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序
香港作為一個移民社會,在人口當中有不少人都有移民背景,對移民這個題目應該並不陌生。在香港的歷史、社會發展過程之中,來自不同地區、國家的移民一直有他們的角色。我們甚至可以說,如果沒有一批接另一批移民對香港社會所作出的貢獻,這個社會的歷史發展肯定是另一個故事。
不過,對移民並不陌生是一回事,是否有一分自覺去認識和了解他們又是另一回事。
我們對移民的注意其實有着高度的選擇性:在香港人的口中,所謂移民,主要是指自內地的移民。對於從菲律賓、印尼等地來港工作的家庭傭工,雖則不是沒有意識到他們的存在,但關注不多。至於其他類型、來源的移民,就更少注意。
可以這樣說,一般香港人對非華裔移民所遇到的問題和他們所需要面對的種種挑戰,甚少主動了解,很多時候甚至會視而不見,像旁觀者一樣只求知道他們的存在,其他事情則鮮有理會。
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這個移民社會對於移民缺乏深入了解,從來都不覺得是什麼一回事。
本書兩位作者不單通過22個個案,補充了我們對在香港生活的少數族裔的認知,而且他們的討論與分析中也提出了一些很值得進一步探討的議題。在研究方法與方向上,兩位作者提醒我們,或者一個凸顯弱勢社群的觀點有助於發掘移民的處境與困難,但卻因此而引導我們專注於某些問題,而未必能更全面的認識到他們的處境與回應的方法。他們認為應該敢於跳出弱勢社群的框框,看看一些非華裔移民——一批南亞商戶——如何在各種束縛和限制下,找到他們的機會。
兩位作者又嘗試從族裔經濟的運作,來了解受訪的巴基斯坦裔和尼泊爾裔小商戶如何建立他們的小天地,既與主流社會有一定的互動,但又不盡是所謂的共融。機會與限制同時並存,非華裔移民從中尋找到生活的空間。
兩位作者通過田野研究、觀察與分析,為香港的社會結構分析打開了新的維度。
呂大樂 香港教育大學副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