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礼学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支,在经学史上占据重要地位。历代学者对于礼学皆有著述,先秦以迄明清,礼学文献多达三千余种。礼学文献主要包括以“三礼”(《周礼》、《仪礼》、《礼记》)为核心的相关论著。“三礼”之名,始于汉代经学大师郑玄著《三礼目录》。《周礼》本称《周官》,《汉书·艺文志》载《周官经》六篇,颜师古注曰:“即今之《周官礼》也,亡其《冬官》,以《考工记》充之。”《周礼》序官辨职,分述各级各类官员职掌以及相关的典章制度。《仪礼》本称《礼经》,《汉书·艺文志》云:“《礼古经》五十六卷,《经》十七篇。”郑玄《三礼目录》载《仪礼》之序为士冠礼、士昏礼、士相见礼、乡饮酒礼、乡射礼、燕礼、大射仪、聘礼、公食大夫礼、觐礼、丧服、士丧礼、既夕礼、士虞礼、特牲馈食礼、少牢馈食礼、有司彻,共十七篇。今传《仪礼》十七篇,与《三礼目录》所载合。《礼记》,《汉书·艺文志》云:“《记》百三十一篇。”原注:“七十子后学者所记也。”传世的大小戴《礼记》,不同于百三十一篇的古记,当是在古记中选出的。戴德《大戴礼记》原八十五篇,戴圣《礼记》四十九篇。二戴《礼记》内容庞杂,已经超越《仪礼》十七篇的传记范围;就篇目著作时代说,前后跨度很大。“三礼”内容如上述,其名始自东汉。后来凡治礼之学者,均以“三礼”之学为基本。
礼有仪节、器物、度数,其隆杀、繁简因等级而异,仅凭文字难以通晓。由于时代悬隔,制度难解,器物难明,因而汉魏以来,以图释礼文遂成为研治三礼之方法,与文字之注释相辅相成。故明王应电《周礼图说》曰:“古称‘左图右书’,凡书所不能言者,非图无以彰其形,图所不能画者,亦非书无以尽其意,此古人所以不偏废也。”[1]清陈澧《东塾读书记》卷八《仪礼》云:“《仪礼》难读,昔人读之之法,略有数端:一曰分节,二曰绘图,三曰释例。今人生古人后,得其法以读之,通此经不难矣。”[2]
考礼之有图,前儒多谓始自郑玄。宋聂崇义博采三礼旧图,而为《三礼图集注》,乃现存礼图最早之作。自兹以降,礼图之撰述,日益繁富,非但宫室、仪节、服饰、器用等各有专编,而附诸礼学著述者,尤能兼图名物器用与行礼之节次。
三礼图具有“图像”之特质,观之则一目了然,用之则文意涣然冰释。据文献记载,“礼之有图,自郑康成始,而汉侍中阮谌受礼于綦毋君,取其说为图。又有梁正、夏侯伏朗、张镒三家,而今皆无传矣”。目前所能看到宋以前的礼图,为清儒辑佚,不免限于一鳞半爪。最早可见的著录为《隋书》卷三二《经籍志一》所载的《三礼图》九卷,并云“郑玄及后汉侍中阮谌等撰”;目前可见的是清儒的辑佚,如王谟《汉魏遗书钞》载“汉阮谌《三礼图》一卷”,凡八十页(不含叙跋)、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载“《三礼图》三卷,后汉郑玄、阮谌撰”(玄字因避讳作元)、黄奭《黄氏逸书考》言“阮谌《三礼图》一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