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 心理防护与调适
新冠肺炎疫情下一线医护人员所承受的不仅仅是工作压力,还有巨大的心理压力。2020年1月27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印发了《新冠肺炎疫情紧急心理危机干预指导原则》,将一线医务人员列为重点干预的第一级人群。
因此,对一线医护人员加强心理危机干预和心理疏导势在必行,力争做到心理问题早发现、早干预、早疏导,既能有效保障医务人员的身心健康,预防心理创伤,也能让他们以轻松自信的心态抗击疫情,同时还能将这种正性情绪传导给周围的同事或患者,有助于共同打赢这场没有硝烟但又残酷危险的全民战争。
一、心理健康的定义
心理健康(mental health)是指人们在适应环境过程中的心理体验与行为模式的状态和水平。心理健康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心理健康是指不具有某种心理疾病或病态心理,广义的心理健康是指一个人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健全的人格,具体来说指个人心理发展健全、具有正常的智力、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稳定的情绪。
二、心理防护
(一)一线医护人员常见的心理问题
2003年暴发的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SARS)及2012年暴发的中东呼吸综合征(middle east respiratory syndrome,MERS)的相关研究显示,疫情暴发早期,人们容易出现抑郁、焦虑、惊恐发作、谵妄甚至自杀,对心理的影响甚至可能持续数年,幸存者的生活质量也会受到影响。医护人员,尤其是奋战在一线的医护人员,面对高感染风险,更容易出现、抑郁、焦虑、恐惧、沮丧等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相关症状。
1.担心恐惧
个体感受到危险情境的强烈程度受个人对危险程度认知的影响。无论是在门诊还是在住院病房工作的一线医护人员,确实都存在感染的风险,属于高危易感人群。此次新型冠状病毒具有传播途径复杂、潜伏期较长、传染性强、致死率较高、防控难度大等特点,另外当前医护人员对该病原体的认识存在不足以及对其传播规律缺乏掌握,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医护人员对当前疫情的不合理认知,尤其是疫情前期防护物资欠缺和工作场所防护条件有限时,这种问题更为突出,医护人员容易产生担心和恐惧情绪。
2.过劳枯竭
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一线医护人员长时间参与高强度、高应激的工作,休息严重不足,甚至为了节约使用隔离衣而不敢吃饭喝水和上厕所。在巨大的应激和工作压力下,很多人可能已经濒临体力和心理的极限,容易产生过劳枯竭,感到精疲力竭、情绪低落或情感淡漠,宣泄不满情绪,产生无力和无助感等。
3.紧张焦虑
由于呼吸科和感染科医生缺乏,很多内科甚至外科医生也支援到一线抗击疫情。由于他们不太熟悉隔离病房环境及某些仪器设备的使用,加之新冠肺炎尚未找到特效药物和其他有效治疗方法,在病房或门诊遇到难治患者或危重患者时,会产生紧张焦虑感甚至手足无措。
4.委屈无助
由于疫情发展迅猛,发热患者太多,病床不能满足需求,只能安排居家隔离观察,当门诊医护人员遇到症状比较严重而无法住院的患者,或者患者对医院发泄不满时,医护人员容易产生委屈和无助的情绪。
5.挫败自责
一线医护人员面对患者治疗无效或者病情不断加重时,会感到内疚;当看到患者去世和家属悲痛时,会感到悲伤;当疫情发展迅猛,大量新的患者不断涌现,甚至眼看着身边的战友被病毒感染却无能为力时,觉得原本自己可以做得更好更多,但现在却帮不了他们,从而产生自责和无助,严重者甚至会对职业和自我的价值产生怀疑和否定。
6.激动亢奋
当外地援助医护人员到达疫区接替轮岗医护人员,或首次进入发热门诊或隔离病房时,由于看到大量患者需要救治,容易产生应激反应,激动亢奋,不能正常休息。
7.压抑愤怒
在疫情下的医疗救治过程中,患者或家属可能会因为暂时无法得到救助或对诊疗不满意而产生负面情绪,离他们最近的医护人员最容易受到影响,最容易成为这种不良情绪的宣泄对象。虽然这只是少数现象,但对冒着生命危险辛苦救治患者的医务人员的心理影响极大,难免会让他们产生委屈、愤怒和失望的情绪。压抑的情绪不能释放,就可能在某些情况下突然爆发和宣泄。
(二)一线医护人员常见的精神问题
1.急性应激反应
疫情高峰时期最易出现,平时正常的个体突然遇到应激事件或环境突然发生变化,可以表现为焦虑状态、抑郁状态或恐惧状态,往往伴有定向问题、身体不适和睡眠问题等。
2.急性应激障碍
这种应激障碍是在急剧、严重的精神打击下,在受刺激后立即(1h之内)发病。表现为盲目、精神抑制、木僵、恐惧和精神运动兴奋。当应激源被解除,症状短暂,预后良好。突如其来的疫情会让部分医护人员警觉性增高,可以表现为过度防护,如反复洗手和消毒等。这种情况会随着疫情形势的逐渐转好而消除。
3.创伤后应激障碍
个体在亲历、目击或面临一件对自己和他人具有死亡威胁及严重伤害的创伤事件后的数天甚至数月后才出现,病程可长达数年。症状表现为分离、再历(闪回)、回避和过度警觉。疫情期间医护人员将所有的精力和能量集中在抢救患者上,没有时间考虑和顾及自己的情绪和体验,他们往往会把所有的难受、痛苦以及躯体的反应压抑到很深的潜意识中去。当疫情进入消退期后,放松下来的医护人员更可能体会到此前潜在的心理创伤而罹患创伤后应激障碍。黄继峥等对新冠肺炎疫情中某定点收治医院246名临床一线医护人员的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后发现,PTSD的发生率为27.39%,略高于张克让等调查的SARS疫情中一线医护人员(25.8%)。其中女性医护人员的应激障碍评分高于男性,认为可能是治疗、护理等操作均由护士完成,在隔离病区持续上班时间更长,与患者接触更密切等原因所致。
(三)一线医护人员常见的心理和生理反应
当医护人员产生以上一系列心理变化时,势必会影响到身心健康,从而出现一些生理、情绪、认知及行为上的症状。
1.生理反应
(1)休息严重不足,疲劳感明显,休息后也不能缓解。
(2)睡眠障碍:疫情早期或者刚刚到达疫区时,很多医务人员出现了睡眠波动的情况,具体表现为夜晚入睡困难、入睡后多梦、早醒等。
(3)消化功能衰退:无食欲,食量减少,恶心,呕吐。
(4)疼痛:由于高强度超负荷工作导致的肌肉疼痛。
(5)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头晕、头痛、心悸、呼吸不畅、气短、月经紊乱等。
2.情绪反应
(1)由于持续高强度工作及近距离接触患者,出现恐惧、烦躁、委屈、压抑或过度敏感等不良情绪,还会出现悲伤沮丧、情绪低落等抑郁情绪,甚至出现冲动行为。
(2)担心害怕,缺乏安全感,为自己和家人担心,对疫情产生消极认识,悲观失望甚至绝望。
(3)容易烦躁、情绪不稳定、易生气发火。身处疫情暴发期,压抑的情绪难以释放,就可能在某些情况下突然爆发。
(4)丧失信心,自责,甚至产生绝望感。觉得自己帮不了他们,而怀疑自己的职业选择,无价值感;觉得自己本可以做得更好更多,而产生罪恶感,怀疑自己是否已经尽力。
(5)感觉精力枯竭且缺乏积极性。疫情暴发期间,医护人员紧缺,很难做到轮班休息,甚至为了节约使用隔离衣而长时间不吃饭、不喝水、不上厕所,容易感到精疲力竭。
3.认知反应
(1)持续处于过度紧张和疲劳状态时,出现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反应迟钝、判断及理解能力下降、自我评价降低、缺乏自信、决策困难、优柔寡断、沉浸于疫情无法自拔等。
(2)面对疫情的持续发展以及患者死亡病例的增加,出现挫败感和无助感,产生自责,自信心降低。
(3)面对同事感染或离世而产生“幸存者内疚”(survivor guilt)。
4.行为反应
(1)因过度紧张可能出现警惕性增高,并可有惊跳反应。
(2)高负荷高强度工作导致不愿说话,与人交往的主动性降低,容易抱怨。
(3)不良行为:采取吸烟、饮酒来缓解压力等。
(四)一线医护人员心理健康状态的基本评估
心理评估的主要目的是及时了解个体的心理状况,判断其是否有现存或潜在的心理健康问题,从而实现早期预防、早期发现和早期干预。
在面临压力时,不同人的表现和应对迥异,但仍然有迹可循。除了可能会出现长期失眠、持续情绪低落、无法适应新环境等一些生理、情绪、认知及行为方面的症状外,临床上还可以应用心理量表和筛查问卷等专业工具对目标人群进行测评,有效甄别普通人群和重点人群,以便对普通人群开展心理危机管理,对重点人群开展心理危机援助。
一线医护人员如果出现失眠、心理困扰、焦虑或抑郁等不适,为及时了解他们的心理需求和心理困惑,识别心理高危人群,可有针对性地应用心理健康自评问卷(SRQ-20)(表3-2)和职业倦怠量表(MBI-GS)(表3-3)等评价工具来快速评估心理健康状况,同时还能够动态评估干预的效果。
表3-2 心理健康自评量表(SRQ-20)
问卷共20题,“是”表示在过去的1个月内存在症状,计1分;“否”表示症状不存在,计0分。总分超过7分表明存在情感痛苦,建议进行自我调适,如果无法缓解请寻求专业帮助。
表3-3 职业倦怠量表(MBI-GS)
SRQ-20是世界卫生组织(WHO)发布的简易快速筛查工具,在全球相应地区被翻译为十多种语言使用。该问卷被《灾难心理危机干预培训手册》收录,作为评估受灾群众心理健康状况的专业工具。
心理量表能为临床诊疗活动提供量化的评估工具,能对心理状态以及心理问题的严重程度进行初步评价。但需要注意的是,心理测验本身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量表的单一性和重复性是心理测验的最大缺陷,有偏向化的心理测量也存在着信效度方面的不足。因此,对于心理诊断的过程而言,在进行心理测验的同时,还应与研究对象进行适当的访谈了解其心理需求,并从访谈和观察过程中得出一些信息,实现诊断性的评价和综合性的处理。
三、心理调适
(一)心理调适的定义
心理调适(mental adjustment)即“心理调节”,是指用心理技巧改变个体心理活动绝对强度,减低或加强心理力量,改变心理状态性质的过程。
面对重大疫情,为了保持良好的心理及工作状态,医护人员应该接纳自身情绪反应,积极进行心理调适,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和压力。
(二)不同任务阶段的心理调适方法
1.接受疫情一线工作任务前的预防性心理建设
对于即将进入疫情一线工作的医护人员,建议在其上岗前进行业务培训的同时,进行应激的预防性晤谈,目的是通过公开讨论内心的感受,对医护人员进行相应的支持和安慰;对资源进行动员;帮助当事人在心理上(认知上和感情上)对应激(疫情)有所准备。
2.疫情一线的心理调适方法
(1)直面现实,合理认知。疫情已经发生,医护人员以救死扶伤为天职,有责任和义务服从组织安排,投身到疫情的防控工作中。
专业医务工作者应做到对疫情有正确认知,乐观看待疫情发展,熟练掌握防控知识。在治病救人的同时,准确及时地传递对疾病的正确认识。做到在疾病面前,不恐慌及不动摇。
(2)营造安全、放心、有保障的工作环境。加强科学管理,合理排班,让医护人员轮流承担不同应激水平的工作;限制承担高应激水平工作时间,例如直接接触危重患者。
规范工作行为,提高防护意识,充分保障防护设备和医疗设备的供应。
加强风险管理,如完善医院监控手段、对暴力事件进行风险评估、对高风险工作人员提供个人防护装备等,以保障医护人员人身安全。
实行轮休制度,安排适宜的放松和休息,保证充分的睡眠和饮食。为医护人员提供安静和便利的休息场所。
(3)建立积极的支持体系。一线医护人员尽可能做到团队作战,工作期间可以互相支持、互相鼓励、互相倾诉、互相帮助,增强团队凝聚力,发挥团队优势,共同对抗疫情。
医护人员在工作之余尽量保持与家人和外界的联络和交流,掌握家人和朋友的情况,减轻对家人和朋友的担忧,同时这种互动也能够提供情感支持和心理支持,便于及时调整心态更好地提供高效的医疗服务。
建立社区干部联系帮扶一线医护人员家庭制度,帮助解决老幼照护等实际困难,切实解决一线医务人员的后顾之忧。
建立并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包括医护关系、医患关系、护患关系,和谐、融洽的工作氛围将有利于临床工作的健康有序开展。
(4)学会负性情绪的调节和管理。在面对如此重大的公共事件时,一线医护人员难免会产生不良情绪,包括对新冠肺炎疫情的焦虑紧张,对无法陪伴家人的惭愧内疚,对疾病发展的无助自责,对患者或家属情绪爆发时的委屈不满,对防护设施未到位时的愤怒急躁等,这些都是正常的,要学会接纳这些不良情绪。
工作之余尽量不接触有关疫情的信息,即便铺天盖地的疫情信息扑面而来时,选择关注一些积极的信息,带给自己一些正能量。
要善于寻找合适的方法宣泄不良情绪,例如可以通过纸笔来倾诉不愉快,或者进行适当的身体锻炼,必要的时候甚至可以找一个没人的地方好好哭一场,千万不要认为哭泣是懦弱的表现,流泪本身就是宣泄和放松的方式,有益于维护心理健康。
(5)适时寻求心理健康服务。当负面情绪难以控制并影响到工作状态时,如果有可能的话,建议暂时离开应激源,这将有助于情绪的快速平复,待情绪逐渐平复后可以重返工作岗位。当发现自身出现失眠、情绪低落、焦虑等症状,且症状持续2周不缓解影响工作等心理问题时,就应该寻求专业的精神心理医生进行干预或诊治。
(6)常用的心理干预技术:①安全岛技术。在内心构筑一个只属于自己的,不受任何外来人或生物打扰的地方,强调一定是只属于自己使用和支配的一个安全环境,可以是熟悉的床、一处小院、一间小屋等。借用自己的视、听、嗅、味、触等多个感觉通道去回忆那张床或那个安全的小屋。回忆的过程,就已经在感受休息和放松的感觉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在内心引导自己进行暗示:“我在那个地方是特别舒服的、安全的,而且这个地方是有边界的、放松的”,去激发和唤起躯体感受,让身体充分放松休息后再重新恢复战斗。②呼吸放松法。用一个舒适的姿势平躺在床上,一只手放在腹部,另一只手放在胸部,注意先缓慢地呼气,感觉肺部有足够的空间进行深呼吸,然后用鼻子缓慢地进行吸气,直到无法再吸入为止,停留1~2 s。再用嘴巴缓慢地把气体呼出,在呼气时心中暗示所有的烦恼压力随着污浊的废气都被呼出了,身体在慢慢地变轻松。同时用吸气时放在腹部的手感觉腹部的逐渐隆起,呼气时感觉腹部的逐渐放松,尽可能保证呼吸平缓和稳定。以上动作重复3~5次就可以体会到放松的效果。可以每天早晨起床前或晚上入睡前进行练习,每次练习时长10min左右,还可以配合舒缓的音乐进行。
3.后疫情时期医护人员的心理调适
(1)尽量恢复正常的生活节奏和安排松紧有度的生活内容,因为一旦睡眠和饮食出问题,就可能引发情绪问题。
(2)尽力保持镇定,允许情绪的表达和流动。亲密友好的沟通交流和倾诉倾听既能化解紧张的情绪,也能提高心理免疫力。
(3)可以通过听音乐或者进行体育锻炼等形式来转移注意力,让人紧绷的神经和身体得到舒缓,调节压力、改善情绪。
(4)加强对一线医护人员的心理干预和疏导,开展心理健康评估,强化心理援助措施,减轻医务人员心理压力,尽力避免创伤后应激障碍等心理问题可能带来的影响。例如,一线医护人员所在单位可以通过谈心谈话、关怀问候等方式,密切关注职工思想动态和情绪变化,做到心理问题早发现、早干预、早疏导。如发现一线医护人员出现言语不连贯或语速较快、缺乏耐心、不与他人交流、言语显著减少、无法控制哭泣或其他情感反应等异常表现,应立即安排其脱离工作岗位并寻求精神卫生专科人员的帮助。
四、结语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奋战在抗击疫情最前线的医务人员承受着来自工作和心理方面的高强度压力,急需心理方面的疏导和积极情绪的应对。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已经密切关注到医护人员这方面的心理需求,加大了对其心理援助的科普宣传力度,并积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加强医护人员心理危机干预和心理疏导,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心理健康风险,体现了对医护人员的保护和关爱。
寒冬终将过去,春天已经来临!过去的这个寒冬,众多医护人员不顾个人生命安危,纷纷加入“最美逆行者”的行列,谱写了一曲曲感人篇章。当前抗击疫情的战役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但需要警惕的是疫情应激状态过后,一线医护人员心理问题集中暴发的风险。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的统一协调下,除了精神心理医生的医疗专业团队外,还有很多的社会力量(包括志愿者、心理援助热线以及心理行业协会)都已经投入疫情心理救助工作中,坚信医护人员在疫情期间以及疫情结束后的心理疏导一定会得到更好的照护和保障。
(李磊)
参考文献
[1]李春辉,黄勋,蔡虻,等.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医疗机构不同区域工作岗位个人防护专家共识[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20,19(3):1-15.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和计划委员会.经空气传播疾病医疗机构感染预防与控制规范:WS/T511-2016[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17,16(5):490-492.
[3]吴欣娟,孙红.实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护理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20.
[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医疗废物管理条例[J].中国护理管理,2003,3(3):30-33.
[5]吴欣娟,孙红.实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护理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20.
[6]翟介明,曹彬,陈荣昌.新冠肺炎防治精要[M].上海:上海交大出版社,2020.
[7]郑一宁,李映兰,吴欣娟.针刺伤防护的护理专家共识[J].中华护理杂志,2018,53(12):1434-1438.
[8]靳英辉,蔡林,程真顺,等.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肺炎诊疗快速建议指南(标准版)专家与共识[J].解放军医学杂志,2020,45(1):1-19.
[9]郭小玲. SHEL模式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护士职业暴露防护中的应用[J].护理研究,2020,34(6):943-944.
[10]李平.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疫中高效消毒剂的职业暴露风险和防护对策[J].药学服务与研究,2020,20(1):1-5.
[11]孙建,徐华,顾安曼,等.中国医务人员职业暴露与防护工作的调查分析[J].中国感染控制杂志,2016,15(9):681-685.
[12]刘铁榜,陈向一,苗国栋,等.关于SARS相关精神障碍诊断标准与防治的建议[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03,13(3):188-191.
[13]MAUNDER R,HUNTER J,VINCENT L,et al. The immediate psychological and occupational impact of the 2003 SARS outbreak in a teaching hospital[J]. CMAJ,2003,168(10):1245-1251.
[14]BATAWI S,TARAZAN N,AL-RADDADI R,et al. Quality of life reported by survivors after hospitalization for Middle East respiratory syndrome(MERS)[J]. Health Qual Life Outcomes,2019,17(1):101.
[15]WU P,FANG Y,GUAN Z,et al. The psychological impact of the SARS epidemic on hospital employees in China:exposure,risk perception,and altruistic acceptance of risk[J]. Can J Psychiatry,2009,54(5):302-311.
[16]MAUNDER R G,LANCEE W J,BALDERSON K E,et al. Long-term psychological and occupational effects of providing hospital healthcare during SARS outbreak[J]. Emerg Infect Dis,2006,12(12):1924-1932.
[17]SHINCHI K,MATSUNAGA H,FUKUYAMA Y. Proposal of a model of disaster medical education for practical risk management and disaster nursing:the SINCHI education model[J]. Prehosp Disaster Med,2019,34(4):438-441.
[18]陆林.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医护人员如何做好自我心理疏导[M].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2020.
[19]中国健康教育中心.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心理健康指导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20.
[20]张克让,徐勇,杨红,等.SARS患者、医务人员及疫区公众创伤后应激障碍的调查研究[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6,15(4):358-360.
[21]刘瑛,苗丹民.简析心理测量本身及其在应用中的问题[J].医学信息,2015,(45):248-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