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何謂人格?
「人格」是指某個人的廣泛性格上的特徵,適應和面對困難的方式,以及從兒童時期學習得來的與人互動的方法。當孩子成長至青少年或早期成年階段,通常便會形成某些模式,這些模式進而塑造了這個人的獨特性格特質和行為。
作為一系列內在發展出有組織的心理系統,人格具有可察覺性和獨特性。它包含幾個次系統(subsystems),包括性格上的特質(temperament disposition)〔例如外向性(extraversion)、情緒不穩定性(neuroticism)〕,對某些情況的特定反應(包括:習慣上、情感上及關係上的反應模式),以及個人身份觀念(包括:自我的概念和關於世界觀的哲學)。總括而言,人格是一種持久的模式,在廣泛不同的社會和個人的情況下,讓當事人感知、聯繫和思考周圍環境和自己的關係。
人格的發展,取決於性格和對周圍環境的應對機制。Rothbart曾說過:2
性格(Temperament)的概念對理解人格發展的起源是必須的。性格描述人格發展的最初狀態,把個人行為的不同,與他/她的內在神經網絡系統聯繫起來。
性格和經驗共同建立一個人的人格,這裡包括兒童發展出對自我、他人、物質和對社會的認知,亦涉及他/她的價值觀,態度和應對策略。
當我們發現存在一系列不同程度、具適應性或不能適應(maladaptive)的性格特徵時,便不難明白人格運作(personality functioning)是處於一條直線上的。貫通在一端的是具適應性(adaptive)的人格運作,在另一端是功能失調的人格(dysfunctional personality),亦可能是人格障礙(disorder)之所在,請參考圖1.1。
圖1.1 人格運作之線性關係
來源: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National Offender Management Service(2011). Working with personality disordered offenders: A practitioners guide. London: Ministry of Justice, UK.
不過,每一個個體都擁有與別不同的特別模式去釐定思考、感覺和行為表現。有些人比較外向、友善和擅於交際,但有些人亦較容易感到害羞,易於迴避和退縮。從正常人格的「終止」發展至問題性格特質的出現,以至人格障礙之開始形成,人格障礙便在這裡產生了缺乏適應功能、欠彈性和導致調節問題或個人困擾等特徵。3
人格障礙的患者容易擁有較多有問題的性格特質,並可發展至較為極端的情況。有些人可能只擁有幾個有問題的性格特質,但另外一些人則已同時具備幾種類型人格障礙的特徵,這被稱為「合併症」(comorbidity)。因此,人格障礙所反映出的性格特點,可以被視為正常性格特質的極端版本。4
擁有人格障礙的人,也會在與人建立深厚、有意義和正面的關係方面,出現長期的困難。他們在思考、情緒反應及/或衝動行為上,經常出現異常、極端或僵化的模式,和一般社會及文化上的期望差距甚遠,而當他們難以應對時,更會不斷地產生問題。5
2.1 人格障礙與五大性格模型(Five Factor Personality Model,簡稱FFM)
時至今日,不少研究性格學的學者,都同意研究顯示,6正常的性格運作和病態性的性格運作,是共享層面架構(shared dimensional structure)。這個模型利用五個性格特質,來突顯五種正常性格。五大性格特質包括:經驗開放性(openess to experience)、盡責性(conscientiousness)、外向性(extraversion)、親和性(agreeableness)和情緒不穩定性(neuroticism)。7這個五大性格模型(FFM)並聲稱沒有包含所有性格特質,但它實際上卻已全面覆蓋了大部分人用來形容自己和其他人時所描述的性格特質。8
DSM—5 9中亦增加了另外一類對人格障礙的解釋,這一解釋主要集中在兩大準則:「人格運作的功能缺損」(impairment in personality functioning)和「病態性的人格特質」(pathological personality traits)。其中,病態性的人格特質又分為五大領域(domains),當中每一領域均擁有三至八項特質面向(trait facets)。在這五大領域中,有四個是與FFM當中四個性格特質互相吻合的。
1.負向情感(negative affectivity)(與FFM的「情緒不穩定性」吻合)
2.疏離(detachment)(與FFM的「外向性」相反)
3.對立(antagonism)(與FFM的「親和性」相反)
4.失控(disinhibition)(與FFM的「盡責性」相反)
5.心理病態(psychoticism)(涵蓋怪異的想法、自我中心和不尋常的現實體驗)
性格特質的概念,例如五大性格模型(FFM)在形容人格障礙時是極為可取的。10由於DSM—5已明顯開始轉向運用類似FFM的概念來解釋和診斷人格障礙,所以無可置疑地,與其他模組相比,FFM更受矚目,且更能作解釋性格特質之用。我們將在第二章詳細展示DSM—5對人格障礙之解釋。
依照FFM五個大範疇的性格分類,過千個性格特質(traits)能夠被歸入這五大性格類別內,再透過統計學的因素分析(factor analysis),從而得知五大性格模式各自所涵蓋的性格特質,都有相當的關聯性,以突顯五大模式的代表性。故此一個人的行為表現能被統合在FFM內,其性格特質,可以每一個分類所摘取分數的高低來判斷。表1.1詳細列出FFM內的五大性格特質,分別在高或低分數時,相對會出現的描述,期望能讓大家更明白每一個分類的意義。
表1.1 FFM之五大性格特質
來源:Widiger, T. A., & Mullins—Sweatt, S. N.(2009). Five Factor Model of personality disorder: A proposal for DSM—V. Annual Review of Clinical Psychology, 5, 197-220; Widiger,T. A., & Costa, Jr., P. T.(2013). Personality disorders and the Five—Factor Model of personality: Rationale for the third edition. In P. T. Costa, Jr., and T. A. Widiger(Eds.), Personality disorders and the Five Factor Model of personality(3rd ed., pp. 3-11). Washington DC: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Blais, M.A., Smallwood, P., Groves, J. E., Rivas—Vazquez, R. A.,& Hopwood, C. J.(2016). Personality and personality disorders. In T. A. Stern, M. Fava, T. E. Wilens, and Rosenbaum, J. F.(Eds.), Massachusetts General Hospital comprehensive clinical psychiatry. London: Elsevier.
學者從演化的角度去研究FFM時,發覺五大性格特質中的每一個,都能為當事人提供優勢去處理不同的環境狀況。因此,在某些性格特質上取得較高分數,可能代表在演化發展上的一種適應或調整。表1.2列出了在每個性格特質提高分數時,人們有甚麼得益,以及要付出甚麼代價。
研究者亦利用實證方法驗明(empirically—demonstrated),DSM—5內各類型人格障礙與FFM五大性格特質的相聯關係。根據這項研究,我們大致上可知道各類型的人格障礙會和哪些性格特質相關。不過,請讀者注意,如前文所描述,人格障礙是從有問題的性格特質演變出來的,某類型的人格障礙與某些性格特質相關聯,但只要那些特質仍是在健康運作,那麼就算你擁有/缺少某些性格特質,亦不代表你有很高的風險患上這類型人格障礙(見表1.3)。
2.2 人格障礙之建構組織
除了五大性格模型外,研究也發現人格障礙的症狀亦被視為在其他領域上的一些不能適應(maladaptive)的變異,包括動機(對親密關係、成就和權力的需要),認知(對事情的誤解、想到自己被疏忽、被遺棄或被拒絕),情緒(極端反應和焦慮),自我概念,社交關係(之貧乏),以及生物發展(暴力或攻擊性的基因)。11
表1.2 五大性格特質提供的好處和所需的代價
來源:Nettle, D.(2006). The evolution of personality variation in humans and other animals. American Psychologist, 61, 622-631.
表1.3 某些人格障礙與五大性格特質之關聯
註:(—),即性格特質負向關聯
(+),即性格特質正向關聯
來源:Blais, M.A., Smallwood, P., Groves, J. E., Rivas—Vazquez, R. A., & Hopwood, C. J.(2016). Personality and personality disord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