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 分唤醒生涯——“真我”金字塔模型
一 “真我”金字塔模型
1.“真我”金字塔模型的缘起
三个重要的身份与角色——40年教师、8年教练、34年妈妈的经历与体验,所体悟与转化的生命智慧,是建构“真我”金字塔模型的基础。而对生命终极意义的思考,是建构“真我”金字塔模型的缘起。
2004年至2014年,我切身经历生命的无常,目睹亲人接连离去。身边的好友与同学也不同程度地出现身体疾病或面对死亡的恐惧。于是,我开始思考、探求生命的终极意义:疾病与死亡在告诉我什么?如果生命只给我三个月,我会做什么?要怎么度过才会少留遗憾,不枉此生?我在2013年2月立下了遗愿清单,其中第一项就是系统学习生命哲学,以探索生涯教育源头并与之连接。
我朦朦胧胧地感觉到,生涯教育关乎生命,与一个人的生命成长相关,它不是单一的学科或理论。生涯教育是一个生命的全人全程教育,不是简单的大学专业或职业选择,更不是高中学科如何选择和高考后的志愿填报,而是对生命的唤醒教育。很多人活了一辈子,从来没有唤醒过内在的自性,没有进入过内在的心灵世界,没有真正享受过人生——安宁、喜悦、自在、健康、快乐、幸福的人生。
2002年,在经历了23年的会计教学后,我评上了会计学副教授。展望未来,到2014年退休,还有12年。内心一直有个声音在告诉我,接下来的12年你要做点自己喜欢的事。23年的会计教学,我一直很努力地想当好一位会计老师,每天凌晨3点起床备课,十几年如一日。但无论我怎么努力,只能做到8分好,很难做到10分优秀,更做不到12分卓越。尽管是被学生喜欢的会计老师,但那不是我最好的状态。我问自己,我到底想要什么?当时,我只知道自己不要什么,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也许是内心真我的领引,1997年,我自费并无意识地去读了浙江大学应用心理学专业,读完研究生课程之后,又进行了心理咨询等实践,为之后走上生涯教育之路做了铺垫。
如果说,2002年是我的生涯唤醒之年,那之前的我便一直在“沉睡”,是为父母、为生活、为社会要求的我而活。从小我就是一个乖乖女,只想得到父母和老师的表扬与认可,只想得到弟弟妹妹和同伴的友善与喜欢。高中毕业时,响应国家号召,光荣地上山下乡当一名知青;恢复高考后,响应国家号召,进入千军万马的高考行列。因是家中老大,父母期待我早日工作,为家里减轻负担,又无奈为生活所迫放弃本科而选择中专院校;想读师范专业,又在无奈的状态下被调配到会计专业。毕业后在去省市级机关或公司做会计,还是留校当会计老师两个选择中,我选择了当一名会计老师。我在专业教学上努力进取,业余时间却喜欢读点心理学和教育学期刊及书籍,甚至把会计课讲成“阳光照耀会计人”,直到2002年评上会计学副教授。
2002年,可谓是我的生涯唤醒之年,也是我的生命成长之年。那一年我开始真正回归自己,回到我内在的心灵世界,回归心灵的原乡,开始走在成为自己的路上,不断地在连接中获得成长与觉醒。
生涯被唤醒,生命从某种意义上说才开始。这是我自己最深的体悟。
我想,我便是如此,有多少人能够如此呢?
我要用怎样的生涯教育体系与方法帮助每个人唤醒生涯,回归真我,觉醒生命?
我开始有点明白:做自己,一定要找到真我,也就是明心见性。没有明心见性,永远不可能鉴行,做自己,成为自己,更不可能超越自己。那么,如何帮助更多的人明心见性,从生命成长及终极关怀中找到生涯教育的源头?
我在不断的连接中获得成长,在不断的发现、觉察、觉知中获得觉醒。一个重要的体悟,就是所有与外部世界的连接所获得的成长,都是在唤醒真我,进入自己内在的心灵世界,与自己获得连接的基础上,在身心连接,在本体合一的基础上实现的。只有这样,才能让本性具足的自性、真我和智慧充分地呈现与彰显出来。这样,人生的意义与价值,人生的召唤与使命才能较为清晰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我把所有学过的学科作为生涯教育的理论基石。正是这一系列的学习与连接,形成了我的生涯教育理念、目标与定位。
2014年春节,我趁儿子在家,将这些想法以及我在大学做了十几年的生涯教学与咨询所形成的思路搬到儿子面前,想借用他的智慧,建构一个模型。(说明一下,儿子从事咨询工作,又是典型的NT型人)经过儿子数十天的思考与打磨,我们不断沟通与梳理,便形成了“真我”金字塔模型。
何为真我?真我是先天之本性的我,是觉醒的我。生命中先天之本性,即自性本体。由此,就能理解何为假我。假我是后天被改造的我,是没有觉醒的我。
2.“真我”金字塔模型的逻辑层次
(1)上下逻辑
A.使命与召唤。这是一个自我建构,建立自我同一性的过程。通过反思“我是谁”“我想成为怎样的人”,帮助个体自我建构,形成自我同一性和自我概念,从而提升自我效能感。
B.天赋与优势。这是一个开启智慧,形成自我同一性,提升自我效能的过程。问自己:我与生俱来的天赋是什么?我有哪些优势可以支持自己?通过唤醒与开启,彰显先天智慧,通过经历与体验,培养后天智慧。
C.选择与决策。这是一个选择培养,顺应自我同一性的过程,即理想自我与支持系统的顺应、妥协,甚至退让。根据自身天赋、优势及外部资源,思考:我有哪些选择的可能性?在诸多的选择中如何决策?
D.目标与愿景。这是一个探索目标,统整自我同一性的过程,即理想自我与不同阶段目标的统整。每个阶段的目标愿景都不同,但与我是谁,我想成为怎样的人是一致的。
E.计划与行动。这是一个自我同一性统整后自我实现的过程。需要计划与行动,用“倒果为因”法,先成为,再行动,后拥有。用教练式思维方式,成长为那个想成为的人,实现自我。
我是谁?我想成为怎样的人(我要去哪里)?我如何成为这样的人(我如何去)?这是人生三大基本问题。
自我同一性,即个体在特定环境中的自我整合与适应之感,是个体寻求内在一致性和连续性的能力,是对“我是谁”“我将来的发展方向”“我如何适应社会”等问题的主观感受和意识。
自我同一性的概念,是爱利克·埃里克森(ErikErikson)于1963年依据发展心理学和发展社会学原理对自我整合分析提出的。他认为,自我同一性是个体在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时空中对自己内在的一致性和连续性的主观感觉和体验,以及他人所感觉到的个体的一致性和连续性,是个体在特定环境中的自我整合。解决同一性危机就是解决人生发展中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面临不同选择而引起的混乱。
上下逻辑所在,是自我建构,解决不同阶段的自我同一性问题。建立自我同一性,形成自我概念,提升自我效能。
(2)左右逻辑
左右逻辑是从找自己到做自己,从探索生涯到演绎生命,是“鉴心”到“鉴行”的过程。左边是探索使命与天赋,是明明白白我的“心”,明心见性,是内圣之道。右边是实现目标与愿景,是实实在在我的“行”,修齐治平,是外王之道。左右逻辑是从心向往之,到行必能至,成就内圣外王。
左右逻辑是从生涯导师到生命教练。通过帮助个体探索使命与天赋,找到自己。通过选择与决策,确定目标与愿景,实施计划与行动,做自己,成为自己。这也是我给自己的角色定位,即生涯导师和生命教练。
左右逻辑所在,是从找自己到做自己,是从“鉴心”到“鉴行”,是由内圣到外王,心向往之,行必能至。
(3)内外逻辑
如果在“真我”金字塔模型上架一个“人”字,那金字塔顶部相当于一个“人”的头部,金字塔底部相当于一个“人”的双脚。
一天一地,相当于人的中脉,天命与天赋呼应,即打通中脉;一左一右,相当于人的任督两脉,找自己与做自己接轨,即打通任督两脉。中脉打通,任督两脉打通,相当于整个人的气脉轮打通,人的智慧与生命处在通达状态。
内外逻辑所在,是上下左右打通,让生命处于通达状态,让内化于心的部分,外化于形。
“真我”金字塔模型,是我整个生涯教育的思路与框架。我不仅运用在大学生涯教育教学与咨询中,还运用在职场人士的讲座与咨询中。高考改革后,我还把它运用在中学生涯教育与咨询中,既帮助中学生解决学科选择,大学专业及未来职业的选择等实际问题,又引导中学生探索自己的使命与天赋,以及思考生命成长与未来发展等问题。通过“真我”金字塔模型的运用,实现生涯的唤醒。
3.“真我”金字塔模型的运用举例
从一个中学生的案例中,我们一起看看如何运用“真我”金字塔模型。
小东是第一批高考改革后一所普通高中的高一女孩。她到我这里做咨询,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如何“7选3”,二是未来能做点什么。她是在我给他们学校高一年级学生做讲座后主动通过邮件联系我的。
小东:老师,我现在在全年级排倒数40名,按照我们学校以往的排名,预计将来考不上本科院校,顶多能考上高职院校,但是考上好一点的高职院校也比较难。
我:孩子,老师想知道,未来你最想成为怎样的人?倒数40名只能代表昨天的你,不能代表以后的你。昨天已经翻篇儿了,我们把昨天与今天做个切断,可以吗?
小东:那好吧!我一直想成为一个自由的人,所以我想开一家咖啡吧。
我:这个想法不错,几乎每个女孩心中都有一个开咖啡吧的梦想。但开咖啡吧,除了可以获得自由,你还可以从中获得什么?
小东:我喜欢做各种各样的西点,既可以设计出不同的花样,又可以让顾客欣赏到西点的美感,产生食欲,进而购买。
我:说到美感,你除了对西点设计有感觉,还对哪些有感觉?
小东:我对园林设计也很有感觉。比如,我认为,我们家小区的园林设计比隔壁小区的园林设计要美,杭州太子湾公园某个角落的园林设计是国内少有的……
我:你对园林设计确实很有感觉。除了园林,还有吗?
小东:老师,我对服装设计也很有感觉。比如,您上次到我们学校讲课时穿的服装,整体感觉特别美。
我:这很好!如果你对服装设计有感觉,那老师以后的服装就可以交给你来设计,而且我到处讲课,自然而然地就为你做了广告。但是,你拿什么让我信任你呢?
小东:老师,我得去学服装设计专业,要有专业技术,才能让您信任。
我与小东聊到这里,已经捕捉到几个关键词,我随手写在白纸上——自由、美感、专长。
然后,我让小东将这三个关键词一一做连接。
“当我自由时,我身心合一。”此时的小东,自由自在感出来了。
“当我具有专长时,我身心合一。”此时的小东,自信感出来了。
“当我给世界创造美感时,我身心合一。”此时的小东,成就感出来了。
接着,我让小东把这三个关键词连起来造一个句子,说一句不超过25个字的话。小东瞬间说出:“我想成为拥有自由,用自己的专长给世界创造美感的人!”当小东大声说出这句话时,我看到她的眼神发亮,这样的眼神让我难以忘却。从一开始进来,低着头,不敢正视我,到眼睛发光,我知道,她的内心发生了变化,她的小宇宙开始启动。
我:要成为这样的人,你有哪些与生俱来、独一无二的天赋?有哪些兴趣爱好与潜能?除了内在优势资源,还有哪些外在资源可借力、可支配、可运用?
小东:老师,我真的不了解自己有哪些天赋与优势,更看不到我的独一无二之处。
我:没有关系,老师帮助你一起寻找。
对于从小缺乏生涯教育,面临高考改革又要瞬间做出选科选考的高一学生,我就直接借助MBTI理论工具,运用非标准化测评方式,对小东的性格天赋进行性格类型分析,同时借助霍兰德类型理论探索其兴趣倾向。这里需要特别强调的是,运用西方的生涯理论及工具,主要目的是帮助小东尽快发现自己的性格天赋和兴趣优势,找到天赋与优势关键词,不断地强化与运用,从而觉察与觉知自己的与众不同,以及学习风格、学习动力和人际沟通模式等。根据自己的风格和特质,与未来的专业和职业连接。
经过两个多小时的沟通交流,我对小东的性格类型做了分析和解读。小东最后确认自己的性格类型是ISTP,兴趣倾向是RIA。性格类型的几个关键词是分析、观察、好奇、敏感、灵活、独立、自由、实效、不必太多规矩;兴趣倾向的几个关键词是实操、精确、可靠、独立、观察、思考、探究、创意、创新、直觉、原创、内省、表达个性化。看到自己的天赋与优势,并连接到自己的学习风格、行为习惯时,小东心领神会。
小东的性格类型ISTP是实务分析型,典型的职业是手艺人。其气质对(SP)是技艺者,功能对(ST)是专注于事实与逻辑。兴趣(RIA)是动手能力、善于研究、喜欢自由表达与展现。从性格类型的天赋和兴趣爱好的优势看,她都非常适合动手操作、分析数据或与事物打交道的设计类专业与职业。
性格类型中显示的天赋与想成为的人,即“拥有自由,用自己的专长给世界创造美感的人”也完全吻合。同时,也体现了小东内在看重的价值观。
我:你想选择的大学、专业及未来职业目标是什么?有几个?请都写下来。在诸多的选择与可能性中你如何做决策?
小东:服装设计、园林设计、工业设计、机器设计、西点设计等。如果是读服装设计专业,我想到浙江理工大学。如果是读风景园林专业,我想到浙江农林大学。如果……总之,读大学我想离家近一点,在杭州读。
我:如果大学及专业目标只确定一个,会是哪个?
小东:我就考浙江理工大学的服装设计专业,或浙江农林大学的风景园林专业。但这两个专业我都喜欢。如果只确定一个,我不知道选哪个。
我又深入分析了小东性格类型的功能优势,ISTP类型的主导功能是内向思考,辅导功能是外向感觉,第三功能是直觉,低级功能是外向情感。小东最弱的优势功能,是对他人不敏感,不喜欢迎合别人等。运用MBTI性格类型选择专业与职业时,我常用的三句话是,优先使用主导与辅导功能,善用与发展第三功能,回避与平衡低级功能。
服装设计与园林设计两个专业,与人打交道更多的是服装设计专业。结合小东的兴趣倾向,人与物中,她更擅长与物打交道,所以,她选择了风景园林专业。
我们根据浙江农林大学风景园林专业的选科要求,选择了物理、生物、历史三个科目。
我:如果你的大学园林梦实现了,那是因为你做了什么?请你写出5~8个方面。你是如何行动的?如果今天就开始行动,你会从哪件事开始做?如果每天只做三件事,会是哪三件?
当时小东没有写下来,问我能否回去想一想再写。我说可以,但作为布置的作业,一定要完成。我告诉小东,如果不做这个作业的结果是什么,让她自己权衡、选择。
2017年10月7日,小东通过邮件告诉我,她如愿地实现了浙江农林大学风景园林梦。我把给小东咨询的过程及内容整合到“真我”金字塔模型中,形成了小东的生命蓝图。
从个案运用中我们看到了“真我”金字塔的逻辑层次。
对于中学生涯教育来说,当我们把孩子的使命与天赋打通,孩子内在的小宇宙就开始启动并随时引爆,内在的动力被激发,每堂课的学习,无论是语文、数学、外语,还是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政治等,都与他的未来有关,他都会自觉自发地进行连接,把当下与未来打通。
我想表达的是,生涯教育是从一个人的生命角度去打通,去连接,而不仅仅是高中生学科的选择,大学生职业生涯的规划,或职场人职业生涯的发展。如果不从生命的内在去打通,去连接,我们短期内会感觉良好,靠我们后天的努力、刻意的练习,很有成就感(如学习成绩优异,奥数竞赛获奖,获得大学奖学金,找到一份高薪职业,得到老板的认可与晋升机会等),但长此以往,就会出现各种不适,如焦虑、恐惧,甚至抑郁。
从上述上下逻辑、左右逻辑、内外逻辑可见,“真我”金字塔模型自上而下、自下而上、自左而右、自右而左的走动与打通,就是“找自己”到“做自己”的过程,就是自我成长与自我实现的过程。这一过程,与其说是对高中学科、大学专业、未来职业的选择,倒不如说是对我们自身整个生涯及生命发展的设计与创造,是一种发明与建构,是一种安身立命的追寻。
生涯教育不仅要让孩子安身,更重要的是立命。高考改革,是国家的一项人才战略——期待未来全球的各个领域都有我们国家的精英和领袖,是一项让每个孩子立命的战略工程。
4.对于“真我”金字塔模型的几点思考
第一,为什么要问中学生这么大的问题?小东同学的诉求不就是选学科、选专业与职业吗?(金字塔顶部)
这个问题的设计,一是为了连接,连接当下与未来,连接局部与整体。连接才能打通。打通当下与未来,打通局部与整体。
试想一下,当我们走进一间黑乎乎又充满霉味的房子时,会做什么?一定是第一时间打开门窗。但阳光能照到的地方有限,而散发霉味的时间也较长。最有效的方法是把整个房子的顶部打开,让阳光照到每一个角落。
打开天门,让阳光进来,空气自然流动。人也如此。
当下的选择与未来相关。未来我想成为怎样的人,要成为这样的人,当下我要如何选择。
二是为了聚焦,聚焦未来而不是过去,是成果导向而不是问题导向。
从下图中,你能看到,左边是关注过去,从因到果;右边是关注未来,从果到因。通常我们会说:“孩子,你的学习成绩排名在班级或年级某某位置,根据我们学校以往的排名,你只能考某某大学,学某某专业。”我们关注学生过去的学习状况,这种“从因到果”的思维模式,从某种意义上讲,是给学生的一种干扰,一种限制。
我们应该问:“孩子,你未来想成为怎样的人?”并告诉孩子:“之前的成绩排名只能代表昨天的你,昨天的你已经翻篇儿了。我们现在要关注的是今后的你,今天的你才刚开始。”这种“从果到因”的思维模式,是让孩子先成为,再行动,后拥有,会启动孩子内在的动力,引爆内在的小宇宙,让孩子看到未来的自己是怎样的,发现更多的可能性。
让孩子多一点可能性,少一点局限性。
第二,为什么要问中学生你想成为怎样的人,即身份与角色,而不是使命与召唤?
因为我们每个人在不同的阶段,对使命与召唤的理解与认同是不同的,面对的问题也不同。按照爱利克·埃里克森社会心理发展理论,12~18岁这个阶段的孩子,他们的生涯困惑是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的冲突。一方面是本能冲动的高涨会带来问题,另一方面是面临新的社会要求和社会冲突而感到困扰和混乱。所以,这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建立一个新的同一感或自己在别人眼中的形象,以及自己在社会集体中所占的情感位置。
根据孩子不同阶段的不同需求,我们要给孩子真正需要的,而不是我们认为孩子需要的,才能满足孩子的需求,走进孩子的心里。
第三,人真的有天赋吗?如果有,如何发现?(金字塔底部左边)
每个人都有与生俱来的天赋,这个问题毋庸置疑。
爱因斯坦曾说:“每个人都身怀天赋,但如果用会不会爬树来判断一条鱼的能力,那它终其一生都会以为自己是个笨蛋。”而我们当下的教育体制,就是以每个人都必须接受统一的考试,即“请爬上那棵树”的标准来衡量能力。显然,爬树是猴的天性,而不是鱼的天性。
在当下的教育体制中,不就有“鱼”这样的孩子吗?老师说:“孩子,你要像猴子一样每天都去练习爬树。”孩子说:“老师,我每天都很努力地练习,每天练习的时间比猴子多好多倍,可我就是爬不上。”老师说:“那是你还不够努力,不够刻苦。”孩子想:“我已经很努力了,我这么努力,老师都看不到。”最终的结果可想而知,孩子渐渐失去了信心,觉得自己就是个笨蛋,不是身体累趴下就是心累趴下,不是放弃就是逃避。
我们可以看到动物的天性,就是看不到人的天性。这个天,就是天赋,这个性,就是我们每个人内在的自性与根本之源,是与生俱来,人人皆有的。
生涯教育就是去唤醒,唤醒每个人本性具足的天性,让小鸟自由地飞,让鱼儿自由地游,让每个人顺应天性,自然生长,让孩子看到自己的独一无二和与众不同。一旦被唤醒,孩子内在的使命与天赋就打通了,当下所学的一切与未来想要成为的自己就会连接。
如何发现天赋呢?我们可以在以往的事件或故事中觉察与觉知,可以在日常的学习、生活及各种经历、体验中觉察与觉知,也可以借助叙事、性格类型的探索等发现天赋。我常常运用荣格的心理类型结合MBTI性格类型理论工具,帮助学生唤醒与开启他们的天赋。
第四,为什么大学及专业只确定一个,而不是多个?对于中学生来说,这么小就确定了大学及专业难道不会变吗?(金字塔第二层)
目的一,是让小东为大学选科做准备,发现与梳理在这一学科上已经呈现的天赋与潜能。比如,她从小对设计有感觉,可以进一步挖掘未来的学科专业潜能。比如,不断地观察或体验园林设计,从不同的设计风格中写出自己的体悟与感受,发表文章等。在这一过程中,打开了多元升学路径,为大学的自主招生或综合评价做足准备。
目的二,是让小东自如自信地选择高中选考科目。其实,这里有几个递进关系,高中生“6选3”“7选3”或“3+1+2”不是问题,关键是如何科学、精准、有效地选择大学学科,即学科定位;确定一个大学及专业目标不是问题,关键是让孩子发现、创造、开拓更多的可能性。
目的三,是让小东聚焦,聚焦在自己的大学目标上。因为每个人的能量守恒,也就是说,我们的能量是既定的,如果不聚焦,就会散乱。只确定一个大学及专业目标,是为了让孩子聚焦。每个人聚焦在哪儿,能量就会流到哪儿。
第五,为什么用非标准化测试,而没有用标准化量表测试?
对于中学生,我不轻易使用测评工具,也不建议使用测评工具。在此也建议和呼吁从事中学生涯教育的工作者,不要对中学生随意运用测评工具,更不要过度或完全依赖测评工具。暂且不考虑各种测评工具的科学性、适用性,这个阶段的孩子,自我身份与角色混乱,自我同一性尚在建立中,自我概念尚未形成,不能以一个测评结果贴一个标签,不能以一个测评结果匹配他们未来的专业与职业。他们需要通过不断的经历与体验,在与外部世界及职业的连接中体悟、觉察、觉知,形成与发展自我概念。对这个阶段的孩子来说,建构论比特质匹配论更适合。
生涯教育的本质是唤醒,需要孩子的认知与体验,而测评工具无法替代。
如果当下的教育体制,暂时没有时间或更多的机会让中学生体验职业,但又迫切需要做出高中学科与大学专业的选择,我们可以借助已有的自我探索理论工具中非标准化测试帮助学生进行分析。课程设计可以用体验式的教学方法,个体辅导可以用叙事或成就事件等方法,帮助学生完成自我建构。我通常用非标准化测试做个案咨询和课堂教学,虽然会比量表测试费时费力一些,但学生更容易结合自身的学习风格与行为习惯,发现并觉察自己的性格类型与兴趣倾向。当然,这并不是说不可以用量表测试,如果某种测评量表适合学生,可以用标准化的量表进行测试,但测试后的结果一定要解读。切记!不要急于把测试结果告诉学生,以免先入为主。等到咨询结束后再给学生分析结果,这样更有利于他们在以后的生活、学习中,经历、体验中觉察、体悟。
目前实施高考改革的省市,很多学校因缺乏生涯专业老师,直接选用各类测评工具指导学生选科。有的学校甚至直接用测评工具替代学校的生涯教育,以解决学生选科和选专业的燃眉之急。如果过度强化与使用测评工具,完全依赖测评工具帮助学生选科,选择大学专业与未来职业,将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
第六,除了中学生,“真我”金字塔模型对不同阶段的人都适用吗?
是的,都适用。在运用到中学生涯教育之前,我就已经在大学生涯和职场生涯教育与咨询中运用。我自己就是这样被唤醒的。
“我是谁?我想成为怎样的人?”我通过这些问题去探索。当我的三个人生关键词越来越清晰后,我更加明了我是谁——爱、助人、快乐。即用爱去助人成长,让他人和自己快乐!记得当初在探寻三个关键词时,我一下子愣住了。刚开始,有十几个词我都想要,为了厘清哪三个词是内心最有感触的,我画了一个圆,选出八个,对每一词按程度进行打分,最后选出分数最高的三个,如下图所示。
我想成为“用爱去助人成长,让他人和自己快乐”的人,我有哪些天赋与优势能帮助自己成为这样的人呢?当探索到自己的性格类型ENFP的天赋与禀性的关键词,和霍兰德兴趣倾向SAI的关键词时,我更明了自己能成为怎样的人!“乐观、自然、自信、热情、灵感、创造性、前瞻、远景”和“乐观、助人、开放、信任、自由、表达、创造、创意、直觉”,这些关键词与我想成为的人如出一辙,而且性格类型和兴趣的职业倾向——心理咨询、教师、艺术或其他助人成长的工作等,也非常吻合与匹配。
我当下有哪些选择?继续当会计老师和经济学老师,考心理咨询师,在学校从事就业指导、心理辅导与咨询,做与助人或美感有关的创业项目,等等。
在诸多的选择中,我选择什么?记得2002年第一次给会计专业的学生做就业指导的讲座,学生的反馈是:“李老师讲的就业指导课比她给我们讲的任何专业课都要好。”说实话,我的会计专业课也讲得不错,没有想到,就业指导讲座却成了我最好的课。这给我极大的鼓舞,也给了我信心。当然,我自己的感觉也特别棒,好像都是从心里流出来的,是灵动的、鲜活自在的状态。尽管当时学校没法把我的课时纳入正式的工作量,给予课酬,但我还是利用学生的晚自习时间,给他们讲就业指导。即使每次讲完课,十点多才回到家,我也感到快乐和有意义,因为找到了自己真正喜欢的事。
我根据自己的探索、实践经历与体验体悟,选择了从事就业指导工作。于是,我便走上了生涯教育之路,渐渐从一名会计专业老师转向生涯规划老师。
要当一名真正能帮助学生成长,帮助学生做好职业生涯设计的老师,那是因为我做了什么?当时,我对于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知识知之甚少。于是,我寻找各种学习的机会,先是取得职业指导师中级和高级的认证,国家人才测评师的认证等,然后,系统学习西方的生涯理论与方法,包括帕森斯的特质因素论,霍兰德的职业类型理论,明尼苏达工作适应论,舒伯的职业生涯发展理论,克朗伯兹的社会学习理论,以彼得森为代表的认知信息加工理论,等等。这些理论帮助我设计并充实大学生涯规划的课程及内容,帮助我完成《职业生涯设计》教材的编写,帮助我在教学中指导学生进行自我探索、职业选择与生涯发展决策。之后我取得了国际生涯教练(CBCC)认证和全球职业生涯规划师(GCDF)认证,参加高校每年举办的各种研讨会和人力资源机构举办的人才交流会等,把新学到的教练技术运用到学生身上……
在生涯教育的路上,走着走着,就成为我现在的样子。
从我个人的生涯唤醒与成长发展过程中,也能清晰地看到“真我”金字塔模型的逻辑层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