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伟人代表作图释书系:战争论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十八章 紧张与平静
——战争的力学定律

前面已经讲过,对于过去的大多数战局而言,战争暂停的时间远远超过行动的时间。虽然现代战争具有完全不同的特点,但是积极的军事行动仍被或长或短的暂停中断。我们必须进一步地探讨这两种状态的性质。

如果军事行动发生了暂停,就说明双方都不抱有积极目的,由此出现休息状态,作战双方也因此而出现均势。当然,这里的均势是广义的均势,不仅包括军队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还包括情势和动机的均势。然而一旦有一方重新抱有积极目的,并为此展开活动,另一方也随之采取了对策,就会出现紧张的状态并持续到决战结束,即直到一方放弃自己的目的或者另一方作出让步。

古斯塔夫三世

古斯塔夫三世(1746—1792年),瑞典国王(1771—1792年在位)。他是卡尔十三世的哥哥、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二世的外甥,同时也是俄国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的表哥。在他刚登上瑞典王位的时候,该国正处于严重的内部争斗中,不但有农民、贵族、教士和官员的冲突,还有拥法国派和拥俄国派的派别之争。古斯塔夫三世利用派别争斗加强王权,终结了瑞典历史上的“自由时代”,并进行了财政、司法和行政等方面的改革。1792年,他正谋划着组织同盟干涉法国大革命时,却在化装舞会上遭到贵族的刺杀。

双方在经过了一系列的战斗之后完成了最后的决战,这时就会出现偏向于某一方向的兵力运动。如果这一运动遇到各种困难,就不得不停下来,进入无所作为的状态;或者出现新的紧张,从而产生新的决战,然后又会出现一个新的,总是方向相反的运动。由此可见,区分均势、紧张和运动理论,有着较大的现实意义,这种意义甚至比最初看起来更为重要。

然而,即使双方在休息和均势的状态下,也会因偶然原因而展开交战,甚至表现为一些大的战斗,比如主力会战。但因这些战斗的性质不同,产生的效果也会不同。

腓特烈二世

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二世(1712—1786年),又称弗里德里希二世,是一位卓越的军事家和政治家。他在位期间(1740—1786年),曾两次发动西里西亚战争,发动对法兰西王国、俄国和奥地利帝国等国的七年战争,并参与第一次瓜分波兰,将普鲁士领土从11万平方公里扩张到22万平方公里。在这位“铁血君王”的铁腕统治下,普鲁士日渐强盛,并加剧了军国主义化。图为第一次西里西亚战争中,腓特烈大帝进入布雷斯劳。

决战如果在紧张状态下呈现,则会有更大的效果:一方面,由于环境产生的压力,人们的意志更容易发挥力量;另一方面,双方对大规模的行动必然已经有了各方面的准备,犹如密封的火药一触即发,其冲击力可想而知。而如果同样规模的战斗是在休息状态中发生,则像散放的火药,只能慢慢燃烧。

此外,紧张的状态也有程度之分,随它的逐渐松弛直至趋于休息状态,这时就很难区分两种状态。

所以,同样的措施在紧张状态中实施,比在松弛状态中实施效果更好;而在最紧张的状态中,其重要性就达到最大。例如,瓦尔密的炮轰比霍克齐会战具有决定性意义。

在敌方因无法防御而放弃的地区驻防,与在敌方因换取有利的决战时机而退出的地区驻防,应采取不同的方式。在抗击敌方的战略进攻时,阵位或者行军上的小小的错误都可能造成极为严重的后果。但是,若在均势状态中,这种负面影响只有在极其突出的情况下才会引发敌人行动。

如之前所说,以往的大多数战争都是在均势状态中进行的,或是在程度较轻、间歇较长、作用较小的紧张中进行的。这种状态下发生的战斗很少产生较重大的战果。一场战争可能只是为了庆祝女皇的诞辰(霍克齐会战)而打响,或是为了争取军人的荣誉(库勒斯道夫战役),或是为了满足统帅的虚荣心(弗莱贝格会战)

统帅必须清楚地辨别这两种状态,以便针对这两种状态合理地行动。1806年战局向我们表明了这样一个事实:这种能力是有所缺失的。依照当时的情况,应把一切都集中于主力决战的高度紧张状态中,统帅应把全部力量都集中于此。然而,统帅虽然提出了一些措施,例如对弗兰肯进行侦察,但只是在均势状态中引起微弱的振动而已。军队把战斗激情放在了这些混乱和浪费精力的措施上——而这却是挽救大局所需要的。

为了进一步探讨这一理论,我们已作的区分是必要的。我们不得不指出,在进攻和防御的关系里的一切,以及其各自发展方式的一切,都同部队所意识到的自己身处其中的危机状态无论是在紧张还是运动期间有关。相反,在均势状态中所进行的活动,都只是一种推断,只有真正的战争才是危机,均势状态只是对危机的反映。