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千里之行 始於足下
丁新豹
散步是一種既悠閒又有益身心的運動,歷史散步就是在漫步街頭之餘,隨意探究身邊的舊建築或古蹟的歷史,既可舒筋活絡,更可學習歷史,一舉兩得,在生活緊張,而普遍對本土歷史缺乏認識的香港,尤其值得推廣。
多年來,常利用餘暇漫步於港九各處的大街小巷,每有得着,而且趣味盎然。歷史散步,既可印證書本所載,更可在理性認知的層面上加添感性認知,貫徹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宗旨,是普及歷史學習的良方。
要進行歷史散步,必須對散步地點的歷史及沿途舊建築有基本的認識,認識愈多、愈深,趣味愈濃厚,獲益也更多。目前坊間不乏介紹香港古蹟及街道歷史的書籍,但大多聚焦於單一歷史建築物的歷史和建築特色,鮮能進一步綜合分析該等建築物背後所反映的歷史,更遑論宏觀地把這些建築物置於香港政治、經濟、社會及文化發展的大框架裏作進一步探究。本書的出版,正期望能填補此一空白。
中、上環是香港開埠後最早發展起來的地區,是原來維多利亞城的中心,保存下來的歷史建築相對較多,也較集中,是歷史散步的首選地點。事實上,中上環現存的每所舊建築的背後都有值得探究的歷史片段。我們從中上環現存的歷史建築中,挑選了十九座以作重點介紹,編撰者通過參考原始資料文獻,對每一座詳加解說,矯正了一些以往以訛傳訛的說法,深入分析該等建築物/機構的歷史背景和意義,及其如何見證香港的發展;既有細緻的考證,亦有宏觀的論述。某些項目更附有選文,使讀者可以作延伸閱讀,從不同角度認識該建築/機構之歷史意義,務求做到深入淺出,學術與趣味並重。
比方中環方面,法院、監獄和警署見證着香港法治制度的奠立與執行、教堂和會所反映英治時代西人的生活模式和習慣、清真寺及猶太廟反映香港多元族裔社會的特色、皇后像廣場反映中環早期規劃和填海拓展過程;上環方面,合一堂和青年會見證着外來的基督教融入香港社會;文咸西街、永樂街一帶的南北行商舖及太平山街一帶的廟宇及東華醫院,更見證了香港華人社會的形成和發展。在這地區蹓躂,我們彷彿看到早年來港華人蓽路藍縷、艱苦經營,終於落地生根的經過。
中環與上環毗鄰相連,但自開埠以來,卻是兩個截然不同的世界。這是早年港府實行華洋分區而治政策所造成的現象。中環是全港的政治、經濟和金融中心,在上世紀六○年代以前,這裏是英人工作、消遣、禮拜日上教堂的地方,舉目所見盡是歐式建築,出入皆是西服革履的西人及部分洋化華人,活像一個「小倫敦」。而上環是主要的華人商住區,在四十年前,這裏唐樓林立,人煙稠密,瀕海的文咸西街、永樂街一帶盡是中式商舖、辦莊、客棧,靠近山邊則廟宇林立,男女皆穿唐裝,是不折不扣的「小廣州」。時至今天,隨着歲月流逝及城市的改造更新,中、上環原來的特色已逐漸褪色,但格局仍基本保持。
在漫步中、上環之際,或許我們更可以嘗試把中環與上環的一些舊建築物的組織和功能作一比較,比方早年文武廟民間仲裁方式與最高法院所體現的英國的司法制度;英國國教聖公會在香港的主堂——聖約翰座堂與華人的廟宇——文武廟和百姓廟;聖約翰座堂、天主教聖母無原罪總堂與合一堂、青年會等華人自立自理組織的異同、洋人團體共濟會、梅夫人婦女會會所與華人團體中華基督教青年會;文咸西街與德輔道中兩個風格不同的商業區等;這種比較,可以引發更多對歷史的思考,有助於加深我們對香港歷史的點、線、面的認識。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探索學問的路也如是。願與大家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