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酈道元《水經注》原序
本篇導讀——
《水經注》全書流傳千餘年,雖然有部份章節散佚失傳,但至今仍有四十卷數十萬字,分量頗大,而且每卷長短不一,部份重要河流如河、渭、汾、洛等記述特別詳細,而另一些位置偏遠的河流則記述比較簡略,本書受篇幅所限,不可能全書注譯,只能選取若干篇章,作摘要導讀、注釋及譯為現代語文,每段增加標題,以醒眉目。藉此拋磚引玉,希望讀者能細讀全書,領略酈氏史地學之精髓,並欣賞其描寫景物的文筆。
《易》稱天以一生水,故氣微于北方,而為物之先也[1]。《玄中記》[2]曰:“天下之多者水也,浮天載地,高下無所不至,萬物無所不潤。及其氣流屆石,精薄膚寸,不崇朝[3]而澤合靈宇者[4],神莫與并矣。是以達者不能惻其淵沖[5],而盡其鴻深[6]也。”昔《大禹記》[7]著山海,周而不備[8];《地理志》其所錄,簡而不周;《尚書》、《本紀》與《職方》[9]俱略;都賦[10]所述,裁不宣意[11];《水經》[12]雖粗綴津緒,又闕旁通[13]。所謂各言其志,而罕能備其宣導[14]者矣。今尋圖訪賾[15]者,極聆州域之說[16],而涉土遊方[17]者,寡能達其津照[18],縱彷彿前聞[19],不能不猶深屏營也[20]。
余少無尋山之趣,長違問津之性[21],識絕深經[22],道淪要博[23],進無訪一知二之機[24],退無觀隅三反之慧[25]。獨學無聞,古人傷其孤陋;蠲喪辭書[26],達士嗟其面墻。默室求深,閉舟問遠,故亦難矣[27]。然毫管窺天,歷筒時昭[28],飲河酌海,從性斯畢[29]。竊以多暇,空傾歲月[30],輒[31]述《水經》,布廣前文。《大傳》[32]曰:“大川相間,小川相屬,東歸于海。”脈其枝流之吐納,診其沿路之所躔[33],訪瀆搜渠,輯而綴之。《經》有謬誤者,考以附正文所不載,非經水常源者,不在記注之限。但綿古茫昧 [34],華戎代襲[35],郭[36]邑空傾,川流戕[37]改,殊名異目,世乃不同。川渠隱顯,書圖自負[38],或亂流而攝詭號[39],或直絕而生通稱[40],枉渚交奇[41],洄湍決澓[42],躔絡枝煩,條貫系夥[43]。《十二經》通,尚或難言,輕流細漾[44],固難辨究,正可自獻逕見之心,備陳輿徒[45]之說,其所不知,蓋闕如[46]也。所以撰證本《經》,附其枝要者,庶備忘誤之私,求其尋省之易。
注釋 [1]物之先:意思是萬物的起源。[2]《玄中記》:西晉學者郭璞撰,蒐集古今神怪異聞,全書現已失傳。[3]不崇朝:同“不終朝”,頃刻之間。[4]澤合靈宇:天地之間受到滋潤。[5]淵沖:奧妙。[6]鴻深:偉大、浩瀚。[7]《大禹記》:先秦地理書,託稱夏禹所撰,現已失傳。[8]周:指描述的範圍廣泛;備:指詳細、完備。[9]以上諸書都是記述古代地理的文獻,酈道元認為,各有缺點和不足。[10]都賦:漢晉之間一些文人所撰,描述京城輝煌繁華的賦,例如班固的《兩都賦》、張衡的《兩京賦》、左思的《三都賦》等。史載左思“貌寢(醜)口訥(口吃)”,但辭章壯麗,《三都賦》發表之後,洛陽人爭相買紙抄錄,一時間“洛陽紙貴”。[11]裁不宣意:受體裁所限,不能宣達確切地理信息。[12]《水經》:相傳即前漢桑欽所撰,酈道元據此作注。[13]粗:簡略;津緒:水道的起源和流向。闕:缺乏;旁通:相關的連繫。[14]備:完備、完整;宣導:整理。[15]賾(粵:責;普:zé):“聖人有以見天下之賾。”(《易·繫辭》)意思是幽深難見。此處指鮮為人知的史跡。[16]極:指盡量搜羅;聆:聽取;州域:指各地;說:指民間流傳的談說。[17]涉土遊方:指到各地遊歷。[18]寡:甚少;津照:指與水道印證。[19]縱:縱使、儘管;彷彿(粵:訪忽;普:fǎng fú):又作髣髴,依稀的意思;前聞:之前曾聽聞。[20]屏營:指無所適從。[21]違:指沒有;問津:典故出自“孔子使子路問津”(《論語·微子》),即問路,其後引伸為探求真相的意思。[22]識:指學識;絕:指完全沒有,是酈道元自謙之語;深經:指祕笈經典。[23]道:指品德修養;淪:指失,沒有的意思,也是酈道元自謙之語;要博:指博大精深。[24]進:指進取之心;訪一知二:即聞一知二,出自《論語·公冶長》“回(顏回)也,聞一以知十;賜(子夏)也,聞一以知二”,意思是聽到一點就能理解更多,善於類推。[25]觀隅三反:即舉一反三,典故出自《論語·公冶長》:孔子對他的學生說:“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意思是說,我舉出一個牆角,你們應該要能靈活地推想到另外三個牆角,如果不能的話,我也不會再教你們了。據稱後漢名士蔡邕好讀《左傳》,“通敏兼人,舉一反三”。[26]蠲(粵:捐;普:juān):通“捐”,失去。[27]“余少”至“難矣”段:以上數句酈道元自謙孤陋寡聞。[28]“然毫”两句:毫管,指細管;昭,清楚。意思是儘管自己的水平能力極為有限,但細心努力,也能獲得成果。[29]飲河酌海:指從大河大海中飲幾口,意思只有微小收獲。從性斯畢:指符合天性便能滿足。[30]空傾歲月:指白白浪費時間。[31]輒(粵:哲;普:zhé):原義是古代馬車兩側能向外反的配件,借用為副詞,意時是時常、隨意。[32]《書經大傳》。[33]躔(粵:纏;普:chán):原義是野獸的足跡,泛指行跡。[34]綿古:指遠古;茫昧:指事情模糊不清。[35]華戎代襲:酈道元身處胡人入主中原的北魏,有華戎代襲的感懷。[36]郭:指城郭。[37]戕(粵:牆;普:qiāng):殺害、摧毀的意思。[38]書圖自負:意思是圖籍、文獻的記述有差異、矛盾。[39]“或亂”句:亂流,指水道改變;詭號,指名稱不同。即水流擾亂而名稱改變。[40]“或直”句:直絕,指水道合流;通稱,即名稱通用。兩條水道會合後,名稱混而為一。[41]渚:水中的小洲;交奇:此起彼沒,互相交錯。[42]洄(粵:回;普:huí):河水迴旋逆流;湍(粵:喘;普:tuān):水勢急猛,激流;決:大水沖破堤岸或溢出;澓(粵:復;普:fú/fù):迴旋的流水。[43]夥(粵:火;普:huǒ):多的意思。[44]漾(粵:讓;普:yàng):水面的波紋。[45]輿徒:研習輿地的人。[46]“其所”句:典故出自《論語·子路》:“君子于其所不知,蓋闕如也。”
譯文 《易經》認為,上天以其唯一的大道化生成水,天地之氣在北方較為微弱,水成為萬物的先驅。《玄中記》說:“天下間最豐沛的物體就是水,在天上飄浮、在地上承載的,高山深淵,沒有達不到的地方,世上萬物,沒有不受其滋潤。當流動的水氣接觸到山石,便會緊密地凝聚,片刻之間雨露下降,甚至神靈也不能與之相比。因此,就算見識廣博的人也不能完全忖惻它的奧妙,徹底了解它的浩瀚。”從前的《大禹記》所著錄的山和海,範圍廣大但不夠完備;《地理志》所記載,過於簡單而不夠周全;《尚書》、《本紀》及《職方》等文獻,都流於疏略;都賦所描述,限於體裁不能準確達意;《水經》雖然粗略地列出水道的源流,但又缺乏相互連繫。所謂各有各的說法,卻很少完備的疏導和整理。現在依據圖籍尋訪史跡的人,只着意於地方州域的談說,而親自到各地遊歷的人,很少能配合水道比照,即使與曾經聽聞的依稀相似,卻不能不深感無所適從。
我自小沒有尋訪名山的興趣,成年以後也缺乏尋根究底的喜好。論學識,我從來沒有讀過經典祕笈;論修養,我沒有博大精深的修行;論進取,我沒有說一知二之機敏;論退思,我沒有見一隅而推知三隅的智慧。我的知識單薄,而且見聞孤陋,這正與古人因自感孤陋而傷懷,捐棄喪失了辭書,與有識之士曾因為淺薄無知而嗟嘆的情況相似。獨自靜坐於狹小房間之中,希望求得高深學識;在靠岸小舟之中,希望尋訪遠地,實在太難辦到了。不過用細管窺天,有時也能從管中看得清楚;飲幾口河水幾酌海水,也可以滿足簡單的天性。我自念空閒日子甚多,與其浪費歲月,倒不如闡述《水經》,為前人的著述增添內容。《大傳》說:“大川各自分開,小川互相連接,最終向東歸於大海。”於是我探尋水脈及枝流之起源和流向,探究沿途流經的路線,訪查小瀆支渠的資料,加以輯錄編排。《水經》有錯誤的地方,加以考究訂正,經文沒有提及的河流,但有常流不斷的水道,則不在此限。然而遠古渺茫的史事,華人胡人的王朝更替,城邑的荒廢,川流的改動,地名更改,時常有所變遷。川渠有時隱沒,有時出現,地理書籍和輿圖的記述經常不一致,有的因水流擾亂而名稱改變,或者有些水道因合流而產生通稱,洲渚沼澤水流交錯,湍急的河流水道迂迴,河網錯縱複雜,頭緒紛繁,縱使讀通《十二經》,也許仍有河流不能說得清楚,至於小流細漾,原本就難以辨究。我正可以藉此著述,獻出直抒己見的心意,詳細講述地理學家們的論說。至於不知道的地方,也就由它留空吧。我之所以撰文論證《水經》,附加枝節和要點者,是為了自己參考,以免日後遺忘或錯漏,方便私人查閱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