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章 补充25.知县与县令是一回事吗
前言:这些官制、行政单位名称转变的小知识,虽不说有什么大用,但起码能帮助我们,更加理解古人在制度建设上的心血。
我们在看电视剧的时候,常常会有一个疑问,那就是明明都是一县的最高长官,为什么有的时候叫县令,有的时候叫县长,还有的时候叫知县呢?是这三个称呼,本来就是一回事儿,可以互换,还是编剧不严谨,把现代的称呼代入了其中呢?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问题。要说起县这个行政单位,那可有相当悠久的历史了。最早的县出现在春秋时期,那时各国为了扩张中央直辖的范围,没有按照以往的惯例,把一些新获得的土地封给卿大夫。但这些地方毕竟还是需要人管理的,于是中央就派出了代理人,代替中央行使管理职权,听从中央的行政指令,向中央负责。不过,那个时候,不同国家,不同时期,最高长官的称谓是不一样的,BR县宰、县尹、县公、县大夫、县令,不一而足。
既然说到这了,有一个误会就不得不澄清一下。我们听过一句古语,叫做“项庄舞剑,意在沛公”。里面的“沛公”,大家都知道,指的是汉高祖刘邦。按照我们直观的想法,这个“公”应该是尊称,就像“李公”、“王公”一样,而非指公爵,毕竟汉高祖从来没有受封过公爵。可事实上,这恰恰指的就是公爵。
这是汉高祖家乡楚地的官制。因为楚国的先祖,本是跟随周武王一起灭商的功臣,但却因仅仅受封子爵,而心有不甘。后来随着楚国实力渐渐壮大,楚国国君自封为王,跳出了周朝的分封体系,另起了一套班子。而楚王手下的大贵族,也自封为公爵。等到楚国设县之后,一县之地的势力,几乎与原先的大贵族等同,故此一县的最高长官,也被称为县公。比如我们知道的叶公好龙,这个故事中的叶公,也是如此。而汉高祖刘邦起事之后,被公推为沛县县令,所以按照楚地的习惯,也被称为县公。
接下来回到正题,我们还是说说县令、县长与知县的区别。在秦朝统一六国之后,确立了郡县制,秦始皇规定县级长官,“万户以上为令,不足万户为长”,这就是县令与县长的区别,由治下的人口决定。到了唐朝,就出现了“权知县令”这一称谓,可看作是知县的前身,但应用范围还是比较狭窄的。而到了宋朝,由于唐末五代藩镇割据,地方军阀对于中央行政体系的破坏很大,地方在一定程度上已经独立于中央之外。
故此中央只能下狠手,挖掉地方自治主义的根,派遣京官到地方,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这些京官,尽管是到地方上主持工作的,但他们的升迁、考评、福利待遇等一系列备受关心的问题,都掌控在中央手中,他们最大的期望,也是重回中央的怀抱。正因为不同于地方官,所以他们的官职被叫作“知某县事”,比如知长安县事,知万年县事,简称知县。
说到这里,也算是讲明白了,县令、县长与知县的区别,前两者是地方官,而后者是京官。所处位置不同,干的事情也不同。地方官想要升迁,自然要把地方建设好,而京官想要升迁,自然要把资源从地方转移到中央去。所以在知县遍地的宋朝,沟通地方与中央的重要职位是转运使。
其实这一政治习惯,在日本还能看到遗留。日本全国分为一都(东京都)、一道(北海道)、两府(大阪府、京都府)、43县。它们的最高长官都称为知事,我们中国人最熟知的,就是在钓鱼岛事件中,上蹿下跳的前东京都知事石原慎太郎了。除此之外,还有哪些历史遗留呢?如果要去对比中日两国行政组织的名称,就不得不提“省”了。我们在有关日本的新闻里,常常会听到文部省、厚生劳动省、防卫省等等。可是,怎么在咱们中国,好好的地方行政单位,在日本就成了中央部门了呢?
其实从这一点上来说,日本倒是比我们更接近“省”最初的含义。“省”最早指的是皇宫大内,像唐朝三省中的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最早都是在皇宫里面办公的。后来随着官制演化,逐渐掌握了中央政权,名字也这么叫下来了。而遣唐使把这一套带回日本之后,就有了日本今天的“省”。
而我们中国,到了元朝的时候,由于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对于地方极不信任,而自身又没有能力进行分权制衡的制度建设,所以就把中央机构中书省,派到了地方进行管理。在中央行政的叫中书省,在地方行政的叫行中书省,如此一来,地方最高行政单位也成了“省”。而等到明朝太祖时期,废除了丞相制度,“省”便从中央消失了。在这样一番操作之下,我们中国的“省”,从中央转移到了地方。
这些就是关于官制、行政单位名称转变的一些小知识。了解了它,虽不说有什么大用,但起码能帮助我们,更加理解古人在制度建设上的心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