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名士有部落:常州人物与文化群体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3.陽湖文派:別有建樹的清代散文

【關鍵詞】

陽湖文派;桐城派;惲敬;張惠言;陸繼輅;董士錫;李兆洛

陽湖派古文的特色

清代散文(古文)的一個主要流派是安徽桐城派,以方苞、劉大櫆、姚鼐等為代表,影響甚大,從清初延續至清代末葉。稍後又有陽湖派的出現,又稱陽湖文派或陽湖古文派,以惲敬、張惠言為代表,是乾隆末年至嘉慶年間興起的散文流派。其名稱始見於張之洞著《書目答問》,將「陽湖派古文家」惲敬、張惠言、李兆洛、陸繼輅和董士錫五人與「桐城派古文家」並列,且將兩派加以區別;兩派之外,則為「不立宗派古文家」。

惲敬、張惠言兩人都從鄉人錢伯垌學古文,是桐城派古文家劉大櫆的再傳弟子,提倡撰寫「氣勢奔放」、「不因循守舊」的散文,在文壇上稱雄一時。陽湖派的古文理論受桐城派的影響,但對桐城派古文的清規戒律及由此而造成的拘謹枯淡文風有所不滿,主張作文要取法六經史漢,並參以諸子百家之書。其創作手法不避駢語,思想亦較為活潑,文風與桐城派相比,顯得更為恣肆而有文采。

周寅賓著《明清散文史》(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指出:「清前期的散文家,包括桐城派、陽湖派與不立宗派者,原本儒家經術的程度不同,對待漢學與宋學的態度也不一致,但均缺乏反封建制度的思想。文章體裁與語言,均以《史記》、《漢書》、唐宋大家文為標準,雖然在遵守常法、提倡變法的程度上也有區別,但均未能突破古人的體格與雅俗的界限。」所論實亦允當。

陽湖文派的創始者

惲敬(1757-1817年),字子居,號簡堂,陽湖(今江蘇常州)人。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舉人,以官學教習授浙江富陽知縣,嘉慶時,歷任知縣、同知。為官雖清廉有政聲,但所至輒忤上司,終為忌者誣劾,以致罷官家居。他向母親告罪說:「兒為官不謹,害了母親憂慮!」其母答道:「以你的性行看來,禍患不止於此。而今僅以小罪去職,也是幸運。」

惲敬少喜駢文,稍長致力古文,四十歲後專心研究經史,探求治亂興衰之得失。其古文出自韓非、李斯,義法本司馬遷;早年與張惠言同受錢伯垌傳誦劉大櫆的桐城義法,但未師承其宗,而另闢流派,與張惠言同創陽湖文派。駢散並用,文筆放縱,在一定程度上衝擊了「八股文」的束縛和禁錮。論文強調作者修養,認為「文集之衰,當起之以百家」;主張古文的最高境界是醇而能肆,「積之而為厚焉,斂之而為堅焉,充之而為大焉」。重「性靈」、「氣魄」,倡言綜兼各家之長。著有《大雲山房文稿》、《大雲山房雜記》、《大雲山房詩集》等。惲敬在生時,世人對其散文理論和創作評價並不太高,附和者也很少,身後的推崇過於生前,是因他和他的追隨者在桐城派之外另有心得,而成為一大宗。

張惠言(1761-1802年),初名一鳴,字皋文(一作皋聞),武進(今江蘇常州)人。嘉慶進士,初為庶吉士,繼授翰林院編修,充實錄館修纂官。博學多才,敦品自守。精於《易》、《禮》,易主虞翻,禮主鄭玄,阮元謂之「孤經絕學」。於文少學司馬相如、揚雄,壯學韓愈、歐陽修;古文、駢文及詞學,均所擅長。論詞講究「寄託」,是常州詞派的創始人;又與惲敬開創陽湖文派,其散文風格較桐城派自由。他又是書法篆刻家,篆書初學李陽冰,後習漢碑及石鼓文,曾奉命到盛京(今瀋陽)篆歷代皇帝加尊號玉室。著作甚多,有《虞氏易》、《虞氏消息》、《儀禮詞》、《讀儀禮記》、《茗柯文》、《茗柯詞》等。誠如錢仲聯在嚴明等選注評點《張惠言文選》(蘇州:蘇州大學出版社,2001年)的〈總序〉中指出,張惠言代表「陽湖派」,他既是學人,以「虞氏易」名家;又能為古賦,詞為「常州派」宗祖,可謂一專多能。換言之,張惠言不但與惲敬同為陽湖文派的領袖,同時又是常州詞派的開創者,而較為人所忽略的身份是清代易學大師。

表5 陽湖文派的主要成員

論者指出:「張惠言是在常州的學術環境中成長起來的學者。他所處的時代,正值常州今文經學異軍突起,駸駸然將與風靡乾嘉學界的考據學分庭抗禮之際。常州學派主張用西漢宗尚『微言大義』的今文經學去取代東漢專講『訓詁名物』的古文經學,認為講求微言大義,才能經世致用,救國家之急。這是常州學派不同於當時吳、皖兩派的學術趨向,而張惠言一生的立身行事和著述文章,也深深為這種精神所灌注浸染。」(嚴明、董俊珏選注評點《張惠言文選》,〈前言〉。)這段文字,不但說明了張惠言治學精神的所在,也釐清了他與常州諸家的關係,並且交代了常州各個流派之間的思想脈絡。

陽湖文派崛興的分析

陽湖文派繼桐城派之後崛起,同為清代散文的重要流派。陽湖文派別有建樹,主要是相對於桐城古文派而言,學界或強調兩者相承的一面,認為陽湖派是桐城派的旁支別系;或強調兩派相競的一面,視陽湖派擺脫桐城派影響而成為獨立的文派。究竟應推舉誰人作為陽湖派的首領,也有兩種意見:一種看法推張惠言、李兆洛,而尤強調前者的重要性;另一種看法以惲敬、張惠言並稱,而更重視惲敬的地位。

要之,陽湖文人相互為友,從而形成一定的文學風尚,既有同邑同鄉之誼為彼此的交往提供了便利,復有立身為人的共同理想作為,同氣相求,體現了自立的精神,卻較少黨同伐異、標榜聲名的宗派習氣。曹虹在其《陽湖文派研究》(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中指出:「這種自立的精神,因常州學派、常州詞派與陽湖文派的紐結而格外彰顯。」又說:「陽湖文派有宗旨而不以門戶自矜的存在形態,在中國文學流派史上,也是不可多得的一個範例。」

作為清代散文的兩個主要流派,不論桐城派還是陽湖派,都繼承了古代散文的優良傳統,建立了比較完整的寫作體系,在實踐方面亦取得一定的成績,曾經對八股文的束縛起過抗衡作用。常州文學三派之中,以常州詞派最受重視,常州詩派則最為活躍,陽湖文派較少為人提及,其實陽湖文派在常州文學界具有奠基和中堅的位置,意義是很重大的。

陽湖文派的繼起者

陽湖文派除惲敬和張惠言外,李兆洛、陸繼輅、董士錫亦為重要成員;前三人為先導者,後二人為繼起者。與他們通聲氣、相激揚的還有錢季重、陸耀遹等,也同是陽湖人。

陸繼輅(1772-1834年),字祈孫,又作祈生,一字修平,江蘇陽湖人。嘉慶五年(1800年)舉人,曾師事惲敬。工詞曲,擅古文,著有《崇百藥齋文集》、《合肥學舍札記》,在陽湖文派中是僅次於惲敬、張惠言的骨幹人物。亦通文字音韻之學,喜金石書畫。道光九年(1829年)入安徽鄧廷棹幕,纂《安徽通志》,甚得時譽,並以修志敘勞,為江西貴溪知事,三年引疾歸。著述頗豐,多傳於世。

董士錫(1782-1831年),字晉卿,一字損甫,江蘇武進人。他是張惠言的女婿,張惠言的遺稿由他整理而成。嘉慶副貢生,候選直隸州州判;歷主通州、揚州、泰州書院講席,曾受河督黎世序聘修《續行水全鑑》。工古文、詩、賦,亦擅填詞,尤精《虞氏易》,著有《齊物論齋文集》。他與陸繼輅同被時人推為陽湖文派和常州詞派的重要作者。

李兆洛(1769-1841年),字申耆,晚號養一老人。其先世為武進人,清代武進縣析置陽湖縣,因此是陽湖人。嘉慶十年(1805年)進士,曾官安徽鳳台縣知縣。精地理學,為修志名家;擅駢體文,主張駢散合一。著有《養一齋文集》。論者指出:「在陽湖派成員中,他是有意與桐城派角力門戶的一位。」他不僅編選《駢體文鈔》七十一卷,有意與姚鼐的《古文辭類纂》抗衡;並且對方苞的「義法」提出不同意見,認為「不當岐而二之」,對方苞很多時候把義法分為兩個概念提出了修正。(周寅賓著《明清散文史》)順帶一提,張琦、丁履恒、陸耀遹、莊綬甲、周儀暐、管繩葉、方履籛、吳育、張成孫及江陰祝百十、宜興周濟等都是詩人,合稱「並世友人」,常在李兆洛家作文會,李兆洛作《同車圖》留念,自撰題記,管貽葃亦書題識於上。

人物傳論

嚴明、董俊珏選注評點《張惠言文選》

蘇州:蘇州大學出版社,2001年。(256頁)

本書是「明清八大家文選叢書」的一種,主編錢仲聯在〈總序〉中指出張惠言代表陽湖派,又說:「惠言是學人,以『虞氏易』名家;又能為古賦,詞為『常州派』宗祖,可謂一專多能。」嚴明、董俊珏的〈前言〉認為:「張惠言從喜愛辭賦到選擇古文為主要創作形式,應該說是他本身思想發展的必然結果,和他獨樹一幟的詞論一樣,是其經學思想在文學領域內的反映。至於桐城派劉大櫆對他的影響,只是一個次要因素,至多是在藝術趣味上為張惠言提供了一些借鑑。」本書選錄張惠言的作品五十餘篇,大多數是序和傳,以《四部叢刊》本的《茗柯文編》為底本,而以其他版本相較。附錄〈張惠言傳記資料〉、〈關於張惠言的評論資料〉和〈主要參考文獻〉。

蔣彤編《清季李申耆先生兆洛年譜》

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1年。(196頁)

本書是王雲五主編「新編中國名人年譜集成」第十五輯,據嘉業堂叢書《武進李先生年譜》三卷影印,合為一冊,署「陽湖弟子蔣彤編」。書首有〈李夫子年譜稿成祭告文〉及〈譜例〉。〔按:本書另有兩個版本,其一題為《李申耆(兆洛)年譜》(台北:文海出版社,1969年),其二題為《武進李先生年譜》(北京: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9年)。〕

延伸閱讀

唐富齡編著《明清文學史˙清代卷》,武昌:武漢大學出版社,1991年。

熊禮匯著《明清散文流派論》,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3年。

周寅賓著《明清散文史》,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

曹虹著《陽湖文派研究》,北京:中華書局,1996年。

惲敬撰,莊適、費師洪選注《惲敬文》,上海:商務印書館,193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