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 價值鏈分析的重要
1980年,學者邁克爾•波特(Michael Porter)提出“價值鏈”(value chain)概念,來分析公司重要策略活動與成本行為差異的影響。1985年,他進一步定立分析的方法。價值鏈是一種高層次的物流模式,由供應商的原材料作為投入資產開始,轉移到一系列生產和銷售產品或服務的增值活動,直至生產成品銷售給顧客為止,期間所有的價值增值活動,都可作為價值鏈的組成部分。企業作為價值鏈範疇的內部核心,向之前的運作延伸到供應商,向之後的運作延伸到分銷商、服務商和客戶,這形成了價值鏈內的運作之間、公司內部各部門之間、公司和客戶以及公司和供應商之間的各種關聯,使價值鏈內的核心企業與企業夥伴之間,以及企業夥伴之間存在着相互的依賴關係,進而影響價值鏈的表現。簡單來說,價值鏈可以劃為在上游的供應和生產,及在下游的營銷及分銷,核心企業在中間生產主要產品。所以協調和管理價值鏈內各企業夥伴之間的相互依賴關係,提升價值鏈內各企業夥伴的運作形式、表現和效率異常重要。
以流程區分,波特的價值鏈大致可以分為主要五個操作活動項目:
- 內部物流:物料搬運及倉儲
- 製作:研究和開發,產品設計和生產
- 外部物流:倉儲製成品與發送運輸
- 市場營銷:將銷售有關貨物的信息通知客戶
- 服務:安裝、售後服務、保養維修與及索償
另外,價值鏈含有其他四個支持生產及運作的活動,這包括:
- 採購物料
- 人力資源管理
- 技術開發(研究與開發)
- 核心企業的基礎設施(會計、財務、策略計劃)
具備完善的組織能力及確定的策略計劃,把握市場機會,估量及能應付威脅等,是成功的關鍵因素。價值鏈分析確定公司的相關活動,了解成本行為中,現有的和潛在的差異,同時通過降低成本或減低效能,剖析公司產品及有關服務的競爭優勢。價值鏈內各運作之間的依賴程度越高,就越需要協調和管理價值鏈內各企業夥伴之間的關係,協調企業夥伴的關係,就是要在各方相互信任的基礎上,利用共用的有關信息,協調、定位和優化整個價值鏈內相互依賴的運作,把生產資源的分工、協作和物流過程組織運作為成本低、效率高的供應鏈,使處在價值鏈上的各個企業夥伴具備共同的價值取向,從而爭取獲致最高價值,由此實現“多贏”的成果。企業完整的價值鏈是跨越公司邊界的,原料供應商及產品客戶均是價值鏈內與不同企業相關的運作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