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現在是個怎樣的商業城市?
- 資本、樓市主導,競爭力褪色
- 公私營外判,無敵判上判
- 為地主打工,營商風險大
- 經濟民生過度倚賴中國
- 互聯網衝擊傳統商業模式
曾經有朋友說:「活在香港就像置身於噩夢,可悲的是除非你永遠睡着,否則不可能在這噩夢中掙脫過來。」相信大家也會認同這番話,在香港居往彷彿就是被生活逼着向前走。其實香港是一塊福地,既沒有地震,基本上也沒有人會餓死。然而,在這個富裕的彈丸之地,大部分財富卻集中在少數人的手上,安居樂業對於很多人來說是非常遙遠的目標,人均「開心指數」異常低落。
不可能的「上流」?
「上流」和「上車」,相信大家都不陌生。近年社會怨氣甚高,港人面對着貧富愈見懸殊、連中產也「下流化」,更發現無論工作和生活環境年復年得不到明顯改善,不禁慨歎「上流」就像天方夜譚。
上流不易,很多急性子的年輕人更着緊較實際的「上車」,奈何近年樓價不斷上升,令上車夢愈飄愈遠。這個世代單靠獨力工作賺取首期並不容易,過去半年首期的最低門檻已逼近100萬元。
靠個人努力買樓並非不可能,舊同學們近年已開始置業,當中有些便是靠自己的能力付清首期。不過,他們很多都是專業人士:醫生、工程師、會計師、XX師等,他們這些精英階級每談起置業也大吐苦水,難怪這麼多人選擇排公屋了。至於其他成功置業的「勵志故事」往往雷同:「80後,月入萬多元,工作勤奮,每月儲2,000元,7至8年後儲了約20萬,在家人的幫助下成功付了60萬元首期上車。」這一兩年的社會熱話中,不乏青年一輩的首次置業故事,含「父幹」成分的勵志更讓一眾網民泛起陣陣「酸」意。
無可否認,現時的政治環境和經濟結構存在着不少問題,相信在可見的將來,我們仍然要面對金融產業集中和租金高企的局面。但既然我們未有能力改變環境,就唯有適應它。要安居樂業、實現自己追求的生活和夢想,只能靠自己。可惜有些人不懂得用正確的方法,而選擇了埋怨、空等甚至自暴自棄。
誰是真正的樓奴?
有些充滿理想的年輕人聲言拒絕做樓奴,拒絕被供樓壓力束縛着人生,他們情願花上積蓄來發掘自己的興趣、夢想和四出旅遊。追夢絕對無可厚非,不過,除非擁有一層或以上已供滿的樓,否則,其實有樓和無樓,都是樓奴。
一天沒有屬於自己的物業,我們都要租住別人的物業,長此以往,每月繳交的租金將會成為一筆大數目,而且更是間接津貼業主再買第二間物業。環境較好的房屋租金隨時佔打工仔收入的一半以上,還怎能奢望生活水平能夠提升?很多人從沒意識到支出會隨着年齡增長而大增,可是業主並不會隨之減免租金的。到這個時候,究竟誰才是樓奴?
面對如此壓力,愈來愈多年輕人未踏入社會已部署輪候公屋,更有人願意為此向上司提出不加人工,甚至減低人工的請求。為了上樓而降低自己的入息,付出的機會成本未免太大了,這樣做並不能顯示對排公屋這件事上的誠意,反而證明對自己的前途未有深思熟慮。公屋理應讓有需要的人居住,而不是耍小聰明把自己變成「有需要」的人。
試想想,每年少收的薪金加起來,並不是小數目,現在公屋輪候情況嚴峻,等待上樓隨時「3年又3年」,損失的隨時是逐步邁向高薪厚職的機會。一段黃金的奮鬥期,如果換來的是低技術水平的工作經驗和薪金,無疑對前途有着很大的負面影響。樓價並不會只升不跌,如果我們不提升自己水平和收入,努力儲備自己的彈藥,到了樓市再度出現有深度調整時終會錯失上車機會。
怯,你就輸一世!
逃避注定是輸家
在年青力壯的時候選擇了「退而求其次」,逃避面對挑戰,人生可能就此缺乏了「成功」和「滿足感」。並不是說住公屋就是不成功的人生,電影《激戰》裏的賤輝也道:「怯,你就輸一世!」因害怕挑戰而降低對自己的要求,只會令自己慢慢變得更弱,日後自會後悔自己年輕時「留力」。
年輕時也許有不少的追悔莫及,唯有下決心日後要做得更好。
以上所說並不是叫大家放棄自己的理想,更不是說人生一定要買樓。
不過在實現理想之餘也應該考慮現實,別讓自己年輕時活得太「理想」。如果能早一點認識財務知識,將會有非常充裕的時間和能力做自己喜歡做的事,而不是忙着為每月的開支而惆悵。
山不轉路轉,路不轉人轉,人不轉心轉。
要活得好,很取決於適應並戰勝環境的能力,始終自己的路還是要靠自己咬緊牙關走下去。既然改變不了環境,那就要對自己的處境有充分認知,找出自己的生存之道。即使充滿無奈也要去做,因為我們都想人生過得更好。
項少龍也只是個生於現代多元競爭下流社會的「同是天涯淪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