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民间故事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3章 導言

幾百年來,澳門作為中國最早對全球開放的地區之一,逐漸成為一個巨大的文化博物館。來自四面八方不同族群、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長久以來在澳門雜居、互動,使澳門成為兼具多元文化特色和本土文化底蘊的國際名城。正是在這樣的歷史文化背景下,澳門產生了大量別具姿彩、別具內涵的民間故事,可謂積澱深厚,雲蒸霞蔚。

多元的澳門歷史文化

明朝嘉靖十四年(1535年),廣東官府在當時稱為蠔鏡澳的澳門設立市舶司舶口,允許澳門成為中外互市之地。1553年,葡國商人乘船到澳門上岸,搭建幾十間帳篷居住。這樣就拉開了澳門獨特歷史的序幕。

澳門開埠之後,很快就成為中西文化交流的樞紐。十六世紀五六十年代以後,包括葡萄牙在內的歐洲、非洲以至亞洲一些國家的商人、軍人、傳教士、水手、官員、教師、工匠等,紛紛來到澳門,在現時水坑尾、大炮台山至西灣、媽閣一帶建城築室,形成華洋雜處的狀況。

澳門除了成為遠東最繁盛的港口,擔當掀起第一次全球化貿易高潮的主要角色之外,在文化方面也產生了獨特作用:一方面是東學西漸,另一方面是西學東漸。前者例如耶穌會會士羅明堅1589年在澳門手繪二十八幅中國地圖贈送西班牙國王;在澳門聖保祿公學學成進入中國的傳教士利瑪竇1593年將中國的《大學》、《中庸》、《論語》、《孟子》等典籍譯成拉丁文並寄去意大利出版,還有傳教士將《本草綱目》等中國醫學名著譯成西方文字傳到歐洲;荷蘭人於1606年開始以澳門為基地從廣州販運茶葉,經澳門南灣港運銷歐洲,從而展開了中國茶文化傳遍西方世界的進程;等等。後者使澳門出現一系列“中國之最”,例如在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建造中國最早的西式教堂之一——聖安多尼教堂;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創辦聖保祿公學,至萬曆二十二年(1594年)升格為學院,成為中國乃至遠東地區第一所近代模式的高等學府,並最早在中國引入物理、幾何、邏輯、解剖、天文曆算、地理等學科;萬曆四十七年(1619年)法國籍耶穌會會士金尼閣從里斯本運來七十餘本圖書,開創西洋文獻大批傳入中國的先河。此外,還有中國第一間西式綜合醫院、眼科醫院、麻風病院和第一批疫苗;遠東第一座燈塔;中國第一間水泥廠和第一批用水泥建造的街道、樓房、花園、軍事設施;中國第一間西式劇院、印刷所、近代報刊;等等。這是澳門多元文化發展的第一階段,也是形成澳門獨特歷史文化的最大因素。

鴉片戰爭之後,從清朝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4月21日葡萄牙派亞馬留來到澳門出任總督開始,澳葡將水坑尾、大炮台山以北至關閘的龍田、望廈、新橋、天成、龍環、石牆、蒲魚、沙岡八條原屬香山縣的村落併入澳門範圍,其後將氹仔、路環兩個原屬香山縣的海島也併入澳門範圍。幾百年來,澳門人通過長期開放大門的關閘,與毗鄰廣東各縣的人口來往密切。這是澳門多元文化發展的第二階段。

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之後,大量包括廣東在內的華南地區人口遷移到港澳。尤其是1941年香港淪陷之後,澳門成為華南地區的避難中心,人口增加數倍至超過四十萬。從廣州、香港等地遷來澳門的富豪、商戶、學校、報人等多不勝數,較具代表性的有何東、六國飯店、培正中學、趙斑斕。這是澳門多元文化發展的第三階段。

1949年前後,隨着內地政權更替,上海的葡國僑民大批來澳門定居,另外有大量各地富戶、國民政府軍政人員直接或經香港來澳,較具代表性的有前澳葡教育暨青年司司長施綺蓮和曹其真(前澳門立法會主席)家族。這是澳門多元文化發展的第四階段。

另外,在內地不同時期循合法或非法途徑來澳門居住的人和內地改革開放以後來澳門經商、辦公、留學的人都很多。這也是影響澳門多元文化發展的重要因素。

基於上述因素,澳門存在不同的種族和各具不同文化背景的群體,人口結構複雜多元。這構成澳門能夠孕育豐富多彩文化的社會動因。澳門民間故事就是其中的一個重要表現。

豐富的澳門民間故事

澳門民間故事是在澳門地區居民中,主要用口頭語言長期流傳下來的、對過去不平凡事跡的記述和感悟,其中許多是情節很豐富、人物個性很鮮明的精彩故事。

澳門民間故事按來源不同,主要可分為兩類:一類是從內地、香港等鄰近地方和外國傳入澳門,融入澳門人生活的故事;另一類是源於澳門本土,專門反映澳門人思想、感情和生活的故事。前者在以往出版的書籍中有部分收錄,本書則專門收錄後者。因此,本書是經廣泛深入地追源溯流,採錄各階層人士親口所傳,由澳門人長期醞釀而成的集體智慧的結晶。

筆者長期擔任傳播機構記者、市政機構刊物主編,數十年來一直主動留意、調查、記錄、研究名人名處的趣聞逸事,而不少年長的親友、同事知道筆者的心意,亦會主動介紹所見所聞。例如《猿人石》、《靈龜石》、《龍爪石與小龍》等傳說,最初是由路環居民楊輝在二十世紀六十年代至七十年代挑擔賣麵包、走村過巷的日子中聽聞而傳開,繼而經路環天主堂陳基慈神父以葡文在教會刊物中介紹,再經路環街坊四廟慈善會剪下陳神父的短文譯成中文,配上該會拍攝的圖片,在會址壁報上張貼。筆者抄下壁報,又獲該會贈送照片,於是先後多次與楊輝、吳觀祥、張華安等老居民一起翻山越崖,逐塊尋找有關石頭,才將各人所述記錄下來。《古往今來的蟾蜍石》也是前後經歷數年從葡人、華人公務員、三輪車夫、梁昌家傭等多方採訪而來的第一手資料寫成。本書所載故事,除來自城鄉華人社會之外,也很注重土生葡人所述。例如《東望洋山的菠蘿井》、《葡萄牙的星星山和氹仔的星星公園》、《吉祥物花公雞》、《聖奧斯定教堂的大耶穌像》、《聖安多尼做媒》,便是來源於土生葡人。它們反映了如今成為中國特有族群的土生葡人的傳統生活和習俗。

澳門本土民間傳說是澳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一部分,值得一代代澳門人珍視。本書的撰寫、出版,旨在發掘、整理、記錄、承傳澳門特區的這部分寶貴遺產。它也是澳門人的集體記憶,是長久以來澳門人生活中的共同話題。澳門人不論到了哪裏,有了這樣豐富有趣、引人遐思的共同談資,就有共通的心靈。這部分源遠流長的俗文化,將促使人們進一步熟悉澳門,熱愛澳門,警醒澳門,進一步彰顯澳門作為東西方文化交流名城的角色和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