又丝毫未见斧凿之痕,这样的功底确非常人可及。于丹称,她特别喜欢该馆的名字中有一个“杂”字,这一点极其重要,在当今的商品社会中,唯其杂,才给人以不功利,而这种不功利,正是浸润人们心田的能量剂,如果人们不再讲求时间就是金钱,能够在某个时刻坐在这杂书馆内信手闲翻,以这样的姿态读书,才是人生的一种境界。我的理解,于丹老师更多的是希望人们放下一些功利,多受一些书籍的滋润,以期达到古人“偷得浮生半日闲”的玄玄之境。
于老师在讲话中还表扬了我,她说,众人入此馆都有着惊喜之色,每个人都忙着用手机拍照,唯有韦力一人手拿专业相机,她认为这种做事认真的精神值得大家学习。其实她讲这句话的时候,我颇觉惭愧,因为我拍照也同样出于功利的目的,我是给自己将要发出的微信公众号文章配图。我觉得孔网为了普及书香,做出了这么大的努力,而我能做的,只是通过微博和微信的宣传,为他们这种义举摇旗呐喊。
陈平原老师认为这个馆开得很好,但他担心此馆的长久性,因为民营资本所建的公益事业,最关键的问题是需要有长期的资金保障,最好能够自身拥有造血功能。同时,陈老师认为,不要重点宣传该馆藏书之广之多,因为站在公共图书馆的角度,这里哪个方面都难以与公共大馆相匹敌,民营图书馆的着眼点,更多的是对公共图书馆的拾遗补缺,所以不要在数量上跟公馆一较高下,而应当把自己的长处发挥到极致,努力去收藏公馆所不注意的文献。
孙家洲先生是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为著名的历史学家。孙先生认为,杂书馆的成立本身就是一个奇迹,在这样的社会中,大家应该共同地支持和扶持这样的图书馆,使之能够长久地发展下去,以培养更多的爱书之人。孙先生还举了历史上一些相关的例子,以此说明私人所办公益图书馆对社会所起的作用。
辛德勇先生则认为,此馆所藏之书极有价值,他也认为此馆对相关学者的研究,会带来许多的便利,但为了相关的学者能够便利使用,必须要先编出目录。辛老师也知道编目之难,因此,他主动提出可以带领十位学生来此做义工,帮助该馆编目。辛老师的提议受到了大家的呼应,而高晓松先生则称,因为他在网上有巨大的粉丝量,有很多人都主动说要来此馆做义工,但考虑到方方面面的问题,他一时还未对此作出回应。
刘东先生在讲话之时,提到了前来此地在交通上的不便,而高晓松告诉他,离此不远就有地铁站。本次的参会者还有北京红厂设计创意产业园总经理邹玉凤女史,和老师介绍说,本馆的装修全部都是邹总出资,并且这个新馆也是免费给孔网使用。邹总的义举得到了大家的掌声。邹总解释说,在园区之内,她正在建设小型的酒店,这些酒店可以给各地的学者提供极其低廉的价格,以便让外地学者住在这里,就近使用这里所藏的文献。
张大春先生则从另外一个角度肯定了该馆创建的必要性,并且在具体营运方式上提出了自己的一些建议,他高度地肯定了该馆在设计、分类等方面的特色。我自己则讲述了编目远非大家所想的那么容易,我讲出了其中的问题,以及该馆能够长期得以维持的关键点。而夏晓虹老师对大家所言作了必要的补充,并赞誉该馆所藏之书会对她的学术关注点带来怎样的帮助。参加座谈会者,还有国门企业联合会秘书长吴海龙先生,吴先生很谦虚,在会上没有过多地发言,只是说将尽力为该馆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方便。
孔夫子旧书网本是一家旧书网站,经过这些年的发展,渐渐朝着公益性的方向拓展,这种做法就如世界上那些著名的网站,开始由虚拟经济走入实体店一样。杂书馆的建立,必有其道理所在,我作为一个爱书人,当然盼望着这个馆能够渐渐地扩大影响,能像磁铁一样把更多的爱书人吸引到此,同时将书香传播到社会的各个角落,让更多的人藏书、爱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