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观止精读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鄭伯克段于鄢

〈鄭伯克段于鄢〉記錄了春秋時代魯隱公元年(公元前722)夏五月,即鄭莊公二十二年,鄭國內亂事件的前因後果。鄭莊公的弟弟共叔段早就獲封於京,稱京城大叔,可是並不滿足,恃着有母親武姜作內應,長期以來不斷地擴張勢力,囂張跋扈,還準備起兵,陰謀奪位。

鄭莊公的大臣祭仲、公子呂多次進諫,要早日遏止大叔的野心,但鄭莊公工於心計,表面佯裝忍讓,其實仍然縱容他的弟弟作惡。等到共叔段惡貫滿盈,時機成熟時,然後才先發制人,一舉殲滅大叔的勢力,而大叔也就逃亡到共國去了。

鄭莊公兄弟相殘,出手狠毒,表現人性的險惡。然後他又憎恨母親偏幫弟弟,把她放逐到偏遠的城潁居住,還立下毒誓說:「不及黃泉,無相見也。」意即至死不見,十分決絕。可是未幾又懊惱自己的行為過分,幸得潁考叔設計,讓他們母子在地道內重聚,融融泄泄,修好感情。鄭莊公良心未泯,見證人性的重生。

本文有兩組情節結構,前半部寫宮廷內鬥,兄弟相爭,陰險狡詐,步步殺機,刻畫人性的陰暗面;後半部則以潁考叔的孝行感動鄭莊公,跟母親和好,人性的天良復現,寫出歡欣愉悅的感覺。

[原文]

初,鄭武公娶于申1,曰武姜。生莊公及共叔段2。莊公寤生3,驚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惡之4。愛共叔段,欲立之。亟請於武公5,公弗許。

及莊公即位,為之請制6。公曰:「制,巖邑也。虢叔死焉,他邑唯命。」請京,使居之,謂之京城大叔。祭仲曰7:「都城過百雉8,國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過參國之一9;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將不堪。」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10?」對曰:「姜氏何厭之有11?不如早為之所,無使滋蔓。蔓難圖也。蔓草猶不可除,況君之寵弟乎?」公曰:「多行不義必自斃。子姑待之。」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貳于己12。公子呂曰:「國不堪貳,君將若之何?欲與大叔,臣請事之;若弗與,則請除之,無生民心。」公曰:「無庸,將自及。」大叔又收貳以為己邑,至于廩延13。子封曰14:「可矣,厚將得眾。」公曰:「不義不暱15,厚將崩。」

大叔完聚16,繕甲兵17,具卒乘18,將襲鄭,夫人將啓之。公聞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帥車二百乘以伐京,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19。公伐諸鄢。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

《書》曰:「鄭伯克段于鄢。」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20。稱鄭伯,譏失教也。謂之鄭志21。不言出奔,難之也22

遂寘姜氏于城潁而誓之曰23:「不及黃泉,無相見也。」既而悔之24。潁考叔為潁谷封人25,聞之。有獻於公,公賜之食。食舍肉26,公問之,對曰:「小人有母,皆嘗小人之食矣。未嘗君之羹,請以遺之27。」公曰:「爾有母遺,繄我獨無28!」潁考叔曰:「敢問何謂也?」公語之故29,且告之悔。對曰:「君何患焉?若闕地及泉,隧而相見,其誰曰不然?」公從之。公入而賦:「大隧之中,其樂也融融30」姜出而賦:「大隧之外,其樂也洩洩31」遂為母子如初。

君子曰:「潁考叔,純孝也。愛其母,施及莊公32。《詩》曰:『孝子不匱,永錫爾類33。』其是之謂乎!」

1 鄭武公:名掘突,在位二十七年(公元前770–前744)。鄭是姬姓國,周宣王弟友之封國,原在陝西華縣西北。後隨平王東遷,都於新鄭(河南新鄭巿西北)。鄭國據有今河南中部新鄉、焦作、開封、鄭州、許昌五巿一帶的疆域。申:姜姓國,故城在南陽宛(粵:jyn1,淵;普:yūan)縣(河南南陽巿)。史載武公十年(公元前761)娶申侯女為夫人。

2 莊公:名寤(粵:ŋ6,誤;普:wù)生(公元前757–前701),十五歲即位,在位四十三年(公元前743–前701)。共叔段:共(粵guŋ1,公;普:gōng)叔段(公元前754–?),鄭莊公元年(公元前743)封於京(河南滎陽巿南),十二歲,史稱京城大叔。共叔段謀位奪權,為莊公所敗,逃亡到共地,稱共叔段也就不把他看作鄭國人了。

3 寤生:通「牾」(粵:ŋ5,五;普:wǔ),逆也。凡生子首出為順,足出為逆,意為難產。《史記·鄭世家》云:「生太子寤生,生之難,及生,夫人弗愛。後生少子叔段,段生易,夫人愛之。」也是理解為難產之意。

4 遂惡之:惡(粵:wu3,噁;普:wù),厭惡,動詞。之,莊公,代詞。

5 亟請:亟(粵:kei3,冀;普:qì)請,多次游說。又解作亟(粵:gik7,激;普:jí),急於請求。

6 為之請制:為(粵:wai6,位;普:wèi),為了。之,共叔段,代詞。制,古東虢(粵:gwik7,鶪;普:guó)國地,在汜水縣東(河南滎陽巿北上街區)。虢叔是周文王的同母弟,封於東虢。

7 祭仲:祭(粵:dzai3,債;普:zhài)仲(公元前?–前682),鄭相,以邑為氏,仲是他的排行。或說名仲,字仲足。祭邑在中牟縣祭亭(河南中牟縣)。祭仲有寵於莊公,先後立昭公忽、厲公突、子亹、公子嬰等諸公子為君,專國政。

8 雉:雉(粵:dzi6,稚;普:zhì)。城牆長三丈,高一丈為一雉。侯伯國都的城牆方五里,徑三百雉,故大都不容許超過一百雉。

9 參國之一:參(粵:sam1,三;普:sān),通「三」;參國之一即國都的三分之一。

10 焉辟害:焉(粵:jin1,煙;普:yān),句首疑問詞。辟(粵:bei6,避;普:bì),同「避」。

11 厭:厭(粵:jim4,炎;普:yàn),同「饜」,滿足。又讀厭惡之厭(粵:jim3,猒;普:yàn),憎惡。

12 貳于己:貳,兩屬,即同時聽命於己,加倍賦稅。

13 廩延:廩(粵:lam5,凜;普:lǐn),鄭邑。陳留酸棗縣北延津故城(河南延津縣)。

14 子封:公子呂的別字,鄭國的公族大夫。

15 暱:暱(粵:nik7,匿;普:nì),親愛。

16 大叔完聚:大(粵:tai3,太;普:tài),同「太」。完聚指建設城廓,屯積禾粟,充分備戰。

17 繕甲兵:繕(粵:sin6,善;普:shàn),修補,整治。修治甲冑及兵器。

18 具卒乘:乘(粵:siŋ6,剩;普:shèng),戰車,名詞用法,下文「二百乘」音同。具卒乘即訓練步卒,準備戰車。

19 鄢:鄢(粵:jin1,煙;普:yān),鄭邑(河南滎陽巿)。鄭另有鄢陵(河南新鄭巿東南)。《左傳》大叔居京及所兼併的西鄙、北鄙都在鄭國西北方一帶,不可能侵佔東南方的鄢陵。

20 克:意為殲滅、擊敗。《公羊傳》云:「克之者何,殺之也。」訓殺也,則是張揚鄭伯的惡行,具有象徵意義,不是真殺。《穀梁傳》訓「克」為能也,能殺也。「甚鄭伯之處心積慮,成於殺也。」鄭伯動了殺機,也是要嚴加譴責的。

21 鄭志:鄭伯的居心,處心積慮,有殺人的動機。

22 難之:難(粵:nan4,困難之難;普:nán),平聲,覺得有難度,難以說出奔,難以下筆,雙方都有過失,很難單獨譴責大叔叛國。又難(粵:nan6,患難之難;普:nàn),舊音或讀去聲,訓為責難,責備鄭伯,沒有做好本分。平去音義不同。

23 寘:寘(粵:dzi3,置;普:zhì),放逐、禁錮。城潁:城,高牆。潁(粵:wiŋ6,泳;普:yǐng),鄭地(河南臨潁縣)。

24 既而:不久,即翌年,鄭莊公二十三年(公元前721)。

25 潁谷:鄭地(河南登封巿西南),潁水所出。封人:典封疆者,即地方長官。

26 食舍肉:舍(粵:sε2,寫;普:shĕ),同「捨」,留下。

27 請以遺之:遺(粵:wai6,惠;普:wèi),餽贈,動詞。之,指潁考叔之母,代詞。下句「爾有母遺」音同。

28 繄我獨無:繄(粵:ai1,鷖;普:yī),語首助詞,無義,只有構句作用。

29 公語之故:語(粵:jy6,裕;普:yù),告訴,動詞。

30 融融:和樂也。

31 其樂也洩洩:洩(粵:jai6,曳;普:yì),原作「泄」,唐石經避太宗諱世民改。洩洩,舒散也。莊公及姜氏賦詩都是自己的個人創作,言為心聲,抒發喜悅之情。

32 施及莊公:施(粵:ji6,二;普:yì),訓蔓延、延及。又施(粵:si1,司;普:shī),平聲,訓施行。施(粵:si3,試;普:shì),去聲,訓施惠、施與。

33 孝子不匱,永錫爾類:引用《詩經》大雅〈既醉〉第五章的詩句。匱,竭盡,廢棄;錫,賜與;爾,指孝子;類,善道。言上天永遠賜與孝子以善道。

〈鄭伯克段于鄢〉前後兩組的文章筆調和感情氣氛完全不同,愛恨互見,各走極端,對比相當強烈,富有戲劇效果,摹寫不同的人性,同時更帶出了深刻的教育意義。作者在文章中段過渡的地方解釋了《春秋》經文對某些特定字詞的用法,講解微言大義,以及對有關人物事件的評論觀點。結尾則插入作者「君子曰」的意見及引《詩》為證,說明孝道可以感化世道人心,意義重大。

《左傳》敘事精簡洗煉,波瀾起伏,故事緊湊,對話傳神。而且出場的人物眾多,各有個性面目,例如姜氏愚昧,莊公狠毒,大叔驕縱,祭仲穩重,公子呂忠誠,潁考叔敏妙,正邪對立,善惡分明,機關算盡,其實也還是我們現實多元社會的縮影,為了克敵致勝,惡毒的手段層出不窮。雖然這已是二千七百年前的故事了,讀來仍然生動流暢,並不難懂。

〈鄭伯克段于鄢〉是《左傳》開篇的大文章,也是歷代古文作品中公認為第一篇的名作。《古文析義》、《古文評註》,以至《古文觀止》都將本文列為首篇的作品,幾乎是人人必讀之作。

本文一直沒有正面描寫大叔的言行,只是通過祭仲及公子呂兩個角色,單方面的證供來指控大叔的罪證,驕縱任性,目無法紀,除了年輕人「失教」之外,可能也還是政治迫害所致。大叔並沒有作任何的申辯,甚至還沒有太多的反抗。莊公兵不血刃地就把大叔趕出鄭國去了,說不定大叔還是一位受害人呢!

莊公工於心計,欲擒先縱,佈置周密,出手狠而準,二十二年來不動聲色,一心置段於死地。同時又有賴賢大臣的輔政,從仇恨走向包容,母子和解,可能也還是教育的成效。但愛與恨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極端,能在一念之間,完全化解二十餘年的恩怨,說來亦深具戲劇效應。春秋時代人心淳厚,明辨是非,看來還是理性的世界,有情有義,充滿希望。然而母子和好的場景,說不定還帶有偽善的感覺,欺世盜名,不盡不實。這些都有待讀者的思考和論證,讀書有得,自有見地。

1.把下列文字語譯為白話文:

(1)多行不義必自斃。子姑待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國不堪貳,君將若之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試回答以下問題:

(1)當共叔段逃亡到共地後,姜氏有甚麼下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果你是鄭莊公,當弟弟做盡壞事,母親又縱容他,你會怎樣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早年鄭武公娶了一位申國的貴族女子,她叫武姜。武姜生下了鄭莊公及共叔段,但生莊公時難產,嚇怕了母親,所以母親並不喜歡他。母親溺愛公叔段,希望老二能夠繼承王位。她多次游說鄭武公,可是鄭武公並沒有答應她的請求。

到了莊公即位,武姜請求以制邑之地封共叔段。莊公說:「制邑是一個險要的地區,周文王的弟弟虢叔曾經恃險作亂,並因而喪命,換一個別的城鎮吧!」她改求封共叔段於京邑,讓他得以安居,人人就稱共叔段為京城大叔了。祭仲進諫說:「都城的城牆超過一百雉,對於國家是很危險的。按照先王的規制,大都不能超過國都的三分之一,中都只限於五分之一,而小都更只能是九分之一了。現在京邑的都城建設不合制度,並不符合先王的規制。國君看來是難以忍受了。」莊公說:「這是母親的要求,怎樣做可以減少傷害呢?」祭仲回答說:「姜氏又怎會心滿意足呢?不如早作打算,不要讓雜草繁生蔓延。繁生蔓延之後就後患無窮了。連雜草繁生蔓延都解決不了,更何況是你尊貴的弟弟呢?」莊公說:「壞事做多了,一定會自討滅亡的。你慢慢看吧!」

後來大叔插手兼管鄭國西鄙、北鄙的邊地,要他們同時聽命於己,加倍徵稅。公子呂說:「國家不能長期聽從兩邊指令的,這會加重百姓負擔,國君有甚麼打算嗎?如果決定要讓位給大叔,那麼我就請求做他的臣子了。如果不打算讓位給他,就請早日除掉大叔,以免人心思變。」莊公說:「不用擔心,他會自食其果的。」大叔進一步將西鄙、北鄙二地完全納入自己的勢力範圍,伸展到了廩延。子封說:「夠了,再加大實力人民就會倒向支持他了。」莊公曰:「不守君臣正道,不講兄弟親情,再做多一些壞事就會馬上崩潰了。」

大叔建設城廓,屯積糧食,修治甲冑兵器,訓練軍隊,準備好戰車部隊,打算偷襲鄭國的國都,而夫人還準備接應他,打開城門配合。莊公探知了日期,說:「好了,起兵。」就命子封率領戰車二百乘攻打京邑,京邑民眾背叛大叔段。大叔段逃入鄢邑。莊公親自領軍攻打鄢邑。五月二十三日辛丑,大叔逃到共地去了。

《春秋經》說:「鄭伯克段于鄢。」段不守為人弟的本分,所以不稱他為弟。就像兩個敵對的勢力相互對抗,所以就叫「克」了。經文稱「鄭伯」,就是譏刺他沒有盡兄長的本分教導弟弟,可見鄭伯居心不良。不說大叔出奔之事,雙方都有過失,難以下筆。而歷史也要責備鄭伯的,難以掩飾他的惡行了。

事變之後莊公放逐姜氏到城潁居住,更發誓說:「不到黃泉,我不會再見你的。」不久就後悔了。潁考叔是潁谷的官員,知道莊公的心意。有人獻上美食給莊公,莊公賞賜給潁考叔吃。潁考叔將有肉的部份留下來,莊公問他有甚麼原因嗎?他回答說:「小人家中有母親,我送給她的食物都吃過了,卻從來沒有吃過國君賞賜的肉羮,希望能夠帶回去給她品嘗一下。」莊公說:「你有母親可以奉養孝敬,怎麼我就沒有呢!」潁考叔說:「請問有甚麼不好說嗎?」莊公說明原因,而且還說自己感到後悔了。潁考叔回應說:「國君又何必擔心呢?如果挖地見到泉水,就在地道裏見面,誰又敢說不對呢?」莊公認同他的意見。莊公進入地道,高興地賦詩說:「大隧之中,其樂也融融。」姜氏走出來了,也很高興的賦詩和應:「大隧之外,其樂也洩洩。」於是母子和好如初。

君子評議說:「潁考叔是天性純孝的人,孝愛他的母親,同時還感動了莊公。《詩》云:『孝子的孝心是不會匱乏的,上天永遠都會賜與孝子以善道。』說的大概就是這樣的故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