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指挥与控制理论体系
传统的学科在形成其理论体系时,往往从基本概念出发,逐渐扩展到整个理论体系。例如,牛顿力学中的质量、加速度等基本概念,作为原始概念,逐渐发展,形成了牛顿力学体系。
1.5.1 指挥与控制理论体系结构
按照传统学科的理论体系的建立方式,形成指挥与控制理论体系需要以下四个步骤。
(1)选择最初始的有限个概念,且它们相互独立,称其为本源概念集。
(2)以原有的(本源的或导出的)概念为前提,融入新的知识或概念,保证理论体系的相容性。
(3)对知识进行规范化处理并验证。
(4)提出获取并验证新的知识的方法。
但是,C2的问题涉及多个学科,其理论和实践远比传统的单一学科复杂,按照传统的学科理论体系构造方法来建立理论体系,具有相当的难度。首先要建立完备的本源概念集,对于不断发展的C2来说,这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对于C2理论体系的建立,不可能完全遵循传统的模式。但这并不意味着C2没有自己的理论体系。
建立C2理论体系的目的,是使人们在体系范围内,运用相应的思想、理论、方法、工具和手段来表示、理解、分析、综合、优化、开发、评价和使用C2系统。尽管已经找到若干方法来达到这样的目的,但这些方法大多是局部的、片面的,缺乏普遍适用性,知识之间缺乏联系,因而谈不上形成理论体系。因此,人们甚至怀疑是否存在这样的理论体系,或目前的学科发展还不足以讨论理论体系的问题。
事实上,任何学科的理论体系,其完备性的最后确认意味着理论发展的终结。C2理论体系本身是发展的,是不完善的,它本身还要提供自我完善的机制。
理论体系的起源,是对该学科的认识及面临的一些问题和解决方法。其中的基本概念、主要问题和主要解决方法,逐渐成为该学科理论体系的起源和核心。
C2理论体系包含了所有与C2相关的知识、基于C2系统的活动及C2系统的结构和C2过程。基于C2系统的活动获得的关于C2系统的结构、性质和运行规律等知识构成了C2的学科知识集。指导与C2系统相关活动的C2知识构成了C2的元知识集。
上述概念的关系可用图1-14来表示。
图1-14 C2理论体系结构
1.5.2 指挥与控制理论体系内容
求解问题有两种方式:实验和解析。当某领域的实践活动主要采用实验的方式时,其理论以元知识集为主,反之以学科知识集为主。采用实验方式是因为缺乏解析的方法或学科知识,或运用解析方法的代价太高。
人们一直试图运用解析的方法来解决C2领域的理论问题。但对于C2领域中的某些问题,如C2系统作战效能的评估,就很难找到解析的方法。用基于统计理论的蒙特卡洛方法和基于兰彻斯特方程的方法,是很难解决这类问题的。
当前,人们大量运用实验的方法来解决C2领域的问题,这种方法主要是建模仿真。建模仿真就是建立系统的模型并在模型上做实验。通常所说的系统模型,是把实际系统或待开发的系统,按照分析目标对系统进行的抽象和简化,也就是说,系统的模型是按系统的研究目的,以相似理论为基础,由原系统或假定系统抽象而得到的一种系统描述体。系统仿真是对系统动态模型的实验,是一个过程。
从模型的观点看,物理、数学等学科的理论体系同样建立在符号模型上。建立理论体系的过程事实上就是将领域知识从观念模型转化为广泛适用的符号模型的过程。理论体系用于指导理论活动或实践的过程,就是一个在理论体系内建立关于问题的模型并对问题求解的过程。这里的求解包括了逻辑推导、实验、仿真和构造实际的系统等活动。
C2领域的理论和实践活动决定了C2理论体系应当包含的内容。根据对领域知识的分类,可以得到理论体系的知识集。C2领域的理论体系包含两方面的内容:学科知识集和元知识集。图1-15展示了C2的理论体系。
图1-15 C2理论体系示意
其中,学科知识集包含关于C2系统的基本概念、事实、经验、定律、假设、公理、定理等。元知识集包括获取、组织、储存、应用、验证C2学科知识的过程和方法,以及对C2系统的理解、分析、设计、制造、使用、维护、评价的过程和方法。
就C2的学科知识而言,其大多是一些事实和经验,规范化的知识很少。定性的结论相对多而定量的结论很少。指导C2领域实践活动的,除C2的学科知识、元知识外,大多是相关学科的知识,如计算机、通信、数学、军事、管理、决策等学科的知识。
[1]《旧五代史》原名《五代史》,也称《梁唐晋汉周书》,为我国二十四史中的五部通史(《史记》《南史》《北史》《旧五代史》《新五代史》)之一,由宋太祖诏令编纂的官修书,共一百五十卷,含纪六十一卷,志十二卷,列传七十七卷,梁书、唐书、晋书、汉书、周书各十余卷至五十卷不等,上起朱温代唐称帝(公元907年),下迄北宋王朝建立(公元960年)。
[2]MacArthur Douglas, Reminiscences, McGraw-Hill, New York, 1964.
[3]长平之战:是我国战国时期的一场大规模野战,也是我国历史上最早、规模最大的包围歼灭战,发生在公元前262年—公元前260年,地点位于赵国长平(今山西省高平市西北),是最有实力统一中国的秦、赵两国之间的一次较量,参战人数赵军45万,秦军保守估计百万以上,历时3年,其结果是赵国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加速了秦国统一中国的进程。
[4]据《史记》记载:公元前353年魏伐赵,赵急,请救于齐,齐威王欲将孙膑,膑辞谢曰:‘刑余之人不可’,于是乃以田忌为将,而孙子为师,居辎车中,坐为计谋。”明确指出了孙膑的职务是军师,职能为参谋。战国后期,军师、谋士、策士、主薄、赞军、参军等专职参谋人员在军队中普遍出现了,如齐国军师孙膑、秦昭王的客卿范睢、汉高祖的军师张良、曹操的谋士荀攸、朱元璋的刘基、成吉思汗的耶律楚材等。
[5]普鲁士总参谋部源于18世纪的军需部,早期作用是考察及处理军营外部的事情,最初,总参谋部在战争中建立,战争结束后解散,直至17世纪90年代才被设为永久性的部门,并且从弗里德里希的军事学院抽调军官,对它的职能进行了书面规定,1800年冯·里科克将军使它的职权有了一点扩大。
[6]1英里约等于1.61千米。
[7]全军军事术语管理委员会,军事科学院.中国人民解放军军语(全本)[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11:167.
[8]全军军事术语管理委员会,军事科学院.中国人民解放军军语(全本)[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11:183.
[9]美国在FM100-7中,把“指挥员意图”定义为“在分析使命后,战役指挥员明确描述作战目的、期望的最终状态、可接受的风险程度和所有部属统一行动的方法”。战役层次指挥员的意图包含了在其指挥链上更低一级的指挥员意图的陈述。指挥员的意图是其部属行动的参考,有助于部属把行动重点聚焦于获取成功的途径与方法上,即使在计划不再适用时,指挥员的意图也有助于部属根据实际情况把行动聚焦于成功途径上。
[10]克劳塞维茨.战争论(全三卷)[M].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 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