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风云:三分天下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4章 赤壁之战

曹操几乎不费吹灰之力就得到了荆州集团,收编了荆州的全部水军,他的水军和步军迅速发展到了几十万人。为此,曹操大喜过望,知道荆州集团的部将们“功劳甚伟”,于是有十五人得以封侯。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封侯的十五人当中有一个人的名字叫文聘。

文聘,字仲业,南阳郡宛县人。他原本是刘表麾下的大将,负责镇守荆北,以防御北方诸侯进攻荆州。刘表病逝后,次子刘琮继位,后在曹操南征荆州时归降曹操,并让文聘一起随降。但文聘有感于自己不能保全荆州土地,一直愧于见人。直到曹操大军渡过汉水,荆州大局已定,文聘才来见曹操。文聘的忠诚感动了曹操,于是曹操以厚礼待之,任命文聘为江夏太守。曹操认为文聘才堪大用,授予兵权让其统领北方军队,镇守边境。当然,文聘也没有辜负曹操的期望,他驻守江夏郡几十年里屡有战功,恩威并施,名震敌国,成为曹魏集团所倚重的边防大将。

曹操知道荆州是一个卧虎藏龙的地方,遂大量礼聘荆州名士,极力拉拢他们到自己的阵营。经过一系列的有效措施,曹操完全控制了荆州,而在兵力占据绝对优势的情况下,下一步就是准备征伐江东了。

因此,曹操给孙权写了一封言简意赅的信:“近者奉辞伐罪,旌旗所指,刘琮束手。今治水军八十万,方与将军会猎于江吴。”其实,这就是一份曹操给孙权的战书。

特殊的客人

关羽的战船载着刘备一行安全抵达了夏口,而刘备一直悬着的心总算落地了。

在此之前,刘备在当阳见了一位特殊的客人——江东集团的使者鲁肃。那么,鲁肃为什么会出现在这里呢?

这一切,还要从一个月前鲁肃和孙权的一番对话说起。

当时,江东集团刚得到了刘表的死讯,鲁肃劝说孙权道:“荆州与江东相邻接,不仅地理位置非常重要,而且地域非常广阔。如果我们能占有它,就相当于打下了建立帝王之业的基础。如今刘表已经死了,他的两个儿子都无能,肯定守不住荆州的。刘备是天下枭雄,与曹操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他寄身在刘表那里,刘表嫉妒他的才能而不敢重用。如果刘备与刘表的儿子同心协力,内部上下合力,那荆州就可以保住了,倘若如此我们则应该与他们结盟;如果他们之间离心离德,我们就看情况另作打算,以成就自己的大事。所以,我请求奉命前往荆州吊唁刘表,实地考察荆州的情况。我打算慰劳荆州的部将们,以及劝说刘备安抚刘表的部众,让他们同心同力共同对付曹操,如此刘备一定会乐于从命的。如果这件事处理得好,则天下就可以安定了。现在,我要速去荆州,否则曹操会赶在我们前面把荆州收入囊中。”

孙权听了鲁肃这话,点头道:“就按你所说的去办吧。”

可是,计划赶不上变化,当鲁肃走到夏口时,就听说曹操已经派人去荆州了。鲁肃大吃一惊,只得日夜兼程赶路,当他赶到南郡时生米已经煮成熟饭了——刘琮已经率领荆州部众投降曹操了。

因此,鲁肃只好临时改变行程,暗中探访刘备的踪迹。经过打听,鲁肃得知刘备兵败躲在当阳长坂坡,于是鲁肃直接去了长坂坡与刘备相会。

当时,刘备聚拢了团队的核心人员,准备南渡长江投奔刘琦。

鲁肃与刘备相见后,直接向刘备详细转述了孙权的意图,表达了孙、刘联合抗曹的想法。随后,鲁肃问道:“您打算下一步去哪里?”

刘备故作沉吟,过了一会儿后说道:“苍梧太守吴巨是我的老朋友,我打算去他那里。”

当时,苍梧郡隶属交州,即今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属于偏远落后地区。所以,鲁肃知道这话是刘备的敷衍之语,只不过想试探自己而已。

鲁肃是一个精明人,没有揭穿刘备这言不由衷的话,只是淡淡地说道:“孙将军雄才大略,聪明仁义,礼贤下士,江东地区的英才俊杰都归附他。现在,江东集团已经拥有六个大郡了,兵强马壮,力量雄厚,是可以成大事的。您目前最好的打算,莫过于派一个心腹过去江东,与孙将军当面商谈联合共同抗曹,这样才是双方受益之道。吴巨只不过是一个凡夫俗子、平庸之辈,以后必定是会被别人兼并的,况且在苍梧那样偏远的地方,您能有什么前途呢?”

刘备之前的话只不过是试探之语,现在鲁肃已经亮出了底牌,那他也不能再隐藏自己的想法了。当然,鲁肃的建议正合刘备的心意,所以刘备十分高兴地表示:“既然如此,恭敬不如从命。”

当时,诸葛亮正在刘备的身边,全神贯注地听着他们的一言一语。这时,他们的话说完了,鲁肃便转头对诸葛亮说道:“我是你哥哥(诸葛瑾)的好朋友啊。”鲁肃主动拉关系,攀交情。

于是,鲁肃和诸葛亮两人就交谈了起来,三言两语后即成了朋友,并结下了交情。

刘备与鲁肃分别后,跟着关羽的战船到了夏口。到了夏口,诸葛亮对刘备说道:“目前情况紧急,请派我作为全权使者去江东商谈联合事宜吧。”

此时,刘备虽然暂时逃得性命,但处境非常糟糕,可谓命悬一线,并随时都可能被曹操再灭掉。所以,刘备听了诸葛亮的话后便答应了,让诸葛亮全权负责与江东方面的合作事宜。

就这样,诸葛亮出使江东,拜见江东霸主孙权。

孙刘联盟

柴桑(今属江西九江),深秋。

当时,孙权亲自坐镇柴桑,密切关注着荆州方面的事态,坐观战局。

刘备的特使诸葛亮乘船来到柴桑,下船登岸。

孙权听到部下报告诸葛亮到了,便安排见面。

双方见面,大家都想听听诸葛亮对时局的评论,并看他有何高见。

诸葛亮开门见山地对孙权说道:“如今天下大乱,孙将军率领团队打下了江东,主公也在汉南招兵买马,共同与曹操争夺天下。现在,曹操平定内患,基本上稳定了北方,并南下占领了荆州,其势震慑天下。这真是英雄无用武之地啊,所以主公不得已避逃到夏口这里躲避风头。以目前的情况看,现在孙将军只有两个选择了。”说到这里,诸葛亮给孙权出了一道选择题:“选择1:如果江东的军队能与曹军相抗衡,就应该及早与曹操断绝关系。选择2:如果江东的军队不能与曹军相抗衡,为什么不早点放下武器向曹操俯首称臣呢?现在,您表面上对外说服从曹操,但内心里又犹豫不决,在这种危急时局下而不当机立断,这就是取祸之道啊!”

诸葛亮这番话说得极其高明。首先,肯定了孙权的成就,然后夸奖刘备积极进取、屡败屡战的精神,借此抬高刘备身价,暗示刘备是一个有气节的人,即使身陷危机也绝不轻易放弃,敢与天下第一强人曹操“掰手腕”。接着,指出曹操在顺利占领荆州后势必会挟胜利之师来兼并江东,这是一个摆在孙权面前不可避免的问题,所以孙权必须要想方设法处理这个问题,但处理这个问题只有两个选择,除此之外别无选择。——诸葛亮先吹捧孙权,然后再用激将法刺激,这种方法叫“先捧后激”。

孙权听了诸葛亮这番话很是生气,他自然不会去按诸葛亮这道题来选择,问道:“如果情况与您所说的一样,为什么刘备不投降曹操呢?”

孙权的生气是有理由的,毕竟他手握数万精兵和大片土地,而刘备只不过是一个穷途末路之徒而已。如今,刘备尚且不投降,那他孙权又为什么要去投降曹操呢?

诸葛亮见孙权踩中了他精心设置的“圈套”,一本正经地说道:“田横只不过是齐国的一个壮士,尚且坚守节操而不投降受辱,何况主公是大汉皇室的后裔,英才盖世,群士敬仰,大家对主公的仰慕之情犹如滔滔江水归海。如果主公创业不成功,这是天意所定,又岂能归附曹操呢!”诸葛亮继续大夸特夸刘备,恨不得把刘备夸成天下第一号能人。

孙权听诸葛亮如此说,勃然大怒道:“我的主意已定,我决不会拿江东和十万部众去受他人控制。不过,我要问先生一下:既然您说刘备这么厉害,可是为什么他总是被曹操打得落花流水?刘备这样的水平,又没有什么家底,他能拿什么来抵挡曹操呢?”

孙权的言外之意很明显,即说刘备的水平差,且他的家底已经输光了,那他还能拿出多少兵力去战斗呢?

这一个问题,不仅是孙权的疑问,而且也是孙、刘联盟是否达成的关键。

孙权知道,一旦与刘备联盟,就等于与曹操撕破了脸,自己就再也没有退路了。

对此,史学家吕思勉先生在《三国史话》中详细分析过这一点:“孙权和刘备不同。刘备投降曹操,曹操是必不能相容的,所以只得拼死抵抗。孙权和曹操本无嫌隙,当时假使投降,曹操还要格外优待,做个榜样给未降的人看的。”

再说,即使孙、刘联盟,也不能保证百分之百能战胜曹操。如果刘备没有兵力了,孙权十有八九是不会与刘备联盟的。

诸葛亮知道孙权的小心思,他不紧不慢地说道:“主公虽然在长坂坡战败,但现在陆续归来的散兵加上关羽的水军仍有上万人马,而且刘琦集合起来的江夏兵也不少于一万人,总共加起来至少有两万人马。曹操的兵马远道奔驰而来,疲惫不堪,早已经跑不动了。曹军为了追赶主公,轻骑一昼夜就奔跑了三百多里,不累死才怪。所以,用兵之法,最忌讳的就是这种疲惫战术。要知道,北方人是不适应水战的,他们是旱鸭子下水,作战自然只有挨打的份儿,即使人数再多又能奈何得了我们吗?另外,荆州百姓归附曹操实在是迫不得已的事儿,并非心甘情愿。现在,如果孙将军能派出猛将统率几万精兵,与主公同心协力,就一定能将曹军击败。曹操一败,必然逃回北方,这样荆州与江东的势力就强大起来,三分天下的局面也就形成了。成败的时机,就在于今日您的选择了!”在危难紧急时刻,诸葛亮不仅没有自乱阵脚,而且去人家那里求助还多次先设圈套给人家钻,然后再给糖果相利诱。——单凭这三寸不烂之舌就说服了精明的孙权,孔明先生真不愧是“三国最佳辩论手”。

孙权听了诸葛亮的分析十分高兴,坚定了孙、刘联合抗曹的想法。当然,孙权没有当场答应诸葛亮的要求,决定与谋臣和将领们商量一下后再做最后决定。

力排众议

此时,鲁肃完成了联络刘备的任务,返回江东向孙权复命。同时,曹操也把他的“邀约信”(实际是战书)送到了孙权手里。

孙权看了曹操的信,又想起诸葛亮的话,心里对曹操非常不满,急忙召集文臣武将过来议事。孙权把曹操的信递给众位看,征询应对之策。

文臣武将们看了曹操的信后,人人大惊失色,无比惊恐。因此,绝大多数人的想法出奇一致,几乎出现了一边倒的形势——投降。

以张昭为首的“投降派”建议道:“曹操是一个豺狼一样的人,借着丞相的名义挟天子以征天下。他打着天子的名义到处征伐,动辄就说是皇帝的旨意,如今我们如果拒绝他,处境就更加对我们不利了。况且,您目前所处的形势能够抵御曹操的,也就是长江天险。但是,曹操现在已经控制了荆州,拥有了刘表训练好的水军和几千条战船,只要他将它们全部摆开沿江直下,再加上大量步兵,水陆两路一齐进发,所谓长江天险就将成为曹操与我方共同的资产了。就目前来说,我们的实力远远比不上财大气粗的曹操,在敌众我寡且财力极为悬殊的情况下,曹操想与我们联合则是无法拒绝的。因此,最好的计策,不如同意他的要求。”

孙权听了这番话,深感失望。此情此景,无疑在告诉孙权这些人并不是真正为江东考虑的,也相信他们的心思已经不在江东了。

孙权作为一个精明的创业者,第一次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在利益面前人心的悲凉,失望之情顿时涌上了心头。郁闷之下,孙权起身离开议事厅,一言不发的鲁肃也急忙起身追出。

孙权看见鲁肃追上来,知道他有话要说,便问道:“你想说什么呢?”

鲁肃答道:“刚才我观察众人的表现,仔细回想了他们的议论,他们所说的话只能误导您啊!这些人,他们只考虑自己的利益,不足以与他们共谋大事。如今,我鲁肃可以归附曹操,但您却万万不能。为什么这么说呢?如果我归附曹操,曹操理当送我回到故乡,凭着我的声名地位,以我的能力总能得到一个不错的职位。我做官后出行可以乘牛车且有随从,闲暇的时候可以结交一些士大夫,这样慢慢一路升迁上去,过了十年八年也可以成为州牧或郡守。但是,若您归附曹操,曹操将如何安排您呢?希望您早定大计,切莫再听他们那些人的议论了。”

鲁肃的这番话说到了孙权的心坎上,孙权感叹道:“他们的主张让我非常失望。现在,你的话为我阐明长远大计,正与我的想法相同。”

当时,周瑜在鄱阳巡察,鲁肃劝孙权赶快派人将周瑜召回商议要事。

周瑜回来听说了众人的意思后,斩钉截铁地说道:“这样说不对!曹操虽说名为汉相,实为汉贼。孙将军雄才伟略、神明威武,兼有父兄的奇伟功业,而江东占地几千里,兵精粮足,百姓安居乐业,这正当是我们横行天下为帝国铲除奸邪祸患的时候。

“如此,我们岂可反向曹操投降呢?要知道,假如现在北方局势完全稳定,曹操无后顾之忧,当然可以与我们旷日持久地争夺地盘,但是他又能够与我们在水战中争个胜负吗?

“现在北方的局势并没有得到稳定,马超、韩遂之流在函谷关之西成了曹操的后方之患。

“况且,曹操舍弃他的骑兵优势,倚仗所缴获的战船,在水战中与我们争雄,但这不是他们中原人所擅长的。

“如今又值严寒季节,他的军马缺乏草料,而他不顾实际情况驱使中原的士兵们远道来到南方,这实在是个愚蠢的决定。

“在大江湖泊之上,他们必定水土不服,必然发生疾病。

“上述四点都是用兵大忌,但曹操仗着财大气粗全然不顾,逆向而行,这是取败之道。不过,这对于我们而言是天赐良机,我们要把握这个最好时机一举擒获曹操。我请求率领几万精兵进驻夏口,保证替您打败曹操。”

周瑜详细地分析了敌我双方的情况,指出己方的两大优势与敌方的四大劣势,并给出了自己的建议:绝不投降,战则必胜!

孙权听了周瑜这番有理有据的分析,高兴地说:“曹操企图废除皇帝自立为帝并蓄谋已久,只不过是顾忌袁术、袁绍、吕布、刘表和我而已。如今,那几位强人都被曹操歼灭了,唯有我一人独存,而我与曹操将势不两立。正如你所说的一样,我们应当与曹操死拼到底,你的想法与我的想法完全一致。”

周瑜的话无疑坚定了孙权的信心。为了表示死战到底的决心,孙权站起来拔刀向前,当众砍在了面前的奏案上,并对张昭等人说道:“以后谁敢再说投降,下场就与这个奏案相同!”

孙权寒光闪闪的大刀给了“投降派”极大的心理震慑,而这次议事就这样不欢而散了。

下定决心

孙权虽然拔刀明志表明决心,但一想到用几万人马来抵抗曹操的几十万虎狼之师,还是有点担心。因为,孙权即使再自信,也还没有自信到以为江东士兵对阵曹军时能以一敌十。那么,怎么能抵挡得住曹操的八十万大军呢?

孙权的担忧,周瑜看在眼中。

当夜,夜深人静的时候,周瑜决定去找孙权。

孙权正郁闷,忽然听到有人深更半夜来敲门,正要发作之时听出是周瑜的声音,于是打开大门欢迎周瑜进来。

虽然周瑜只比孙权大七岁,但孙权一向把他视为兄长一样来对待。周瑜是孙策最好的朋友且智勇双全,所以对孙权来说,周瑜就是他的大哥,是完全信得过的人。

周瑜知道孙权被曹操所谓八十万大军吓住了,便直接开门见山地对孙权说道:“众人一听曹操所言‘八十万大军’,都不动脑子分析一下就信以为真。‘八十万大军’云云,只不过是曹操吹嘘骗人罢了。实际上,曹操只不过有十五六万步兵,再加上收编刘表新降的七八万水军,总共不过二十万兵力出头。但是,曹操仗着武力东征西伐,士兵们早已累得疲惫不堪了。曹操不顾实际情况,以疲惫之师来逞凶肆虐,到处耀武扬威,虽然人数众多,但不足为虑。请您想一想,曹操带着这一群疲困之师,放弃陆地作战的优势来到大江上和我们硬拼,那他们还有多少战斗力呢?我请求您只拨给我五万精兵,这就足够打败曹操了。所以,请您不要过分担忧!”

周瑜的这番话彻底打消了孙权的疑虑。孙权知道,周瑜长期在外带兵,非常注意搜集军事情报的,他对曹军兵力的判断比江东任何人都更加准确,所以他所说的话是值得自己信赖的。至此,孙权恍然大悟,知道曹操所谓“八十万大军”只不过是一句恐吓的话,而自己差点就上当了。

当然,周瑜的这番话也解除了孙权所有的心理包袱。孙权如释重负,长吁了一口气,说道:“公瑾(周瑜的字),你所说的正合我意,我完全同意你的看法。张昭他们那些人只顾着如何保住他们的利益,真是让我深感失望啊!只有你和子敬(鲁肃的字)与我的想法相同,你们两人是上天派过来辅佐我成就大业的,而我的创业就靠你们了。现在,五万精兵一时之间难以凑齐,不过我已经提前准备好了三万精兵以及他们所需的粮草和武器了。你与子敬以及程普,先带着这三万精兵赶赴前线,我在后方做你们坚强的后盾,为你们征集人马和筹备军粮,并陆续增兵增粮到前线,所以不要过于担心兵马和粮草问题。在前线作战,一切由你说了算。如果作战不利,你便率军退回来,到时我再亲自与曹操决一死战!”

孙权的话让周瑜很感动,毕竟当时没有谁敢这样放心地把几乎全部家底交给一个部属去处理。

其实,江东的基业是孙策和周瑜共同打下的,周瑜相当于是江东集团的创始人之一,而他肯定不会把自己打下的江山拱手让人的,所以这也是孙权放手让周瑜全权负责与刘备联合抗曹的一个重要原因。——由此可见,孙权不仅智商高而且情商也很高,是一个会说话会做事的领导。

从孙权下定决心的这一刻起,标志着孙刘联盟正式成立,也意味着曹操的不败神话即将结束。

曹操的想法

当时,曹操在江陵听到孙权与刘备结盟的消息后,知道自己和平获取江东的计划流产了。因此,曹操打算尽快利用荆州七八万水军和所缴获的战船,挟胜利之师顺流而下直取江东,武力兼并江东,免得夜长梦多。

于是,曹操开了一个战前议事会,众将纷纷认为现在就是攻打孙权的最好时机,只要夺取了江东,天下就可以平定了,所以要抓紧时间渡江去获取胜利,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众将的话说到了曹操的心里,曹操不禁点头称是,因为“扫荡群雄,平定天下”是他一直以来的梦想。

曹操回想自己从二十岁开始踏入仕途,到现在已经过去了三十多年,自己也从一个满头黑发的青年变成了一个头发花白的老人,时日已不多,若再不趁此良机统一天下还待何时?

当曹操沉醉在自己的梦想之中时,有一个人却站出来打断了他的“美梦”,而这个人就是贾诩。

贾诩劝谏道:“您当初打败袁氏,如今收复汉南,威名远扬,震慑天下,军事实力甲天下。如果您利用荆楚之地的富饶,招揽天下贤才士人,安抚百姓,让军民安居乐业,那就可以不兴师动众也可以使江东俯首称臣。”贾诩的言外之意是:您不要冲动,贸然出兵与孙权硬拼,胜负未可知啊!

自从贾诩在官渡之战时劝说张绣归降曹操后,贾诩跟着曹操已经八九年了。在官渡之战和平定北方的一系列战争中,贾诩立下了汗马功劳,并因功当上了太中大夫。不过,贾诩非常聪明,知道自己是半路投靠曹操的,在曹营中的根基很浅,不如曹家嫡系的那些人那样背景深厚,所以他从来不结交朋党,也不轻易去同僚处串门,以免别人以为他拉帮结派,避免惹祸上身。贾诩平时话并不多,能不说的话尽量不说,但他隐约觉得如果曹操贸然与孙权大动干戈,胜负实在难料,不能视之不管,于是提醒曹操不要贸然渡江与孙权作战。贾诩知道,毕竟水上作战一向是北方军队的弱项,以己之短攻彼之长,即使自己兵力再强大,也很难说一定能战胜对方的。

曹操当然知道贾诩的言外之意,可是现在不乘胜攻下江东,以后哪里还能有今日这样的好机会呢?如果按照贾诩的建议去做——“不战而屈人之兵”,那要等到猴年马月才能统一天下呢?再说,想当年多次以弱势兵力击败强敌,如今还有绝对优势兵力,岂能怕了孙权不成?因此,曹操相信自己的能力,觉得一定能够成功夺取江东的。

就这样,曹操骨子里的自信重新燃烧起来,他果断拒绝了贾诩的建议,重整兵力,积极备战。

后来,曹操赤壁战败,许多人认为是他的固执导致的,是他的一意孤行导致失败的。其实,当时确实是曹操一生中统一天下的最好机会了:如果站在曹操当时的角度看,曹操确实有出兵江东的必要;如果了解了曹操的奋斗目标,也就不会对曹操执意去攻打江东感到惊讶。实际上,曹操在赤壁之战中失败是有很多原因的,而这些原因留待后面再去分析。

樊口谈话

孙权下定决心抗曹后,任命周瑜为江东军左都督,程普为右都督,鲁肃为参军校尉,帮助江东集团出谋划策。孙权授权周瑜全权主持前线战事,一切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做决定,而这意味着程普也要受到周瑜的统率。不过,孙权的这项任命让老将程普觉得很不服气,毕竟程普是当年跟随孙坚打天下的得力干将。

在江东诸将中,程普的年龄最大,时人都尊称他为“程公”。程普年高望重,功勋卓著,位居“江表十二虎臣”之首。于是,程普愤愤不平,数次当众羞辱周瑜,丝毫不给周瑜面子。

但是,周瑜的反应出乎了程普的意料,他不但不生气、不计较,反而更加和颜悦色地对待程普,完全就是一个后辈礼待前辈的态度。

周瑜的器量让程普感叹不已,程普觉得这个年轻人真是天下俊才,自己根本就比不上他。从此,程普对周瑜的敬重日益加深,逢人就对周瑜赞不绝口:“周公瑾,他是天下俊才!我这老头儿与这小伙子交往,犹如痛饮美酒一样,真的让人陶醉啊!”

当时,刘备在鲁肃的建议下屯兵樊口(今湖北鄂州西部),与江东遥相呼应。其时,诸葛亮在江东还没有回来,刘备根本不知道诸葛亮把合作事宜谈到了何种程度,又得到探子来报说曹操即将挥师南下,所以刘备每日都神经高度紧张。就这样,刘备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每天派出大量巡逻员在江边眺望江东,看看孙权的战船什么时候开过来。

此时,刘备正值危急存亡之秋,他实在没有办法了,自己再怎么拼命也挡不住曹操的千军万马的。所以,刘备唯一的救命稻草就是孙权了。

刘备见诸葛亮久久不归还,心里七上八下,坐立不安,不知道江东的情况究竟如何。

这一次,刘备明白他已经完全没有退路了,如果这次再失败了,就真的只有死路一条了。

就在刘备陷入沉思之时,巡逻员来报周瑜的船队驶过来了。

刘备听了巡逻员的话并不激动,淡淡地问道:“你怎么知道不是曹操的青徐军团呢?”

巡逻员答道:“我们看见船队的旗帜得知的。”

巡逻员的话终于让刘备放心了,确信江东军队终于到来了。

作为一个饱经沧桑的创业者,刘备并没有激动万分,只是点了点头,尽显枭雄本色。他派人带着礼物前去慰劳周瑜的部队,想从周瑜的口中打探些消息。

但是,周瑜毫不客气地对慰劳的人说道:“我身负重任,有很多军事要务等着去处理,不能委派别人来代理。如果刘将军肯屈尊前来与我会面,那是最好不过的了。”

周瑜看见刘备只派了几个部众过来慰劳,心中有点不爽,遂故意摆起谱来刺激一下刘备。

部众回去将周瑜的话告知了刘备,刘备知道了周瑜的意思。刘备打算即刻动身去周瑜的军营慰劳江东众将士,但关羽和张飞看见大哥要屈尊去犒劳晚辈周瑜,心里的不满之情溢于言表。刘备只得耐心地对两位兄弟说道:“如今我们和江东联盟,周瑜要我去他那里谈合作,这是情理之中的事儿。如果我不亲自去,就表达不出我的诚意来,所以希望两位好兄弟不要多说些什么了。”

就这样,刘备带着几个人乘一只小船渡江去见周瑜。

刘备和周瑜见面,开门见山地问道:“如今我们联合共同抵抗曹操,这实在是一件非常愉快的事。我冒昧问一下,周都督带了多少士兵来作战呢?”

周瑜伸出了三根手指,答道:“三万人。”

刘备听了周瑜的话,有点失望地说:“有点少了。”

周瑜自信满满地答道:“三万人已经足够用了。刘将军不要担心,且看我周瑜是如何打败曹操的!”

周瑜的豪言壮语虽然给了刘备一些安慰,但刘备不怎么相信这个毛头小伙子有多大的胜算。刘备觉得这个年轻人口气不小,架子也大,但不知道他的本领如何,总之就是心里不太踏实。这是刘备初次见面对周瑜的印象。

刘备想了想,觉得有必要叫老成持重的鲁肃出来与他聊一聊,了解了解目前江东军队的情况,并探讨一下当前的作战计划。

当刘备把这个想法和周瑜一提,周瑜的反应出乎刘备的意料。

只见周瑜摇了摇手,用不可商量的口气对刘备说道:“自从我接受孙将军的军令后,就不得随意委托人代理,这是原则问题。如果您执意要去找鲁肃,我也不阻拦,但您可以另找时间去找他。”

刘备听了周瑜的话觉得很懊恼,心想周瑜不仅有点狂,而且丝毫不给盟友面子。

周瑜见刘备红着一张脸呆站在原地,便笑道:“刘将军,您不用过于担忧,鲁肃和孔明先生再过两三日也会来到前线,到时你们可以尽情地去畅谈。”

刘备听了周瑜这话又惊又喜,非常高兴。但高兴之余,刘备也留了一个小心眼,即在把自己和刘琦的军队让周瑜统一指挥之外,还暗中留了一手——私自留下了两千名精锐。

退一万步说,即使周瑜战败了,刘备还可以带着兄弟们率领这两千名精锐逃跑。

这就是刘备做的最坏的准备,以防周瑜打不过曹操,而自己也要保存一点实力,以防不测,东山再起。

虽然刘备与周瑜话不投机,但刘备也不得不把两万军队的指挥权交给周瑜统一调度作战。由此可见,只有共同的利益才能使双方联合在一起的,即使双方存在着一定的误解与分歧,一般也不会影响双方的合作。同时,为了对付共同的敌人,合作双方也会暂时放下分歧的。

这次谈话,周瑜虽然没有给刘备什么好脸色看,但刘备也并不是很在乎,毕竟利益大局最重要。

就这样,孙、刘合兵总计五万人,联军完成会师后将去对战曹操的二十万大军——赤壁之战即将打响!

赤壁鏖战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十月十日,孙刘联军逆水而上,行军至赤壁山一带的大江中,与正在偷偷渡江的曹军先锋部队相遇。

这是一场遭遇战,双方在同一区域突然相遇都出乎双方统帅的意料。孙刘联军总指挥周瑜是一个优秀的统帅,他乘着敌军惊愕之时命令部队对曹军发起猛烈攻击。由于是遭遇战,双方都来不及进行兵力部署以及战术布置,所以主动攻击的一方往往占据着战争的主动权,而且双方在大江上相遇更突显了孙刘联军水上作战的优势。

曹军在渡江时被发现,仓皇之间来不及整军备战就遭到孙刘联军的猛烈攻击,士兵们惊慌失措,战斗力瞬间直线下降。在遭遇战被袭击时,最重要的是首先要保持心态,不要慌张,最好快速出击,但是曹军的统帅明显不太擅长指挥水战,根本指挥不了混乱的新编水军以及新归附的荆州水军,再碰上周瑜这样的高手,结果曹军被打得毫无还手之力。

在这样一个相对密集的战场上,曹军被孙刘联军“偷袭”,加上曹军统帅指挥无力,轻易就被联军一股脑儿秒杀了。周瑜先机制敌争取了主动权后,抢先对敌军发起猛烈攻击,毫不客气地痛打了曹军一顿。就这样,曹军被打得满江乱跑乱跳,不乏有人溺水而死,只得溃败而退。

曹军受挫,无奈之下退回长江北岸安营扎寨。曹操的陆军不断抵达赤壁战场,也在长江北岸驻扎,想利用冬季充分休息,毕竟他们长年累月作战,加上千里迢迢从北方到南方早已经很疲惫了。但屋漏偏逢连夜雨,曹军从北方长途跋涉来到南方后水土不服,感染上了瘟疫,大批作战人员进了伤病名单,战斗力锐减。曹操没办法只得休战,打算让众将士们休息度过冬季,待恢复元气后在春暖花开之时再与孙刘联军决战。

曹军虽然吃了一个败仗,但对家大业大的曹操来说只不过是九牛拔一毛而已。

对于周瑜来说,他虽然打了一个胜仗,但他知道这一战根本没有损伤到曹操什么,所以他不敢贸然乘胜渡江去攻打曹军。

就这样,曹军在北岸乌林一侧结下水陆大寨,孙刘联军屯兵在南岸赤壁一侧,双方形成隔江对峙的态势。

曹操认为,只要他把水军训练好了,度过了瘟疫期,待众将士恢复元气后,再找准良机,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一鼓作气横渡长江,就可以消灭孙刘联军,而夺取江东集团只不过是时间问题。

由于曹军主力是北方士卒,他们习惯在陆地上打打杀杀而不善水战,更不习惯乘小船在水上作战。在大浪颠簸下,他们很多人都患上了“疫病”,而且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晕船呕吐,四肢无力。

面对着这种窘境,曹操想到了一个办法——铁索连船!

当然,多艘小船连在一起是好处很多的,不仅可以免除风浪的侵袭,让患病的人数减少,而且可以在战船上训练水军。总之,曹操认为,用铁链把战船连在一起可以解决多种问题,比灵丹妙药还管用。

于是,曹操下令工匠连夜赶制铁链,用铁链将多艘战船首尾连接起来铺上木板,改造成一艘艘江上“巨无霸”。——这不愧是当时的“航空母舰”,不仅可以在上面骑马跑步、训练射击,还可以作为“江上军事基地”。

曹军人马在这种连排战船上如履平地,再也不惧怕长江的波浪颠簸了。

曹操很满意改造成的连排战船,遥想不久之后大军就可以乘风破浪直捣江东,紧皱的眉头终于舒缓下来,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不过,这种连排战船表面看来似乎很完美,无懈可击,但是它存在着一个弊端:如果着火了,这些战船一时之间是不可能解开各自逃散的。——说到底,就是一个消防安全问题。

当然,曹操在当时做出铁索连船的决定时,或许已经想到了这个弊端。那么,曹操为什么依然要把船只连在一起呢?

要知道,在大江上想用火攻,必须要借助风力。当时,曹军驻扎在长江北岸,孙刘联军驻扎在长江南岸,如果周瑜想用火攻,必须要借助东南风才能烧到曹军营寨。但是,当时已经是隆冬之际,是刮西北风的季节,哪里还有什么东南风?如果没有东南风,周瑜强行用火攻,也只能是烧自己的军营,怎么可能烧到曹营呢?

因此,曹操正是基于这种认识才肆无忌惮实施铁索连船。但是,曹操万万想不到的是,江南地区的洞庭湖、鄱阳湖一带在冬季是时有东南风的。对于这种自然现象,久居北方的曹操并不知道,以为南方的风向和北方地区是一样的。于是,曹操做出了铁索连船这个错误的决定,为他的惨败埋下了伏笔。

周瑜也知道曹操铁索连船百利只有一弊,但怎样利用这唯一的弊端给曹军致命的打击,这是一个摆在周瑜面前亟须解决的问题。不过,曹操毕竟是作战经验丰富的军事家,既然率军来别人家门口挑衅,当然知道联军对他有多恨,所以他必定布置了多条防线防备联军偷袭。因此,放火这种诡计只能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一次务必成功;如果一次不成功,以后再想去火烧曹营,简直就是天方夜谭了。

周瑜非常清楚曹操的实力,绝对不能让曹军休养到来年春季再决战,必须赶在冬季时趁曹军按甲休兵之时打败他们,否则到时一切都完了。但是,联军如果硬碰硬地与曹军打硬仗、打恶战,联军获胜的概率也实在太小了。要知道,曹军长年累月东征西伐,什么硬仗、恶战没打过呢?所以,在曹军占据绝对优势的情况下,如果联军与他们打硬仗,无疑是以卵击石。

鉴于此,放火只能取巧,绝对不能硬闯。但是,曹军戒备森严,想靠近曹营放火谈何容易!

周瑜遥望北岸密密麻麻的曹营,星罗棋布在江面上一眼望不到尽头,眼里流露出一丝不甘,知道留给自己解决问题的时间并不多了。

如何取巧尽快打败曹操,这成了周瑜的心病。周瑜日夜思考着,吃不好,睡不着。这时,有一个人知道了周瑜的心思,这个人就是黄盖。

黄盖,字公覆,零陵郡泉陵(今湖南永州零陵区)人。他勇猛善战,早年跟随孙坚走南闯北,后来又辅佐孙策平定江东。在孙策去世后,黄盖继续在江东集团为孙权效力。黄盖是江东集团的元勋,先后辅佐孙家三代,立下赫赫战功,在江东军中享有极高的威望。黄盖是江东集团的名将,外表严肃刚毅,善于照顾部众,而且每次出兵作战都身先士卒。由于黄盖作战时不怕死,他的直属部队的士卒作战时都奋勇争先,唯恐落于人后。可以说,黄盖的部队堪称江东军的一支敢死队。

黄盖有勇有谋,早就看穿了周瑜的烦恼,直接给周瑜献出了他一生之中最重要的一个计谋。

黄盖对周瑜说道:“如今敌众我寡,我们难以与他们打持久战。我观察了曹军营寨,发现他们的战船全部都首尾相接,可以用火攻战术一把火烧毁敌船,打败他们就轻而易举了。”

周瑜点了点头,表示赞同。周瑜听了黄盖的主意后,急忙调拨几十艘蒙冲舰给黄盖,让他在船内装满柴草,又在柴草上浇满油膏,然后在柴草里塞入硫黄之类的易燃易爆品。黄盖完成了船舱内的“工程”后,又“装修”了战船外表,并在战船外面罩上帷幕,把战船包裹得严严实实,最后在战船上面插上“黄”字牙旗不让闲杂人等看出秘密。黄盖又预备了一些轻便快捷的小艇,分别系在船尾。经过一番辛苦,黄盖准备好了送给曹操的这份“礼物”。

可是,新的问题又摆在了眼前,如何顺利靠近曹军大营呢?

这是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周瑜和黄盖不得不谨慎思考。最后,周瑜决定让黄盖亲往曹营诈降,毕竟老将出马胜利的把握性更大一些。

为了取得曹操的信任,黄盖亲笔写了一份“投降书”,并派一个巧舌如簧的亲信担任信使,在一个夜深人静的时候驾着小船“逃往”曹营。

果然不出黄盖所料,这个信使刚接近曹营就被曹军发现了。一切顺其自然,这个信使被当作奸细抓了,曹军巡逻员赶紧连夜向曹操汇报情况。

黄盖的信使见了曹操,不慌不忙地从内衣中掏出一份“投降书”,恭敬地递给了曹操。这份“投降书”上这样写着:“我黄盖身受孙家厚恩担任将帅,在江东集团享受高薪要职。据我观察,现在天下趋势已然明朗,用江东六个郡县抵挡北方百万之众,众寡分明是天下人肉眼可见的事儿。在江东集团,无论是聪明还是愚蠢的将士,都知道硬扛到底只有死路一条。然而,只有周瑜和鲁肃二人不顺从天命,硬要以卵击石,自寻死路。我黄盖不像他们那样顽固不化,所以决定弃暗投明。待两军开打之日,我黄盖为了表达诚意愿为先锋,并根据战事的实际情况在阵前反戈一击以活捉周瑜。”

曹操是一个有疑心的人,读了信使的诈降书后表示怀疑:“我怀疑你是来诈降的。如果黄盖是真心实意来投诚,事成之日我会上表朝廷重赏,封官晋爵必定会超过所有有功之人。”

信使听了曹操的话后并没有惊慌失色,平静地给了曹操一番回答。于是,曹操信了黄盖投诚之事。

当信使回来汇报了情况,黄盖大喜过望,满脸春风地跑去找周瑜商量下一步计划。周瑜听了黄盖诈降计划成功后眉开眼笑,眼下只等东南风一刮,他就可以火烧曹营了。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周瑜和黄盖联手主演了一出好戏,只等待选择一个黄道吉日开锣了。

这个黄道吉日就是一个猛刮东南风的日子。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戊子鼠年。十一月十二日,冬至,微风。十一月十三日,甲子,东南风。

这是建安十三年农历十一月这两天的天气状况,总体上来说天朗气清,阳光明媚。自从十二日早晨长江上的迷雾逐渐消散后,晴空万里,气温回升。到了傍晚,微风逐渐自南吹向北岸,并逐渐开始形成东南风。至午夜,风势愈加强劲,旌旗猎猎作响。与此同时,曹操得知黄盖十三日午夜率军前来投诚,于是曹军官兵纷纷观望等待。

一场好戏如期上演了!

黄盖亲自率军出发,指挥船队依次向长江北岸驶去。在离曹营只有二里水路时,黄盖命令手下士兵解开系在船尾的小艇,在跳到小艇上的同时点火将十艘战船一起引燃。当时,东南风吹得正紧,着火的战船瞬时变成了一艘艘“火船”,火借风势,风助火威,犹如离弦之箭一样顺着风势向北岸飞驶。大火很快就蔓延到了江北,烧到乌林江边岸上的曹军水陆营寨。

曹操这才知道上当了,叫苦不迭,但说什么都晚了。

片刻之间,火光冲天,大江上被照得通红,如同白昼。曹军所有的营寨都着火了,一艘艘战船由于被铁链捆绑在一起,一时之间根本无法解开,这些江上“巨无霸”全部被大火吞噬,瞬间就成了大火球。同时,不计其数的曹军瞬时被卷入火海之中,其余的曹军见势不妙也纷纷跳水逃生。当时,正值隆冬之际,江水刺骨,曹军本就不识水性,跳进江中逃生的概率太低,绝大多数人都葬身鱼腹了。

周瑜在后方见计谋已经成功,遂站在船头亲自擂鼓,率领轻装精锐部队渡江紧追曹军的残兵败将。在周瑜的指挥下,各路江东军全速前进,周泰、韩当、凌统等人趁机率领麾下部众一起围歼败逃之敌。

此时,刘备看见乌林方向火光冲天,知道周瑜已经得手,便带着自己预留的精锐部队前来痛打“落水狗”。在孙刘联军两面夹攻之下,曹操败势已定,曹军无数人马被烧死、淹死,士气低落,一触即溃。

曹操见大势已去,便在贴身护卫的保护下坐上小船登岸逃命去了。孙刘联军在江上、陆上追歼溃散的曹军,但想不到这时候发生了一件意外之事,差点就要了江东军的先锋大将黄盖的老命。

原来,黄盖在歼敌的过程中不幸被流矢射中,中箭坠落在冰冷的江水中。江东军看见己方有人落水,顺手把人从水中捞上来丢在一边,然后就不再管他的生死了。在黄盖被救起时,年老的他中箭受伤流血不止又喝了半肚子冷水,一条老命差不多是已经丢了半条了。话虽如此,黄盖的头脑依然清醒,他知道等到打扫战场时发现自己后再派军医来抢救就为时已晚了,当务之急唯有先自救。于是,黄盖决定拼尽全身力气大声呼叫江东名将韩当。韩当听到黄盖的呼救声大吃一惊,急忙沿着发声的方向跑过去,这才发现了奄奄一息的黄盖并带回救治。就这样,黄盖才得以捡回一条老命。——这是发生在赤壁之战中的一个小插曲。

周瑜在乌林大破曹军后,派水军包围了曹军企图逃走的残余船只,并在大江上堵截曹军的运输船队。当时,曹军的长水校尉任峻见无法带着船队全身而退,不想让联军白白得到这批军需物资,便自己点上一把火把运输船焚毁,然后驾着小艇逃走了。

孙刘联军在狂飙猛进,继续乘胜追击曹军。

曹操知道自己兵败如山倒,已经再无反败为胜的可能,只得率领残兵败将选择近道往江陵方向逃命。仓皇逃命的曹军狼狈不堪,他们一路逃到了华容道,并在路上不断遇到追击拦截的孙刘联军。当时,华容道积水泥泞,人马很难走过。

此时,曹军已经过了四天四夜的逃亡之旅,人困马乏。曹军将士更是疲惫不堪,老弱残兵们饥寒交迫得只剩下一口气了,甚至连一些战马都承受不住倒地暴毙了。

曹操决定放弃老弱残兵,命令他们背负柴草填泥坑,用这些羸兵充当铺路的石头,纵马通过了泥泞不堪的华容道。据《山阳公载记》记载:“羸兵为人马所蹈藉,陷泥中,死者甚众。”就这样,无数的老弱残兵被人马践踏而死,成了残酷战争中的牺牲品。——战争,无论谁胜谁负,受益的只是极少数人,受害的则是千千万万无辜的生命。

幸好,此时张辽和许褚带着一支生力军及时赶来接应,曹操才得以逃出生天。

这一战,孙权和刘备收获颇丰。孙刘联军一把火烧了曹营,趁机把曹操打得落花流水、溃不成军。

赤壁之战,孙刘联军大获全胜,曹操以惨败而告终。

赤壁之战的影响

赤壁之战,是三国时期“三大战役”中最为著名的一场,也是中国历史上非常著名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

因此,我们需要公正客观、实事求是地评价和探讨一下赤壁之战。

其实,赤壁之战主要表现了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曹操赤壁之战失败的原因;二是赤壁之战对时局以及后世的影响。

首先,曹操赤壁之战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曹操在获取荆州集团后,接二连三的胜利冲昏了他的头脑,使他产生了自高自大的心态。例如,曹操直接给孙权递了一封赤裸裸的“恐吓信”,而这封信却反倒激发了孙权的求生欲望。同时,当时刘备已经生死一线,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准备誓死一搏,因为成王败寇,别无选择。如此,曹操的这封信反而进一步促成了孙刘联盟的最终缔结。

由此可见,曹操给孙权送信是他对形势做了完全错误的判断,而想用一封“恐吓信”就能震慑到孙权也是根本不太现实的。

“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可是,曹操在情报上对孙权、周瑜等人铁了心的抗曹意志并不了解,这应该说就是所谓“人谋”上的不足了。在战争中,虽然兵马、武器重要,但地利、人和更少不了,而且更要有周详的准备工作,如搜集大量的情报信息等,即知己更要知彼。——做任何事情,如果想要做好做精,都需要做很多准备工作,付出很多心血,所谓“你只有拼命努力,做起事情来才能看起来毫不费力”。

曹操以为凭借荆州水军和自己的曹军主力,在绝对的兵力优势下渡江就可以一举平定江东,如此轻敌可能是他高估了自己实力,也低估了孙刘联军的抵抗意志和长江天险的作用。

在这场实力悬殊的战争中,曹操犯的最大错误莫过于铁索连船。正是这个决定,给了对方破敌的机会,否则就不可能有黄盖诈降火烧曹营的战机。

赤壁之战,实际上只有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双方在赤壁遭遇,曹军在水上吃了一个败仗,又因军中瘟疫流行而导致战斗力下降,不得不在乌林安营扎寨;第二阶段是黄盖诈降,火烧曹营,孙刘联军痛打曹军。至此,曹操在赤壁之战中彻底失败。

“战争是迫使敌人屈从我方意志的一种暴力行为。”(克劳塞维茨《战争论》)曹操强行发动这次“侵略战争”,就是想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别人,但想不到激发了对方的求生欲望,对方奋起一搏反抗他的暴力行为,最终把他打败了。

其次,赤壁之战对时局以及后世有什么影响?

赤壁之战虽然是一场遭遇战外加一把大火,但是曹操是大手笔举兵,而且发的是曹军的主力部队,因此这次大败使曹操元气大伤。曹操大伤元气就给了刘备崛起的时间,从而导致了三足鼎立的局面。赤壁之战的惨败,让曹操失去了在短时间内统一天下的可能性,而孙、刘双方则借此战的胜利开始了疯狂的“开疆拓土”,发展壮大了自己的势力。战后,刘备和孙权的实力都得到了增长,尤其刘备自此以后更是实力迅速壮大,把势力范围直接延伸到了西南地区,霸占了整个益州。赤壁之战,形成了天下三分的雏形,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所以,赤壁之战的历史意义是非常重要的。

当然,赤壁之战的军事、政治意义也非常重要。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长江流域进行的大规模江河作战,标志着中国军事、政治中心不再限于黄河流域。中国的军事政治格局在汉末三国时期开始悄然变化,南方地区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了,而到了南宋时期南方地区的经济比重已经超过了北方地区。

话说,赤壁之战的那把火其实火烧的并不是赤壁,而是赤壁山对面的乌林曹军水陆营寨,赤壁之战实际是以火烧乌林而告终。

赤壁之战是汉末三国最著名的一场战役,那么赤壁之战的战场究竟在哪里?

多年来,历史学界对赤壁之战的战场颇多争议,有蒲圻赤壁、嘉鱼赤壁、汉阳赤壁、汉川赤壁、黄州赤壁、钟祥赤壁、武昌赤壁等多种说法。近年来,关于赤壁之战的战场的争论,主要集中在蒲圻赤壁和嘉鱼赤壁之间。最后,通过考古学家们的不懈努力,在蒲圻赤壁山及长江对岸的乌林,连续发掘了大量的东汉时期的文物,如箭镞、铜马镫、瓦砚、带钩、五铢钱等,并且在赤壁山下土层中发现了沉船遗址,所以综合已发现的各种战争文物证据来看,赤壁之战的战场更倾向于蒲圻赤壁。

千百年来,朝代更迭,昔日鏖兵的战场和各路英雄人物都早已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一切都灰飞烟灭了。但是,三国赤壁在文人墨客那里却没有消失,他们频频作诗文凭吊英雄,咏怀历史。例如,唐代大诗人杜牧经过武昌赤壁时作《赤壁》,诗云:“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宋代大文豪苏轼游黄州赤壁矶时作《念奴娇·赤壁怀古》,词云:“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