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讲堂四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人類文化的發展歷程

接著,有一點更重要的是:上章說到「變通者,趣時者也」,說明要按照時代的趨勢而去變通。而在第二章講到黃帝、堯、舜那段下面,有「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之說,簡稱「窮變通久」之學。其意是:按照時代的發展和人類的需要去改變,這樣才會最適合。用現代人的語言說就是:發明源於人類的需要;有這樣的需要,就會有這樣的發明,十三卦的發明便是如此的。最初的伏犧、神農,一個是馴獸、一個是農業,首先解決了人類最初、最重要、關係乎生命的食的問題。食物是物質,人類的文化演進史第一個階段就是物質文明。接著說到交易、商業,這就是商業文明了。它同樣是歸入需要發展之列。這樣一步步向前發展,一直到「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蓋取諸《乾》、《坤》」,衣裳形制的設立象徵著人類社會尊卑制度的設立,也象徵著人類開始有審美眼光,知道好壞等差是人類文化演進的反映。到了「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人類就開始了制度文明和精神文明。所以全部十三個卦就講出了按照人類的需要,人類從蒙昧發展到文明的過程,人類就是依照這個程序一步步發展下去的。這是作者的想像呢?還是作者的卓越見解?我們不知道,但是唯一知道的就是:今天的科學考古的結果,與他所說到的人類文化進展過程是大致符合的。因此,我們可以通過這十三卦的發展過程,了解到中國古代由蒙昧發展到有文化的一個發展過程。

文章勝人之處是發展過程的內容,開始和結束前後呼應,開始是產生圖畫符號來表達意義(卦象),然後一步步發展到應用文字。到了文字的出現,人類的真正文明才可以說是開始了。因為人類的寶貴經驗有了文字的記錄,才不會忘記,後人跟著前人,很容易地再向前邁出一步,而隨著時間的推移,還可以往前再多邁進一、兩步。這樣人類的知識才有機會向前發展。人類的文化累積得愈深厚,人類的進步和發展就愈快。這四百年來人類的發展,一天就等於古人的十年、百年。電腦更加累積了豐富的資料,這十多、二十年來科技發展進步之快,使得一般人追不上。如果沒有文字作為記憶,人類根本很難進步、很難脫離野蠻時代。因此,前以符號、後以文字來象徵整個文化演進的過程,這個想法很偉大!其中在說到發明之時,除了治理天下,作者不用「利」字(因為孟子認為國家不應純從利益著想,而應以義為利!)而改用了「治」字之外(「治」字較「利」字涵義更豐廣),凡是特別對人類有利益的,他都不憚囉唆冗贅,用了「以利天下」這句子來強調,因此利用舟楫「以濟不通」,利用牛馬「引重致遠」,海陸交通暢道,文化經濟一切都開展了。所以兩個重複出現的「利」字,不是修辭的敗筆,而是作者強調交通是人類進步的最大關鍵。所以這些地方都是值得我們細心去體會的。至於其他瑣碎的枝節,就留給大家自己去想了。我剛才所說的「很簡略」,各位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繼續努力探索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