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夜征人尽望乡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赏读
夜上受降城闻笛
回乐烽前沙似雪,
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
一夜征人尽望乡。
俗话说,在家千日好,出门时时难。难在何处,也许人生地僻,举目无亲;也许言语不通,习俗不适;也许孤孑一身,形影相吊;也许寒窗苦读,科举落第;也许宦海挣扎,伤痕累累。但是,最是难受、煎熬身心的难处当数乡思苦情。是的,远离家园,久别亲人,归家无计,音讯杳无,一个人生活在异地他乡,一切皆陌生,一切皆隔膜,一切皆深深刺激游子敏感而脆弱的心灵。看到雁过南天,会想可曾捎来故乡的书信;看到春回大地,会想故园窗前梅花开否;看到十五月圆,会想家人翘首以盼;看到杨柳吐绿,会想起折柳赠别的不舍。读中唐边塞诗人李益的诗歌《夜上受降城闻笛》,又一次被征人思乡愁情深深打动,又一次心潮汹涌,长夜无眠。我在想,李益想家,从唐朝开始,直到现在。我也想家,从从前开始,直到遥远的未来。现在,李益的诗歌和情怀构筑了一道桥梁,连接并延续古往今来万千游子的乡思乡情。我被裹挟其中,心神激动,乡思萌生,情意邈远,如有一缕清风,从过去吹来,飘香永远。诗歌是这样写的:“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诗题《夜上受降城闻笛》暗示我们许多信息。关键词是“闻”,听的意思。谁吹笛,谁闻笛,在什么时间,什么环境闻笛,“闻”后效果如何,笛声吹奏怎样的曲目,引发了他们怎样的心理情绪,诗人又是如何体验其中情意的。种种悬疑蕴含其中,耐人寻味。“夜”字点明时间夜晚,暗示征人枕戈待旦,严阵以待,高度警觉,这样的生活早已成为征人的常态。也暗示他们长夜无眠,凄凉落寞,闻笛怀远,思绪万千。“受降城”,顾名思义,是大唐王朝大获全胜,降服敌军的地方,也许以前不叫这个名称,但是,一次战斗,一次胜利,改变了历史,改变了主人,所以改名志喜。改名庆贺胜利,改名纪念战事。一个名称流露出胜利的喜悦与自豪。那么,诗歌是不是抒写将士们克敌制胜,大获全胜的激动与狂喜呢?我们只能沿着文字的轨迹,慢慢走近边关塞外,感受征人的心灵世界。
诗人登上受降城,极目天地,俯仰时空,看到了什么,想起了什么,又有怎样的感触与举动。诗人不说,单只描绘眼前所见,心灵所感。回乐峰前,黄沙漫漫,一望无垠,月光映照,沙粒如雪,一片洁白,给人以寒凉凄冷之感。受降城外,月光朗照,银辉四射,天地空明,月光如水,落地成霜,一片凄清冷峻,一片沉寂无声,给人以冷寂幽远之感。两句诗,写黄沙如雪,月光如霜,透露寒凉之意,烘托心灵凄清。何以如此?对于征人来讲,不是环境苦寒,地域荒远,不是天气爆裂,风雪交加,不是征战凶险,九死一生,不是短兵交接,厮杀惨烈,什么都不是,千疼万痛,千难万苦,全在乡愁,想想看,年轻儿郎,远离家园,久别亲人,杳无音讯,戎马征战,无有尽时,无时无刻不在思念家乡,无时无刻不在盼望回归。这个时候,这种心境,任何一点风吹草动,丝毫声响,都会触动征人的心弦,引发他们对于家园亲故的浓浓思念。诗人写沙冷似雪,月冷如霜,其实是在烘托征人因为思归不得,团聚无望而滋生的失望、冷落与惆怅。“受降城”与“回乐烽”相距遥远,时空浩茫,连缀一起,给人辽阔苍茫,无穷无尽之感。沙粒辽远,一望无尽,冷月如霜,遍地皆是,“沙”“月”关合,既显高远辽阔,又见苍凉凄冷。诗歌一、二两句可作互文来理解,意思是,不管是受降城下,还是回乐峰前,不管是黄沙漫漫,还是皓月当空,整个辽阔境界,无沙不冷,无月不寒,冷彻天地,冷彻人心。一个“月”字,隐隐暗示征人望月思乡,念远怀人。月是媒介,朗照天涯,传情达意。“雪”“霜”之比,纯属想象,暗示时令季节,烘托秋冬寒冷,双关征人内心冷清。开篇两句,字字含情,句句见意。不见征人,不现情意,但是,人隐其中,情藏其里。环境描写,渲染气氛,烘托三、四两句的情意。
边关之夜,皓月之下,诗人又听到了什么呢?一阵笛音响,破空而来,随风回荡,久久缥缈在空中,久久萦绕在征人的心头。笛音幽幽咽咽,哀怨凄清,如泣如诉,如慕如歌,传达万千情绪。有思家无计的失落,有念亲不聚的心酸,有荒寒难熬的痛苦,有征战沙场的隐忧,有共享天伦的欢喜,有儿女逗乐的幸福,有邻里来往的和睦,喜怒哀乐,皆关乡情。万千感慨,蕴含其中。诗人疑问,笛音不知谁人吹起,不知来自何处,暗暗吻合月夜迷茫、天地昏暗的环境特点,也巧妙烘托出征人迷茫困惑、百思不解的心理状态。每每品读诗歌,我总在想,一支芦管吹奏什么曲目呢?《阳关三叠》吧,吹奏者想起自己春天离开家乡,辞别亲人,折柳相送,别情依依,柔情绵长,宛如杨柳,随风依依,柔弱无力,因为离别伤透了心啊。《梅花落》吧,眼前浮现一幅图景,大雪纷飞,寒风呼啸,梅花飘零,朵朵冷艳,一曲笛音哀婉凄清,随风而来,让天地肃静,让人心冷清。笛音撩拨人的情思,引发人的联想,伴随着阵阵笛声,诗人和万千大唐征人,一块回到了家乡,回到了亲人的身边。“不知”是诗人的发问,是诗人的求索,折射出诗人初闻笛音的惊讶、好奇、错愕、迷茫,甚至更有感动。是的,久积于心的情感,日益强烈的念想,被笛音毫不经意地吹出。诗人震惊,感动,一时不知所措。
诗人看到,笛音简直是魔法,一经吹出,回荡天地,催生万千征人回头望月,一夜思乡。一幅情动山川、愁漫天地的壮阔图景呈现在诗人面前,旷世奇观,震撼人心!用“一夜”夸张时间,告诉我们万千征人彻夜不眠,思乡无尽。“尽”字的夸张范围,极言征人一个不落,全都望乡,全都心驰神往,全都魂归故乡。一支笛曲,一阵笛音,刺耳动心,顿时掀起征人的心海狂潮,波澜起伏,汹涌激荡。多么想,这个时刻,化身羽翼,高飞远举,直抵亲人身边;多么想,这个时刻,化作青烟一缕,飞越千山,回到故乡的天空;多么想,这个时刻,化作月光,照亮天地,照亮归家的旅途。“望乡”是一个动作,是一副神态,是一尊雕塑,凝固了万千情意,定格了美丽的忧伤。很容易想到“望夫石”的传说,一个女子,依山傍水而居,年复一年伫立江畔,等待夫君归来,不管刮风下雨,不管电闪雷鸣,不管春夏秋冬,不管斗转星移,但是,始终等不来夫君,最后她的站姿化作一尊石像,永远伫立在江畔。如今,我们看到,万千望夫石一般的雕像伫立在李益诗歌之中,伫立在千秋百代万千读者心中。
时光如水无声流淌,生命如菊淡然开放,过去了多少岁月风华,过去了多少人世沧桑,但是,诗歌定格了忧伤,乡愁固化了家园,每一个游子,每一个离家远行的人,谁不像大唐征人一样望月思乡,闻笛魂归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